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吃是人類求生存的基本欲望,而當吃的飽不再是問題時,吃得好、吃得舒服、吃得愉快,已經成為富裕社會的生活方式,對於吃的講究,那就是文化了!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最近,我一個朋友歐遊奧地利的維也納,帶回來美麗的相片和冰酒,在我們刻意的冰鎮之中,酒杯裡竟然出現了冰酒特有的糖霜,我們在Riesling(葡萄品種)的酒精催化下,竟然興奮不已,以為當下這裡就是歐洲。
朋友分享著看到歐洲人悠閒的生活,他提到歐洲人午后三、四點鐘就下班,經過小酒館買了一杯紅酒小酌,生活好不愜意。我說你看最近評比亞洲人的工作時間,台灣人比日本人工作時間還久,結果日本人的年收入竟然是我們的兩倍,而歐洲就更有趣了,他們三點以後喝下午茶,結果年收入是我們的三倍,難怪別人的文化活動比我們發達,因為培養深刻有內涵的文化活動,來自於大部份的人「有錢有閒」。
創意與工藝的價值,顯現在工作時間的長短,只有以勞力換取收入的工作方式,時間決定收入的多寡,然而「智慧資本」的好處,在於同樣是一種商品,擁有創意的人,可以收取微笑曲線兩端「研發」與「品牌」的最高利潤,就算工作時間再少,也不會減損一個人的生產力,我想謝忠道這本書談論的就是這種事。
謝忠道人如其名,以一種近乎偏執的眼光,忠於自己的美食之道。如果你對於法式料理有其熱愛,他的書可以說是一種充滿巨細靡遺的飲食文化介紹。他對於法國人如何在食材上下工夫,對於搭配菜餚酒單的功力如何推崇,感覺上他以「飲食」為人生最重要的品味活動,而努力鼓吹一頓優雅緩慢的進食,是生命裡最重要的一種享受、一種神聖莊嚴的儀式。
對於法國人如何努力保留自己的飲食文化而嘉許,對於法國為了讓自己的美酒能夠行銷全世界,制定了嚴格的「法定產區制」,對於優秀的餐廳則追求「高勒米歐」或「米其林星級」的評鑑,而對於食物的本身,呈現出對天然不添加人工後製的食材,有著無可救藥的迷戀,因為法國菜是世界上最好的料理,這是作者內心裡最深刻的感受。
我對於謝忠道熱情於引進法國餐飲文化,我感到相當佩服,但是對於他臧否台灣的餐飲態度,我卻是無法苟同。譬如A.O.C.(法定產區制度)的建立,對於農業面積狹小的台灣是否適合,而且台灣有太多假農民會透過制度剝削真農民?國外的餐飲服務業精神,是建立在個人意志,還是小費文化?這都是值得深究!
米其林星級評鑑是否適合台灣繁複的中國菜系,因為台灣人對於口碑的行銷,重於餐飲地圖的推荐,華人喜歡用嘴投票(不好吃或缺乏新鮮感就不來了?),反而對於專家的意見經常有分歧,也許謝忠道長時間旅居法國,他的口舌已經趨向法國人的味覺,因此在本書之中,經常對於台灣的料理,有著嚴苛的標準,當然他以巴黎的餐飲全權代表所有法國菜的說法,是不是有些許的偏頗,也是值得討論。
看到忠道兄的文章,有如一個追求絕對完美食物的革命家,不怕任何人的鄙夷,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他又像幫洋人做事的洋幫辦,用外國人的標準來審視忖度華人的餐飲文化,其實都是既刻薄又很危險的。就好像他書中提到若以東西文化眼光標準不同,那麼中國人吃狗肉,法國人嗜吃鵝肝,究竟誰比較殘忍,那又是誰對誰錯呢?
對於未來,我相信中國人會追求天然質優的食材,良善的餐飲服務與完美的用餐環境,絕對會是一個專業目標,那時我們都會說:「慢慢吃、好好吃、吃好吃。」有屬於華人自己的慢食主義。看完謝忠道的《慢食》一書,突然深刻覺得台灣也逐漸進入追求飲食品味的時代,而忠道兄他的確將我們帶入美食世界的饗宴,撇開他法國式的飲食沙文主義,這倒是一本不錯飲食知識書籍,值得參考閱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