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大概從國二(1984年)開始,第一次到光華商場逛二手書店後,從此就喜歡上二手書店的氛圍,在二手書中經常可以看到前一個主人的劃記重點,藏書章和藏書票,不知道是主人清倉的讓出,還是身故後被家人轉賣的結果,書中總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印記。
在書店中,可以看到作家朋友轉贈出去的作品,被我們共同的朋友原封不動的賣給二手書店,書本一點摺痕也沒有,看來是從未翻閱過,有時候心裡想,如果把書本的贈閱者與受贈者的名字拍照,標記在臉書上,兩個人看到會不會很尷尬,但是想歸想,還是不要如此調皮,一桃殺三士,三個人的友情可能就此毀了。
在醫藥書籍的專櫃上,常常有很多談癌症的醫療書籍,我常想一般人不太會去買這樣的書來看,往往是身體健康出了問題,才會買相關的書籍來研究,最後為什麼書會流入二手書店,是不是書籍的主人已經天人永隔,所以才會轉讓出來,因為一般而言,生病的人不太會去處理這些小東西,因此背後的故事讓人玩味。
還記得第一次逛舊書攤,剛好遇見亮軒(馬國光)先生在拍攝節目,介紹光華商場的二手書店,我和同學成了他拍攝節目的背景,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翻書的自己,感覺非常魔幻,讓我記憶深刻感覺很好玩,如今光華橋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商場大樓,那個藏在橋下地下室的書城,已經成為記憶深處的秘密。
在這三年新冠疫情的肆虐下,雖然出現微封城、居家隔離的狀況,但書籍的銷售量反而沒有成長,反而造成電子設備的增長,平板電腦手機暴增,所有人不但沒有重拾書本,更加沈溺在網路世界中,流入二手書店的書籍更是大量增加,看來疫情加速摧毀實體閱讀的到來。
不管未來如何發展,閱讀始終不會改變,改變的是我們閱讀的模式,無論是電子書閱讀,還是有聲閱讀,或是影片的閱讀,相信知識自有它的傳遞方法,然而二手書店的風景,卻是還能保存在古典閱讀的人們當中,直到無數下一個世紀。
(柳藏經于蘭若精舍2022/11/1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