聽刑子青老師談音樂與咖啡,真的很有趣! 果然廣播人的功力一流,述說的每一段故事,都很有畫面,讓音樂也有了豐富的畫面。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土耳其,貴族追求喝咖啡的味覺、嗅覺享受,搭配音樂與歌曲的聽覺享受,於是最早的音樂咖啡館誕生了。
韋瓦第的<四季>,是在聖馬可廣場誕生的,是為了在咖啡館外的演奏而寫的曲,<春>是最知名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XXbtZ1wcqM&feature=related
孟德爾頌的<無言歌>鋼琴曲集(威尼斯船歌),這是旅行者寄給家人的音樂素描家書,孟德爾頌用樂譜寫家書,家人收到後彈奏出來,便知道他在異地的心情...我覺得他把威尼斯描寫得好生動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dOOjoMfKIc&feature=relmfu
巴哈為萊比錫的學生音樂社團編寫了許多通俗作品,這些作品的發表場合,幾乎都是與咖啡館有關。<第二號管絃樂組曲>,詼諧曲是蠻常聽到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VxwuirUX-M
"沒有咖啡,就像乾掉的羊排、風乾的橘子皮一樣,沒有精神。"沒想到嚴肅的巴哈也寫這麼通俗又搞笑的咖啡清唱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1PY0N3iGs
維也納的畢得麥亞咖啡風情,來自一群追求心靈生活豐富的中產階級。舒伯特等等的音樂家,每日流連在咖啡館裡,尋找創作的靈感,因此寫出蘭德勒舞曲。(也是愛樂電台台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SiqQdPsNO4
法國咖啡裡的布爾喬亞風,指的是當時中產階級中,銀行業與工業家崛起的新富階層,在河右岸的一種奢華生活態度。
而賽納河左岸,則是波西米亞風,來自一群從中東或東歐的移民,主要組成份子為藝術家、街頭藝人、走唱詩人等,比較不重視追求物質,而是靠著理想與夢想生活,一種漂泊流浪的生命。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把這群人描寫的很鮮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xXlhTP8os
擔任巴黎蒙馬特"黑貓咖啡館"駐館鋼琴手Erik Satie,則創作出了一首單純透明、線條優美的曲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7DBoiyBoJ8
近代的法國香頌(歌曲),許多也都是從咖啡館裡誕生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cadMqWl28g
"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詩,欣賞一幅畫,可能的話,說幾句合理的話。"
—德國詩人歌德
6/20/201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