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27 12:24:43| 人氣6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玉 ~~~~~~

問 玉
【原文】: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何也?為玉之寡而?之多歟?」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詘然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孔子家語‧問玉第三十六》
【白話易解】:
子貢有一次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很冒昧地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為什麼君子以玉為貴而以美石為輕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美石多的緣故嗎?」孔子回答道:「並不是因為玉少纔以它為貴,美石多就輕賤它。往昔的時候,君子將自己的德行與美玉的性質相比,玉石溫和、潤澤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紋理細密而又堅實,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細膩、縝密,處事周全;當玉石摔碎後,雖然也有棱角,卻不尖銳,不會傷人,如同君子之義,正直剛毅,卻以仁愛存心,念及一切;垂掛著的時候,好像要跌落下來的樣子,象徵著君子的謙下恭謹,有禮有度;敲擊它的時候,會發出清澈激昂的聲音,最後則嘎然而止,與音樂的性德相似;雖然有斑點,但不會因此而遮掩它的優點,縱然它很美,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裡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它晶瑩透亮猶如白虹,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而玉的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行聘之時,手執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禮,如君子之德,無須假借外物顯示,自然德風暢然。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這是道的顯現。如《詩‧秦風‧小戎》中提到的『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我想念著他啊,他的君子作風,就如同溫潤的美玉一樣。所以君子以玉為貴,它所顯出的『仁、智、義、禮、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風啊!」
http://www.dfg.cn/big5/chtwh/srgs/4-wenyu.htm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其貫也。凡玉之屬皆?玉。[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思理之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
http://b5.secretchina.com/news/13/09/12/512417.html?%E7%8E%89--%E7%9F%B3%E4%B9%8B%E7%BE%8E%EF%BC%8C%E6%9C%89%E4%BA%94%E5%BE%B7%E8%80%85(%E5%9C%96)




玉的故事-卞和獻玉 .....中華文化天地
  中國古代有名的玉-和氏璧,就是在玉璞的辨認上有歧見,而發生一則故事。話說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塊玉璞,獻給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工檢視,玉工說是石不是玉,於是厲玉大怒,叫人砍去卞和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將玉璞呈現給武王,武王又要玉工鑑定,又說是石,於是武王又以為卞和騙他,再砍下卞和的右腳。
  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抱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淚盡了,連血也哭出來了。文王知道後,叫人切開這塊璞,因而得到一塊美玉,磨成璧的形狀,並且命名為和氏璧。
玉的雕琢
  古代的玉器由於用途有別,造型不同,雕琢的技法也很複雜。玉的硬度在石類中算是高硬度的,鋼鐵都刻不動。以現代的科學工具來運行雕琢,自然不成問題。可是回溯上古,雕琢硬度較高的玉,真是萬般困難。治玉的方法只賴於琢磨。
  以前的記載中,常常說有一種昆吾刀,可以刻玉,甚至說它切玉如泥,這是形容過甚的話。昆吾刀就是金剛石,金剛石的硬度高於玉,因此可以用它來刻玉,現在仍然使用在玉石的雕琢上。
  考古資料証明,新石器時代就己經出現角閃玉所雕琢的裝飾品和生產工具。到了青銅器時代,玉雕藝術更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這是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以石攻玉的方法。凡是硬度在七度以上的礦物碎沙,都可以用來剖解、琢磨玉。七度的石英俗稱黃沙。八度的柘榴石俗稱紅沙。九度的剛玉俗稱黑沙。十度的金剛石俗稱金剛沙。
  這些都是常用的磨玉沙,配合竹、水、銅、鐵、鋼等各種質地的工具,來製作玉器。琢玉原則上是用以石攻石的方法。在石器時代,所有石器的製作都是以石擊石。也就是說如果你選定了一塊石頭,做一件器物,就去找比它更硬的石頭去打擊研磨它,然後才能製成預想要的器物。
  製作玉器與製作石器一樣,也有賴於硬度高於它的石來研磨打擊,可是比玉硬度更高的石已是很少了。製玉器的人便想出辦法來,利用鋼鐵的力量來幫助它,這個用鋼鐵為主,製造出的簡單琢玉機器,就是「旋車」。而那些硬度比玉石還高的沙石,給它們一個總稱,叫「解玉沙」。旋車與解玉沙是製玉的兩樣重要東西。旋車的原理相當於木工的鑽子。木工的鑽軸是用麻繩或皮帶正反纏連按手,不斷拉動,就能反覆運轉,使尖銳的鑽子能順利的鑽成孔。
  琢玉的必需品解玉沙有好幾種,其中紅沙是供圓鋸剖玉時用的;而黑沙是旋盤琢玉時用的;珍珠沙是用來磨玉,使表面有光澤。中國的琢玉法在漢代以後沒有什麼改變,保留一點的說,在宋代以後是不會有所變更的。大致來說,琢玉總共有六個步驟:一是剖玉。二是大略解成所設計器物的輪廓外形。三是依理想中的器物整理。四是精雕細琢。五是雕花。六是上光。如此一來一件完整的玉器便雕琢完成了。
  玉是一種硬度很高的質料,雕琢不易,想要雕出一件玲瓏剔透的器物是件費時的事,而且需要相當的技術。因此「製作細」便成為精美玉器的條件之一了。故宮博物院有一件「白玉花薰」,這件器物是用來盛鮮花的,可以嗅到花香。它必須是一個鏤空紋飾的東西,才能散出花香。玉工用鏤空的方法,把枝葉之間雕透,又把枝葉雕得很深,使它有立體之感,這件器物的製作是很值得珍愛的。
  自從漢代通西域之後,玉的來源豐富,用途擴展到日用品方面,雕琢的技術從而有所改進,可能比殷商更為精巧。我們在殷商的古玉中,常常看到細小的穿孔和細密的花紋,可能在工具方面不致比漢代缺少。但是大件的玉器,漢代普遍的比上古要多,那麼在這些工具的使用上也許不是前代可比。南北朝以後,唐代雖已愛好用玉,而在琢玉方面,不過是承襲兩漢的餘緒,沒有什麼進步。
  宋代專設「玉院」,對於禮器飾物的製作花紋繁縟,並利用一塊玉石上的多彩顏色,依它色澤延及範圍,設計出一種器物、花果或虫鳥之類。對於那些顏色所顯示的東西,一玉雕成,栩栩如生,令人歎服其技藝的精巧,堪稱為「巧作」。巧作的意思是玉工用他們的巧妙的心思,利用玉料的色澤做成肖真的器物。巧妙心思的玉工與色澤適當的玉料必須二者兼得,才能製作出好的巧作玉器。
  翠玉白菜這件玉器幾乎是人所盡知的一件國寶,在巧作玉器中這件最受人注意。瑪瑙福壽筆洗也是一件巧作之器,它是全身紅色,只有一小部分是白色。玉工把紅色部分雕成老桃樹,有兩個桃子表示壽。把那一小塊白色部分雕成一隻蝙蝠,表示福,而成一個福壽筆洗,這也是最受參觀人喜愛的一件器物。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1.htm




玉之定義
中國歷代玉器溫潤圓熟,晶瑩剔透。長久以來接受古老文化的渲染附會,逐漸被賦予各種神祕色彩,並成為中華文物的瑰寶。中國人對玉,一向有著特殊的尊愛之情,而延伸發展出一個優秀而古老的玉石文化。在中國藝術的廣大範疇裡,玉器藝術源遠流長,且獨具特色。
從歷代傳承遺留下來的玉器不難發現玉的造型、紋飾、色澤及觸感,不僅是藝術家對美追求的具體表現,更可以代表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精神。玉看似遙遠抽象,又充滿古意
古代中國文字資料對玉的定義目,前中國最早為「玉」定義的文字資料是西元一世 紀東漢 許慎所所撰的
《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 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而不忮,絜之方也」。「玉,石之美」的說法,致使「玉」這個字,廣義的成為美石的統稱 ─ ─ 紅色玉髓有火玉或赤玉之名:水晶又稱水玉;白色大理石則稱漢白玉。事實上,《說文解字》除了點出「美」的前題,更強調光澤、透明度、聲響等物理特性以區別玉石。
http://www.yasue.cc/jade_definition.html





玉...維基百科
玉是在世界(尤其是東亞 )各地區受到廣泛歡迎的一個寶石的分類。 通常被稱?玉的礦物主要為硬玉 (也稱翡翠 ,主要成分為NaAlSi 2 O 6 )和軟玉 ( 透閃石 、 陽起石一類,因化學成分的不同而呈現各種顏色,種類較多,但主要成份均為Ca 2 (Mg, Fe) 5 Si 8 O 22 (OH) 2 )。 廣義上的玉不僅包括硬玉和軟玉 ,也包括蛇紋石 、 青金石 、 瑪瑙 、 珊瑚 、 大理石及其他意義上的寶石 。
由於玉是易加工的一類寶石,因其貴重而易於加工在最早使用玉器的中國的歷史早期成為了貴族常用的祭祀 、生活用具。 隨著前4世紀 孔子及他創立的儒家文化在中國以及亞洲地區的影響逐漸加大,玉成為各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一類寶石,它的地位甚至一度超過各種寶石及貴金屬 ,成為儒家文化影響下東亞社會風氣的縮影。 時至今日,東亞地區依然將玉視為一種深具文化特色的寶石之一。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wikipedia.org/zh-tw/%25E7%258E%2589&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6biw%3D1366%26bih%3D597

玉 ....百度百科
玉是在世界 (尤其是東亞 )各地區受到廣泛歡迎的一個寶石的分類,在礦物學上玉分為硬玉 (也稱翡翠 ,主要成分為NaAlSi2O6)和軟玉 ( 透閃石 、 陽起石一類,因化學成分的不同而呈現各種顏色,種類較多,但主要成份均為Ca2(Mg, Fe)5Si8O22(OH)2)。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40689.htm&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6biw%3D1366%26bih%3D597

「玉」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7%8E%89&tbm=isch&tbo=u&source=univ&sa=X&ei=lofTU6OrKMuiugSW5IKICQ&ved=0CDsQsAQ&biw=1366&bih=597



談天說玉>>玉的成分
  在寶石學上,只有兩類礦物被稱作玉,一種是灰石類的輝玉,以緬甸玉(翡翠)為代表;一種是角閃石類的閃玉,豐田玉即為此種。豐田玉屬於單斜晶系,比重在2.96~3.04,硬度 6~6.5,折光率在1.604~1.631,雙屈折率約0.021至0.027,主要是由透閃石Ca2Mg5Si8O22(OH)2與陽起石Ca2Fe5Si8O22(OH)2礦物固溶體(Solid Solution)組成,成分較接近透閃石。豐田玉以墨綠、翠綠、黃綠或淡黃色之塊狀,長纖維狀為多,具玻璃光澤,中度透明至不透明,在顯微鏡下係由細纖維狀或細毛絨狀的透閃石所集結而成,其間夾雜少量之鉻鐵礦、柘榴石、綠泥石、磁鐵礦,形成黑色的斑點或條紋。軟玉與蛇紋岩均為綠色,鑑別重點在:軟玉所含的二氧化矽(SiO2)及石灰(CaO)較高,蛇紋岩則氧化鎂(MgO)的含量較多;軟玉通常較蛇紋岩透明,硬度較高,比重略大,無磁性,蛇紋岩則反。豐田玉原石一般多呈現暗綠色至黃綠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質地細緻,具片裡,常含有黑點或黑條。
http://www.mleps.hlc.edu.tw/2008/index03_04.html


談天說玉>>玉的分類
http://www.mleps.hlc.edu.tw/2008/index03_05.html


談天說玉>>玉的成因
http://www.mleps.hlc.edu.tw/2008/index03_02.html


玉的成分是什麼?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71342.html&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B%25E6%2588%2590%25E5%2588%2586%26biw%3D1366%26bih%3D597



玉(閃玉) ...網路
玉是中國最喜愛的一種寶石,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最古老的玉器在江蘇太湖附近出土,歷史有七千年之久,數量上萬件。
玉有兩種,一是輝玉(硬玉)屬輝石類礦物,一是閃玉(軟玉)屬角閃石類礦物。
閃玉是由透閃石Ca2Mg5Si8O22(OH)2和陽起石Ca2Fe5Si8O22(OH)2的混合物,結構為微晶質的結合體,有一定的排列方向。在垂直及平行結晶方向的硬度會有所不同,約在5到6之間,纖維狀的連鎖結晶很有韌性,因此是很好的雕刻素材。閃玉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普通閃玉,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第二種貓眼閃玉的結晶呈長纖維狀,在台灣首次被打磨成功,會反射出如貓眼石的光彩;第三種蠟光閃玉是指光澤如蠟,不透明至為透明的閃玉,因其中結晶顆粒很微小,光線進入後產生漫射,因此有蠟狀光澤,古玉有所謂羊脂白玉就是白色的蠟光閃玉,台灣產的蠟光閃玉是淺灰藍色的。
閃玉的產地著名的如台灣花蓮、新疆和闐、俄國的貝加爾湖、紐西蘭及阿拉斯加。閃玉同時也很常被仿製,石英、滑石、蛇紋石、玻璃和塑膠都會被用來騙人,玻璃、塑膠及滑石只要測硬度即可很容易的分辨,其他的就需要測密度來分辨了。古玉有所謂的沁,古人相信玉吸收血會染成紅色,吸收水銀會呈黑色,這些也是決定古玉價值的條件之一,不過現在的研究說明紅色是氧化鐵,而黑色是由氧化錳造成。
輝玉就是硬玉,也稱緬甸玉或大陸玉,其中綠色的也稱為翡翠。根據考證,輝玉在漢朝時已被當作寶石,孔明在貴州一帶跟孟獲作戰,離緬甸.雲南不遠,因此翡翠可能就在漢朝時傳入中國。輝玉為什為又稱大陸玉呢?因為玉石自緬甸出產之後,往北運至大陸廣東加工,而由廣州或香港出口,台灣的玉商經常至此二地買玉,因此稱為大陸玉。
輝玉是一種含鈉的輝石,成分為NaAlSi2O6,硬度比閃玉大,為6.5至7,翡翠的綠色是由於內含的鉻而造成。輝玉主要產在緬甸及瓜地馬拉等地。
輝玉的價格比閃玉高出許多,原因不外乎:輝玉產量稀少,單塊玉件體積小,顏色較純淨,有著高貴的翠綠色。
在台灣的玉器市場對輝玉有所謂的A貨、B貨、C貨、D貨之稱。我們先對市場上通稱之A貨、B貨、C貨、D貨作一概述:
A貨:真玉,真色未施以任何破壞性人工處理。
B貨:真玉,真色但施以漂白處理將黃褐色氧化物去除,不論是否上膠,皆稱為B貨。
C貨:真玉,染色,不論是否先經漂白處理皆稱為C貨。
D貨:仿冒玉,合成玉,或組合輝玉等稱之。
硬玉泡"強酸"前後其內含物之變化:B貨之處理方式。
硬玉屬天然之礦物,其內部有原生性雜質及次生性氧化物(尤其以鐵氧化物最多)是正常之現象。然而對一塊含綠色之硬玉而言,其內含之鐵氧化物卻是商品化過程中的一個價格障礙。有些顏色漂亮但含有大量雜質之玉件若不施以「人工處理」將其中之灰,黃,紅色雜質消除,將很難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以重量比來說,硬玉中之雜質約占其總量之3個百分比,而這些不同顏色之雜質絕大多數分布在晶體與晶體間之空隙。目前清除雜質之手法大多係將硬玉浸泡在工業用強酸(大多數用鹽酸)中,讓晶界中灰,黃,紅色含鐵氧化物與鹽酸起化學作用。其化學反應式如下:

· FeO+2HCl—>FeCl2+H2O

· Fe2O3+6HCl—>2FeCl3+3H2O
FeCl2和FeCl3均可溶於水,它們會溶於酸液的溶質(也就是水)而被帶出硬玉之外。
FeCl2呈現綠色,FeCl3呈現橘紅色,所以當玉件泡在鹽酸中一段時間後,鹽酸溶液便由無色變為黃綠色、或綠色、或橘黃色、或橘紅色,視FeCl2和FeCl3的濃度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般B處理所用之強酸對玉件中之黑點,黑絲等並無作用。而通常除非時間過久否則強酸只對晶界中之鐵氧化物產生作用,要對硬玉晶體產生嚴重破壞並非易事。B處理之後之「上膠」動作則係為了填補原先晶界中雜質被清除後所遺留之空間並對晶體做固結作用。
A貨/B貨之儀器鑑定方法
1. 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 此法最準確,但一部儀器要數百萬,硬玉內之雜質大多分布在晶界縫隙,或晶體結構缺陷,使得硬玉拋光後之表面產生各式各樣的坑洞。有以下六種:
o 晶界上隨機分佈之小洞
o 單晶群交界處之坑洞
o 石花或無機化合物
o 晶面上隨機分佈之坑洞
o 橫越數個晶界之直線形溝槽
o 多條平行直線形紋路
· A貨偶有隨機分布之微小坑洞,B貨則常出現整條晶界縫之溝槽,而且,晶界之雜質越多其溝槽越明顯。
2. 螢光分析
· 一般用於鑑定寶石者多用長波紫外線,波長介於400到315nm之間。根據統計,約有30%的A貨會有輕微螢光反應,而上膠B貨則幾乎都會有螢光反應。
3. 比重測試
· 硬玉之比重為3.34,但B處理之硬玉因其結晶密度較鬆散,比重會下降。故將硬玉放在3.32的比重液,浮上來者通常為B貨。
4. 紅外線光譜儀
· 準確性很高,但儀器昂貴(數百萬元),非一般店家或個人所能擁有。
5. 靜電反應
6. 聽音
· B貨質地多空隙,敲起來聲音較不清脆。
B貨之市場定位
一般人買玉常會問:「這是真玉或假玉?」,這句話的含意應該是:「它是D貨嗎?」。把B貨說成假玉可真是侮辱了賣玉者,事實上,B貨仍是真玉真色,只不過在其商品化過程中為了增加美觀而將其內部的雜質清除罷了。
一分錢一分貨是大家常強調的,然而目前珠寶交易糾紛之發生常因以下因素:
· 買賣雙方對物品價值標準之認知有所差異。
· 消費者之珠寶專業知識不足。
· 商家之欺瞞行為所造成。
玉的市場不像鑽石有那麼科學化的分級鑑定(如鑽石4C般的評鑑標準),反倒多了些投機、炒作、哄抬,給買者一份非常難受的不確定感,買的人無法確定他是否受騙(事實上受騙者蠻多的)。也因為市場上沒有一種科學化的分類估價標準,玉的價格完全由買賣雙方議價,貨一出門概不退換,因此,玉的變賣性並不好。讀者應該常看到許多好的玉以很低的價格估給了當舖。反觀,銀樓可以9成5的價格回收黃金,也可以9成價格買回鑽石,而玉呢,變賣不出去,只好留著當傳家寶了。
http://www.harley.com.tw/jewels/new_page_j51.htm


閃玉的成因及產地- Yahoo!奇摩知識+
玉有兩種,一是輝玉(硬玉)屬輝石類礦物,一是閃玉(軟玉)屬角閃石類礦物。
閃玉是由透閃石Ca2Mg5Si8O22(OH)2和陽起石Ca2Fe5Si8O22(OH)2的混合物,結構為微晶質的結合體,有一定的排列方向。在垂直及平行結晶方向的硬度會有所不同,約在5到6之間,纖維狀的連鎖結晶很有韌性,因此是很好的雕刻素材。閃玉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普通閃玉,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第二種貓眼閃玉的結晶呈長纖維狀,在台灣首次被打磨成功,會反射出如貓眼石的光彩;第三種蠟光閃玉是指光澤如蠟,不透明至為透明的閃玉,因其中結晶顆粒很微小,光線進入後產生漫射,因此有蠟狀光澤,古玉有所謂羊脂白玉就是白色的蠟光閃玉,台灣產的蠟光閃玉是淺灰藍色的。
閃玉的產地著名的如台灣花蓮、新疆和闐、俄國的貝加爾湖、紐西蘭及阿拉斯加。閃玉同時也很常被仿製,石英、滑石、蛇紋石、玻璃和塑膠都會被用來騙人,玻璃、塑膠及滑石只要測硬度即可很容易的分辨,其他的就需要測密度來分辨了。古玉有所謂的沁,古人相信玉吸收血會染成紅色,吸收水銀會呈黑色,這些也是決定古玉價值的條件之一,不過現在的研究說明紅色是氧化鐵,而黑色是由氧化錳造成。
輝玉就是硬玉,也稱緬甸玉或大陸玉,其中綠色的也稱為翡翠。根據考證,輝玉在漢朝時已被當作寶石,孔明在貴州一帶跟孟獲作戰,離緬甸.雲南不遠,因此翡翠可能就在漢朝時傳入中國。輝玉為什為又稱大陸玉呢?因為玉石自緬甸出產之後,往北運至大陸廣東加工,而由廣州或香港出口,台灣的玉商經常至此二地買玉,因此稱為大陸玉。
輝玉是一種含鈉的輝石,成分為NaAlSi2O6,硬度比閃玉大,為6.5至7,翡翠的綠色是由於內含的鉻而造成。輝玉主要產在緬甸及瓜地馬拉等地。
輝玉的價格比閃玉高出許多,原因不外乎:輝玉產量稀少,單塊玉件體積小,顏色較純淨,有著高貴的翠綠色。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0900983





「閃玉」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9%96%83%E7%8E%89&tbm=isch&tbo=u&source=univ&sa=X&ei=eYnTU4KmFsK9uASrtoLIDg&ved=0CBoQsAQ&biw=1366&bih=597



什麼叫古玉(1)
古玉一詞乃相較於新玉而言,泛指百年前的玉器。 其包括真玉與似玉等各種玉石材料,經加工製作而成的玉雕工藝品或藝術品。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c7c5c0100gsep.html&prev=/search%3Fq%3D%25E4%25BC%25BC%25E7%258E%2589%2Bjadoid%26biw%3D1366%26bih%3D597


什麼叫古玉(2)
地質學者譚立平教授在《古玉之礦物研究》專輯中指出,已知由超鎂鐵形成的閃玉產地,有台灣、加拿大、紐西蘭、西伯利亞等地,含鐵鉻較高呈翠綠色。 已知或可能屬沉積岩成因的閃玉產地,有新疆崑崙、遼寧寬甸、四川汶川、江蘇溧陽、甘肅臨洮、韓國春川、南澳洲等地。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c7c5c0100gsep.html&prev=/search%3Fq%3D%25E4%25BC%25BC%25E7%258E%2589%2Bjadoid%26biw%3D1366%26bih%3D597



真玉與似玉
一、玉的定義
古代廣義的玉,泛指“石之美有五德者”的玉石類。
現代狹義的玉,是指今日礦物學者所指的寶石級“閃(軟)玉”與“輝(硬)玉”,即所謂的“真玉”。 其它的石之美者,被稱為“似玉”。
二、真玉中的“閃玉”
閃玉是一種“閃石類”的玉,由“透閃石”或“陽起石”這種含水的鈣鎂鐵矽酸鹽(是一種穩定的鹽類,除受氫氟酸腐蝕外,在一般溫度下能耐強酸鹼)所組成。 閃玉的成因可分為“超鎂鐵”的火成岩;和“白雲巖”這種沉積岩兩種。

玉是什麼,什麼是玉? ....中華文化天地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厚愛玉、尊玉的文化傳統,然而對玉的質地,卻無嚴格的界說。古代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麗的石頭,都稱為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玉的定義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謂的五德是仁、義、智、勇、潔。意思是色澤美麗溫潤,表裡一致;敲擊時聲音舒暢悅耳;堅韌而不被折彎;可以磨製得稜角方正,而不會割傷人的美石。
  在這種廣義的認知之下,許多寶石都可以列「玉的行列」,所以中國字裡有許多玉偏旁的字,分別解釋玉的層次與質地。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探訪與考證,曾經被視為玉的寶石,都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例如:古代的「瓊瑰」現在稱為「瑪瑙」。古代的「琅玕」就是現在的「松綠石」。古代的「水玉」就是現在稱的「水晶」。
軟玉和硬玉
  現在學者研究玉器,多強調所謂的科學定義。以礦物學而言,玉分為兩類,一類是軟玉,另一類是硬玉。軟玉和硬玉都是屬於鏈狀矽酸鹽類。軟玉是角閃石族中的鈣鎂矽酸鹽,所以軟玉又稱為角閃玉或閃玉。而硬玉是輝石族中的鈉鋁矽酸鹽,所以硬玉又稱為輝石玉或輝玉。輝玉有著隱約的水晶結構,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瑩潔,相較之下,角閃玉的色澤比較接近於油蠟的凝脂美。大致上,兩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狀,尤其是純白的角閃玉,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相當受歡迎。如果以摩氏硬度表來看,鑽石的硬度是10,軟玉的硬度是6.5,硬玉的硬度是6.5~7.0。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主要都是角閃玉,也就是軟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十八世紀晚期以後的事情。常見的軟玉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漢朝時,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長在廣西一帶的鳥。翡是紅色的鳥羽毛,而翠是綠色的鳥羽毛。宋朝時,翡翠二字連用,指稱一種綠色的玉,色澤與當時人們熟悉的碧綠色角閃玉不同,所以將硬玉稱為翡翠。
  有鑑於雕琢玉器的主要玉材是角閃玉和輝石玉,因此有些學者僅稱這兩種玉材為「真玉」。然而由考古發掘的資料中顯示,也有不少軟硬玉以外的玉材作為雕琢的材料。所以研究中國玉雕藝術,不能謹守礦物學者嚴格定義,必須考慮多項因素,許多似玉的美石,因質地具備五德的條件,而納入玉器行列,這些都稱作”代用玉”。目前市面上流行許多代用玉,像是;新山玉、南非玉、澳洲玉、菲律賓玉等。
  歷代也有各種不同的代用玉,有的代用玉流行在某段時間,但也有的代用玉被人採用的時間很長,時斷時續,諸如新石器時代的岫岩玉、商朝時的南陽玉、漢朝時藍田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詩中就有一句「藍田日暖玉生煙」,藉以溫暖的曙光照著藍田山上的玉,浮昇起綿綿輕煙的情景,表達愉快的心情。
古玉新玉
  玉有古今新舊之分,先人將舊玉的名稱又稱作「古玉」,並將古玉分成二種,也就是「傳世玉」和「舊玉」。兩者以入不入土為劃分的依據,未經入土的玉稱為「傳世玉」;入土重出的玉稱為「舊玉」。傳世玉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從未陪葬過的器飾。舊玉是從墓葬中挖掘出來的玉器,數百年以至數千年,越古老的器物越有價值。
  這種界定的方法和現代不同,現代人分古玉、新玉,大致是以年代來區分,把年代較遠的稱為古玉,近年來才開採出來的叫新玉。在清末民初時代,世人將清代以前的玉器稱為舊玉,清代的玉器稱新玉。而現在的珠寶古董商,則因清朝距今也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所以不將清初的玉器視為新玉。大致以民初以後的玉,才稱為新玉。從歷史考古的角度來看,古玉是重於新玉。而從藝術、雕刻的觀點來看,清乾隆時代玉器的雕琢幾已達到頂峰,因此精巧的雕琢,要在新玉中找尋。不管古玉、新玉,都是美麗的礦石,古今的認知與定義皆如此。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2.htm#

玉在那裏,那裏有玉? .....中華文化天地
  玉石產地全世界有好多地方,例如有中國的新疆、日本的新瀉、美國的懷俄明州、紐西蘭、韓國、緬甸和加拿大等。在中國玉的出產地古書的記載很多,但是包括了所有美麗的石頭。如果只談論礦物質上所稱的玉,古時後中國玉的出產地在新疆、雲南二省境內,軟玉出產在新疆,硬玉出產在緬甸。
  而近代發現台灣也礦藏了許多角閃玉。新疆的角閃玉主要分布在南疆,南疆塔里木盆地西南角、橫亙著崑崙山中分布了豐富的角閃玉,玉礦在崇山峻嶺中不易開採,但包裹著角閃玉的圍岩,因長期的風化作用而瓦解鬆動,當融雪化成水,向山下奔流時,大塊的玉璞即隨著雪水奔流成川,滾落沉積在河床中或乾涸的河灘上,供人採集。河闐是主要的採玉區。
  因採集的方法不同,玉又可分為山產玉,沙產玉、水產玉三種。玉河是水產玉;而其以西的葉爾羌是以山產玉而聞名;其東邊的洛浦縣則以沙中採集玉石為主。新疆未入中國版圖之前,玉料的來源無法充沛。到了清代,新疆已列為中國版圖,宮中所需可以無限供應。輝石玉有個美麗的別名叫翡翠。輝石玉是一種變質岩礦物,在世界上分布至少有六個地方,但與中國玉雕藝術有關的,是上緬甸山區所蘊藏的輝石玉,也是輝石玉中成色最美,最具有珠寶價值的玉礦。純淨不含雜質的輝石玉是白色半透明體,但白色輝石玉並不受人們的喜愛。如果石中含有鉻元素,則呈現美麗的翠綠色,也就是俗稱的翡翠,極受人們的珍視。
  古時候,這種綠玉並不多見,宮廷中或宮府內才偶然藏有一件。清初時,翡翠經民間自由貿易進入中國的玉市場。到了乾隆末年,翡翠成為人們的珍玩。輝石玉雖是近兩百年,才開始大量供應中國玉雕的新材料,但它特有的翠綠色,深受中國人的喜愛,而今成為市面上最昂貴的玉了。
  就品相而言,台灣玉不如翡翠的翠綠來得鮮艷美麗,也不如新疆和闐的白玉、黃玉美,但翡翠價格昂貴,和闐玉開採既少,外銷也不多。台灣東岸的花蓮縣豐田鄉山脈中蘊藏了豐富的角閃玉,大部分都是碧綠色。台彎玉大致可分為三類,也就是普通玉、蠟光玉、貓眼玉。豐田玉中含纖維者,如果切磨角度合適,會造成線狀的閃光,也就是俗稱的”貓眼玉”,多用在鑲嵌戒指、耳飾等,至於淡黃色不透明的”蠟光玉”市場價值最低。由於發展觀光事業等因素,近數十年來台灣的玉器雕琢工藝十分發達,而豐田角閃玉自然成為供應玉雕的主要礦源。
  除了”真玉”以外,中國其他地方也產有”代用玉”,像東北遼寧省岫岩縣也產玉,產量豐富,稱「岫岩玉」。目前市面上的玉佩飾大多是「岫岩玉」,也有人叫它「新山玉」或「酥玉」。岫岩玉質地不壞,透明度高。四千多年前發現的玉琮,就是岫岩玉,可知岫岩玉不是現在才發現的。但岫岩玉非常奇妙,化學成分不穩定,而硬度不太穩定,由3.5度至6度,中間差距太大。可能是內含雜質不同,而產生了差異。河南省南陽獨山也產玉,古人稱為「中州玉」,產量甚少,質地不佳,雜質太多,而硬度頗高。古代石斧、石刀多採用獨山玉。
  有人認為藍田產玉,事實上,藍田不產玉,藍田僅是玉石集散場。新疆有三條玉河: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所產白玉、青玉、青白玉由新疆運至藍田。廣州、蘇州、揚州、北京玉商多到藍田選購玉璞,故一般認為藍田產玉,也許是一種誤傳。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3.htm


玉的採集.....中華文化天地
華人社會雖有悠久的尊愛玉器的文化傳統,但是在本世紀科學技術引進玉作業之前,在採礦與雕琢上,都沿用相當原始的基本方法。
人們對於玉器有著偏愛是由於玉出於石。在遠古時代的原始生活中,石器是一切生存條件依賴的器物,爾後石器在歷史演進中逐漸汰換,玉便在先民的移愛下,脫穎而出。
在山一隅─山間鑿玉
玉有山產水產之分,產地不同,採取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角閃玉與輝石玉都屬於變質岩礦物,礦脈多分布在崇山峻嶺中,所以入山開採是近代的事。
而台灣花蓮的角閃石玉礦也是在光復以後才大量開採。開採山產玉可以得到體積龐大的玉材,這也是清高宗乾隆時玉雕風格轉趨厚大結實的原因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圖山子」,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玉工所雕的。一般來說,山產玉是不如水產玉的瑩澈,但產量豐富是水產玉所不能及的。
在水一方-河中撈玉
雖然玉礦多蘊藏在山間,但長年累月風化作用,使得山邊周圍的岩石鬆動瓦解。小塊的玉隨著夏季融化的雪水,由高山上滾落而下,沈積在河床上,河中撈玉便成為最重要的採玉法。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代,主要的玉材都是在河中撈取的,俗稱「籽玉」,或是「水材」。
這些玉子的圍岩在山中曾經風化,隨著大水沖刷滾落時,所剩餘貼附著玉外表的玉皮,已經過水蕩砂磨而剝落得所剩無幾了。由這些玉璞外表己可看出裡面玉石色澤的好壞。另外,硬玉有外皮,軟玉是沒有外皮。一般所謂軟玉的外皮,事實上是玉石經過長期的水沖日曬,在玉的表面成一層顏色,這種所謂的玉皮,在清朝乾隆時代,經由玉工的巧思,創作出許多巧作。
河道裡的玉一部分是積存在河底的,經大水沖刷而顯露出來。一種是在每年五、六月間,大水暴漲的時候,隨著水沖下來。每年採玉的量多少要看水的大小而定,所以採玉的時期在大水之後的秋季最為適當。水材的玉是由河裡採取的,也就在水裡採玉,當地人便把採玉叫「撈玉」。採玉的大多在秋天明月的夜晚,在河邊觀察。玉璞聚集的地方,因為反射月光而顯得特別明亮,這時候就可以入河撈玉了。
如果河床乾涸,也可以依相同方法在沙中揀拾,就是所謂的「沙產玉」。當時水中所撈的玉數量多且質地溫潤。山中開採可採得巨大玉材,但品質較差。前面說過水產玉經過風化滾動的剝皮作用,所剩餘玉的部分,自然是緻密而溫潤,與山中石夾玉,玉夾石塊再被人力鑿而下的山產玉,當然不一樣。山材每每是石夾玉,玉夾石,本來就不太好辨認。有些玉石外觀總包著一層厚皮,一定要剖開才能知道是否有玉。有些玉石很薄,一看就知道是石或玉。雖然如此,辨識玉石還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在眾多頑石中,找出藏玉的石塊。功力高的玉工,不只能用銳利的眼光鑑定裡面有玉無玉,還能知道這塊玉的成色。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6.htm



古玉鑑定 ....百度百科
就是對玉運用標形器和被鑑定器對比。 經過立標、觀察、涉獵、積澱、總結、反饋、否定、精練、反复、對比等過程辨別其真偽。

1 介紹

什麼是古玉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聲的玉雕。 不是你、我、他想像出來的或理論出來的。 現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備這個特徵。 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長眼哪!

什麼是鑑定
鑑定並不神秘,簡單的說就是:用標形器和被鑑定器對比。 實際要復雜一些,要經過:立標、觀察、涉獵、積澱、總結、反饋、否定、精練、反复、對比。 每個階段都有可能誤入歧途。
如果說自我否定是進步的關鍵,那麼有幾個人有勇氣;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失誤,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態哪。 多數人誤入歧途並不奇怪。 十條老牛也拉不回來。

悟性從那裡來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 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 人們注定要在大多數事上一塌糊塗。 這和智慧、文化水平無關,沒什麼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 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會與不會之間
玩古玉的人中,多數人終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 部分人擺脫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 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鑑定準確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難斷沒有錯斷的人,這就是現實。 但願能改變之,這不是單方所能為的。

收藏者的難處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難處就是,找不到標形器。 博物館的展品不能成為標形器,因為標形器必須能長期密切接觸。 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長眼的利器。 盲目拜師是第二個誤區,他的老師就走偏道了。

專業人士的常見誤區
專業人士不存在標形器的困惑。 但是他們容易對市場不敏感;對高仿品缺乏研究。 只有知道假的為什麼假,才能對真的為什麼真有更深刻的認識。 專業人員有高有低很正常。 [希望上述評論沒有得罪專家和老師]

長眼有訣巧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說有是因為悟道的過程各不相同,各有個的特點。 說沒有是因為茅台酒的味道沒人能說清楚。 同飲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 鑑定是工匠之述,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也有好眼力的。 信息是直觀的,理論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畫蛇添足。 這就是有些高級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撿漏
很多人講故事說:他花百、八十元就買了個大國寶,還編一套理論以證之。 你信嗎。 成手也不敢輕言撿漏,賣的總比買的精。 他可能低價給你,那是他沒有回家路費了,東西他很清楚是什麼。 這等事太難了。 初學者千萬不要做夢取媳婦,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古玉鑑定的步驟
專業人士鑑定多從斷代開始,教科書對文飾的研究很多,正統學者深受其害。 非專業人士多從真偽開始。 但殊途同歸。
鑑定有這樣幾個步驟:包漿、沁蝕、玉質、形神、腐蝕、文飾、刀痕。 成手遠遠掃一眼就知有沒有,這只能看個大致。 鑑定是很嚴緊的。 沒有微觀就沒有斷案的證據。 [所以鑑定要學會用放大鏡]

a、古玉包漿說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包漿手頭有肉澀感(北方話叫肉頭兒),硬包漿有明顯玻璃光。 軟硬包漿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 手長期盤玩或藥液侵泡可做仿包漿。 有經驗者可區分。 自然狀態的子料也有包漿,一般硬度較高。

b、沁蝕可分為內沁和外沁,內沁就是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晶體酥鬆,白色絮狀[玉內雜質不是沁而是臟,沁和臟要分清.]。 外沁是外部介質的侵入。 內沁由內向外發展,外沁由外向內發展,互相促進,直至鈣化。 有無外沁的古玉,玉質好可能內沁也不宜查覺。 沁蝕狀況和玉質密度分佈、晶體酥鬆狀況及外部介質性狀有關。 仿沁浮而真沁沉。 沁真也不能斷真(如老玉新工)。

c、玉質:
新疆和田玉 :是最美觀,文化承載量最大的一種玉。 商代以後的貴族器物多選此玉。 其以今天的俄羅斯玉分子結構一致,儀器無法判別是和田料還是俄羅斯料。 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 西漢和田料品種最全、質量最好,常見黃玉 、羊脂玉等。 遼寧岫崦玉:紅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 古玉多料精工細。 [注意區分岫崦黃玉、和田黃玉的區別]
河南獨山玉:主要有兩種顏色,白青色和白綠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 ,白綠色多做抵擋仿翠件。 古器中少見此玉。
地方玉:各地產地方玉,多半石半玉。 常見於高古器、良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 古器少見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裝飾物[多戰國]有大量出土。 說起來是笑話,現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 [普通試硬度的方法必須在古玉鑑定中刪除。 古玉有包漿不能破壞之。 ]

d、形神:
如果說神是藝術之魂,那麼古人之魂必不同於現在之魂。 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 此魂必叢真品中領悟,不可自以為是。

e、腐蝕:
某些介質對玉表面有腐蝕作用。 土中玉器的腐蝕痕跡多為點狀分佈,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連續片狀。 漢墓中的鐵器腐爛後形成的硫酸鐵、亞硫酸鐵,對玉的腐蝕作用最大。

f、文飾:
文飾千變萬化且易仿,不宜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 對文飾的了解有助於斷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對古玉鑑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 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點機械常識,如軸、軸套、轉速、同軸度、跳動、偏擺,電動陀具、非電動陀機具結構特徵、差別。 陀具進化過程等。

(1)陀機具進化簡述同軸度是陀盤中心和轉軸中心的誤差。 跳動是陀盤每轉一周的上下位移。 偏擺是陀盤每轉一周偏離其所處平面的誤差。 現在機戒有誤差,古代機戒誤差更大。 從理論上講,陀具應先於玉器出現,無陀具則無玉器。 自從有了機器,高難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 軸在軸套中轉動,軸套是軸的支撐,軸和軸套發生摩擦。 轉動:古為手動,今為電動,一慢、一快相差數百倍。 出土的管狀、柱狀玉器,很可能就是軸和軸套。 商代以前的軸和軸套多為玉石器,商周多為銅器,漢以後多為鍛打後的鐵器。 故漢代陀機具精度大為提高,加工能力明顯增強。 這不僅表現在軸和軸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現在機件加工工藝性能和機戒的結構精度;機戒品種等。 漢代出現精美的高浮雕並不奇怪,這是中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一頁。 唐宋時期陀機具結構、精度、種類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 一直延續到清代,陀機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進步。 現代電動陀機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進給力大,切削力強,故常顯刀痕粗大、崩茬。 又因現代陀具精巧、靈活,也不乏精細之做。 此類仿品成本必高,各項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 沒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鑑別機戒性能上的區別,必導致工藝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徵不同。 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鑑定的利器。 這裡也是傳統古玉鑑定理論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論的缺失。 戰國以前的陀機具大同小異,一般只能進行粗加工。 細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時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劃出一條白痕,一個局部就要千萬、萬萬刀,可見時間和人力的投入。 細如髮絲的陰刻線,細看也是多刀完成。 如此工藝自然精細工整。 只有葬器較為粗糙,孔、邊未精加工。 漢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織,工藝能力大幅度提高。 唐以後的器物以陀痕為主,仍能看出隨著陀具的進步,器物表面痕蹟的變化。 [古玉即便有拋光,也不足以破壞表面刀痕。 ]崩茬、刀痕粗大是現在電動工具所為。 無刀痕是現代拋光,菊皮狀是過化學拋光。 鑽孔內壁有明顯刀痕是電動鑽頭所為。 陀痕和電動工具痕蹟的區別只能在實踐中逐漸掌握。

生坑、熟坑和盤玉
出土後未經過處理或盤玩的叫生坑;否則叫熟坑。 盤玉是國人玩玉的傳統。 盤:把玉攥在手裡盤玩。 新玉、老玉都要盤,盤過的玉潤澤漂亮,盤後古玉比新玉變化更大。 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贊成盤高古玉 。 甚至有人不認盤過的高古玉,這和港台的風氣有關。 以自我的審美去欣賞玉雕,並不為過。 以自我的審美去欣賞古玉,就大錯特錯了,標本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載量大。 經過大家的努力,鑑定的問題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古玉鑑定爭議多,權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鑑定人員資格認證
現在不僅鑑定人員證有氾濫之勢,而且資格認證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錯誤.現在的認證程序是:交學費\完成學時\發證.大謬!資歷、學歷、名氣都不是認證標準。 書本上的東西沒有多少對鑑定有用.尤其是現在的教科書.茅台酒的味道,說出來就走樣。 認證不需要紙上談兵[有些人就會紙上談兵],要實物實戰,用真本事說話.資格認證不解決,一切都無從談起。 鑑定人員資格認證標準只有一個-----實物鑑定準確率考核。



2 鑑別方法
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館 ,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歡收藏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 。 那麼,對於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鑑定呢?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 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 另外, 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 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 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 張廣文的《玉器史話》 , 香港專家李英豪的《鑑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 台灣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鑑定全集》等書,皆可拿來認真品讀,細細揣摩。
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 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 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 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早在宋代時期,就出現了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而清以後的造假情況可謂越來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創新”,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鑑別時要特別留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 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製作的特徵。


古玉鑑定方法

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 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 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 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 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 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鑑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二、氧化鑑定
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 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 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 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 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 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 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 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鑑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 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 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 闢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 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 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鑑定起來更難。

五、沁色鑑定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 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 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 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 重要一點是: 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 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 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 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鑑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 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 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 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3 仿製古玉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鑑賞的書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參考。
古玉長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礦物沁入,被稱為血沁玉,仿製血沁玉,可將玉置於於豬血黃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形成土咬血沁的樣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銹,要仿造土銹,可將抹上膠水的玉器買入黃土泥,隨著時間變長,會越來越像黃土銹。
使舊似新、混新為舊之法:玉有看起來像新玉,因為作偽者無法使新玉變似舊玉,所以將舊玉燙上蠟,使其看起來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為舊。
有兩種方法可造出古玉上的黑斑,其一為將用水煮熱的玉架在鐵篦上,一邊燒一邊摸蠟油。 其二為,以古法作玉,後將玉以泡濕的舊棉花包裹,以火慢烤,棉花水乾之後再用水,至黑色入骨。
玉埋入土中會受到克制、黑滯乾枯,容易被誤認為是水銀沁。
老提油,這種方法頗為古老,據傳是從宋朝留傳下來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种红光草搗碎成汁加上硵砂,醃製在新玉的紋理之間,用竹枝火烤,這種方法製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夠迷惑專家之眼。
提油,以硵上色,使眼色深入玉肌理之中,眼色肖似,以這種方式作古,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顏色較為鮮豔,但是在陰天的時候顏色會顯得有些渾濁。
叩銹,這種方式源自於乾隆時期,是將鐵屑拌玉器坯料,以醋淬火,置於潮濕的地下,幾天之後,拿出來埋到交通要道的地下一段時間,新玉就會出現橘皮紋、有土斑和血沁之痕。
煨頭,將新玉以火烤製灰白,以這種仿式做出的雞骨白,上面必有火燒後的裂紋。
將色澤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數年之後玉器上會出現血紋理,不仔細看已被蒙眼,但是細心會發現,其不若古玉的溫靜,這種方式作古的玉被稱為“羊玉”。
還有一種以動物製古玉的方法,是將狗殺死,將玉置於狗腹,埋到路下,過幾年後拿出來,就會形成花斑紋,,但是這種玉看起來,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痕跡,被稱為“狗玉”。
以烏梅制玉,被稱為“梅玉”,這時要選擇質地疏鬆的玉,以濃烏梅水煮,會呈現水沖後的顏色,後以硵上色,可以充做“水坑玉”。
風玉,將用濃灰水和烏梅水煮過的玉取出,擱置在風雪之中,使其玉紋產生裂紋,若玉質緊密裂紋則會很小,可形成類似古玉的牛毛紋,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紋是粗細不勻的。




5 內容簡介
《名家談鑑定:古玉鑑定》內容簡介:美石名玉,歷來被視為風雅之物,在人們心目中佔據著崇高的地位。 它不僅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精華,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演變的重要見證。 在數千年漫長的歲月中,玉器以其神秘的寓意、精美的紋飾、特殊的磨製手法,在上自君王下至庶民中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殊榮,並被賦予人格化的理念。 殷商以來,人們對玉器的譽美之聲就沒有停止過。 從聖人論玉,德比君子,到眾人賞讚的“冰清玉潔”之氣質;從“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神仙境界,到“寧為玉碎”的英雄膽色,中國玉器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並與宗教、倫理、道德、風尚、習俗、藝術、審美等密切相聯,致使民間崇玉、愛玉、賞玉、藏玉之風,自古至今就沒有中斷過。



6 鑑別之八察

古玉鑑定的“八察”

“八察”包括:

1、察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於織物中。 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於器物的表面。 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緯分明。

2、察昆蟲的蟲卵、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3、察水漬
在地質及大氣條件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面,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4、察植物根莖印痕
某些植物根莖有無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陳代謝而分解的酸性物質可以對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蝕,所以能夠看到有清晰疊壓關係的根鬚狀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面分佈,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6、察“驅邪礦物”殘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於墓葬和居所裡。 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鐵礦、硃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里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 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岩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 我國戰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常有大量的硃砂以及被硃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縫隙、孔洞內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矽類和碳酸鈣類礦物存在,它們可以以液態或者以固態的礫石形式存在並運動著,在空隙裡聚集、矽結、板結,堅韌無比,即使是隨水流進入空隙裡的一塊小石子也難以剔出。

8、察鑽痕
鑽具出現以來,鑽頭基本是圓錐或菱形形狀。 由於是人力,所以壓力小、鑽速慢、非勻速、進尺慢,鑽痕表現為往復、相對平行的運動態勢,出現不甚均勻的旋紋。 而現代螺旋紋鑽具因高速、勻速旋轉則不會出現平行的鑽痕。 新石器時代以石治石時期,其鑽痕與古代使用金屬鑽具的鑽痕,有相似特徵。
總之,鑑定和評估古玉,既需要細微觀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觀,更要把握本質和整體的真實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 只有排除每一個細微處假的可能性,進而歸納、演繹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將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思考和判斷,才能獲得最大的真實性。

古玉鑑定六點方法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了新的難題,致使許多博物館收藏家對高古玉不敢問津,有的懷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擴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 面對近年的高級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適應當代古玉的辨仿。 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 特將李老師多年的收藏經驗、市場經驗總結的六點鑑定方法推薦給大家,共同學習.
一、工藝痕跡鑑定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 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 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 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 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 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 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鑑定方法 ,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二、氧化鑑定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 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 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 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鑑定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 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 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 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 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鑑定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 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 闢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 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 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鑑定起來更難。
五、沁色鑑定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 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 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 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 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 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 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 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鑑定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 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 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 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539203.htm&prev=/search%3Fq%3D%25E8%2580%2581%25E7%258E%2589%26biw%3D1366%26bih%3D597






玉質 ....百度百科
玉質;指玉雕用的原材料,也可以用來形容姿質之美。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4566944.htm&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5E8%25B3%25AA%26biw%3D1366%26bih%3D597



沁色...百度百科
沁色是指玉器在環境中長期與水、土壤以及其他質相接觸,
自然產生的水或礦物質侵蝕玉體,使玉器部分或整體的顏色發生變化的現象。 常見的沁色有水沁-白色,硃砂沁-紅色,土沁-土褐色和紅色,水銀沁-黑色,鐵沁-暗紅色,銅沁-綠色,此外還有血沁是紅色的,但是還沒有定論這個名稱是否恰當。
出土之玉常見沁色,分別有白色霧狀的水沁、黃色的土沁、黑色的水銀沁、綠色的銅沁、黑紫色的屍沁,蓋因玉中有無數微孔,如果常年埋在地下或老墳中。 受附近環境影響,就會生沁色。 尤其是屍體上攜帶的玉件,在死者腐爛過程中,被屍液浸染而出現深紫色的斑痕,俗謂之“屍沁”,玉器上有紅沁,則說明死者多是被活著捆綁,再活活用凶器殺死,流出的鮮血浸入玉器,成了名符其實的“血沁”。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view/1293698.htm&prev=/search%3Fq%3D%25E6%25B2%2581%25E8%2589%25B2%26biw%3D1366%26bih%3D597




玉的本色和泌色 .....中華文化天地
  玉的美在感覺上不僅是色澤鮮明,還散發出一種高尚純潔的氣勢。玉的美在具有神祕性,代表一種最複雜而不可描寫的色澤,在整個自然天工的大創造中,使得華人愛之不倦。古代人的感情在這種色彩和玉特有的光亮的混合視覺上,得以解放與渲洩,所以玉是美的崇高對象。
玉的色澤
  關於玉的色澤,古代學者的說法不一,明朝人宋應星認為玉只有白、綠兩種顏色,其他顏色都不屬於玉。而清朝人陳性以為玉有九色:玄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沫曰碧,青如鮮苔曰珒,綠如翠羽曰盧,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赤白斑花曰瑍,是新舊玉的自然本色。
  中國字以玉為邊的原來就是玉字,可見玉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關於玉的描寫,就顏色而言,瓊、玫、瑰等是表示紅顏色的玉或解釋成紅色。一塊玉料顏色純一,固然是好玉的主要條件,而玉質溫潤也相當重要,所以古人對玉的批評,首先就說顏色純、質地潤。
  古代的六器分為六色,也就是璧蒼,琮黃,圭青,璋赤,琥白,璜玄。以璧蒼來說,璧是玉的一種形制,而蒼是指璧的顏色,蒼玉是什麼色澤呢?一般來說是淡藍中略帶淺灰,有點像上天的奧妙。翡翠本身常常是一塊材料上有白綠兩色,有時還帶有紅色。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翠玉白菜,就是玉石的本身有綠、白二色,經過匠心獨具的巧作,使它成為一件人人讚美的藝術品。
受沁
  古人既以玉為崇高之美的對象,生而佩玉,死而以玉殉喪,便沿習成風。這些附葬物隨著人入土,年深日久,相鄰的礦物質,便漸漸滲透到玉裡,使原來的玉色和玉質產生了變化。銅器入土年久,則會產生青綠色,如土中含銅,玉就會受沁,變成綠色。如受水銀沁入,玉色呈黑色。而沁是滲入或吸收的意思,所以就將這種變化稱為受沁。
  除了殉葬玉器會入土外,還有戰亂時,玉遺失的機會很大,也造成玉入土受沁的情形。出土古玉中,有受一色沁的,也有二色,三色,四色,同時沁在一塊玉上,也有各種巧沁花色,產生不同紋理變化。古玉入土較久,受沁越深,所以入土重出的玉,沒有不沾顏色的。
  如果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和說明,那就比較科學化和合理化了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由於土質的酸化作用所引起的。像日本的濱田青陵氏就曾經考證說明,「從土中發掘的玉,因為受到土中的酸化作用,玉的表面就會產生分解,裂痕循著玉石的脈絡而深入到內部。因為含有鐵質的酸化,就會變成琥珀黃,或者變化深褐色,也有的時候會變成黯黑色。」這裡所指的玉,應該是講白色的玉,在受沁之後,可能會變成三種不同的顏色。如果是其他顏色的玉,那麼在受沁之後所變的顏色,也一定是玉器的本色,再加上黃、褐,或者黯黑色,所產生新的色澤,自然又不會相同。
  近年來考古學家們和地質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為受沁是由於玉質在受熱之後,所產生的變化。像是玉在石灰岩中加熱即可能變成雞骨白。古玉中的雞古白是古玉中難得的一種,它的顏色雖然已變得好像煮過的雞骨一般,仍沒有失去其溫潤的光澤。火燒過的玉則不同,它也變成了白色,但乾枯得像一塊石灰,沒有一點潤澤的感覺,這種便不能叫它雞骨白,二者一看便能分別出來。古代殉葬的玉入土的年代久遠,受到地熱的影響,於是發生了變化。由於埋葬岩層的不同,由玉器表層深入玉理的變化也不盡相同。考古學家們和地質學家們的這兩種說法和見解,應該要比玉器商人的揣臆之說可靠得多,也容易叫人相信,至少他們是有學理的根據和實驗的證明。
  出土古玉講究沁色的好壞,一些礦物質如水銀等,沁入玉體中,如果沁得好,稱為巧沁,十分值錢。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玉蟬,周呈雪白色,獨兩眼泌作赤色,便是巧色,便是巧沁。其他如沁成色如蒸栗,叫做「玵黃」,如泌色更深,復原時酷似蜜蠟,則稱「老玵黃」。沁色藍如青天稱為「玵青」,若色深如藍寶石,則稱「老玵青」。另色如翡紅的桃曰「孩兒面」。色如烏金稱為「純漆黑」。又銅綠沁入者形翠石,則稱「鸚哥綠」。上述這些沁色,大多為收藏家所喜,但有一種非青非綠如敗菜的,稱為菜玉,是玉之下品。
  清朝時,玉工為能雕琢出精巧的作品,而衍生出一種人工染色的方法,俗名叫「烤皮子」。做這種玉器的目的,不是為作偽,而是喜歡這種顏色。
  因為河中玉子有時經日曬水漬,表面上生出一種近乎紅黃色的表皮,如果雕一件器物,留著這層皮,倒也好看。以後收藏家喜歡收購這種玉器,而這種材料不可多得,便有人設法做出一層假皮子。製作的方法則採用了偽製古玉的「提油法」。偽製古玉的人有辦法可以把新玉烤薰,使它變成舊玉的顏色,叫做「提油」。提油又有老提油與新提油之分,烤皮子便是利用這個方法,把玉的表皮烤成褐黃色,所以叫做烤皮子。烤皮子的辦法盛行在清乾隆時代。例如雕成一個桃子,就把桃嘴的地方烤成紅黃色。雕一個雞蛋,有時把全身烤上皮子,好像一個薰雞蛋。有時把蛋的一端琢平,用泥土糊上,然後烤皮子,烤完之後,把泥去掉,好一個薰蛋切去一端的樣子。但是這種玉器失去天然之美,不為賞鑒家所重。
  古玉的價值比新玉高,商人便有偽裝古玉的辦法,偽造玉色的方法就多了。做這種玉器的人十之八九是為牟利,所以採用的方法都是簡單而速成,以求本小利厚。以染色法製造出受到塵土浸蝕的表象方式很多,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將玉用滾開的油炸,使白玉變色,成為古玉般似古樸質實的色澤,美其名叫做「油炸鬼」。
  現在有人用化學原料染玉,企圖魚目混珠。染玉的目的無非博得愛玉者的購買慾,其他方面可以提高售價。目前到玉器拍賣場中,除了仿玉之外,也極有可能買到染色膺品:像白底青的玉佩、三彩福祿壽的手環、黑璞的漢玉,這些可能都是經過高溫高壓加色過的,或人工合成的。一般來說染色品雖綠,但是色是飄在器飾的外表,血色雖紅,但是呈現醬色或者茶色,都不是正色,同時更缺少了一種勻潤的天然色澤美,這就要憑各人的眼力和經驗去仔細端詳研判了。
  所謂古玉,大多是曾經入土而又被挖掘出來的玉器。玉器入土,在土中受酸化作用而改變了它的色澤,有時變得五顏六色,比未入土前更好看。但是在古玉剛剛出土的時候,是看不出這種顏色的,因為它的外表蒙著一層土鏽,我去原來美麗的色澤。小心而慢慢的除鏽,叫做「脫胎」。所謂「盤功」,就是經常將玉放在手中揉搓,或放在小絲袋內,繫在身邊,使玉恢復原來的光澤和顏色,大概需要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原狀。若要求快,則用武功的方法,將舊布包著玉,輕輕揉擦,去除土鏽,再用新布用力搓,那麼玉的色澤會漸漸恢復,三年後玉石可以展現原來的美麗。
  經由這些方法,埋葬很久的古玉再注以新生命,而人們在賞玩中,也逐漸產生對玉的尊敬和喜愛,這是不分時代的賞心樂事。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4.HTM



古玉學堂第一集 "談玉器的新刀工與舊刀工...小桂子的普洱與文物收藏
http://blog.xuite.net/jihlong/twblog/111404809-%E5%8F%A4%E7%8E%89%E5%AD%B8%E5%A0%82%E7%AC%AC%E4%B8%80%E9%9B%86+%22%E8%AB%87%E7%8E%89%E5%99%A8%E7%9A%84%E6%96%B0%E5%88%80%E5%B7%A5%E8%88%87%E8%88%8A%E5%88%80%E5%B7%A5%22

如何從刀工判斷古玉年代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5553fa82fc6af065a23934b0.html&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5E7%259A%2584%25E5%2588%2580%25E5%25B7%25A5%26biw%3D1366%26bih%3D597


哪個年代的古玉造假最多
http://big5.ce.cn/gate/big5/art.ce.cn/yszb/201212/31/t20121231_23990304.shtml


古玉斷代與辨偽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art.ce.cn/yszb/201208/24/t20120824_23616150.shtml&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B%25E6%2596%25B7%25E4%25BB%25A3%26biw%3D1366%26bih%3D597

中國古玉斷代與辨偽..互動百科
《中國古代玉器斷代與辨偽:玉工具與玉兵儀器》為套裝書,分別包括:《中國古代玉器斷代與辨偽:玉工具與玉兵儀器上》、《中國古代玉器斷代與辨偽:玉工具與玉兵儀器下》。 石器是人猿揖別的主要標誌。 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年代,神州大地的先民們用形形色色的石頭製作各種各樣簡陋的勞動工具和武器,去狩獵,去開墾,去爭奪地盤,樂此不疲。
玉石畢竟數量很少,玉工具和玉兵器彌足珍貴,更因為具有神秘的光澤,被上層貴族用來彰顯特權,用來和神靈溝通,失去了實用價值,後來只是被作為儀仗用器,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慢慢被人們遺忘了。
周南泉,享譽世界的玉器鑑定權威,文物收藏界的奇人,集數十年研究、鑑定、收藏經驗,洋洋灑灑數十萬言,將上古玉工具與玉兵儀器的品種、形制、工藝特徵等娓娓道來,演繹出一部古代玉器的收藏寶典,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投資、鑑藏玉器的絕佳參考。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baike.com/wiki/%25E4%25B8%25AD%25E5%259B%25BD%25E5%258F%25A4%25E7%258E%2589%25E6%2596%25AD%25E4%25BB%25A3%25E4%25B8%258E%25E8%25BE%25A8%25E4%25BC%25AA&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B%25E6%2596%25B7%25E4%25BB%25A3%26biw%3D1366%26bih%3D597





玉的種類和型制(一) .....中華文化天地
(一)
  當您有空走訪民間古玉店或瀏覽故宮玉器展示品,會發現玉器的多樣著實讓人摸不著頭緒。為此我們將就中國玉器的種類與型制做個概括的介紹,期使在下次賞析玉器時,不再指鹿為馬。
  雖然玉石產地遍布世界各地,但將玉石雕琢成器又如此尊崇者,只有我國。華人社會的文化事實上和玉是分不開的。自從商周以後,玉的雕琢和形制便和禮制產生直接的關聯。禮器和符節器是研究玉史發展的人比較關切的;而民間大多數的玉器愛好者和蒐藏者較關心佩飾玉和喪葬玉的典故。
  至於鑲嵌是從緬甸玉石輸入我國以後,藝術設計人才對於裝飾玉所產生的重要靈感與貢獻。因此玉在我國,不只是具有藝術發展上的價值和崇高的地位,而且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有著幾千年不容稀釋的情感。談到玉器的原始,必須上溯到史前的石器時代。從考古發掘的報告上顯示,在距今十到二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跡。在這些遺跡中,開始有部分美麗而硬度很高的石器出現。這些美麗有色的英礫石器,可以說是中國玉器的原始。
玉器的功能
  我國玉器的功能大致分為五大類,包括禮器、符節器、佩飾器、鑲嵌器、喪葬器等,現在逐一介紹。禮器中的玉器以朝聘用的六瑞與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為主。禮器中的六瑞是六種器物,由政府頒發給國家的高官,做為爵位的憑證,叫做瑞。王及公、侯、伯、子、男共是六等爵位,所以有六瑞。王及公、侯、伯的爵位最高,他們的瑞是圭;子、男的爵位較低,他們的瑞是璧。更清楚的說是,鎮圭、桓圭、信圭、躬圭分別由天子、公爵、候爵、伯爵所執掌,這些禮器的形制相同,而以尺寸長短來分別尊卑,並且加以命名。而子爵、男爵所執掌的是穀璧和蒲璧,形制也相同,但以紋飾來區分。  封建時代,君臣不可無辨,所以執瑞玉來辨視君臣的尊卑以及諸候的階級。而圭璧這種玉器就是他們的信物,每當君臣相見或諸侯互見的時候,都手執瑞玉,然後再將信物收藏起來。六器是六種器物,用來祭祀天地及四方之神的。六器是指蒼璧、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蒼璧、黃琮是用來祭祀天地;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是用來禮祭東西南北四方。這些名稱中的第一個字是代表玉的顏色,第二個字則是玉器的名稱。例如蒼璧就是用蒼色玉製造的璧,蒼代表天的顏色,所謂「蒼蒼者天」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而黃琮是因為土的色澤是黃色,所以用黃色的玉來製作。中國人早有天圓地方的觀察。祭天時能代表天的必須是一件圓形的器物,璧正好是圓形,所以就被採用了。方形的琮禮祭地,其他四方所取的形狀是根據五行之說再加以圖案化。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7.htm


玉的種類和型制(二) .....中華文化天地
二)
符節器
  玉器的功能除了禮器外,還有一項符節器有很大的作用。古時候,當天子要派遣使臣出使國外,或到某一個地區去執行某項任務時,就賜給使臣一項信作為傳達天子命令的證物,這就是符節器的由來。上古人民純樸,可以用這種形制簡單的符節器,但是這類玉器很容易偽造,所以東周以後就改用虎符。虎符制度就是把整體的虎形符剖分為兩片,政府與將領各執其一,虎符的形式在剖面上有的是圖案,有的是文字,一面上是凸起的文式圖案,一面是凹下去的。徵調的時候,受命者把兩片相合為一,才相信這是真正的命令。
佩飾玉
  佩飾玉是佩帶的飾物,戴在頭上、頸間、腰間的裝飾品。人們的飾物起初是用獸牙、鳥骨之類,經過長期的使用,後來改用玉仿製,如玉觿、圓玉勒,它的形狀近似獸牙與骨管。其它如玉笄、玉珩、系璧、鳥獸紋珮都是佩玉。翁仲、剛卯也是佩玉,同時它們又是一種壓勝之物,是古代的避邪玉。古人都將數塊玉穿連成串,佩帶腰間,走起路來,使玉與玉相觸有聲,這就是玉藻所說的:「古之君子必佩玉。」的玉珮。此外佩玉兼有實用的,在腰帶上的帶鉤、射器時手指上所戴的玉韘。
鑲嵌玉
  鑲嵌玉是鑲在器物上的玉。例如:玉琫、玉彘、玉珌,是鑲在劍身上或劍鞘上的飾物。其他像鑲在杖上的玉杖首,或嵌在帶上的玉帶板都是經常所見到的。
喪葬器
  喪葬器是一種殉葬的玉。相傳人死之後,把玉放在九竅裡,屍體就不腐朽,所以有用玉殉葬的習俗。放在口中的玉叫唅,放在耳中的玉叫瑱,放在手中的玉叫握。古塚中出土的唅有很多是蟬形的,這是因為蟬的形狀與舌形相似,放在口內較為適合,這一種玉蟬也叫做唅蟬。總之古人認為玉是陪葬之物,也是防腐之寶。這些出土寶物提供了我們研究中國古玉器演進的參考,以及古人對玉石迷信程度,頗有價值。
環狀玉器
  傳統古玉中,環狀玉器很多,最常見的有璧、環、瑗、玦。它們的形制都是圓形板狀體,中間有一個孔。這些環狀玉器在禮器中,像穀璧、蒼璧;符節器中的玦、環;在佩飾器、喪葬器中也都曾出現。其他還有舞樂器,用在歌舞中。古代人遇有可喜的事自然發出狂歡的歌聲,揮舞著使用的兵器或打擊器皿發出音響來配合,這種演變,玉兵如斧戚之類的都變成了舞樂器。另外像文具中的筆架、臂擱、硯池,陳設用的山子、花插、花董;仿製的瓜果、蔬菜、人馬、車船,以及盤盅、酒盃、茶壺等用玉石雕琢的,不勝枚舉。在上述玉器中,佩飾器尤其有極重要的地位。原因是佩飾器形制繁多,從頭到腳,每一個重要部位幾乎都有裝飾物,而且每一個部位又不只一種。
  此外,禮器中的玉器雖然也在玉器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因禮器都用在祭祀天地,君臣相見等時候所持用,要求莊重樸實,所以大多很少經過雕琢,以素面為主。而佩飾器原本就是裝飾用的,當然要以雕琢裝飾,紋飾美觀為主,藝術價值也高,這類玉器因此成為古玉投資者和鑑賞者的蒐集目標。
璧,環,瑗,玦
  璧的外形像個大月餅,中間有個圓孔,玉的部分叫肉,中間的圓孔叫好。如果肉的寬度大於好,就叫「璧」。肉的寬度和好的寬度大約相同,就叫「環」。如果肉的寬度小於好,就叫「瑗」。而環有缺口的就叫「玦」。簡單的說,凡是寬邊而孔小的是「璧」;窄邊孔大的是「瑗」;邊與孔相等的是「環」;而小型的璧、環、瑗,直徑不超過五公分的都叫系璧。璧除了用在禮器六瑞中的穀璧、蒲璧,尚有六器中的蒼璧。其實璧最大的用途是做為饋贈的禮物。而環是裝飾器;瑗原來是兵器,後來演變為裝飾器;玦可作為符節器、腰間飾物和耳飾。
琮,玉勒
  琮的形狀是方柱體,當中卻是上下相通的圓筒子。琮的外面有光素的,也有紋飾的,紋飾的結構大都相同。古時候的祭祀玉器是用幾塊玉,用繩子穿聯起來,塊數並不一定。後來有人覺得先把玉雕琢成幾塊,再用繩子穿聯起來,何不雕琢成一塊玉,用紋飾表示出它是由幾塊玉串成的,豈不省事。這種形狀的器物,大的便是「琮」,小的就是「勒」。故宮收藏的琮,數一數看,那是十七塊玉的形象;另一個是六塊玉的形象,還有一個比前面兩個都小,這就是一個「勒」。根據現代人考証,琮是代表女性、陰性,和圭正好相反。琮既然代表女祖,而為人民禮拜的對象,琮的使用就廣了,這也是存世的琮比較多的原因。

  圭是由古時候的石斧演變而來的。斧既然是古人每日不可或缺的器具,使用日久,而產生感情。在器具汰換之後,石斧雖然失去實用價值,但仍懷念曾有的貢獻,於是留作紀念,供奉如神明。而後政府利用人民崇拜石器的心理,將石斧、玉斧用來做為朝廷禮器,於是產生了「圭」的形制。所以圭的形制和斧的形制是同類不同形的兩個器物。它們都是上端前薄,作方頭的形狀。故宮博物院陳列著兩件商圭,很受參觀者的喜愛。其中一件,整個玉器呈赭石色,器身遍布土斑。而故宮所收藏的玉圭,凡是經過清高宗乾隆皇帝鐫刻有御題詩的,都上下顛倒。像展示的兩件商圭,就是以厚而狹的一端作為上端,這是為了遷就文字的排列方便,才這樣擺置的。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8.htm




玉的種類和型制(三) .....中華文化天地
(三)

  璋的形狀好像是平首圭的頭部,由一端沿四十五度角剪去一半。

  琥是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用白玉來雕琢,尺寸形制沒有圭那麼嚴格的規定,但必須是虎形。該形或立體、或扁狀、或匍狀,應該是完整的「虎」。

  璜的形狀像上弦月,兩頭削平,窄窄的,小半圓形。璜是祭祀北方之神的禮器,用墨玉來雕琢。北方之神為玄武,玄武指龜神,用龜殼的外形,和璜相近,加上龜殼的顏色接近元玄的墨色,所用來祭祀北方。璜在中間靠上端穿一個小洞,有時兩頭各穿一個洞便於穿繩。小型的璜是佩飾之物。

  珽的形狀是呈橫長方形狀,樣子很像橫過來的戒尺。

  瓏就是玉製的龍,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求雨或欣賞。
剛卯
  一般人認為最避邪的三件寶貝是剛卯、翁仲和司南珮。剛卯形狀小小的,長四方形,玉表上雕有三十二個簡體字,都是避禍避災的詩句。因此剛卯是人人最喜愛佩戴的避邪飾物。
翁仲
  一般佩飾翁仲高不過尺。它的外形是一個老翁,著寬衣博袖,雙手合十。雕琢簡單,俗稱漢八刀,意思是七八刀就雕成了。
司南珮
  司南珮的形狀像兩個對寫的凹字。左頭雕一隻小杓,右頭雕有一隻小盤,中間有個小孔便於穿繩佩掛。司是在外主事的意思,南就是東南西北方向的指導,所以出門佩司南是為吉祥。
韘,班指
  韘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保護手指,減少弓弦磨擦的力量。韘的形狀進一步演變成了班指,是套在大拇指或食指上的一種裝飾品。韘形珮就是把韘伸展開來,變成平面的一種佩飾。韘形珮形狀較大,是佩傭中最華麗而又突出的一種特殊佩飾。
帶鉤
  帶鉤原是胡人的襟扣,後演進運用為腰帶,所以叫帶鉤或帶扣。長的帶鉤是襟扣,短的就是腰帶所用。帶鉤的基本形制是S形,下面有柱。主要用途是鉤掛腰帶上的佩物。
觿
  觿是由獸牙、獸角轉變而來,後來用玉琢獸牙形的佩飾都稱為觿。

  笄的形狀和現代的髮簪很像,是古代的髮飾。
動物紋珮
  古代有很多動物外形的佩飾,像龍紋珮、人紋珮、獸紋珮、鳥紋珮等。其中的昆虫珮以蟬紋珮最多。
劍飾
  劍飾共有四件,分別是首、琫、珌。劍本身握手部分頂端鑲嵌的那件玉叫劍首。劍身與劍柄之的間的那件叫琫;劍鞘中間的玉飾叫;劍鞘最下端的那件叫珌。璲是佩劍附屬品,是一種革帶飾物,可用來繫劍而勒於帶間。
辟邪
  辟邪原名異獸或怪獸。凡短腿、有翼、雙角、束鬚或連鬃的動物玉雕,都稱為辟邪。了解了玉器的形制和種類之後,參觀玉器不再是走馬看花。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09.htm


玉的紋飾 .....中華文化天地
  紋飾是玉雕藝術的重要環節之一,很多玉雕器名往往與紋飾有所關聯。比方穀紋璧,因為璧上雕琢有穀紋,我們就叫做穀紋璧。如果我們不懂紋飾就無法正確稱呼它的名字。因此紋飾是玉雕藝術重要的一環,現在來介紹常見的紋飾。
穀紋
  穀紋的形狀有很多種,我們人類生存賴以五穀雜糧,人們為紀念它,雕以穀紋。它的形狀像是發了芽的種子,圖案的設計演變就像畫面上所呈現的,凡是看到這形狀的紋飾,我們都稱為穀紋。如果將穀紋琢在璧上,就稱為穀紋璧;相同的,如果穀紋展現在瑗上,就叫做穀紋瑗。
乳丁紋
  乳丁紋又叫乳突紋。不管何種稱呼,都在說明乳房突出的部分。乳丁紋的形狀是在玉器的平面突出圓圓的一點,代表乳頭。一件器物上不是琢一個乳丁,而是琢很多個乳丁,成整齊排列或不規則排列。
雲紋
  雲紋也是紀念紋飾之一。前面談到的穀紋,穀籽發芽生根,沒有雨露滋養,不能長大結果。天要下雨必須有雲,無雲不落,無雨禾不生。因此古人琢以雲紋,一是敬天,二是紀念。
螭蚊
  螭蚊,螭就是無角龍,春秋以後凡是蜥蜴類的爬蟲,如四腳蛇、璧虎等的圖案,也可以叫做螭蚊。螭蚊就是在玉器上雕一隻像蜥蜴的爬蟲,大多頭上有一撮鬃毛。如果呈半圓形的螭,叫蟠螭蚊。
虺紋
  虺是小蛇的意思,古人琢紋飾,多為凶猛、狠毒的動物。而虺是劇毒的小蛇,凡在玉器上琢有小蛇一類的紋飾,便是虺紋。很多虺糾纏蟠繞在一起,便叫蟠虺紋。
蒲紋
  初期的蒲紋是用三、四條斜形短線形成,後來又用三條平行線交叉。一直發展到以三條平行線相互交叉成形的圖案,十分美觀,才算是定了型。總之,古人設法用線條來表現出織蒲的紋路,紀念古代席地而坐的蒲席,所以叫做蒲紋。
夔龍紋
  夔是山野怪獸。所謂夔龍紋,只要是軀體為龍形而短小者,不論是側雕一足,或雙足,都稱做夔龍紋。
圈紋
  圈紋有兩種,一是單圈紋,另一個是雙圈紋。單圈紋就是一個小圓圈,雙圈紋就是小圓圈內又套一個小圓圈。
  圈紋代表團結,因此各族人類須要團結,而以圈紋象徵團結禦敵的標誌。
饕餮紋
  饕餮是貪吃的動物,當初是蠻夷的名字,應該是一個民族的圖騰。
  饕餮紋大多琢於鼎蓋之上,琢在玉器上的饕餮紋也不少。凡是一隻惡形惡狀的獸面,僅琢一面孔,而無下巴者,都稱為饕餮紋。它的含意是叫人節食,不要貪吃。
弦紋
  弦紋呈上半弧或下半弧形狀。凡是半弧線構成的圖案,都叫弦紋。
綯紋
  綯紋是兩股、三股繩索絞一起的形狀,也稱為繩紋。繩紋多琢在圓形器物的邊緣或圓器物中間,形成小綯紋圓圈,呈兩層綯紋紋飾。往往在雙綯紋中間,琢以其他紋飾,增加美觀。
輔紋
  輔紋顧名思義就是輔助的紋飾。比如,雙身獸面紋它的身材部分顯得單調也不美麗,就在空白的地方以輔紋補白。這種紋飾多琢在圓形器物上,而且都是對稱形式。
雷紋
  畫面上呈現的圖案都叫雷紋。
獸面紋
  獸面紋就是野獸的臉孔雕琢在玉器的表面,有突雕式、陰雕式。無論用何種雕法,都在顯示野獸的面孔。不過有些獸面紋分不出獅、虎、豹以及其他怪獸面相,都叫獸面紋。近代也將饕餮紋歸類為獸面紋。如果有一隻完整的猛獸,就叫虎紋、虎形或立體虎;有翼獸叫辟邪;象叫象紋、象形或立體象;龍叫龍紋、龍形或立體龍都可以,而不可以叫獸面紋。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2.htm



玉的演進與欣賞 .....中華文化天地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項源遠流長,且獨具特色的藝術品。中國歷代玉器由於質潤色雅,雕工精美,成為中華文物瑰寶。
石器時代-形而上的玉
  中國文化進入到歷史時期不久後,宗法制度便被確立,又為了維繫這種縱式的承繼體系,而發展出禮教規範。玉石材料就在這情況下,脫離石器時代的實用價值,進而成為一種象徵的禮器。新石器時代的居民從長期研磨石器的經驗中,體認了玉的質地堅實色澤溫潤的特性。古玉的定義各有不同,現在我們暫定史前到漢代這段時間的玉器為古玉。
  要欣賞古玉,必須先了解古玉在當時社會上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玉只是用來製作裝飾品和生產工具,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貴族階級形成,玉也就成為統治者地位的表徵,玉器的形而上的政治意義日益深厚。
  宗廟祭典中,將玉器作為奉獻給神明祖先的禮物,或將象徵神明祖先的紋飾雕琢在玉器上,作為依附神靈的實體,玉器便具有形而上的宗教意義。
  禮器制度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萌芽,夏商周三代時因配合當時的祀儀與宗法制度而發展到高峰。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到漢代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本來在周代奉為正宗的禮器逐漸消失,漢通西域之後,玉道大開。
  因為玉的使用久遠,紋質美麗,本來就被大家喜愛。再加上五行方士的附會,認為玉有避邪去病,防屍不腐的神奇力量。於是漢代人民用玉達到了空前的盛況。由於社會富庶,需求增加因此漢代玉器多偏重在裝飾玉,鑲嵌玉,和喪葬玉的製作,而雕琢更加精巧。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0.htm








古玉欣賞 .....中華文化天地
商圭
  玉色灰綠,一端沁成黑色。兩面均琢獸面紋,眼為目雷紋,口有四銳齒,耳垂處有圓形耳飾,與南美洲瑪雅族人的耳飾形制相似,其旁並有觿形之飾,清高宗時,曾加刻內府印章及御詩文:一面刻「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二璽及識語一則;一面刻「八徵耄念」一璽,及五言詩、七言詩各一首。
商素璧
  青玉滿斑,有赭色及青灰色斑紋。呈圓板狀,全器周圓不甚規則,直徑不等,厚薄不一,兩面皆有製造痕跡,璧之邊緣,有一處自然凹缺,係原玉材本身缺損,孔由一面琢成,帶紅木座架,座底雕「靜怡軒珍翫」五隸書,木座為清代製作。
西周素環
  白玉,有深赭色斑。器形不甚規矩,孔由一面所琢,兩面大小不等,樸素無紋飾。環之為用,多屬佩飾之器,亦有用於符節者,如廣韻所載:「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還,賜玦則絕。」蓋取「環」之音與「還」之音同也。
西周駔琮
  碧玉,沁為赭黑諸斑紋。此為故宮所藏最大之琮,上歛下豐,駔紋凡十七節,每節均以獸面紋組成。此種大琮倫敦大英博物館亦有一件,為英國已故收藏家Eumorfopoulus舊藏。
周素璜
  玉色淺黃色,周身赭斑。此為故宮所藏最大之璜,以器上之製造痕跡觀,疑原為璧,經後人切割成為璜形器。原無紋飾,清高宗時,一面琢「天然同德」及「乾」「隆」二字連珠印,一面琢「半規韞彩」隸書及御題七言詩,款署「乾隆御題」,下鈐「得佳趣」及「乾隆宸翰」二小印。按璜之形為半璧,禮六器之一,用以禮北方之神,璜之小者用作佩飾,大都琢有紋飾。
周珩
  白玉,受沁成黃斑紋。樸素無紋,一端有一孔,一端有兩孔。珩屬服御器中之佩飾器,說文云: 「珩,佩上玉也,所以節行止也。」而珩為成套玉珮之主幹部分,其下尚可聯其他雜珮於其上。
戰國瓏
  黃玉,有赭斑。龍首尾接相如瑗形,身上琢雲紋,一面在近尾處琢一螭。按此器似瑗,而大小與今之手鐲相近,其用蓋與瑗同,為腕上之飾物,如手鐲然,非禱旱之瑞玉。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4.htm





漢玉欣賞.....中華文化天地
  漢代所發展的裝飾玉最著名為的翁仲、剛卯、辟邪三種形制。相傳秦朝時有一個叫阮翁仲的人,力大無窮,相當威猛,當時還沒有一個人比得過他。在他死後,便鑄造他的形象,立在宮門前做為紀念。慢慢的,後人省略他的姓氏,直接稱呼翁仲。久而久之,便依照翁仲二字的本意,而雕成一個老翁了。漢代的喪葬玉,因為厚葬風氣盛行,所以非常講究。立體的動物雕刻也是漢朝藝術的特色之一,在造形上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漢代玉器的樣式固然很多,但是影響後世玉器雕琢藝術最大的還是文玩類的玉作。所謂文玩類的玉作大多為小型玉器,主要是把玩欣賞之用。
漢圭
  白玉,周身有土斑及赭色,灰色斑紋。圭上琢流雲托日、山水星宿之紋,近下端處又浮雕一璧,上飾螭紋。按圭之制,周禮有「杼上終葵首」之文,言其上端削薄且廣而方,尖首之圭時代較晚。
  漢代道教盛行,其教義多托跡於山川河嶽,其所製尖首圭形,上琢日月、星辰、七星八卦、十二章之文,以為法器,北圭蓋即道家所用。此圭之上又琢一璧,乃誤解周禮玉人「圭璧五寸,以禮日月、星辰」之文,以為圭璧乃一玉所琢成,而不知為用一圭一璧,以為祭祀之用。
漢蚩尤環
  青玉,通體滿布黃赭斑。器作環形,似今之玉鐲,肉窄而厚,外廓邊緣圓渾,琢四凸雕獸面紋,勻列在器四方,此種紋飾頗似呂大臨古玉圖中「蚩尤環」上之紋飾。
漢駔琮
  甘黃色玉,有赭色斑。此器駔紋共有四節,每面駔紋中間琢五言詩一首,為乾隆癸丑御題詩,詩中有「銅膽已千年」之句,故知所配銅膽非清代所製,駔紋上淺浮雕獸面紋、雲紋及八卦紋,刀法規矩方正,當知為清代補琢,底座四面各有一穿。
漢釵
  白玉,受沁呈黃赭色斑。此器比一般之笄多出一長圓柱,兩長柱相接於頂端,頂端琢龍首與鳳首,作相對之形,龍形與鳳形作相交之狀,玉質頗淳古,但此器兩柱較短,且長短不齊,是一殘器。
漢連環
  白玊,上有灰、赭等色斑。兩環各有一長方孔,以玉圈連接之,為一玉所雕成,每環均一面鏤空淺浮雕子母螭紋,另一面淺浮雕龍紋,兩環內廓皆有帶紋一圈。
漢羊形器架
  墨玉,玉色頗潤,色極美。器作跪伏之羊形,一牧者戴尖首笠坐羊背後端上,羊首與牧者之間成長方之凹口,顯示其為其他器物之架,器底鐫清高宗御題隸書五言詩一首,款題乾隆丁亥御題,下鈐篆文二印,「比德」「朗潤」,按「丁亥」為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5.htm


唐宋-古玉仿作新雕 .....中華文化天地
  唐代藝術主流在於大型的佛雕以及小件的陶塑,玉器製作並不發達。唐代的玉與商、周的玉性格上迥然不同,反而傾向漢代玉器的式樣與觀賞的用途,作品的表現充滿自由與朝氣。宋代是一個玉雕藝術史的轉捩點。宋代玉作一方面以新玉仿製古代各種青銅禮器和玉器的形制,一方面又將一些出土的古玉重新裝飾雕刻,這些都是前代所沒有的現象。宋代玉匠一心一意在仿古,特別是模仿周末與漢初的藝術,使宋代藝術恢復到純中國風格。
  宋代除了仿古風氣外,還有兩種新的風格萌芽,而在元代時逐漸盛行。其中之一是以自然為主,包括雕成水果與花朵形狀的玉碗和深雕風景圖案的容器。第二種風格與第一種恰好相反,以模仿陶瓷形狀,著重簡單線條。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6.htm



明代-文房四寶要玉裝 .....中華文化天地
  明代文人講究品味,與文人生活有關的文房用具或擺設無一不要求雅巧。在這種風氣之下,器物的藝術水平自然也提昇。文房工具以玉製作在明代甚為普遍,也成為明代玉器的特色之一。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7.htm


清代-翡翠創高峰 .....中華文化天地
  清代繼承了自古相傳的中國玉工藝傳統,並達到了巔峰時期。清代征服新彊之後,緬甸北部也納入中國版圖。於是新彊的軟玉和緬甸的硬玉翡翠,便開始大量進入中原,玉的製作也因此大為發達。 翡翠被中國人喜愛從清朝才開始,清代以的中國玉器中是沒有翡翠的。到了十九世紀時,這種美麗的翡翠成為宮廷后妃的寵物。翠玉白菜是清朝某位皇后的嫁妝,翡翠為青、白二色,象徵女子清白的貞操,而白菜上的紡織娘,象徵多子多孫。
  清初,玉器藝術並無特殊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高宗乾隆時代,玉器雕琢技術達到高峰,作品不但多而精美,且足以概括清代玉雕的成就,因此西方人士便以乾隆玉做為清代玉器的總稱。宋代與清代的作品主要以仿古為主。一般來說,如果一件玉器模仿早期銅器越詳細,則屬宋代作品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清代的師傅常以自己的花式加以古代風格,換句話說,清代的作品只仿古作品的形狀,而不抄襲古代作品的細節。
  清代藝術的特色是具有古代風格,一般人認為清代對仿古的作品較宋代更為嚴謹而細緻。故宮藏玉實在有精細得令人驚奇的。像黃玉印章三方,這是三顆單獨的方印,每顆印有一根玉鍊,這些玉鍊是由許多小玉環相接而成的,三根玉鍊又由一個玉環把它們連接起來。這三顆印和這些玉鍊是一塊玉料琢磨而成的,任何地方都沒有膠粘的痕跡。
  我們知道中國人琢玉的方法是以石攻石的方法,在這樣簡單的方式下,雕琢出這麼精緻的作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宮博物院中陳列有同樣的兩個花薰,一個色白,一個色灰,它們的形狀都好像一個大的蓋碗,周身鏤空花紋,都是些花葉花朵。這原是一種存放鮮花的器皿,把鮮花放在裡面,香氣從那些鏤空的孔洞散出,使人看不到花,而嗅得到花香。這兩件東西如果是木製的,叫木匠雕這些鏤空花並沒有什麼難處,但玉器要花的功夫和精力可要難上百倍、千倍。
  歷代玉器雕銘雕款的很少。新玉有許多是琢款的,舊玉則多補刻上銘文,這些幾乎完全出於清乾隆皇帝之手。清乾隆皇帝很喜歡玉,他的詠玉詩句也最多,所以命宮中玉工將他的御製詩款與璽文加琢在玉器的表面。在玉器上琢御題詩可以算是故宮藏玉的一個特點。
  乾隆時有一玉工以染色方法作出此玉色,並雕成青玉蟠螭紋盃。乾隆得之,視之為稀世古玉,愛不釋手。後玉工之孫見之,說此玉為其祖父所作。乾隆要其說出染色之製作方法,玉工之孫詳細道出其中奧妙,乾隆聽而樂之,頓而開之。 肉形石是一巧作。玉工見玉石顏色聯想到三層肉,此石除皮部分,加以染色處理,作出肉皮、豬毛的樣子,其餘皆為自然模樣,觀其外形與真實的肉一模一樣,故名「肉形石」。
痕都斯坦玉器雕藝
  清代的玉雕工藝除了承襲傳統的技法與風格加以發展外,更由於高宗對於新疆的用兵,引入了異國風味,回教帝國的玉器大批東傳,宮廷中稱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本為青代對北印度稱謂,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之回教國家的玉器。主要為十八世紀初至十九世紀初,在北印度的蒙兀兒帝國與土耳其的鄂圖曼帝國雕琢製作的;極少數或許是由新疆回族玉工所雕琢的。新疆多回民,葉爾羌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貿易重鎮。十八世紀下半葉,清高宗開拓新疆,地方領袖或朝廷的派駐官吏多以痕都斯坦玉器呈進。高宗甚為喜愛,常賦詩為文紀念,部分詩文或加琢在玉器的器表。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承襲中亞、波斯與印度的雕藝傳統,又吸收歐洲與中國的藝術精華而成就其特有的風格。痕都斯坦玉器分食器與雜器兩大類,以食器中的碗、杯、盤為大宗。造形上有的全器形成一朵盛開的花,或半個剖開的瓜。器底常浮雕成一朵平展盛開的花朵;器柄的地方多立雕作花苞與纏繞的莖葉,或是一個彎曲的羊頭,羊是唯一的動物的母題。
  在玉材的選擇上,多傾向淺色,且多是單色玉器,追求純淨之美;未見運用多色巧雕者。部分痕都斯坦玉器再以金、銀或各色寶石、玻璃嵌飾花紋,譜出燦爛花麗的風格。以花紋母題而言,這類玉器上多雕琢植物花葉,尤其以莨苕和蓮為主。碗、杯、盤等容器之器耳與器底常為裝飾的重點。晚期雕琢更傾向細薄精巧,器璧幾乎是半透明,清高宗譽之為瑩薄如紙,比之為蟬翅,堪稱為鬼工、仙工。由於玉器器壁細薄,甚至可由內壁看到外壁上淺浮雕的層花疊葉,這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特色
  清高宗常命玉工將御製詩加琢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器表。玉工們有充分的時間摸挲把玩,自然會吸收其風格與技術來設計自己的新作品。故宮痕都斯坦玉器展品中,有一件中國玉工所雕的羊頭瓜瓣形水盛,顯然的採用了痕都斯坦的造形。總之,痕都斯坦玉器對中國玉雕藝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國玉工取其造形、花紋,學習它的精緻細薄,但未刻意去仿製一模一樣的器物,至於作品的功能都是純中國的,如飲茶的蓋碗、書畫時用的水盛、筆洗等,不難在異曲同工之妙中分辨出是中國玉或痕都斯坦玉。
  藝術的交流需要客觀環境的容許,十八世紀下半葉,由於清高宗的開彊拓土,造成痕都斯坦玉器的大量東傳,中痕藝術得以相互激盪影響。中國玉工由這些不同風格的藝術品中吸取了靈感,也就是在自己的創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造型、花紋逐漸被吸收融合,又成為大傳統中的一個構成分子,並活用在日常生活中,這說明了中國文化包容力的深遠博大。
  清代玉器自乾隆、嘉慶之後漸漸衰退,但有清一代,不論是宮廷或民間琢玉都盛於其他朝代,製作技巧也高,因此在整個玉器發展史上,清代玉器的質與量都相當可觀。玉器在源遠流長的發展中,各時代呈現不同的意義與風格,歷久而彌新。新的文化面貌造成新的需求,新的藝術成分不斷融入,匯為中國藝術的新生命。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1html/vod21_18.htm



怎麼鑑定玉的真假好壞? ...360Doc個人圖書館
真假玉器的鑑別玉器可分為軟玉和硬玉兩種,硬玉又名翡翠。 從化學成分來看,軟玉是含鈣、鎂和鐵的矽酸鹽,而硬玉則是含鈉和鋁的矽酸鹽。
下面介紹鑑別真假玉器的一些常用方法:
(1)水鑑別法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狀,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觸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3)觀察法將玉對著光亮處觀察,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佈的是真玉。
(4)舌尖鑑別法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

此外,還可以用放大鏡觀察,主要看有無裂痕,有裂痕的其價值大減。

玉石的品質鑑別鑑定玉的品質,有六條標準,即“色、透、勻、形、敲、照”。
(1)色玉以綠色為最佳,紅、紫二色玉石的價值僅為綠色玉石的1/5。 玉當中若含紅、紫、綠、白四色,稱為“福祿壽喜”;若只含紅、綠、白三色,則為“福祿壽”。 色澤暗淡、微黃色的為下品。 如果是單色玉,以色澤均勻的為好。
(2)透透明晶瑩如玻璃,沒有臟雜斑點,不發糠、不發澀的為上品。 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則分別稱為中級玉和普通玉。 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帶有紅、綠、白三種顏色的玉才稱為翡翠玉。 到了現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 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並帶綠色的居鄉。
(3)勻玉的色澤重在均勻,雖含白、綠但色澤不均勻的,則價值很低。
(4)形玉石的形狀可根據不同的審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樣式,無特殊標準。 一般地說,玉石的個頭愈大愈好。
(5)敲玉當中常有斷裂、割紋,一般不易觀察到,如果用金屬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輕輕拋在台板上,可以從聲音的清濁辨出裂紋存在與否。 聲音越清脆越好。
(6)照玉當中有肉眼不易發現的黑點、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鏡照一照,便可一覽無餘。 玉的品質可分為10級,每一級又可細分為上、中、下3檔。

其中,白玉無論其色澤好壞,透明度如何,價值都是最低的。 天然玉石的特點是略呈淺色,而不帶有淺藍色(俗稱邪色)。 另外還有一種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鹽水製成,外觀頗似深色“老坑玉”。 鑑定的方法很簡單,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輕重,或用天平稱量,重者為真玉。 目前,市場上常常混雜一些加工精湛的假玉。 辨別假玉的一般方法是看、聽、測。
(1)看主要看晶體透明度、內部結構、光澤等。 真玉透明、油脂光澤,花紋自然,內部纖維狀態是不易模仿的。
(2)聽真玉聲音清脆,人造假玉聲音發悶。
(3)測主要是測硬度。 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為標準,除岫玉、綠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劃出條痕,而玉石本身絲毫無損。 假玉一般較軟,劃不動玻璃。 常見的假玉一般用塑膠、玻璃加工而成,它們都是非晶質材料,硬度低,密度小,還有材料本質的特徵。 如塑膠能用鋼針挑得動,或能刻出划痕,拿在手中輕飄。 玻璃在燈光或陽光下內部顯示氣泡,偏光鏡下顯示非晶質性(轉動時無週期性的明暗變化),有原料製作漩渦狀條紋等。

翡翠的質量鑑別在玉石家族眾多成員中,最名貴的當推翡翠。 它是一種天然礦石,硬度極高,產量極少。
其色彩主要以綠色、紅色為主。 紅色為翡,綠色為翠,故名翡翠。
(1)翡翠的分級
①特級:艷綠色(祖母綠色)、蘋果綠色,玻璃地(半透明、質地細膩),均勻鮮豔,無雜質,無裂紋。
②商品級:綠色,油青地,微透明、間雜半透明的祖母綠色細脈和斑點翠。
③普通級:藕粉地、豆綠色、淺綠色,白色細膩,微透明。 不透明翡翠,一般只做玉料首飾。
(2)翡翠的質量鑑別
①質地。 天然翡翠質地透明或半透明,表面油潤亮澤,仔細觀察,可見近圓形的稍透明“鹽粒”和圍繞其周圍的纖維狀物質。
②硬度。 天然翡翠是硬玉,摩氏硬度是7度,用鋒利的刀具刻劃,不會留有痕跡;假玉硬度低,利刀可刻劃出痕跡。
③翠性。 天然翡翠對著強光觀察,可見其中有其他礦物顆粒的翠色閃光,稱為翠花或翠性;用玻璃、塑料、瓷料製成的偽品都無此種“翠性”特徵。
④相對密度(比重)。 天然翡翠結構堅硬緊密,無氣泡,密度較大,敲擊時聲音清脆;偽品則結構較鬆或有氣泡,密度較小,敲擊聲音沙啞不清脆。
⑤色澤。 真品翠色濃艷純正。 而有些偽品是用白玉、蛇紋石、澳洲玉、韓國玉、雲石甚至雜石,經脫色後,灌入高硬塑料漿並作加色處理,或浸入綠色液體製成“加色翡翠”,在強光下觀察,可見綠色紋路,雜亂而細小;有的雖不顯紋路,但渾濁不清,光澤差,其重量比真品輕。 將上述假品放入煮熔的蠟液中,所灌入的顏料會慢慢析出。 這樣檢驗,既不會損壞被檢樣品,又可鑑別出真假。 用塞爾西濾色鏡觀察,加色翠在鏡下為紫紅色,天然真品顏色不變。 有的假翡翠用玻璃人工熔煉而成,結構鬆懈,綠色均勻偏暗,有的有氣泡,用硬器敲擊,聲音沙啞。
(3)翡翠的選購
①看顏色。 看顏色是否純正、濃艷、均勻,並用聚光手電筒檢查是否有隱藏的雜色。 以顏色濃艷、純正、均勻,雜質微小者為佳。 翡翠中翠綠色具有較高的價位,其次為紅色、紫色。 綠色中又以鮮嫩、略帶黃色調的秧苗綠為最佳,其次為寶石綠、江水綠、油綠,均以綠分佈均勻者好。
②觀察透明度。 在強光下觀察,透明度愈高愈好。
③聽聲音。 敲擊聲清脆悅耳者為佳。
④觀察翠性和石花。 對光觀察,翡翠中有其他礦物顆粒的閃光(即翠性),並常有團塊狀白花,稱石花。 兩者均以少為好。
⑤看裂痕和黑斑。 裂痕有的是原礦中存在的,也有的是加工造成的,以少為好;黑斑是翡翠中各處的黑色斑點,也以少而小為好。
⑥看加工水平。 以表面平滑、拋光好、形態正為佳。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12/12/563133_85962870.shtml&prev=/search%3Fq%3D%25E7%258E%2589%2B%25E9%2591%2591%25E5%25AE%259A%26biw%3D1366%26bih%3D597

台長: pin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6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