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3-03 16:14:36| 人氣5,87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9年初一走春,越走越有ㄔㄨㄣ:大稻埕.迪化街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9.02.05(初一)~~最有年味的台北一隅_百年風華迪化街

迪化街-1

清朝末年,洋商紛紛到台北大稻埕收茶,台灣人也自此開始慢慢嘗試西藥,到了日治時期台北街頭已經開設了不少家西藥行,像是華昌、威建、普安、同春、神農氏等等,而其中以「屈臣氏大藥房」最為著名。

迪化街-2

藥材商李俊啟出生於清末的台灣彰化,日治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的台灣地區經銷權,1917年在迪化街興建「屈臣氏大藥房」,是當時大稻埕最高也最為氣派的洋房。藥房當時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據說治咳嗽藥水的銷量最好。

迪化街-3

1926年,屈臣氏總公司決定停止授權予「屈臣氏大藥房」,轉而授權給「神農氏大藥房」,造成台灣屈臣氏不可販售屈臣氏產品的怪相,在生意大受影響之下,最後僅留一小店鋪賣成藥,其餘店面曾出租作為布莊、餐廳使用。

迪化街-4

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大稻埕改名為「永樂町」,並開始進口大量的印花布,讓大稻埕成為台灣最大的進口布料批發地,即使今日布作工業已逐漸式微,但「永樂市場(今:永樂布業商場)」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

迪化街-5

很多人都以為臺灣郵政是從日治時期才開始的,其實早在清光緒14年(1888年)2月21日,臺灣巡撫劉銘傳就已發布告示「臺灣郵政條款十六條」,並於臺北府城設置了「臺灣郵政總局」,正式開辦臺灣郵政。

迪化街-6

位在「永樂市場」正對面的【迪化街郵局】,其前身為創立於1919年9月1日的「台北永樂町特定郵便局」,光復後改稱「台北永樂街特定郵電局」,據傳當時積極從事社會運動的蔣渭水,便經常來這裡發電報。

迪化街-7

「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位於台北迪化街、「永樂市場」正對面,建於1924年,是一棟3層樓建築,以洗石子為主要立面建材,昔日為傳統零售與住家混合使用,見證了當年繁華,現在則是「大稻埕遊客中心」所在地。

迪化街-8

這裡也是政府「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計畫」實行對象之一,計畫內容是在舊有建築、文化、歷史故事的輪廓中,增添創新概念,並且強調和在地產業、環境做結合,打造出新興且富歷史價值意義的創新未來。

迪化街-9

「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亦為北市府指定之77棟歷史性建築物之一,之後將規劃作為大稻埕發展歷程之文史展示館以及歷史街區保存成果示範據點,並且最終能成為街區創意產業及行銷推廣平台。

迪化街-10

姊在示範高難度瑜珈動作XD

迪化街-11

1896年(另一說1875年),【乾元藥行】創立於大稻埕迪化街。1917年,創始人張清河過世,其學徒陳茂通接續經營;1936年,陳茂通病逝,此後歷經股東朱樹勳、陳福等經營者,並在1960年由陳金清富及其家族接續至今。

迪化街-12

【乾元藥行】位在迪化街一段42號的店鋪,建築物頂端有一凸出山牆,並以水平階梯狀簷板取代當時常見的巴洛克式花草紋飾,山牆下方有一牛眼窗,窗框四周以人蔘圖案環繞,以突顯出該藥行的特色。

迪化街-13

迪化街一段117號,日治時期曾經是【莊義芳商行】所在地,經營者莊輝玉曾任臺北貿易商協會副會長,與郭怡美商行經營者郭烏隆、怡和泰商行經營者陳得貴,同為大稻埕地區知名商人,被當地人稱為「三仙」。

迪化街-14

【莊義芳商行】建於1895年,這棟百年古宅為長條型連棟式的傳統閩南建築,位在當時迪化街繁華熱鬧的中街上,呈現百年前台灣傳統三進式街屋的樣貌,是大稻埕修復最完善的歷史建築,也是迪化街上老屋新生的典範之一。

迪化街-15

祝豬事大吉 豬年行大運

迪化街-16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在2010年開啟了《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畫》,由政府單位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讓其得以自由展現創新力量,將文化創意的種子埋進這些老舊街廓中。

迪化街-17

「URS127設計公店」是大稻埕第一個URS示範基地,為街區內唯一具有前接迪化街、後通民樂街特性的店屋,初期進駐團隊包括【淡江大學建築系】及【蔚龍藝術有限公司】等等,積極協力推動街區活化相關計畫。

迪化街-18

「URS127設計公店」將原本私人店屋轉為公共空間,免費提供空間開放市民提案辦理活動,而基地也保持原本建物特色,將基地空間開放給大眾通行,成為可來往迪化街及民樂街的「設計走廊」,連結街區鄰坊關係。

迪化街-19

2013年起,更新處延續三年有成的經營,將基地重新定位為「玩藝工場」,以親子玩藝互動概念、當代藝術策畫方式,致力作為大稻埕傳統產業與新興文創之間的溝通平台,並為年輕文創工作者搭起接觸傳統產業的橋樑。

迪化街-20

現在迪化街一段123、125號的【怡和泰商行】,在日治時期為大米商陳得貴的舊宅,建物外牆上有著獅子泥塑裝飾,房子正中央則有「怡和泰」的日語拼音店號「IWATAI」,仿巴洛克式風格是一大特色。

迪化街-21

這幢帶有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紅磚建築,立面已經整修過,而頂樓山牆上刻有「怡美」二字,訴說著老建築的過往。這裡是迪化街一段129號,日治時期為批發商【郭怡美商行】的店址,行主郭烏隆為大稻埕富商之一。

迪化街-22

郭烏隆出身三峽貧戶,後來隨著父親郭九移居到迪化街,幫人擔菜、擺豬肉攤,一步步累積財富,之後買下迪化街中段最漂亮的紅磚建築,開設【郭怡美商行】,又在店舖後方蓋了三層樓的大宅院,屋內有花園、水池等造景。

迪化街-23

迪化街一段152號的【福泰蔘藥行】為一棟三層樓的仿巴洛克式建築,壁龕式的山牆兩側有貝殼、花團等裝飾。建築物的二、三樓都有花台,是和隔壁兩棟最大的差異處;三樓的三個窗框,中央帶有圓拱,兩側則為方形。

迪化街-24

1851年,同安人林藍田從雞籠(基隆)移居大稻埕,於中街(今迪化街一段)興建店舖三幢,店號「林益順」,與大陸從事貿易,是目前所知大稻埕的第一間街屋。其中156號目前租給【臻味茶苑】,作為品牌推廣之據點。

迪化街-25

原址在南京西路的【滋養豆餡舖】,創立於1953年,是一間專賣日式和果子的一甲子老店。師傅的手藝傳承日本,同時堅持選擇這塊土地上最優質的頂級食材,如台東的特級米以及屏東的優質紅豆,用料真誠實在。

迪化街-26

【晴風藝術】在上下兩層共約50坪的空間裡,營造出建築美學典範,以素雅的清水模搭配復古的木造門窗,從門窗中穿透的端景就是老街上的巴洛克式建築,日夜呈現不同的氛圍,成功翻轉迪化街的既有印象,成為北市新地標。

迪化街-27

這幢老屋原先是販售米穀雜貨的【王源成商行】,屋主始終保持著建築的古雅原貌,被知名的「248農學市集」承租之後,搖身一變成為小農商品銷售平台,取名作「大稻程259」,由它的門牌號碼而來。

迪化街-28

「張協成石廠」位於大稻埕北段,鄰近淡水河域碼頭,1937年,石匠師張木成在此開設店宅,房屋建成年份(1904年)巧好是他的出生年。此店宅的門窗較為寬大,可增加通風性,減少刻石累積的石粉,也讓石材進出更方便。

迪化街-29

著名的小說家瑞蒙.卡佛曾在短篇小說中寫道:「吃是生活中雖小但值得好好享受的事。」走一趟「變身」後的迪化街,你會發現不論是飲食、文化、歷史、創意等,每一樣都能成為旅行中微小但令人難忘的深刻體驗。

迪化街-30

迪化街一段路底,被當地人稱為「北街」,走在這裡,可以清楚看見台北的一頁滄桑。不過讓人慶幸的是,現今的迪化街不再只是讓人對過往唏噓不已,一些新興創意店家,也開始重塑老街風華,【稻舍】與【臺萬】即為兩例。

迪化街-31

這裡本是一戶唐姓家屋,歷史超過一百二十年,很有可能是迪化街第一批具有規模的住商建築。由於此處曾為米糧行,加上修復活化利用後,負責經營的葉晉發團隊也有相承數代的碾米廠家世,因此便將店名取為【稻舍】。

迪化街-32

霞海城隍廟附近的迪化街南街,近年來以年貨大街、歷史街區打響名號,相比之下,鄰近捷運大橋頭站的迪化街北街,顯得落寞許多。這裡昔日是米商、油行、金紙店等老行業的集中地,保留了許多閩南式街屋及磚造洋樓。

迪化街-33

「孵」是上海方言,帶點懶散、放鬆的意思。1930年代的上海,許多拷貝法國巴黎風格的奢華咖啡館如同雨後春筍般,一夜之間遍布法租界的大街小巷,當時,喝咖啡是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才會有的生活樂趣。

迪化街-34

【孵咖啡洋行】將原本茶行的倉庫改造成上海租界風的咖啡同好地,隱身在迪化街後段,讓寧靜的舊社區多了點異國情調。業者自許為咖啡集散地而不是咖啡廳,店內除了單賣咖啡飲品外,也販售其他烘豆師的作品。

迪化街-35

略顯滄桑的舊公寓

迪化街-36

18世紀中期,大量泉州府移民跨海沿著淡水河靠岸,定居臺北艋舺,於是艋舺大盛,產生「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美稱。當時移民至此的有兩大族群,其一為八甲莊的同安人,另一個則是居於舊街的三邑(晉江、惠安、南安)人。

迪化街-37

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同安人的下郊為了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時常發生衝突。在公家官衙的刻意忽視之下,1853年,兩大移民族群終於發生了俗稱「頂下郊拚(四縣反)」的分類械鬥。

迪化街-38

同安人大敗之後,先奔往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於是街道以南方碼頭為基準,逐漸向北擴展。當時因為南街多為沼澤溼地,因此店鋪多半集中於中北街一帶。

迪化街-39

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大稻埕一帶於數度市區改正後於1922年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也改作「永樂町通」,範圍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繁華程度與艋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迪化街-40

位於迪化街北段的大橋町,範圍約為今日的涼州街至台北橋一帶,在日據時期都是一樓的低矮土角厝(未經窯燒),而且有些房屋立面排列參差不齊,經政府規劃整頓為八米寬街道,同時要求店家將舊屋改建成二樓磚造建築。

迪化街-41

其中,迪化街一段348號至366號的「十連棟」,在日據時期只是一排矮房,1912年重新以紅磚建造,並為分別經營大型機械碾米廠與洋線(縫衣線)工廠的六大家族(沈、連、陳、葉、陳、林)所有。

迪化街-42

早期陸運交通運輸不便,全靠行水船隻載運貨物,舊台北橋堤防兩邊各有16及17號水門,從石門、三芝、新店、土城等地方收成之稻米運送至此,再以人力板車搬運到附近碾米廠買賣,生意興隆,吸引十數家同業在此創業致富。

迪化街-43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日本政府疏散市區人口,要求全國百姓避難,導致五穀雜糧欠收,食物也實施配給制度,所有稻米全收歸公營之糧食局掌管,碾米廠被迫結束營業,此「十連棟」也遭到廢棄,人去樓空。

迪化街-44

歷經數代傳承之後,全體地主決定與建商合建新大樓,同時配合「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而留下舊屋的立面騎樓,讓後人可以親自走訪,而不是只能在歷史課本或博物館裡見到大稻埕曾有的繁華風光。

迪化街-45

斑駁的磚牆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迪化街-46

「仁安醫院」位於延平北路及涼州街口,由柯謙諒醫師創立於1927年,該建物不僅是大台北少數由台籍人士開設之西式醫療診所,也是全台灣第一間全棟完整保存並捐贈的醫生館,具有時代意義及歷史價值。

迪化街-47

1912年前後,王連河隨父親王芳群自福建安溪前往臺灣;當時,王芳群與友人王珍春合資經營「芳春茶行」,並以出口茶葉到南洋為主要業務。後來,因家鄉盜賊橫行,王家屢屢受害,並因此決定在1918年遷居臺北。

迪化街-48

隔年,兩人結束合夥關係,「芳春茶行」亦告解散;王連河在父親委託下購得臺北市日新町貳丁目拾壹番地兩塊地皮與房產,開始獨資經營【新芳春茶行】,以包種茶產品為主,銷往東南亞等國家。

迪化街-49

隨著經濟結構改變,台灣外銷茶葉逐漸沒落,王家後人王國忠因不再經營茶行,決定捐出這棟建築,直到2009年【新芳春茶行】正式成為市定古蹟,在歷時四年的修繕下重新活化,是大稻埕少數完整保存的住商混合洋樓。

迪化街-50

塔城街至環河北路這一段的南京西路在清朝時稱作「六館街」,是當時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地方。矗立街角的這棟巴洛克式洋樓,由板橋林維源家族所建造,立面使用大量的歐洲紋飾,突顯當時房子主人西化,並且富有。

迪化街-51

在地頗受好評的mimosa Coffee.Tea

迪化街-52

日治時代台灣第一批西藥的藥種商李英先生,在大稻埕設立【太和堂藥房】,客戶遍及台灣各地,在當時可是無人不曉。由李英先生的夫人妥善保存的藥房單據、藥品器械、傢俱擺設等,也意外見證台灣西藥發展的歷程。

迪化街-53

【太和堂藥房】為當時北臺灣的三大藥品供應商之一,最初的建築始於1910年以前,應屬磚造二層樓結構。二戰後才在原地重建,由屋主李英聘請他所信任的師傅康賜海主事,但適值戰後物資匱乏,前後工期歷經數年。

迪化街-54

若要品嘗台北的老,或許大稻埕是最風韻猶存的詮釋。古時靠近港口的大稻埕,商賈活動興盛,為北台灣南北貨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近年來城市發展的重心東移,大稻埕儘管不似當年榮景,卻也意外保留上個世紀的風華歲月。

迪化街-55

其實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大稻埕的重要地標建築都已逐步恢復:今之大千百貨舊址,日治時期曾是亞細亞飯店,由彰化人陳天送向大稻埕的大地主洪九江承租,然後拆除改建為樓高三層、面寬五崁的氣派大樓。

迪化街-56

緊鄰的黑美人(All Beauty)大酒家,1920年左右是一間當時很知名的寶香齋糕餅鋪;二樓則為太平齒科醫院,1930年代,改由楊承基租來開設「維特珈琲店」,是第一家由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每一家都有其精彩的歷史。

迪化街-57

【森高砂咖啡】的創辦人小董深知這段歷史,因此在這棟屋宅被列為歷史建築並修復完成後,便與相關單位洽談,租來做為品牌旗艦店。2016年1月,他們租下了一樓轉角的這個空間,開始在這裡推廣台灣精品咖啡。

迪化街-58

「北門」昔日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的重要聯外道路,雖說當時有艋舺與大稻埕的瑜亮之爭,但事實上經濟重心已經在大稻埕,因此清朝將大稻埕南側規劃為火車站,並在車站南邊設立「清代機器局」。

迪化街-59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負責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及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等製造。自1900年起,砲兵工場正式交接轉由鐵道部使用,「清代機器局」的建築便被拆的片甲不留。

迪化街-60

所幸2006年底,因捷運松山線施工,台鐵人員清理鐵道部空間,拆除部分原附屬建築物時,意外發現「清代機器局」的軌道地基及東側高2公尺餘的圍牆。牆身為夾心構造,兩側為疊石、中央以三合土、卵石填充。

迪化街-61

大稻埕.迪化街一日悠遊

迪化街-62

柱子旁邊是一早去新光三越買的福袋

迪化街-63

這是把拔送我的包包~我很喜歡~LOVE~

台北、大同|迪化街除了採買年貨外,原來還可以逛這些店

https://shhjusttellyou.com/dihua-street/#i-12

【大稻埕、迪化街一日遊】文青必去!走進台北時光長廊

https://www.funtime.com.tw/blog/funtime/one-day-tour-in-dadaocheng

大稻埕美食景點懶人包 探訪迪化街老屋餐廳~一日遊深度走透透,不輸日本的台式老街

https://paulyear.com/dadaocheng/

大稻埕、迪化街一日遊 | 古蹟、雜貨散步地圖,文青必訪咖啡廳/年貨大街/拜月老

https://snowhy.tw/dihuastreet/

台長: 活力小太陽[Jim_Chen]
人氣(5,876) | 回應(3)|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北部-台北市 |
此分類下一篇:2019-吃喝玩樂一站搞定「ATT 4 Recharge」
此分類上一篇:2018小朋友的夢幻天堂:貝兒絲樂園[市府店]

mi ya ko
大稻埕很有人文特色
也蠻好玩的
2020-03-04 16:30:34
Lazybone
過年期間我也有去那邊逛逛耶
就是覺得那邊很有年味
2020-03-07 01:15:33
版主回應
我每年都會到這裡買年貨
不過真正來逛、來感受歷史的次數很少
真心覺得迪化街值得多來幾趟
2020-03-11 14:34:56
mi ya ko
原來大稻埕裡還有這樣有意思的地方
改天要去逛逛
2020-03-10 19:20:51
版主回應
看過不少部落客與網美介紹
這裡美食餐廳不少
之後我也要挑一兩間坐下吃頓飯
感受一下歷史
2020-03-11 14:36: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