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們問著如何培養識人之明,因為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馬而是能夠提點別人的伯樂。善於識人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史上才會有『管飽相交』之流的故事存在。其實在過往的上千中國歷史中已經找到了這個解答唷 且透過這個故事來說明就能夠知曉,觀察一個人是否成材的標準。想想這在今日還是很受用的唷。
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晉國被細成為 韓、趙、魏 三國』。其中魏國的君主魏斯『史稱魏文候』, 知人善用 其人細心禮賢下士,其國國策其及思想是混和了『儒家』、『法家』併用在戰國初期一升為七國之首。 這故事便是講述他和手下開講時的一段對話。
魏文候治理國家,想要從 兩位候選人『翟璜and魏成子』中選一位作為『宰相』之職。但是對於誰優誰劣很難決斷。於是請來了李俚『又稱李克』來討論一番,李俚不敢妄語遲遲地推決不言。後來在文候的要求下 才勉強的擠出來幾句話,也就是今天的主語囉:
居視其所親 : 看他平常時都和什麼人來往
富視其所與 : 看他有錢發達了,都和什麼人交往,又把錢財作了怎樣的使用。
達視其所舉: 看他發達位居高位時,都推舉了怎樣子的人材給國家。
窮視其所不為: 當他很窮苦時候,是否能夠不改其志,有所為有所不為。
貧視其所不取:: 即使生活已然困頓之時,仍然能夠操守保持有所不取?
文候聞畢,便說知道了 此時回家的路上剛好遇上了其中的候選人之一的翟璜。便談到了這事情,當李俚說道我猜想該是魏成子當選時。翟璜生氣的表示:『在下論才那點不及魏成子,當西河淹水時我推薦了西門豹。討伐中山國,我則推舉了樂羊。之後的治理問題,我則推薦了足下,太子沒有好的老師我則推薦了屈鮒候。』,單憑這些我何以會輸給魏成子呢??
李俚從容不迫的回答: 難道您推舉我是為了要來結黨營私的嗎,另外再下可沒有說出來誰為適合、誰不適合。只是把上述的五種可能給說了出來,根據上面五種條件下所以再下認為會是魏成子凍選。至於為什麼呢,再下當面同你說明吧。
魏成子收入高,但是他只留十分之一剩下來的全部救助它。仗義疏財、賢名遠播所以他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儒家的大賢人』等人的擁護,而這三位可是被國君以老師之禮來對待的。但您所推薦的人才,不過是被國君以『臣下』使用罷了。您說,您那裏比的上魏成子呢??
翟璜聽畢,很是慚愧的對李俚道歉~~~~~
以上可是記載於 『史記、魏世家』裏的一記故事,距今已經有2411年囉。但是細細回味李俚對魏王所說的話,加以的分析思考看來。其實在現代一樣是很好用來考評人是否為良才的標準所在,尤其是『窮視』、『貧視』這兩方面更難能可貴。一個人在此二種情形下仍不失其志和道,那在品德上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足堪委以重任........
but,已經是二千多年前的一段對話了。拿到現代來一樣通用,是否也證明了一件事情。人類,真的同我以往說過的一樣。即使過了這麼久,人性一樣沒有長進老觀念一樣可以適用於現代。這種『根性』是否真存於人心深處之中,久久都難以改變 是人之惡還是可憐啊
圖片說明: 故事主角 李俚李悝(前455年—前395年),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公元前422年,任魏國相,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其變法要點如下帶動了魏國的興盛
一、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廢除貴族世襲制,按能力選拔官吏。 二、推行「盡地力之教」,所謂「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 三、實行「平糴法」。豐年時政府以平價購入糧食,災年再以平價出售。 四、作《法經》六篇,包括盜、賊、囚、捕、雜、具。魏國一直沿用《法經》,後由商鞅帶往秦國,制定秦律。原來,改變泰國的『商鞅變法』,是抄他的作品改良而成的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