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特教副刊:愛 接納與關懷 提升霸凌受害者復原力(100年1月14日)
61國語日報特教副刊 好文轉寄
· 愛 接納與關懷 提升霸凌受害者復原力
文/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當孩子在校園遇到同學受欺負與打壓的情況,這個時候,他們要選擇出面維護受欺壓的同學,還是不發一語的做旁觀者,或加入一起起鬨?相信這不僅是現在的孩子會遇到的狀況,也是許多人在求學時常有的經驗。最近校園霸凌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一向被認為最安全的校園似乎成了最不安全的場所。於是有教師出來呼籲恢復管教權,家長團體要求嚴加處理霸凌行為,教育部長也親至校園處理。
但在預防霸凌現象的願景一時之間難以達成的困境下,或許如何提升被霸凌者的復原力,也是一個需要好好討論的議題,因為,被霸凌者通常會成為下一個霸凌者。而身心障礙學生在遭遇霸凌事件後,一般研究均指出,若有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接納,會是他們有復原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被霸凌者常因各種危險因子(例如:低自尊、低社經、低社交技巧等),成為被霸凌者;而因各種保護因子(例如:家庭支持度、親密好友、興趣嗜好、團體接納等),或是面對霸凌行為時的外在行為(例如:反擊、回嘴等),以及內在行為(例如:哭泣、退縮、自我隔離等),能慢慢凝聚出復原力,逐漸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當校園發生霸凌事件後,老師如何善用前面所提的因素,讓孩子能有更好的復原力?以下分享幾個課堂小活動,提供教師參考
●找出人際友善區
沒有同儕的肯定,會使學生成為低自尊者,在過度渴望友誼的過程中,常會成為霸凌行為的犧牲者,尤其身心障礙學生常是班上的被排擠者,在過度渴望友誼的過程中,更容易成為霸凌行為的犧牲者。所以當身心障礙學生抱怨他沒有好朋友、全班都討厭他時,或許我們不該給予無謂的同情或否認他說的話,而可以協助他思索:自己真的沒有朋友嗎?真的全班都討厭我嗎?有什麼方法可以交到好朋友呢?
教師可以將一張紙畫成三大格,分別列出:好朋友區、友善區及不友善區,讓學生自己填或說。或許他填完或說完,在好朋友區真的沒有人,在不友善區有一堆人,但只要友善區有任何一個人存在,便可證明不是全班每一個人都討厭他。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可行的方法,由友善區先建立人際關係。
●找出復原力因素
許多學生會在被霸凌後產生懼學現象,這時,教師如果能好好誘導,協助他找出可行的復原力因素,珍惜自己所有,學會不把別人的過失行為變成自己永遠的傷痛。
教師在誘導過程中,可以協助學生以正向句方式,利用下列三個向度,去檢視自己所擁有的復原力因素:
‧我有(I have)。例如:我有愛我的家人、我有健康的身體、我有好朋友等。
‧我是(I am)。例如:我是一個安靜的人;我是一個遇到失敗能再站起來的人等。
‧我能(I can)。例如:我能將事情經過告訴老師;我能跟其他同學正常相處;我能找到好朋友等。
●善用對話教學活動
由老師拋出一連串設計好的問題,運用課堂對話方式,誘導學生產生自覺行為。例如,要討論霸凌行為,可以運用由周逸芬譯,Leif Kristiansson原著,和英出版社所出版的繪本《不是我的錯》,該書主要從學校同儕相處的角度,來觸發「責任」這個問題的省思。
故事第一頁是十四個小孩的臉譜,但老師會說應該有十五個人,要學生猜第十五個人到哪裡去了?許多學生會說是作者自己,或是正在幫他們照相的人,但最後一定會有人說出類似「第十五個人在旁邊哭、沒有進來照相」之類的話。
教師順勢翻到第二頁,真的在十四個人臉譜下有一個捂著臉在哭泣的小女孩臉譜。這時,請班上每個學生都從原有的十四個臉譜中,選一個他認為最能代表自己的臉譜,選好後寫在紙上,老師再依序翻頁。
因為書名叫「不是我的錯」,會依序出現十四個臉譜的小朋友所說的一句話,以證明第十五個人的哭泣與他們無關,例如:「那是在下課以後才發生的,不關我的事!」「我沒有看到事情發生的經過,不知道他為什麼哭?」「我雖然看到了,也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又不是我!」「不是我先打他的,是別人先打的,所以不是我的錯。」「難道我有錯嗎?我總覺得他有點古怪。」
翻閱完畢後,問學生:「你覺得原本選的臉譜者所說的話,能代表你意思的請舉手?」多半學生會選擇「不認為」,接著,要學生在原紙上寫出,他覺得什麼樣的話才是自己最應該對第十五個人說的,最後再做分享活動。
若還想有延伸活動,可請每個學生在當天聯絡簿的交流區,寫出自己是否曾有當第十五個人的經驗、當時是如何因應的,或是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他的。討論活動中最好讓學生體會「能認錯是勇氣,能改過則是智慧。」
轉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88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