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3 19:18:54| 人氣2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與死神協商──自殺防治的故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癡情女燒炭自殺、中年失業男子載著一家大小衝向茫茫大海…..打開電視、翻開報紙,一個個怵目驚心的自殺案例攤在眼前。你感到錯愕、感慨,甚至聯想到自己的面對的困境與壓力。死神的氣味四處飄散,自殺彷彿也成了傳染病,透過媒體的傳播,令人窒息。

一個冬陽和暖的美好上午,我來到聯合醫院松德分院,採訪一位平時默默與死神交涉的自殺防治工作人員林俊宏先生。不同於「生命線」這類接聽求救與求助電話的單位,他們接受的案例都是自殺的最高危險群──已經和死神交過手的自殺未遂者。受到委託後,採取call out給自殺者的方式。

每個自殺者都帶給周遭親友無限的傷痛與折磨

林俊宏指出,根據衛生署最新的資料統計,民國九十四年全台自殺死亡人數共有4282人,每十萬人口自殺死亡率高達18.84人,近十年來一直位列全國十大死因之一,人數雖遠不及因病死亡者,但可怕的是每一個自殺者的背後約隱藏著十到二十個自殺未遂者,一個自殺未遂者的背後又有十至二十倍的人曾有過自殺的念頭,以民國94年為例,也就是大約有五萬人曾經自殺未遂,且將近一成民眾腦海裡曾經閃過輕生的念頭。每個自殺者都帶給周遭親友無限的傷痛與折磨,加上近年來自殺的人口比率確實逐年攀高,自殺防治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自殺的因素繁多,失戀、重病、失業等重大生活變故,只是將人推向自殺之鍘刀的最後一步,而憂鬱症、酒癮、家暴、童年受虐、家庭變故、經濟地位低,都是自殺累積的原因。輔導這些死意堅決的自殺未遂者,讓他們懸崖勒馬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與溝通技巧,林俊宏先生便為我講述了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為保護協助對象,案主的身份及故事皆經過改造。)

案例一:情關難過的A先生

  A先生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分手了,起初是因為雙方家庭的反對,幾次磨擦之後,女方對這不被祝福的愛情日漸疲憊,而協議分手。然而女方的退怯讓A先生陷入孤軍奮戰,失去戀人與並肩戰友使得A先生變得歇斯底里,然而爭吵與強烈挽留非但沒有使女友回心轉意,反倒加深兩人的距離,女友受不了A先生激烈的態度,乾脆避不見面。家人反對、女友「變心」,A先生只是橫衝直撞地對抗,但無人和他站在同一陣線。找不到女友,他進而請徵信社調查,卻沒想到徵信所不但沒幫他找到人,還因此訛詐了不少金錢。

  人財兩失,親人、女友、陌生人…彷彿全世界都與他為敵。生活失去依靠與施力點,A先生覺得自己無助又無能,內心痛苦不堪,自覺無路可去,遂割腕自盡。

自殺者一旦有了一線生機或希望,通常就會打消尋死的念頭

  面對這樣的案例,一般人想到的方法是「苦勸」,勸他放棄女友,天涯何處無芳草?要不就是責備,大罵他把自己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可是這兩種方式,對一個一心求死者幾乎無效,只是讓他們將你推得更遠、築起更高的橋,認為你全然不瞭解他的癡心,或是看不起他。

  開導的方式第一步是和A先生建立起關係。憂鬱者多半有睡不好、吃不下的問題,先從生理面關心,問他:睡得好嗎?這通常是自殺者最容易、也最願意向人傾訴的話題。運用同理心的溝通技巧,順著他的話慢慢聊、細細聽,聽他說自己身體上及心裡的痛苦,不要急著給建議、下判斷,讓他娓娓道出自己的故事。

  與他建立一點信任關係之後,再用討論的方式,問他:「現在這樣的情形是你要的結果嗎?」必然的,失去戀人、自殺都不是一般人「想要的」,只是克服不了痛苦、自覺活不下去。接著你建議他找醫生(介紹醫生給他),先處理憂鬱症、失眠的問題。讓他知道如此可以改善他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醫療上也有健保補助。再把自己打理整齊一點,讓自己自信點,畢竟還年輕。自殺者一旦有了一線生機或希望,通常就會打消尋死的念頭。慢慢地,再透過親友、醫生、社工人員以及自己的力量,往往能逐漸走回正常的生活軌道。

案例二:失業的單親媽媽

協助經濟出問題自殺者的確最棘手,因為讓人挫敗的是:你無法提供實際的金錢協助。這幾年台灣經濟的貧富距離拉大,長期失業、被討債公司威脅的卡奴…許多人承受不了痛苦,便走上自殺之路。

單親媽媽因為失業難求溫飽及照顧子女進而自殺,便是典型的案例。當林俊宏打電話給故事中的這位母親,她一開始便哭訴自己的不幸。先生離棄,加上沒有工作,沒錢養活孩子,前途茫茫,真不知去向。

這樣的故事總是格外讓人心酸,因為即便有堅強的性格,也難以招架現實生活的磨難。

但林俊宏瞭解,這位媽媽因為有孩子,必然有不捨、牽掛與希望。雖說所有心理諮商的教學都告訴你,不要「指導」案主「怎樣做」,但對話之後,他發現有些方法可以提供協助給這位單親媽媽。於是用「半指導」的方式,告訴她即便失業,還是可以辦理健保,首先孩子看病不是問題了。而她還可以到社會局辦理失業補助,有失業就濟金可以領取,即便窮困,但至少孩子和她可以活得下去。最重要的,你不能只給她魚,還要給她釣竿,告訴她勞工局的就業中心有提供就業輔導,可以提供就業機會。這位媽媽知道了這些門路,說話聲音都不一樣了,就像眼前有一片光,重拾起活著的勇氣與希望。

許多社會資源較少、社經地位低的民眾,往往是不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提供協助。令人感慨的是,即便政府設置了一些輔導、補助,但一些社會邊緣人依舊不知道有這些資源。除了政府應該加強宣導,民眾平時發現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不要漠視,儘量能夠告知他們一些求援的管道。

報導自殺事件的「六要」與「六不要」

除了請民眾記得這防治自殺的四步驟之外,林俊宏也呼籲,媒體的不當報導的確會助長自殺的情形,拿倪敏然自殺事件為例,因為媒體大量的報導,該月自殺率隨即飆漲。希望媒體能切記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媒體報導自殺事件的「六要」與「六不要」之建議。

『六要』包括: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等等。

而『六不要』係指應該避免的禁忌,包括:
1.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2.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3.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4.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5.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版印象來解讀。6.不要過度責備。
如此,民眾、媒體、自殺防治人員各守本份與努力,應當可以化解更多自殺造成的悲劇。

自殺防治四步驟──每個人都可以是自殺防治員

助人為快樂之本。其實有許多實際的故事,簡單的作法便可以化解自殺的悲劇。比如前陣子有人發現中正橋上有徘徊的身影,趨前一看,多問二句之後,便化解了這個人自殺的舉動。以下是自殺防治中心提供的「自殺防治四步驟」──

1. 覺察:也許是路過剛好發現,也許是身邊親友生活受挫,情緒異常低落。多一份注意,或許會留心到有人正有自殺的念頭與舉動。

2. 詢問:接著,你不彷多問兩句,像是看到有人在橋上徘徊,你趨前問他:「先生,怎麼了?」自殺的念頭往往是一瞬間的,有些人會因為別人的打斷、詢問,而打消念頭。

3. 傾聽:察覺身邊有人似乎有尋死的念頭,多一兩句關心的詢問,如果他願意向你傾訴,不彷聽聽他的故事。

4. 求援:傾聽對方的故事,你或許不知道如何幫助他,但不要給對方太武斷的結論與建議,這時建議他找專家,或是打電話給生命線、張老師,或者防治自殺安心專線。



相關諮詢單位:

自殺防治中心: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基金會:02-25025858(代表號)或直撥簡碼1980

   董氏基金會:02-27766133轉21~25

等單位.



(本文完整內容見2007年七月號 張老師月刊)

台長: 寶兒(芳瑜)
人氣(2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