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生來就對一切都不起勁的,他們活著就是為過日子,至於為什麼要過日子,他們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另一種人是對一些事情很認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費的人。然而,他們之中卻只有一部分人能夠認真的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卻始終拿不出力量來。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原因在哪裡?
我發現,有些人比較堅強。他們自己既是燃料,又是火種。他們可以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燒起來,發出光和熱。而另一些人卻不然,他們自己是燃料,有發出光和熱的可能性,但是,他們自己不是火種。他們只是木柴或煤塊,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機把他們點燃,然後,他們才可以生熱發光,而燃燒,而產生力量。
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火種,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卻缺少使自己燃燒的力量。
於是,這「火種」就成為一些人成功的必須條件。找得到火種,他才可以燃燒;找不到火種,他就永遠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塊。
所幸,這「火種」並不難得,它們可能是一部名人傳記,一本有啟發性的書,一部電影裡的故事,一個好朋友的幾句話,一位好老師的指引,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段神聖純潔的戀愛,或一些意外的刺激。
這些,都可能在適當的時機,引發一個人對學問或事業的熱情與衝力,使他由靜態的等待,變為動態的鑽研與追求。給他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準備,一旦之間,完全成為事實。
這「火種」可能自動的來,但多數時間,需要我們自己去找。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引發自己潛力的機會,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訣。
童心
和成人在一起,大家互相學習對方的冷淡、世故和虛偽;這就不如和孩子在一起,去學他們的熱情、誠懇與天真。
我時常喜歡注意孩子們在遊戲時的神情。
他們有時小心翼翼,辛辛苦苦地用積木搭成一座廟宇;有時費不少精神,畫了一張很漂亮的圖畫。可是,當我正在旁邊為他們的成果慶賀讚賞的時候,他們卻毫不留戀地把他們所搭成的廟宇推倒,把那張畫隨手揉成一團了。
於是,我禁不住為他們惋惜:
「為什麼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成績,這樣不知道珍惜愛護呢?為什麼不把它們好好地保存起來,留著慢慢地欣賞呢?」
可是,當他們又重起爐灶,用自己的手和腦,創造出另一件更新的、更好的作品來時,我才開始領悟到,在這方面來說,孩子們比成人是強得多了!
他們是永不滿意自己目前的成績的。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將更有進步,將會做出比目前更好、更可貴的作品來。所以,他們從不會像成人那樣,停下來,自我陶醉地欣賞自己工作的成果;把自己工作的成果謹慎地珍藏著,唯恐一旦弄壞,自己就再沒有把握做出一個比這個更好的東西來了!
這是成年人的悲哀。
一個人,一旦對自己工作的成績珍重欣賞,不敢重起爐灶,從新創造的時候,那就暗示著他的學習能量到了一定的限度,暗示著他不會再有新的進展了。
我們應當佩服孩子們那種積極向前的精神。
待人貴超然
有人說,處人比做事還難,單單做事,我們只要拿出本領,勤勞認真的去做,就不愁沒有成績。而處人就不這麼簡單,常常因為自己忽略了與人相處的細節而得罪了人。因為人事的不能協調,工作就發生了障礙,以致本可成功的事也失敗了。或者在工作上雖然成功,在人緣上卻失敗了。
據我平常觀察,大致說來,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八面玲瓏的,對人非常周到,每一個同事,每一個親戚朋友的喜慶生日,過年過節,以至於他們孩子的生日、畢業、得獎、考取學校等等大小事項,沒有一樣忘記。他總是搶先去應酬,去送禮,去道賀。平常說話更是圓滑透頂,處處不得罪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應付得面面俱到。
按說,這種人該是最不容易得罪人的了。但是,我發現,即使他不得罪人,他也一定很苦,很累。他的生活被這些細節佔去了大半,以至於使他沒有多餘的力量去顧到真正該做的事。而且,因為他太不希望得罪人了,往往偶爾一次有人說他不好,他就難過緊張,覺得以自己這樣用心,而還換不來人們的好意,使他傷心難過。
同時,我們發現,人們往往也很殘忍。對那些越是面面俱到的人,如果偶爾發現他有一次疏漏,反而越會不原諒他。因為人們會想,以他那樣面面俱到,那樣細心,而居然有這種疏忽,那就是故意的,因此,就不可原諒。
做個八面玲瓏的人並不容易!
我所見到的另一種人,是馬馬虎虎的。一切都不操心,我行我素,從不關心別人的事,更不關心別人的情緒和困難。這種人雖然對他自己來說,是比較省心,也可以專心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但是,在人事上發生困擾的,也就是這種人。他們太馬虎了,得罪了人也不知道,該爭取別人信任與諒解的也沒有去爭取。因此,他們也會遇受阻撓而失敗。
在我看來,在對人方面,最好是能保持一點超然。超然之中,該加入一些同情和真誠。不要加入人事糾紛的小集團,背後不談論任何人的是非。這樣,你既可避免自己被捲入瑣碎應酬和閒是閒非的漩渦,又可保存自己和周圍人們之間所應有的感情上的聯繫。使人們相信你的真誠,瞭解你的超然,你做起事來,就不容易碰到有人在背後牽掣你了!
談寄托
為了使自己能經常保持一種寧靜泰然的心境,一個精神上的寄托是很需要的。
所謂寄托,完全是屬於你私人靈魂深處的東西。它不一定有很大的意義,不一定有什麼積極的目的,它只是你精神上的一片私人的園地,是你靈魂的一個小小的避風港,是你躲避世俗牽絆的堡壘,是你可以在那裡找到自己,和自己心靈懇談的一個秘密的花園。
會處理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樣給自己安排這樣一片不受干擾的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在這裡,你可以想你所要想的,做你所要做的,躲開一切你所要躲開的,逃避一切你所要逃避的。這片小天地就是你寄托你靈魂或你真正的自己的地方。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寄托,那並不是消極的逃避,那正是一種積極的養精蓄銳。正如有位名人說的「我休息是為了工作。」我們也是一樣,讓靈魂去休息一下,養一養它在塵間奔波所受的傷,然後好再去奔波!
人生真是一連串不停的奔波!
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一個人,能夠成天只做他自己喜歡的事,過他自己所願意過的生活。
每個人都必須被動地做些他並不想做的事,表演一些他並不喜歡表演的角色,過一種他所不願過的生活。所以,我們發現,有些人一有時間就吸煙。有些人一有時間就看小說。有些人一有時間就寫文章。這些一有時間就想做的事,才真正是他所喜歡做的事。但是,因為他必須應付許許多多生活中的瑣事,他沒有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只管做他所喜歡做的。因此,這些小小的嗜好,就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點寄托。
假如你懂得生活,同時你也懂得你自己,那麼,你一定會在生活中找到那麼一點使你安心,使你忘憂,使你沉醉的所謂寄托。
這寄托有時很容易找到。一本書、一張唱片、一支筆、幾張紙、或集郵、或攝影、或遊山玩水,只看你興趣近於那方面,只看你是否誠心去找。
辛勤地工作,然後用你的愛好去美化並充實你的生活。這樣,物質與精神才可以平衡。
匆忙的生活使我們忽略了許多美好的、值得欣賞的東西,只有當你找到寄托你心靈的處所之後,你才能有餘情去欣賞這世界可愛的一面,才有機會去享受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內在美
你說,想以內在的充實來彌補你外在的缺點,但是你發現,你的同學仍然以貌取人,不肯和你做朋友。因此而使你感到自卑消極起來,對人也開始充滿了敵意,問應怎麼辦?
我想,你是用不著灰心和消極的。以貌取人,是人之常情,也不必抱怨別人。你覺得自己外在不很漂亮,而且想到了以內在的充實去彌補,你想得很對。
但是,你不要希望你的內在很快的就能彌補外在,也不能希望別人能像發現一個人的外在那樣直接地發現你的內在。
外在是容易看到的。所以,漂亮的人一定比不漂亮的人佔些優勢。而內在是隱藏著的,你要給人家時間,讓人家慢慢地去發現你。
你要心平氣和地去充實自己。不是為了要壓倒別人,也不必完全為了爭取別人的好感。而要為了使自己真正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收穫、安慰或寄托。
也唯有這樣,你才可以專心地去充實自己,才可以耐心地等到你的內在真正充實起來的那一天。
朋友是求不來的。當你沒有朋友的時候,或當你環境裡的人對你表示拒絕的時候,不要去諂媚別人,而要建立起自己的目標,讓自己去追尋。當別人都在同一條大路上擁擠,而且排斥你的時候,如果你壯起膽子去走一條屬於你自己的小路,最後你會很意外地發現,你走到了別人的前面,你比別人先到達了山頂。
沒有朋友並不算是悲哀,真正的悲哀是沒有你自己。
談友情
有一陣,我連續接觸到許多件關於友情的問題,使我突然覺得,友情在一些人心目中所佔的份量,似乎比我平常所想到的要多許多倍。
我發現,這些為友情困惱不已的人,在心理上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寂寞,另一個因素是太缺少自信。寂寞使一個人把全部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友情上,缺少自信使一個人對友情患得患失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以致一旦失去了友情,他們就找不到自己。
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朋友的重要,但是,在我接見了這幾位為友情困惱的朋友之後,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太倚賴友情,那他從友情所得來的並不是快樂,而是更多的苦惱。
我屢次在談話中特別強調「一個人把快樂寄托在別人身上,總難免會失望。」這「別人」包括所有的人——朋友、父母、子女、夫妻,一切……。
交朋友,應該。愛朋友,可以。
為朋友付出一切,值得!
但是,你不能沒有自己。
不但要有自己,而且要信賴自己!
因此,我要修正大家所經常相信的一個觀念,我要勸大家不要總是主動地去企求友情;而要讓友情自動地來臨。
你可以與朋友處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地位,最好是讓自己先具備足夠吸引朋友的條件。換句話說,先要充實自己,讓自已有光芒。這樣,在交友方面,你才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你才不會為友情憂慮緊張,不可終日。
換句話說,要用吸力去交朋友,而不要用施捨恩惠或阿諛的方法去求朋友。
不要希望每一個人都是你的朋友。友情應該聽其自然。
愛朋友,喜歡朋友,用誠意去對待朋友,但不要倚賴朋友,更不要苟求朋友。能做到這幾點,你才可以享受到交友的快樂。
維持友情的另一要訣是「保持距離」。
無論兩個人怎樣要好,彼此之間那點應有的尊敬總是不可少的。
許多人,和朋友一熟,就不要彼此了。當初認識時的那點禮貌與分寸也不注意了。朋友一到了互相沒有敬意,不注意禮貌與分寸的時候,就快要發生誤會與磨擦了。
Author :羅蘭
鱷魚系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