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麻將文化風靡世界,它起源於古代「海上絲路」的啟航地-浙江寧波,最早產生於中國古代博戲,直至清代咸豐年間由寧波人陳魚門所創始。麻將館內不僅陳列了各式古董麻將,並藉助「天一閣」豐富的藏書資料和文物珍品,考證了陳魚門先生的生平,紀錄與麻將相關的發展史,且從寧波的方言、航海術語等方面佐證了麻將與寧波千絲萬縷的聯繫。 是中國首家以麻將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關於麻將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是鄭和在航海之中的一大發明。明宣德年間,鄭和為了能讓經年累月的航海員排解海上生活的煩悶,便設計出了一種竹牌遊戲,即為後來的麻將。
另一說是,明朝時萬秉迢所發明。萬秉迢被《水滸傳》書中的一零八條好漢懾服,於是發想一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經過精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了麻將牌。他將麻將牌設計成一零八張,暗喻梁山泊好漢。如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因嘯聚梁山泊的群雄來自四面八方,牌中遂有東、南、西、北各四;其中有貧有富,出身各異,又設中(中產人家)、發(發財之家)、白(白丁、貧民)。麻將又分萬、筒(北方稱餅)、索(北方稱條),即是發明人萬秉(餅)迢(條)的諧音。
現代麻將經過了歷史的許多演變。最早源於中國古代的博戲(葉子戲為主要構成元素)、骰子、詩牌,其中的葉子戲發展到後來的「馬掉」、「馬吊」,至清代中期,馬吊演變成麻雀紙牌,即現代麻將之雛形。而將麻將紙牌改造成現代麻將式樣,是寧波人陳政鑰(1817-1878,字魚門,號仰樓)、精通洋務的三品官。於清咸豐年間完成改造,結合紙牌和骨牌的特點,克服了原先紙牌的抓拿不便(尤其是在風大船晃的海上),流傳至今。
此種麻將一經問世,便迅速盛行南北。相繼傳到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上世紀20年代英格蘭打麻將非常盛行,1937年美國還建立了“全國麻將聯合會”,日本更甚,麻將店(提供打麻將的場所)達數萬家。
麻將術語無不與寧波文化有關。由「馬吊」發展到「麻雀」,而「麻將」是“麻雀”的寧波方言﹔與牌的“和”念“hu”,也是寧波音﹔“嵌擋”,“朋(碰)”等皆有關。此外,寧波航海業發達,麻將術語亦與航海有關:“索”-象徵船的纜索和魚網、“筒”-象徵船上的盛水桶、“萬”-象徵船家對財富的渴望、“風”-則為出海最為注重的風等。
寧波麻將博物館解說員袁海瑛:「胡了以後就看到那個麻雀了,因為在船上的話你看不到麻雀,漁民到家,近陸地,也就意謂著,到家近陸地就看到,天上飛的麻雀,所以把那個牌叫麻雀牌。」
豐收回家是每個漁民心中的願望,大贏一把則是中西牌友共同的渴望,寧波方言中胡牌的諧音,高掛大堂上。
袁海瑛:「上面這個(牌匾)讀法就叫『德胡堂』,就是那個和平的『和』,就念『胡』,寧波方言就叫『德胡堂』,就是胡了。」、「還有『碰』,船不是兩船相碰嗎?那就是碰,『聽』呢,對我們寧波話來說就是停,就是靠岸的意思,停了,聽牌了,不就胡了嗎?」
本來,麻將就是正宗的國粹。然而歷史上麻將常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從一開始「馬吊」的流行就引起社會的強烈反彈,或視其為洪水猛獸,當權者不得不三令五申禁止,但作為消遣娛樂工具的魅力,仍是難以抗拒。發明者陳魚門也受到各種指責而被稱為“屙老爺”,意為是污穢之源,毒害社會。當今社會也一度作為賭博禁止,但它還是落戶尋常百姓家。現在逢年過節,人們幾乎離不開麻將。
蔣介石曾說:「麻將是最能表現中國人智慧的一種娛樂。」,毛澤東則說:「中國對世界的三大貢獻是中醫、麻將、紅樓夢。」可見麻將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味地禁止有群眾基礎的娛樂活動,而不去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著想,這種思想是該拋棄的時候了。也許在將來的許多時侯麻將還會受到禁止,但其魔幻般的魅力卻永遠不會消失。
胡一把,這種小小幸福,讓近代大思想家梁啟超都忘了讀書,年假期間來盤方城之戰鍛鍊腦力,也修養不急不躁,喜怒不形於色的牌品。
文:擷修 人民網、TVBS記者王德愷
圖:前二
http://www.wretch.cc/album/yijia
後二 人民網 燕帥 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