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7 09:47:03| 人氣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房市多空論戰 Part2__張金鶚:對徐一鳴的10大回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決定是否刊登廣告才子兼投資達人徐一鳴老師與張金鶚教授這兩篇文章之前,我們內心有過多次掙扎,因為兩位同時都是本刊創刊迄今的專欄作家,對本刊是照顧有加。

這次徐一鳴老師主要是因為看了本刊上一期〈顏炳立PK 張金鶚〉那篇面對面的文章後,他對張教授在上次對談中並未解說清楚的地方有所質疑,且徐一鳴也提出他個人對房市的觀點與看法,並提供詳細數據。

而當我們接獲徐一鳴老師的這篇文章時,也經他同意,讓張金鶚教授可以就他文章內的質疑之處有所回應(平衡報導),因此,張教授在一天之內,針對徐一鳴的文章提出他的10點回應。

本刊知道,縱使經過上一次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與張金鶚教授面對面對談,與這次看似火藥味濃厚的兩篇房市激辯文章,其實現階段仍無法對台灣房市的後市多空走向有所「定調」,因為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目前都有各自堅持的數據支持與觀點看法。

事實上,張教授始終是以「房地產是以自住為主,投資為輔」為前提對外發聲,因此他希望政府能慢慢引導房價回至合理水準。只是,到底「合理」的房價水準在哪裡,這是許多房市專家與張教授之間始終存在的最大歧見。

真理,應該是可以越辯越明的,偏偏「市場」不是「真理」,它充滿變數,會因為許多外來因素干擾,而使得市場走向可能陡升、可能陡降、可能緩升、可能緩降...

無論如何,刊登這兩篇文章,本刊並不是想藉此炒作以提高銷量,而是希望現在手上有房子或無房子的人,能夠從每一次的對談(或辯論)中,蒐集到完整數據,然後有邏輯地想清楚自己的購屋或售屋決策。

張金鶚:對徐一鳴的10大回應「房地產終將回到合理水準」

上期與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的房市多空PK 文章露出,網路點閱率高且迴響大,顯然買賣雙方都十分關心台灣房地產處於關鍵轉折,長期在學術界研究的我,期許能貢獻一己之力,且提供不同的意見參考。

過去30年來對於網友、購屋人等非專業人士的批判,我一向採取寬容態度,因為台灣是自由社會,每人都有權利發表意見,但批評的言論應止於就事論事,不該涉及人身攻擊,這是我接受社會公評的最後底線,如涉及人身攻擊,其法律責任應自負。

對於廣告人徐一鳴的看法,我期望透過10點回應,把似是而非的觀念釐清,希望讀者是抱著看清真相,而非看熱鬧的心態閱讀。

回應1 持有3 間屋 並無口是心非

徐一鳴提及:「雖然張教授嘴裡喊空, 但行動上是看多。」這是很嚴重的指控,並明顯與事實不符。去年我在《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書中寫道,我名下有1間老公寓、2間電梯大樓,目前1間自住、1間父母居住,老公寓正進行都市更新。
對我來說,這3間房產都屬自用而非投資。早期購入的老公寓,原先計畫去年脫手,但因鄰居上門談都市更新,動起「自辦都市更新」的實驗念頭,計畫用營造廠當代理實施者,未來這個經驗將透過出版與讀者分享。在此,我要特別強調,這些年本人絕無一面喊空、一面進場購屋。徐一嗚認為本人口是心非的說法已影響個人的信譽,言論不實,有其法律責任。

從徐一鳴的質疑觀點能看出,很多人對房地產屬於「投資財」或「消費財」的觀念仍不清楚,這也是我和顏炳立對談後,看法不同的最大差異。

從投資的定義來說,投資就是將當下可享受的錢儲存起來,等待日後享用(不論是放銀行或其他投資工具),投資的重點是延後使用;相反的,消費就是現在把錢花掉,當下享受。大家不妨想一下,買房子目的為何?是等待日後高價時賣出?還是買來居住、當下享受呢?

多數人的答案會是:「兩者都有」,但比例上有7成的心態是買來自用,3成是希望未來脫手時,還能賺點錢吧!所以說,買房子對多數人是一種消費。

就算嬰兒潮世代為下一代置產而購屋,這些都是「預先消費」,因為第二代仍把房子當自住使用而非純投資。什麼情況才算把房子當「純投資」?最明顯的就是「三黃一劉」,他們買進房屋、裝潢後、再賣出,靠轉手獲利。

釐清房子是「投資財」或「消費財」,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奢侈稅實施後,房價未來3~5年會緩跌。因為過去房市投資客太多了,一旦短線投資人不再進場,交易量開始下降,這點從6月成交量大減2成得到印證。讀過投資學的人都知道「量先價行」,沒有量、就沒有價,這是很簡單的理論。

長期來看,北市房價要跌3成的預期,是根據2008年及2010年2次的「房地產泡沫研究」而來,當時依據所得、租金等指標,計算出台北房價不合理幅度達3~4成,以目前房價來看,泡沫4成的確不為過。

回應2 台北市房價國際化 租金本土化

過去幾年建商愛用「台北市房價比照國際盤」的行銷策略,成功完銷許多住宅預售案,實際上,台北何德何能開出國際盤的房價?

若把台北與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城市放在同一水平比較,從租金水準、市場規模、外人投資金額、政策開放等4點說明,就能知道台北市有多麼不國際化!

根據高力國際統計至2010年第4季,台北市頂級辦公室的年租金,在亞洲只排得上第15名,再以高力國際2010年上半年「全球不動產市場調查」,台北市在全球甚至連Top 50都擠不上,連台北市最好的頂級辦公室都如此,更何況超低的住宅租金水準。

再看交易規模,台北市1年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包含土地、零售、純辦及廠辦等)約新台幣1千憶元。根據DTZ 戴德梁行「Money into Property」的研究報告,中國去年的商用物業投資額(不包括土地買賣)就達到900億美元(約2兆7千億台幣),占亞太區投資額的57%,台北的交易規模連中國的尾數都不到,規模不夠大,如何國際化?

晉身國際都市要件之一,必須先有外商投資、設廠、就業,帶動商用不動產活絡,租金得以成長。然而,根據主計處統計,2010年核准的華僑及外人投資金額僅38億美元(約合1,140億台幣),已連續3年衰退,相較於東京、倫敦等城市的環境及條件,台灣缺乏國際性企業進駐的誘因。就算在ECFA 實施後,台灣頂多成為國際企業「轉進」中國的跳板。此外,台灣金融限制多、政策法令綁手綁腳,降低外商投資意願。徐一鳴把台北與上海對等比較,在我看來,台北的國際化程度遠不及上海。唯一能勝出的就是,台北「房價」已國際化,但「租金」仍本土化!

回應3 房價指數觀察趨勢與大方向

過去我主持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灣房地產景氣動向」(目前已停辦)、營建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及國泰建設「國泰房地產指數」,這3大房地產指標代表不同意義,而國泰房地產指數並非如徐一鳴所說是用「模型預測」。

長期在學界研究,我一向認為房地產指數若與現況產生差距,指數的運用是可以被討論、也能接受市場檢驗,但批評者得事先做功課,不能不做功課,不了解研究內容,就因指數短期與市場走勢不同,說指數出了差錯。

回到「國泰房地產指數」,它是利用預售屋及新成屋的特徵價格建構而來,屬於個案的特徵價格指數,和一般業者公布平均房價水準或個案房價資料有所不同,後者未考慮產品與區位的差異,因為房屋異質性高,而且無法放在同一水平比較。舉例來說,若某一季預售屋是以豪宅案居多,很可能把當月平均價格拉高,此時指數就會把個案屬性做調整。

編列國泰房地產指數的目的,就是希望降低每間房屋的變異性,並且把個案放在相同品質、區位、時間的標準下,讓消費者長期觀察房價的趨勢變化,因此每季指數的變動不會太大。

我要強調,指數是觀察趨勢與大方向,很多業者把土地標售、商辦、豪宅的成交創新高拿來大做文章,殊不知這只是單一事件,光看個案成交只能看見「樹」,透過指數預測才能見到「林」。

回應4 中國房產修正 台灣不能置身事外

徐一鳴說:「如果房價跌3成,台灣經濟會倒退數年!」這點倒是與我不謀而合,就是因為擔心房地產崩盤、經濟倒退,最後要全民買單,我才苦口婆心提出房市預警。

我同意低利率把大量的資金逼進房市,台灣因政府引導資金回流又沒適當配套,讓房地產成為當紅投資商品。但是,資金不會長期Long stay,一定是有進有出的,否則「三黃一劉」那麼看好台北市房價的成長潛力,應該長期持有數百間房子,而不需要脫手獲利!

很多人認為台灣房地產不會泡沫,我要說「市場不是政府養的」,連美國、英國、西班牙及日本等泱泱大國,經濟都已受到房地產的拖累,更何況台灣是淺碟型經濟,市場規模又小,容易暴起暴落。

最近注意到一則重要新聞:標準普爾(S&P)將中國房地產產業評等由「穩定」下調至「負面」,並認為在未來半年到1年內,可能下調評等。如果連亞洲領頭羊的中國房價都開始修正,台灣為什麼能夠屹立不搖呢?現在大家不要「暗夜吹口哨」替自己壯膽,反而應該心生警惕,想想如何避免崩盤。

回應5 奢侈稅效應尚未發酵

奢侈稅新聞至今已4個月,徐一鳴認為,近期店面仍飆出新高,加上年底需求旺季來到,未來價格只升不降!

奢侈稅初期發酵2~3個月,房價已迅速修正5~10%,這是健康的!只是5月後,政府出手護盤,端出優惠房貸、合宜住宅以安撫業者,讓人民失去了信心,目前房價有如「鐵板一塊」上不去、也下不來,是不爭的事實。

徐一鳴說,奢侈稅把短線帽客逼出場,聰明的長期投資客會趁機「你丟我撿」?顯然也不一定。日前財政部部長李述德公開表示,政府將貫徹打房決心,積極針對預售屋交易查稅,半年後將進行奢侈稅查核,現在就評論市場會往哪裡走,顯然還太早,觀望仍是目前的最佳策略!

當然,政府的態度很重要,身為學者有責任及義務對於不滿意的施政給予批評。若是政府最後為了選票而縮手,顯然執政黨是傾向替投資客解套,只管讓業者笑哈哈,而人民苦哈哈!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 NO.46 2011年7月號

台長: 台股投資陳小姐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