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直觀的藝術經驗?
以前被李宗芹老師帶過一個體驗活動。每個人的手邊都有一堆空白畫紙和一些蠟筆,然後我們被要求用抽象的方式來捕捉現在自己的心情。這對沒有什麼畫圖細胞的Profiler來說實在蠻費力,但也蠻有趣的。如果沒有養小孩陪小朋友畫圖,誰會沒事再拿蠟筆塗鴉呢?
等到大家都覺得自己話的差不多了,他要求我們在這張圖再畫個五分鐘,然後再畫個三分鐘(有的人已經私下偷偷說已經畫不出東西來了)。
好,重新用一張畫紙畫自己的心情。聽老師的指令說「停」,然後再換一張來畫。接著過一會兒,老師又喊停,再換一張。(怎麼覺得時間越來越緊迫?)
一會兒,又喊停,再換一張。怎麼自己什麼都沒畫到,又換了?
最後幾張,隔不到一分鐘,三十秒,十秒,五秒。就換了一張又一張。
老師後來解釋,最直觀的藝術經驗就是將你的內在感受不加修飾地表達出來。我體會到的是在這種時間壓迫的狀態下,我們就無法經過理性粉飾,於是直接形成一種內心直觀的展現。
然而藝術家既擁有這種來自己心底的熱情,也要發展出足夠的理性及技巧去掌控發揚這些內在的情感。於是就變成一件一件扣人心弦的作品,讓每個會心者深受感動。
不知道您看到這幅畫的時候,內心的反應是什麼?我相信不同的觀賞者感受也不盡相同。
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的一大面牆上,就只掛著一幅290.8 x 268.6 cm的「第14號作品」。對於這幅Mark Rothko在1960年完成的畫作,我看到的解說資料,藉著John Graham在1937年對藝術的詮釋來闡述。
「藝術的目的特別在於重新連結我們與潛意識所失去的接觸 . . . 我們保有及發揚這種接觸,以便將潛意識的生命脈動帶回到我們的意識層面來」
Rothko早期對於抽象畫的實驗不管是受到自然派(automatism)、古代藝術(archaic art)、象徵主義(symbolism)或者是神人同形論(anthropomorphism)的影響,最終都是在尋求在心靈層面的捕捉。於是,Rothko所利用單純色彩及亮度感受的圖畫語彙,是用來表達他內在的感官意象,及觸動觀賞者的潛意識反應。
最後走出展示區,Profiler在美術館的禮品店中,居然看到一套二十張包裝像撲克牌似的墨跡卡片,在外殼上它寫著,從你在圖片上所看到的反應來解讀你的內心世界,還內附解釋說明喔。
它如此直接向每位顧客的潛意識召喚,我的潛意識卻告訴自己:NO!如果帶它回家,我今天的省錢行動就白費了。一小盒卡片廿多美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