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09 10:54:00| 人氣3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野玫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氣指數 : 0016900 留言 : 1011 愛的鼓勵 : 383 本周推薦 : 7

這該是星期五的日記
喜歡舒伯特的音樂
電台開始撥放野玫瑰
想起來這是小時後最喜愛的旋律
就在我的黑森林一路哼著回家
星期五是寫日記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謝謝大家熱心的愛護日記和心情



以下為網路上介紹的舒伯特及野玫瑰

舒伯特跟莫札特的際遇也很類似,他僅活到三十一歲,創作數量也很可觀,大多均為永恆的旋律,而他的一生大半也是跟貧窮打交道。

他在十八歲時,就已經寫了一百四十四首歌曲,他依據歌德的詩而寫的曲子就有三十首,後來有位宮廷官吏把舒伯特的作品收集起來送給歌德,然而卻沒有得到歌德的回信。歌德似乎不是很熱衷於跟音樂家來往,因為貝多芬也曾邂逅大文豪歌德,只可惜兩位巨匠並沒有深入交往。

舒伯特從小就非常崇拜莫札特和貝多芬,貝多芬在臨終前才知道舒伯特,當他臥病在床時,舒伯特曾前往探視,可惜他們始終沒有見上一面;貝多芬去世時,舒伯特拿著火把,悲傷的走在送葬行列裏。

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他的抒情歌曲,曼迪傑夫斯基花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舒伯特全集,共四十卷,內含六百零三首歌。舒伯特因此有了“歌曲之王”的美譽。

http://studentweb.bhes.tpc.edu.tw/91s/s860242/www/22.htm

西元1815年,舒伯特十八歲,在創作上,這一年可以說是非常豐收的一年,單單歌曲就有一百四十五首。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野玫瑰」,也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這首輕巧、可愛的「野玫瑰」,它的氣氛雖然明朗,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察覺,其中多少含有人生悲劇的意義。「野玫瑰」的歌詞原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詩。事實上,舒伯特對於他喜歡的詩作,只要讀過兩三遍之後,腦海裡立刻會出現旋律。有一天,舒伯特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歌德一首名為「魔王」的詩,詩的內容描寫一個父親帶著兒子,在深夜中騎著馬穿過森林的情景。他的兒子發著高燒,幻覺中兒子聽到魔王不斷地誘騙他前往死亡之國。 

雖然爸爸抱緊兒子,不斷地安慰他,但是一切都徒勞無功。兒子最後死在爸爸的懷裡,還是被魔王帶走了!

舒伯特手裡拿著這首詩,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大聲讀了幾遍之後,他走到書桌前,一口氣把曲子寫下來,前後不到一個小時。其中父親、兒子以及魔王三個角色的差別,我們還是可以從變化多端的音樂中分辨出來,而且人物的性格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描繪得相當逼真動人!

舒伯特曾將「魔王」呈獻給原作者歌德,並且附上了一封措辭非常恭敬的信,但是,這位當時的詩壇泰斗,竟然連一句謝謝的話都沒有回。歌德不理不睬的態度,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現在也不知道,不過幾年之後,歌德聽了這首「魔王」,卻深受感動,終於才明白舒伯特的好意和才華。只可惜,舒伯特已經去世好幾年了,即使歌德不斷公開讚美舒伯特,也是於事無補了。

像歌德這樣的大師,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如果他當時有伯樂的慧眼,也許舒伯特這一生就會全盤改觀了。當時的舒伯特,雖然因為作品發表而有一點兒名氣,但事實上,他只是一個不得志的小學老師,而誰願意去理會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人呢?幸運的是,在這種時候,總是會出現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舒伯特也在當時認識了一位詩人麥耶赫佛(Johann Mayrhofer)。麥耶赫佛寫詩,舒伯特為它們加上旋律,詩與音樂合而為一,就像他們的心靈一樣契合。而他們彼此的見面禮就是麥耶赫佛的一首詩「在河邊」。

麥耶赫佛大舒伯特大概十歲,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詩人,舒伯特天生憂鬱的氣質和他一拍即合,幾年以後,舒伯特搬去和麥耶赫佛同住,兩個人似乎互相依賴彼此的才氣而活。舒伯特曾經說:「如果每一個男人都需要一個女人才能讓他變得完全,那麼,一個音樂家更需要一位詩人,才能夠讓他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說,詩是音樂的語言,音樂是化成音符的詩,而痛苦、忍耐和悲傷又是讓音樂和詩變得更有血有肉,更具有深度的元素。」

西元1816年,舒伯特十九歲。這一年可以說是他第二個創作的顛峰,各種的曲式都有作品發表。而在交響曲的創作上,舒伯特又把莫札特的風格學得更像,尤其是第五號交響曲裡的第三樂章,不免令人想起莫札特的g小調交響曲(KV.550),而且舒伯特不用小喇叭和定音鼓的手法,也和莫札特同出一轍。

舒伯特也許只想效法莫札特的風格,把他當作榜樣,但是這樣的心志,卻無形中給他帶來阻力。十九歲這一年,舒伯特好不容易知道有一所學校徵求音樂老師的消息,所以帶著撒里耶里的推薦信,滿懷希望地去應徵這個職務,但結果卻令人相當迷惑。撒里耶里最後並沒有選擇舒伯特,所以舒伯特沒有通過甄選,而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舒伯特太年輕,沒有經驗。

往好的方面想,撒里耶里也許比舒伯特還要了解自己,他認為,舒伯特比較適合當藝術家,而沒有耐心去忍受當老師那種被限制,又呆板的生活方式,所以把他的票投給另外一個候選人。但是,我們誰又知道,撒里耶里心裡頭真正的想法呢?也許撒里耶里已經忘記了,當舒伯特發表他的第一號F大調彌撒的時候,他曾當著演出盛況對舒伯特說,你是我的學生,我以你為榮,

因為應徵音樂老師沒有成功,舒伯特只好乖乖地回到爸爸的學校擔任老師。這一年十月,舒伯特根據史密特(Georg Philipp Schmidt)的詩,譜寫了歌曲「流浪的人」(Der Wanderer)。除了「魔王」之外,這部作品成了另外一首眾所皆知的歌曲。若不是舒伯特的緣故,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史密特的這首詩,而且,舒伯特也根本不認識這位醫生兼業餘詩人,他只是單純地以為這首詩為他的處境和心境代言,尤其當它說:「你不在的地方,正是幸福的所在。」

如果我們綜觀舒伯特的作品,可以得到一個清楚的結論,那就是,流浪、旅行、和死亡幾乎是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思想。雖然,這也是那個時代作曲的趨勢,但對舒伯特來說,他不是在追求流行,而是在描寫活生生的自己,史密特的「流浪的人」只不過是為舒伯特一連串的「流浪」主題打開序幕罷了。然而,流浪的人為什麼流浪?他們又往何處去呢?










台長: 飛天馬
人氣(3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音樂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今天聽:卡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