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全園老師分享完關於班上麵包店的主題進行狀況,也請了老師們試吃孩子們做的蛋糕和餅乾,並請老師填寫意見單,回到教室之後,花了一點時間分享意見單給孩子們知道,學校老師真的很棒,都給了孩子正增強,勾選好吃的人很多,當然也誠心的寫下了意見,例如:餅乾可以加入南瓜子或葡萄乾;蛋糕要再軟一點…,其實孩子無心聽意見,孩子在意的是到底有幾個勾?我問孩子:
「要怎麼知道有幾個勾?」
菁:「用算的。」
我:「一張一張算喔?」
菁:「對啊!」
我:「可是我算了後面忘了前面。」
弘:「可以寫下來。」我在白板上畫下一個簡單的統計表格,但是統計的方法要孩子自己想,成人是用”正”字紀錄,孩子有看過嗎?
弘:「有幾個勾就打幾個。」恩!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其中有一張在同一欄打了五個大勾,我問孩子:
「這算一個還是算五個?」孩子都說應該要算五個,但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並沒有說可以打五個勾,每個人都只打一個,這個就算打了五個勾也應該算一個才對,但孩子很天真,沒想到公不公平的問題,既然決議要算五個,就五個吧!
統計的結果出爐了,孩子們開心的說:
「我們可以開店了!」的確,正向的評價多過於負向的,自然是可以開店啦!這結果對峰來說應該會有點難以接受,因為蛋糕組分成兩組,一組用昱媽媽的食譜切成正方形,一組用峰的食譜切成三角形,看老師們喜歡吃哪一個之後就用那一個食譜做來賣,峰一直對自己的食譜很有信心,但是結果卻是另一組票數較高,要放棄自己堅持許久的食譜,是一件多麼難以割捨、難以置信的事情,峰沒有什麼表情,但是我反而擔心這沒有表情之後的真正表情會是什麼?或許孩子沒有這麼微妙的情緒,沒有想那麼多、那麼深,但如果有呢?我該怎麼讓峰釋懷?
接下來的討論另一個議題:要賣多少錢?因為有老師刻意在回饋單中寫下預定餅乾,孩子開始討論餅乾要賣多少錢,這個討論有點困難,因為價錢對孩子來說很抽象,而且,要怎麼賣呢?一片一片賣嗎?還是裝在袋子裡?
昱:「裝在袋子裡啊!」
我:「那要裝多少?」
昱:「恩…很多。」
我:「很多是多少?而且有大小片耶!怎麼裝?」
果:「大片的裝一包,小片的裝一包。」
我:「那然後呢?大片裝多少?小片裝多少?」孩子開始七嘴八舌討論,應該說是”喊數字”,五片、十片…亂喊。
我:「都裝一樣多嗎?大小片都裝五片?」我在白板上畫圖:兩個袋子分別裝著五片大餅乾和五片小餅乾,
我:「這樣都要賣一樣的價錢嗎?」
峰:「不是,大的貴一點,小的比較便宜。」
我:「貴一點要貴多少?」孩子又開始喊價,畢竟賣東西這個經驗對孩子來說太少有了!價錢更是極少接觸,所以討論的狀況有點力不從心,孩子有一搭沒一搭的回應著我,多數的人應該是因為沒有概念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吧?
我:「昨天我買了一包餅乾,這樣一包是60元,他是用秤重的方式來定價錢,每一包餅乾都是五十克,所以都是六十元。」孩子聽的一愣一愣的,沒什麼反應,聽不懂嗎?拿來磅秤秤給孩子看,大片的餅乾五片有130克重,小片的餅乾十片卻只有30克重,我問孩子:
「如果都賣一樣的價錢公平嗎?」
昱:「那就多重賣多少錢啊!」
我:「你的意思是說30克重就賣30元,130克重就賣130元?」
文昱:「恩!」
弘:「不好,這樣太貴了。」恩!的確很貴,不過如果是小片的餅乾還可以接受。
我:「那蛋糕怎麼賣?」
弘:「問客人要多大,就給他多大。」
峰:「一整個賣。」
我:「為什麼要一整個賣?」
紘:「我媽媽都是買一個的。」
我:「賣多少錢?賣給誰?」
如:「小雅老師,客人。」
我:「客人是誰?」
如:「小朋友跟媽媽。」
我:「小朋友沒有錢,媽媽買一個會吃不完。」
紘:「不會啊!我媽媽買一個我都吃完了。」
弘:「就看他要多大就切給他。」
昱:「如果客人要小塊的就叫他明天再來,我們再做。」
弘:「問他要多重。」
我:「用秤重的喔?」
昱:「要定不一樣的價錢。」
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賣,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例如:一天最多做出兩個蛋糕,如果不切小塊的賣,只能賣兩個人,而且一次賣一個八吋的蛋糕,會有人買嗎?如果像昱說的要小塊明天再來,我們當天做,根本來不及!還有誰來賣?沒有負責賣場的做什麼?賣的當時需要找錢嗎?唉唷!好多問題,我一想到就害怕!我向孩子稍微解釋了一下成本的概念:
「我們到目前為止花了兩千塊,例如:麵粉一包三十元、蛋十個大概四十元、奶油一塊六十五元…,我們做一個蛋糕可能要用掉四個蛋、半包的麵粉、牛奶、沙拉油…我們賣餅乾和蛋糕就是要賺回來,如果一個蛋糕賣兩塊,賣了兩個才四塊,這樣有賺嗎?」孩子一聽到兩千塊,驚訝的倒抽了一口氣,但是孩子似乎對這麼多的價錢沒什麼感覺,除了如,因為她說:
「不然我們像布羅特一樣,一個賣三百八十元。」我心中比較期望的事將蛋糕切小塊,一塊十元,這樣可以有比較多的量,價錢也比較好算,但是孩子一直不肯將蛋糕切小塊來賣,怎麼辦呢?帶孩子走一趟麵包店,看看人家賣場裡的蛋糕和餅乾怎麼賣好了!
開店好難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