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27 13:52:14| 人氣1,706|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戒為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佛陀即將滅度之時,身體側躺於榻上。佛弟子阿難和眾比丘隨侍在旁,眼見佛陀將要捨身進入涅盤,不禁傷心痛哭。阿難面對佛陀泣訴道:「佛陀即將離開娑婆世界,弟子將痛失指引,請佛住世,不要離開我們,不然我們將沒有任何依歸。」佛陀餘氣猶存,輕嘆一口氣說:「阿難,你不必擔心,只要照著我往昔所授與法門,寤寐精進,必然有所得。」

阿難緊張的問道:「偉大的佛陀,我如何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會偏離?」佛陀目光一亮回答道:「世人只要按照四依止,必能如同佛陀在世,將不背離正法!」阿難高興的說:「請佛陀示下!」佛陀語氣緩緩的說出:「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阿難很興奮的說:「善哉,佛陀!我們只要依循佛陀教法,而不遷就任何人改變佛法內容;依照真實的教義,而不輕信別人舌燦蓮花的言語;依靠澄明的般若智慧,而不讓世俗的價值知識迷亂;依據當下就能解脫的法門,而不是透過任何形式才能開悟的方法,經過這四道檢驗,便能完全符合佛法大義,弟子定會歡喜奉行!」

佛陀此時身體已經異常虛弱,以僅存的一口氣再次為阿難與眾比丘說法。佛陀輕道:「未來末法時期,閻浮堤眾生,其性剛強,度化不易,其質駑鈍,學佛者人多,有成就者少。」阿難問道:「如果將來遇到外道教徒破壞佛法,眼下佛門弟子如何自保?」佛陀嘆道:「將來毀佛滅法,出佛身血者,必不是外道眾生,而是佛門中人。」阿難聽完,內心當下驚駭莫名,直問該怎麼辦?佛陀娓娓道出:「世人毀佛,皆因貪嗔癡三毒,我輩中人應以戒定慧三法修行。如來弟子當『以戒律為師』!」阿難聽完若有所悟,口中喃喃自語說:「以戒為師……。」佛陀閉目,進入大圓滿光明寂靜淨土。

佛法不離世間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高度都市化的社會,一個城市的人口,動則數百萬,人與人之間交流頻繁,雖然每天會遇見相當多的人,但事實上,絕大部份的人際是冷漠疏離的。生活的壓力無處不見,舉凡工作上,人際上,投資理財上,家庭親子上,甚至旅遊休閒上,無處不是一種壓力。

因此,各種宗教團體與心靈課程在都市的角落,以各色各樣的形式成立著,成為心靈上空虛或者壓力無解下的出口。「馬鐵芬」,一個生活在大都會的女孩,白天在貿易公司工作,晚上在商業技術學院進修,獨立有個性,如同她的名字,在家族「鐵」字輩的要求下,有了這個亦剛亦柔的名字。

這天,鐵芬依然循著往常的行程,她在星期日下午到公司附近一間禪修教室學佛。已經茹素兩年的她,對於佛教有一種說不出的虔誠,除了固定參禪拜佛外,有時還會到中部一間佛寺朝山,對於一些心靈上的追求,她是非常積極的。雖然是一個人賃屋而居住在大都會裡,但她很少寂寞的感覺,固然是每天滿滿的工作與上課外,還有靈修課程與古典樂器的學習,這些足可讓她疲累的滿載生活,使得她往往不覺得寂寞感。

然而,就在三個月前,鐵芬的生活有了一點點的變化。那變化就是她加入了這間名為「觀心園」的禪修教室。當初是鐵芬的同事黃蓓瑜推荐,要鐵芬和她一起參加靈修課程,沒想到鐵芬報名之後,反而比蓓琪更加熱情參與。

原來,在一次名為「信任遊戲」的課程裡,所有參與者必須分成兩組,第一組人站在第二組人的前面,背對著第二組人,然後閉上眼睛全身直挺挺的往後躺,要完全信任第二組人會接住他們。就這樣接住馬鐵芬的是一個羅姓師兄,從此她的生活有了轉變,那是學佛多年的她,不曾有過的想法!

這天,鐵芬盤坐在第三排的位子,雙眼輕瞟了坐在右前方的師兄,看似誠懇靦腆的師兄,對她回頭微微一笑,鐵芬也點頭微笑回禮。但突然內心一酸,頭低了下去,鐵芬想起昨天與蓓瑜的吵架,不禁眼淚在眼眶中打轉起來。

那天,蓓瑜質問她為什麼和已婚的羅師兄交往?性格獨立的鐵芬,很不高興的回答說:「妳不懂啦!我與羅師兄很契合,興趣、想法都很接近。妳看他太太根本也不喜歡禪修,師兄的苦我知道。」蓓瑜聽了一付快昏倒的樣子,摸著額頭說:「妳發燒了啊?已婚男子的承諾,妳也相信?妳的大好青春想要葬送在他手底啊!」鐵芬生氣的回答:「蓓瑜,妳這麼說羅師兄並不公平。」蓓瑜不干示弱的說道:「不公平?難道妳介入別人的婚姻,就對羅師兄的老婆公平?虧妳還是受過五戒的虔誠佛弟子!」這話,重得讓鐵芬掩面哭泣,不再發出任何一語。

現在該是如何呢?堂上的法師盤坐在前,後面一座示現涅盤像的臥佛,慈祥的側躺在法師的後面,和尚師父慈悲的開釋著在家修行的五戒,希望當下的佛弟子都能誠心接受五戒的薰陶,遠離殺、盜、淫、妄、酒的禍端,並以佛陀在圓寂前與阿難和眾弟子的對話,希望入我佛道者,皆能「以戒為師」!

「以戒為師……」鐵芬的口中唸唸有詞,突然她好像若有所悟,在她的生命裡,究竟何種人生重要?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與羅師兄這三個月的甜蜜,皆以化做眼眶中的淚水,也許她知道該怎麼做了。鐵芬抬頭一望,似乎臥佛的臉慈悲的微笑起來,而她心中也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註:感謝Benjamin對四依止的提點,讓本文更加完善!

台長: 柳藏經
人氣(1,706)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愛情激勵學 |
此分類下一篇:找個人嫁了!
此分類上一篇:麵包吃緊,愛情何辜?

見俯法師
以戒為師



  三千多年前,世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將入涅槃。眾弟子圍繞身旁,見佛即將滅度,傷心欲絕,心懷憂惱。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首先即強調「持戒」的重要性。

  佛言:「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襌定,及滅苦智慧。」所以我們若能受持淨戒,即與佛住世無異,也能因受持淨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得渡生死大海,出離三界火宅。「戒」好比行者跋涉遠途之腳足,生長萬物之大地,善療重病之良醫,能消饑渴之甘露,照除昏暗之明燈,防非止惡、趣歸解脫之大道。所以戒實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佛弟子欲得無上寂靜菩提之果,應當發心,求受戒法。

  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佛子若能一心求戒,則能不再造作苦因,不造苦因自然不感苦果。戒律乃佛陀慈悲,為拯濟眾生苦厄,免墮三塗惡道之苦,以大智慧力為大眾所宣說。所以發心受持淨戒,非但不是束縛,更是趣向解脫的康莊大道,能持一分淨戒,便得一分解脫。《大品經》亦云:「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況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所以戒乃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若能堅持淨戒,則諸佛菩薩深生讚歎,護法善神歡喜擁戴,必然所願皆得,吉祥圓滿,終至成就佛果。

  經云:「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醜賤少聞見,能修戒智名勝士。」所以人不是因身份的不同而有貴賤之分,而是因所表現的行為而有差別。世間最尊最勝之事莫過於能聽聞佛法,受持淨戒。若能如法行持,必能解脫一切煩惱繫縛,得清涼自在安隱之樂。例如受持五戒乃是得人身之根本,若未發心受持戒法,縱然地位尊勝、財寶富饒、廣學多聞,乃至襌定現前,終將不免墮落。故欲求大利,當持淨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涅槃經》亦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戒乃接濟眾生沈溺之橋樑,運度生死大海之浮囊,若不持戒,欲求菩提涅槃之樂,終不可得。

  佛子受持戒法,因地發心可分四品:下品持戒者乃為現世之安樂,怖畏惡名之流佈,或為避苦、遠離諸難而持;中品持戒者乃為世間之福樂,故堅持於淨戒;上品持戒者,乃因了知諸法無常,欲求離苦;常樂涅槃寂靜而持上上品持戒者,乃因憐愍眾生,上求佛道,了知諸法,深觀實相,不畏惡道。故《大智度論》云,下持戒者得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襌四空定,生無色清淨天中。故行者應發上上品心,求受上上品戒,戒德俱足,以廣利有情。

  戒乃佛道之綱紀,佛法之根本。佛法亦因歷代高僧耆舊宿大力弘揚戒法之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僧團得以久住。所以為了使三寶長久住世,化導有情,更應發心受持戒法。如此,堅持淨戒不再只是解脫生死苦惱之津筏,更是饒益有情、護法護教的積極展現。
2007-09-19 01:04:12
般若
誡者:抑制、抑揚頓挫,止息是其盡。不必多言。
2008-07-30 10:47:40
佛法不離世間法!
但是世間能有多少人真明白其中真諦,不被世間虛妄所迷惑?愛情不能肆無忌憚,只顧一時的感覺,否則將招致苦果!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眾生受感覺所引導,因此畏懼果報之苦;菩薩預見果報,因此畏懼起因之生成。
「將來毀佛滅法,出佛身血者,必不是外道眾生,而是佛門中人。」如果將佛法換成愛情,那麼佛門中人就是戀愛中的情人;佛法講悲智雙運,同樣愛情不能只有感性,也要具備理性。
2008-07-30 10:48:06
astrophilo
謎底沒說

不過這樣的故事在今天的社會中
太常遇見
柳兄的答案
何時揭曉呢
2008-07-30 10:48:45
版主回應
TO astrophilo:

不管答案是什麼?
受傷的總是無辜的第三者!
我想羅師兄的太太,
肯定最難過。
2008-07-30 10:54:48
無心
公爵大人的"以戒為師\"似乎尚有餘意呢...
2008-07-30 10:49:15
版主回應
不管是無心之過,
還是有心之失,
佛菩薩是慈悲的,
八部護法是嚴厲的,
請善自珍重,
切勿以苦為樂,
喝到苦瓜汁,還以為是鮮採蕃茄!
我無意過問,
既然知道了,
表示有人注意了!

公爵@回覆無心
演戲的想下台,看戲的反而不想散場!
2008-07-30 10:53:48
Benjamin
Dear 台長,

應為四依法, 而非三依法, 正確應為: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而非如所說 :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Please do not write anything that you are not clear, or don’t understand in public. It’s kind of dangerous to you, as well as others. Thank you.
2008-07-30 10:49:49
版主回應
面對佛門龍象,天龍八部的佛法護持,
後學有您指正,
免去墜入三惡道,阿鼻之苦!

公爵@感謝Benjamin
2008-07-30 10:54:21
小柔子
以預言故事導引了我們的思緒,宗教法則固然可以導正我們的思想,倘若我們已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一念之差,便陷入無法捥回的地步。
人們往往遇到感情之事,便無法抽身自保,宗教亦為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寄託,故事性的提領,這只是一個開端,讓我們心生警惕,『以戒為師』是否有些不同的領悟?

小柔子12/29
2008-07-30 10:50:37
千少一
只想說聲謝謝 網路很神奇

有緣見面

也許是同行囉

希望前輩多指點嚕

巡邏去
2008-07-30 10:51:08
allein
謝謝版主在留言板上的回覆
很喜歡版主將佛教故事融入文章當中
我最喜歡"以戒為師"那一篇
關於生命中許多的挫折障礙...
就是要在外在環境和內在衝突中
尋求寧靜
而我還在...還在尋找的路上...
感謝您動人的文章
讓我在路上不孤單~~
2008-07-30 10:51:38
版主回應
TO allein:

文章能讓你有所體悟,
這是我最高興的一件事,
生命中的確有很多的挫折與無奈,
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對,
我相信一定能夠否極泰來!

心想事成

公爵
2008-07-30 10:53:03
日又新
以戒律為師



昔釋迦牟尼佛將要圓寂之前,弟子請示,世尊涅槃之後,弟子等應以誰為師?
佛陀答之戒律為師,雖無言繼承之摩訶迦葉,戒律言中而有藏機乎?
釋迦佛住世時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阿難咐二傳化。
佛陀咐囑,弟子當循,即不違戒律,如是者當依摩訶迦葉,毋另立教門,則是戒律。
欲行四依止而不偏離,必須法身顯識自本心方可,否則就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事情,如是法則非法、義非義、智非智矣!故法身不現,是亦非、非亦非。所以當遵守戒律以佛教第一代祖師摩訶迦葉為師。如是代代延續不斷皆以住世祖師為師,名為遵守戒律,則佛法可以盛行而不絕。
後學淺見 請多多指教!
2008-07-30 10:52: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