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理:劉怡麟
(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研究生)
莎士比亞究竟是誰?
莎士比亞留傳後世最真實的遺物,其實只有他的作品,他的身世至今仍是一團謎霧。有一派人士質疑,一個從沒受過像樣教育的小學老師(莎士比亞的學歷只有grammar school,相當於國小程度),如何能寫出三十多齣風貌各異、跨幅甚廣的豐厚劇作?
這或許可以視為英國社會對學歷的一種偏見,然而,關於莎士比亞的傳言很多,有人說他是劇作家克里斯多夫‧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詐死之後所使用的筆名,有人說他其實是大詩人培根(Francis Bacon),甚至有人懷疑,他是才氣縱橫的伊麗莎白女皇(Queen Elizabeth)為滿足創作欲望所使用的化名。
兩年前多倫多展出一幅畫像,畫像主人聲稱,這幅畫是十六世紀時他的先祖替莎士比亞描摹的寫真。這幅畫引發學界廣泛的討論。專家對畫布和畫框進行檢驗,證明確是該時代無疑,然而,卻沒有人知道,畫布上的人像究竟是不是莎士比亞。今人對莎士比亞的認識,無非是坊間經常看到的,頭髮略為稀疏,一派大學才子(university wit)的模樣。但仔細比較,他的相貌卻和伊莉莎白女王、或同時代貴族的肖像有些神似。至於是巧合,或是當時的畫風如此不得而知,總之,莎士比亞究竟是誰,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瑰麗的語言,揮灑自如的文字
莎士比亞的作品產生於十六世紀後半葉,也就是世人熟諳的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又稱「早期的現代」(early modern),人們經歷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時期後,開始推本溯源,一方面承認古典作品的精妙,另一方面,則在此基礎上積極創新。在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已然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民族國家的興起。拉丁不再被奉為創作的唯一語言,人們改以地方方言(vernacular)寫出具地方特色的文學作品,而英國方面的傑出代表,就非莎士比亞莫屬了。
莎士比亞是語言的天才,他對現代人的影響,普遍存在英文裡面。據統計,一般有教養的英國人,平時使用的字彙約三千字到四千字,學有專精者,可至一萬字,然而,莎士比亞識字高達兩萬之多,信手拈來字字珠璣,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記載裡,許多字句的用法都是由他肇始的。例如在《奧賽羅》裡,他把嫉妒形容成"green-eyed monster",另外一些名句,如"It's all Greek to me"(我完全聽不懂),"But me no buts"(不要那麼多可是)等,都是後人爭相傳誦的精典名句。
除此之外,莎士比亞還把「無韻詩(或稱素體詩)」(blank verse)的體例發揮到極致。所謂無韻詩,即不押韻的詩,每行十個音節,分為五個音步,每個音步的重音落在第二個音節。簡單地說,就是把about這個單字連唸五次,這樣的節奏,就是無韻詩。莎士比亞的劇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這種格式,然而,無韻詩並非他的發明,馬婁也慣用這種詩體寫作。可以說,無韻詩是先有馬婁在前鍛造文字、奠定基礎,後有莎士比亞在後自由發揮、靈活運用,將它提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空台演出,寫意不寫實
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戲劇多在白天演出,舞台常是空台(bare stage),只有服裝較貼近「真實」,其餘全憑觀眾想像,所以戲劇語言的感染力格外重要,這也是莎士比亞的文字稍嫌「囉嗦」的原因。由於演員和觀眾的互動密切,在沒有麥克風、沒有特寫(close-up)的艱難環境下,演員必須以誇張的動作、豐富的表情吸引觀眾的目光,說服他們眼中所見正是劇中所寫。例如在《仲夏夜之夢》裡,莎士比亞讓月亮這個名詞重複了七次,為的就是替觀眾洗腦,讓大白天演出的晚上場景更具說服力。
戲劇直指人心,跨越語言藩蘺
莎士比亞的語言固然精鍊,但他之所以享譽全球,歷久不衰,在於他的作品內容超越語言,深入人心。莎士比亞從不在戲劇裡說教。他相信人性的複雜面,因此劇本裡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兩者相互矛盾卻又相互重疊。例如在《哈姆雷(註)》(或譯《王子復仇記》)裡,王子哈姆雷一心想為父王報仇,卻因為性格上的缺陷──知識份子特有的猶豫不決──而屢失良機,造成最後屍橫遍野的慘烈結局。此外,莎士比亞喜歡以多元的觀點呈述故事,以《哈姆雷》為例,他將文藝復興時代經常出現的主題──復仇──提出來加以討論,以對比平行的孿生手法(例如「戲中戲」裡阿契力士的兒子霹汝士(Pyhrrus)為父尋仇的情節和符廷霸(Fortinbras)的遠征都是經過設計的刻意安排,絕非偶然),在天意、人倫和暴力之間檢視復仇的各種面向。所以莎士比亞的劇本耐人玩味,能從多種角度探究,不同的心靈有著不同的解讀。正因他符合時代精神,無怪乎後來衍生的戲劇理論都以他為試金石,檢驗自己理論的可行性。
莎士比亞的成就,除了在於他修辭華美、意象豐富的文字外,更在於他對人性精闢的觀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universality)。正是如此,他的名字將成為戲劇史上永恆的北極星,曖曖地在北方天空閃爍。
註:《哈姆雷》為Hamlet彭鏡禧版本譯名,以下出現之角色名皆出自該譯本。
pic:果陀劇場音樂劇《搖滾仲夏夜》改編自莎劇《仲夏夜之夢》。
◎白水/攝
referance:
http://www.paol.ntch.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