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拍的照片)
我從來沒有在台灣生活過,所以對台灣的生活文化其實並沒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以下所說的只是我這麼多年來與台灣人接觸、到台灣去旅遊、以及在新聞台裏與台灣人交流的體會。
嚴格意義上,我不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因為我不是在香港出生的。但我在香港已居住超過三十年了,相信自稱為香港人也不會有任何爭議。
我父母是印尼華僑,他們溝通是用印尼語和普通話(即台灣人稱的「國語」)的。我並不懂印尼語,卻能聽和說普通話。
大學畢業不久,我曾經去考過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獲頒二級甲等證書。在某意義上,我覺得我的普通話算是標準的。但現在長期疏於練習,生活上也很少需要講普通話,所以已退步很多了。
台灣人的國語
然而,我覺得要完全聽懂台灣人的國語,是有點難的,那主要是腔調和速度的問題。台灣人說國語時,常常因為用上許多語助詞或習慣把句子尾音提高,而造成「高-低-高」的節奏,加上說話速度有時挺快,我往往聽不清楚語句的全部意思。
每次旅遊期間向台灣人查詢一些程序或手續事宜,都總有一些字詞我是聽不明白的,多半會要求對方重覆說幾遍。但若是與一般台灣朋友閒話家常,倒是沒什麼溝通上的障礙。
很多年前,我曾和一個台灣男人交往過,但正式面對面的相處前後只有十天。曾和他到KTV唱歌(當年在台灣好像很流行KTV),我唱邰正宵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時,他說我的腔調很重,聽起來很怪(我當時有點不明白他的意思,是什麼腔調呢?)。
他告訴我他非常喜歡看香港電影,所以會講一點廣東話,他還說很多台灣人都誇他的廣東話講得像地道的香港人。於是我就叫他講幾句來聽聽,結果呢,我完全聽不明白。但當時我心裏在想,他是不是在講「妳很漂亮!」「我喜歡妳!」之類的讚美話,所以我就只是笑而不語,他問我笑什麼,我一直都沒回答。哈哈哈
另外幾年前我和我在新聞台認識的台灣女性朋友在台中和清境遊玩了幾天,期間她也是對我說:「嘿,妳說的國語很重香港腔調耶!香港人都是這樣說國語的!」
我又是莫名其妙,因為我會說普通話是因為我六歲前在湖北生活,自小就聽父母講普通話,大學時重新學習普通話拼音和咬字,導師都是北京人呀,何來港式普通話呢?!
不管如何,我的體會就是台灣人覺得所有香港人都是一樣的,說話的音調都差不多,所以才會先入為主的說我的普通話很重香港口音吧!
同理,我也相信大部份香港人都覺得台灣人都有共通特性,都是差不多的!^^
台灣人的文藝特性
也許我不是典型的香港人,所以有些面向我跟香港人是不一樣的。其中一點就是我對文字表達的熱衷。我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一直都是透過文字來記錄事件、發洩及疏導情緒,以及釐清和反省問題。
而對大部份典型的香港人(知識份子或文藝界人士除外)而言,文字的主要功能只是單純的敘事和溝通。我極少可以在香港人的文字裏看見他的思想風格或個性。
但在台灣的部落格裏,我相當驚訝地發現,普遍的台灣人中文水平都很高,且從他們的文章裏,可以隱約看見他們的個性、對社會及生活問題的關懷、思想和感情的深度等。這是為什麼我總是愛在台灣文字圈裏鑽的原因。
而我和幾位台灣人的相識相知也都緣於文字交流。在這點上,我覺得相當的難能可貴。
我和大部份的香港朋友,其實並沒有談心事或深度交流這回事。
香港人一方面很忙著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忙著享樂,因為要平衡心理呀!所以大部份的港人都有逃避問題,及時享受人生的傾向。
每一次我向朋友們談及一些人生問題,他們的本能反應都是抗拒,他們沒有耐性去聆聽或去了解事態,再給予意見和關心,而是覺得「哇,怎麼聽起來那麼複雜!想太多也沒意思,還不如去看一場電影或出去旅遊開心一下更好!」之後總是向我提供許多飲飲食食娛樂旅遊的好資訊。
但我覺得這些東西其實我可以從報紙雜誌或網絡上找到,而所謂好友之間的交流若只限於此,就未免太悲哀了!港式友誼多是逃避嚴肅性,只求「一齊玩一齊癲」!
所以到了今天,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哲學系的大學同學。哲學系的訓練,讓大部份的學生都有「尋根究底」的傾向,回到現實生活層面,其實就是「自尋煩惱」^^"。哲學人也從來不會抗拒討論深度的人生問題。
不過,我和台灣人接觸時,發現他們比起港人都更願意去想問題,很少出現言語空洞無物的狀況。即便有些台灣人不是理性思考型,但文字裏所表達的情感關懷,都比港人深刻細膩多了。
這就是我喜歡和台灣人交流的主因之一。
台灣用語
我在新聞台裏從2007年開台後又關台,再到2013年重新開台,前前後後都有幾年了。在這裏,我看過許多台灣人寫的文章,有些台灣用語,對我來講,是很新鮮的。我往往要到網絡上去查,才明白它的意思。
譬如「歐巴桑」、「奧客」、「通勤」、「怪咖」、「靠腰」、「靠北」、「水水」、「顆顆」等。
有一些我是能猜得到意思了,只是在港人的文字裏很少會用到,例如「被發好人卡」、「很有FU」、「很爽」等。
另外台灣字句裏有許多助語詞,如「喔」、「耶」、「唄」等。我在網絡留言時,有時候也會想用上,覺得在表達情感意思上應該有點幫助,但礙於我不是台灣人,會怕用詞不當或文句欠自然,所以我還是很少用!
遊台灣時的Culture Shock
我遊台灣時,也有出現「文化衝擊」的情況。
(一)博愛座和親子無障礙廁所
我乘捷運時常常看到「博愛座」是空著的,台灣乘客是寧願站著也不會佔用「博愛座」,大概是因為他們覺得「博愛座」是用來留給有需要的人士去坐的,如年長、傷健人士或孕婦。但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在香港的車廂裏。
香港車廂裏也有「關愛座」,但是乘客都把它當成是普通的座位,總之空了就會坐上。一旦碰到有需要的人士站在附近,已佔「關愛座」的乘客會否立即起身讓座則要視乎他的個人素養了。
從這點看,我真是深深地覺得台灣人的質素比香港人高很多!
另外,我在台灣捷運站常會看到「親子無障礙廁所」及「哺集乳室」,車廂裏也有一些關於「好孕」或「哺乳」的宣傳廣告,這在香港是不會有的!至少是目前的狀況。香港現在仍未替哺乳媽媽提供設施上的支援。這是否有點落後?!
在香港的女洗手間,常常會看到三至七歲的小男孩在廁格外等媽媽。但我從來都沒有想像過香港其實可以設立「親子廁所」,所以當我在台灣看到「親子無障礙廁所」時,我真是不禁在心裏給一個「讚」!
(二)全面的醫療系統及先進技術
其實我從台北一回來,我就想寫一篇讚揚台灣醫療系統和設備的文章。無奈我之前狀態一直不好,寫來寫去都是抱怨文而已!哈哈
台灣有健保系統,為台灣人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照顧。單單這點,香港人已覺得不可思議!
以前我是很少進出醫院,所以對香港醫療的問題並沒有深刻的體會。但這大半年,因為我老公的病及我的不孕問題,我和他常常去公立醫院和私人診所,由此才深深明白香港的醫療有多糟,尤其是我見識過台灣醫療的龐大和完善之後。
先說我老公的病,那其實是泌尿方面的問題。我們去香港公立醫院看診,一般非繁忙時間也要等一個多小時,繁忙時間等上兩至三個小時根本是很平常的事。看診後醫生說要深入檢驗的話要看專科,於是給了專科會診紙,一看,那竟然是大半年之後。我和老公心裏都在想:如果病情嚴重,要等上大半年才看到專科,人都可能死掉了!
目前在香港,不論是公立或是私型的醫院,都沒有「網絡掛號」這回事。
我這次去台北求醫,讓我最驚訝的就是醫療流程的網絡及電子化。不論是病人掛號、查詢醫師門診時間及看診進度、收費、取藥、各類驗身報告及單據,都是電子化的,且相當有效率。
我老公在香港驗尿,一般要等三個工作天才能拿到報告。而在台灣,是等十五分鐘!真是太誇張了!
另外就是在香港並沒有「不孕症」這名詞,因此在醫院的分科上,從來不會聽到有什麼不孕專科或治療不孕的名醫等。
對於不孕夫婦,可以求助的只是「輔助生育中心」,這類中心當然也會對婦女做身體檢查,判斷不孕的原因,但它們並不是精於治療不孕(若是簡單的毛病,當然也會給予治療),而是主力提供人工受孕和試管嬰兒服務。
我在台灣的網站裏看到許多關於治療不孕的資訊,也找到不少不孕名醫發表的文章和治療方案,這些在香港的網站裏都是不可能找到的。
去台灣治療不孕或做試管嬰兒療程(雖然我還未有正式進入醫療程序),其實我是頗有信心的。成不成功是其次,但我確信台灣在這方面的經驗和設備,一定比香港強好多倍!我在香港做試管嬰兒的經驗,那種不專業的程度,已讓我對香港醫療徹底的失望!
(三)環保意識
我好幾次到台北的餐廳用餐後,都忘了要自行收拾。
有一次趕著去看診,離開餐桌的一刻,就被一位大叔呼呵道:「嘿,妳怎麼不清理呀?!」我就立即回頭收拾,但有點手忙腳亂,發現要分類的東西太多,可以循環再用的與不可以循環再用的要分放在不同的位置、而垃圾也有分廚餘和其他類別,總之好多,我都忘了。
台灣人的環保意識,香港人真是望塵莫及!佩服佩服!
(四)只有湯沒有汽水
每次在台吃東西,因為天氣極熱,我都會想到點一杯冰凍的飲品,如汽水、奶茶、咖啡。但發現台灣一點也不流行汽水(摩斯漢堡和麥當勞應該是例外),伴餐的都是湯,西式的是配酥皮湯,中式的就配海帶湯、肉丸湯之類,總之不會有冷飲可以選擇,這真是讓我非常驚訝!
(五)台灣的外國人
我在乘捷運和求診時常會看到不少外國人會說流利的國語,且他們的打扮都很隨便(穿的都是家居服和拖鞋),像是在台灣已生活很久。這跟香港的外國人真是有很大的差別!
香港當然也有衣著超隨便的外國人,但如果去那些外國人經常聚集的工作地點或娛樂場所,如中環、尖沙咀及灣仔,看到的外國人大部份都是衣著相當光鮮,神氣十足,且以說英語為榮!即便在香港工作,這些外國人也絕對不會覺得有必要去學廣東話的!
另外要提的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台灣的外國人身旁總是會有一個台灣妞,但大部份都不是特別亮眼的女生(這可能是我的偏見!但我老公也是這麼說的!)而如果在香港,外國人攬著的女人,不管是菲律賓人、印尼人或是香港人,多半都是衣著入時或性感的貨色!
我的猜測是:香港的外國人是藉由身邊女人的質素來表現自己的魅力,而台灣的外國人則是想找一個地道的台灣女人以求生活之便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