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之力
家裡寄來了我在網路上訂購的【繪本之力】,昨天一口氣看完整本書。這本書是由河合隼雄(臨床心理學者)、松居直(兒童文學家)和柳田邦男(報導文學作家)三位名家於2000年11月22日研討會上的紀錄整理而成。因為妹妹立志成為繪本畫家,所以我也感染了她那份對繪本的熱情,進而想要認識繪本的世界。這是一本熱情洋溢的書,對繪本的在世界各地的發展、繪本的意義和功能有很動人的解說。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松居直再三指出,繪本是「大人唸給小孩的書」;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讀的書。大人將文字部份講給孩子聽,而孩子是經由「聽」故事和書中的插圖,進入繪本的世界,所以插圖的功能,是在於表現不可言說的部份,而非重現可見的事物。
【繪本之力】還討論了繪本傳達生死、撫慰心靈創傷的功能。其實很多書都有這種作用,但繪本特別能夠幫助年幼的孩子,用溫和的方式讓他們了解何謂死亡,讓他們對遭逢不幸的人產生同理心。其中柳田邦男舉了一個例子,是東京一位小兒科部長,細谷亮太郎醫生,向兩個分別是八歲和五歲的姊弟講繪本「獾的禮物」的故事,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小弟瀕臨死亡邊緣,很快就會離開他們:
細谷先生說:「獾是因為年紀大了才死去,不過,也有人在更小的時候就死了。沒有人曉得誰什麼時候會死。再過不久,良太有可能就要穿越隧道,自由的飛向隧道的另一端,現在的他,已經睡得好沉好沉,他不會有什麼痛苦的。你們應該可以知道吧!」於是,兩個小孩用力的點頭。細谷先生說他自己當下眼淚決堤,只能趕緊跑到洗手間,拼命的洗臉。(頁109)
另一個例子是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後,有很多以地震為主題的繪本出版。但是,即使是日本人,不同地方的人對於同樣的悲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日本人稱之為「溫差」。柳田先生以伊勢英子的繪本作品「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為例,說明了這個現象,並且更進一步提高層次,讓彼此有「溫差」的人,都對他人的喪失體驗產生真實的共鳴。
故事是一個拉大提琴時彷彿狗叫的男孩,遇上一個拉琴技巧高超卻琴音憤怒的女孩,原來,她是神戶來的。她在地震中失去了家,並且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心愛的鳥兒放生。
後來,他們共同參加一場千人大提琴演奏會。這個演奏會的目的是在重建、支援災區。志願參與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震災故事,「每一個人都背負著屬於自己的喪失體驗,並懷著一顆破碎的心活著。」(頁127)繪本裡的文章寫道:「每個人都懷抱著自己的影子前來。那影子,就彷彿是自己的分身一樣。」最後一段文字說:「1000把大提琴,訴說著1000個故事。1000個故事,全部變成了一首曲子。1000種聲音,全部變成了同一顆心。」天啊,這不就是眾心合一嗎。繪本作者能在短短幾頁中詮釋這種高度同理心,真是非常難得,也是非常美的表現手法。
我沒有料到,繪本的世界可以如此純粹、質樸,同時又深厚、溫暖而感人。一本說繪本的書能讓我這麼感動,我自己都被嚇了一跳。原來,無論是用哪種表現方式,好的藝術都能夠打動人心。
理想的生日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屬於自己的喪失體驗,並懷著一顆破碎的心活著。」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自己何嘗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懷著一顆破碎的心活著?並不是說我傷心,而是說我的心「不完整」。我在這個月過生日,但我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完全的人」。我容易激動、憤怒、想太多,而且內心深處仍然缺乏自信。雖然,隨著年歲的增長,這個部份稍微改善了一些,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實在是挺難的。
所以我有時會覺得自己還滿幸運的,這麼爛的脾氣,還沒有把旁邊的人都嚇跑。小時候會希望在生日時收到禮物,沒收到會有失落感。到現在這年紀,生日慶不慶祝已經無所謂,我也不喜歡主動告訴新朋友自己的生日,好像無形中暗示別人要送禮。與其收禮,我還寧願請三五好友上餐館,喝點小酒比較盡興,「感謝你們又忍受我一年」。
呵呵,大家盡興就好!人生需盡歡!
拙琴,27/11/05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