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4&25-國寶員旅:漫步山月村.峽谷壯麗之美
松園別館.1
參加老婆公司的員工旅遊去花蓮玩兩天
松園別館.2
抵達花蓮火車站
松園別館.3
松園別館附近、中美路和府前路交叉口處的【夏太熱手工披薩】,老闆是來自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Terry(中文名字就叫:夏太熱),因為愛上花蓮的好山好水而在此定居,並開始販賣純手工披薩。
松園別館.4
花蓮市美崙山上的『松園別館』,素來以園區內優美的老松樹林著稱。但其實老松樹不只這裡有,整個美崙山包括自來水公司花蓮營業處(臥松園區)、中華電信、中國廣播公司都有列管老松,數量超過百株之多。
松園別館.5
自來水公司第九管理處為活化資產,釋出部分園區資源委外經營管理,定名為『臥松園區』。園區內原有67株老黑松,係由日本人在1910年左右栽種,歷年風災偶有折損,目前僅剩59株,但仍是全台罕有的老黑松聚集地。
松園別館.6
其中有一棵形體特別的老松樹,由於它的生長方向是以橫向發展,看起來如同人類橫躺一般,因此得到「臥松」的封號,這棵老松樹橫向距離地面約一公尺,樹幹長度約六公尺,造型相當特殊,有如從國畫中生長出來一樣。
松園別館.7
位於花蓮市美崙山東南麓的『松園別館』,約略建於民國32年,日治時期曾作為花蓮港「兵事部」的辦公室。臺灣光復後,此地由國民政府軍隊接管,一度為美軍顧問團軍官休閒度假中心,爾後再交由行政院退輔會管理迄今。
松園別館.8
『松園別館』具有天然制高點優勢,可俯瞰美崙溪入海處、花蓮港及太平洋海景,並輕易掌控出入於南濱海面船隻及南機場起降航機,加上四週濃密的松針樹蔭有如大傘保護,成為日軍在花蓮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
松園別館.9
1943年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在中途島一役慘敗後成立「神風特攻隊(Kamikaze)」,以「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自殺攻擊模式,企圖挽救日本即將戰敗的局面。
松園別館.10
而當時由台灣東部所出發的「神風特攻隊(Kamikaze)」,傳言隊員在出征前就是在『松園別館』接受天皇所賞賜的「御前酒」,為園區憑添許多想像空間,甚至有靈異事件由此傳出。
松園別館.11
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管此處,民國三十六年管理單位為陸軍總部,當時候的『松園別館』曾作為美軍顧問團的軍官休閒度假中心。中美斷交之後,民國六十六年改列國有財產局所有,民國六十七年轉交行政院退輔會管理。
松園別館.12
民國八十九年七月十三日,『松園別館』由花蓮縣政府編定為「歷史風貌專區」,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廿日入選「臺灣歷史百景」之一;同年,獲選為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試辦點之一。
松園別館.13
褪去沈重的軍事外衣後,原本已荒蕪的『松園別館』重新整修,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對外開放,由專業團隊打造其獨特的藝文展演空間,為朝向藝文跨領域合作機制之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區而努力。
松園別館.14
團體票NT$.40(可全額折抵園區紀念品店、餐廳之消費)
松園別館.15
『松園別館』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擁有花蓮最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人文風情;地處美崙山之東南麓,地勢居高臨下,視野直對北濱海灘之美崙溪出海口,可遠眺花蓮港及太平洋,風光無限美好。
松園別館.16
除了建築物令人印象深刻外,園區內最醒目的莫過於那一大片、由30餘株琉球松所構成的濃密松林,像綠色大傘般撐起,與蔚藍的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風情,徜徉其中,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忘卻諸多煩惱。
松園別館.17
日本人當年在整片台地上栽種約一百多株的琉球松,其用意是為軍事遮掩及防風,在經歷百年歲月之後,如今這片濃密的松林成為了『松園別館』最鮮明的特色,同時也是花蓮縣的重要資產。
松園別館.18
然而近年來由於颱風、病蟲害與土質病變等威脅,今日園區內僅存32棵老松樹。每年度管養單位文化局都要編列經費辦理園區松林的養護工作,定期鬆土、施肥、修枝、塗抹藥劑並補植松樹,希望能維持松林參天之美。
松園別館.19
除了松樹之外,尚有許多原生植物蔓生整個園區,如:血桐、蕨類、芒草、榕屬植物等。自然生態與歷史空間交織融合成『松園別館』的特殊面貌,正是這裡獨特的美學所在。
松園別館.20
此外,榕屬植物的纏勒現象在此也能輕易見著,各種大小雀榕穿過水泥牆,深入建築物內部繼續蔓延。據悉,纏勒雀榕在『松園別館』廢棄期間就曾把門柱給扳倒,令人嘖嘖稱奇!
松園別館.21
『松園別館』於二戰時期曾作為日軍的軍事指揮所,防空洞是以前戰爭中都會有的產物,至於防爆門則通常是為了保護重要據點而設立的,只是現在這道防爆門是從原址拆卸下來,另外放置於館邊展示。
松園別館.22
這片前面為鐵質材料,後面則為鋼筋水泥的實心厚重門板,厚達4公分,應是國民政府接收此地後配合前方木造建物所修築的後門新增物,地方盛傳為彈藥庫的防爆門。
松園別館.23
『松園別館』為花蓮縣僅存最完整的日據時期軍事建築物,園區內現存歷史建物共四棟,判斷約略興建於日本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主體建物為折衷主義形式的磚木、RC混合之二層洋樓建築,一、二層樓皆設有拱廊。
松園別館.24
東側另有兩棟增建之建築物,其一為日治時期的門房(衛戍房)用途之RC建築,坐北向南,屋況外觀尚佳,美援時期曾作為俱樂部的廚房,今日則改闢為旅客服務中心及松園概念工坊販賣館。
松園別館.25
正港的綠色建築
松園別館.26
因為地方傳說松林為「鬼域」,故園區規劃之初便仿日本神社為遊客入園淨身而設一流動水池,惟遊客們多將其視為「許願池」;該石砌水池為著名石雕藝術家蔡文慶先生於2003年之創作。
松園別館.27
『松園別館』座落於花蓮市美侖山東南側,背山面海,可自此遠眺太平洋及東海岸山脈,欣賞港灣附近的船隻來往,其輕鬆自在的悠閒氛圍,頗有幾分「南國風情」;四周因老松林立、環境清幽,故而得名。
松園別館.28
興建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松園別館』,民國33年時是日本海軍兵事部的辦公廳舍,據說以前日本神風特攻隊隊員要駕機自殺攻擊的前夕,都會被軍方安排至此享用「御前酒」,享受人間的「最後一夜」。
松園別館.29
日本戰敗撤退後,民國36年這裡改由陸軍總部管理、陳誠青年軍駐守;青年軍撤離後,又成為「美軍顧問團軍官休閒度假中心」;66年再改由國有財產局所有,67年交付行政院退輔會管理。
松園別館.30
由於『松園別館』的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可遠眺太平洋與海岸山脈,園內又有百年老松成群,遂於民國89年7月13日由花蓮縣政府設定為「歷史風貌專區」,並展開整修工作。
松園別館.31
『松園別館』建築物後方的沼澤生態池裡約有60種水生動植物,如蓋斑鬥魚、台灣萍蓬草等,種類繁多,常為親子或學校戶外教學的首選地點;而這個水池在日據時代則是儲水、防災用的消防池。
松園別館.32
在沼澤生態池的中央位置另設有一小型木造舞台,與旁邊相伴的木屋形成一處環境表演劇場,專門提供給藝文團體作為詩歌作品發表、研習活動或者表演排練之場地。
松園別館.33
園區後方另有一幢日式建築,是全區唯一一棟木造建物,原是日據時代的軍官聚會所,據曾任長途電信管理局局長的陳義和先生表示,一位在中國殺過很多人的高階日本軍官,即是在此切腹自殺。
松園別館.34
小木屋原址所在的建築大部分早已腐朽,屋內形式極為特殊,正中央為神龕所在,原懸掛有日本天皇照片。據說,神風特攻隊隊員就義前即在此地接受由天皇所賞賜的「御前酒」。
松園別館.35
現在的木構建築是依循園區整體規劃之後所修復重建,窗戶採對稱形式,而室內挑高的木地板、氣窗及天花板的通風孔,具體顯現日式建築精采的防潮及隔熱設計。
松園別館.36
單獨位於園區遠處角落上的「松園故事館」,以木棧道和其他建物相連接。今日,這處獨特的人文空間,常是市民論壇、文藝講座、手工藝教學活動暨研習營的舉辦地點,而婚紗攝影更是不會遺漏這個地方作為美麗的場景。
松園別館.37
「松園故事館」可說是園區修復工程最為浩大的地方。室內空間雖然不大,但散發出來的自然木頭芳香與閒適溫馨的氛圍,加上要拖鞋才能踏上的木質地板,讓這木屋成為『松園別館』內一處極受歡迎的小天地。
松園別館.38
想遠離都市的塵囂來到一個擁有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藝術底蘊融合交織而成的園區嗎?來到花蓮,您絕對不能錯過環境寧靜舒適、視野風光極佳的松園別館!
松園別館.39
花蓮,就像是由山風海雨所滋潤出來的「詩的家鄉」,在此孕育了駱香林、楊牧、陳義芝與陳克華等一代代氣質獨具的詩人。花蓮山水之美是海內外遊客有目共睹的;而花蓮詩歌之特,也是島上讀者有口皆碑的。
松園別館.40
自2006年起,一場得以看見藍天碧海,聽見鳥叫蟬鳴,感受山風、海波、松濤對話的詩歌饗宴《太平洋詩歌節》,就此慢慢積累東海岸文學的獨特人文景致。儼然成為『松園別館』在十一月時節,一場與「詩」相遇的美好約會。
松園別館.41
微涼的十一月初,到濱海小城花蓮,有松濤、蛙鳴的美崙山上『松園別館』,聽《太平洋詩歌節》邀請的詩人們在此,誦詩歌之清音、織秋日之斑斕,已是島嶼東部,乃至於台灣詩界,一年一度的盛事。
松園別館.42
位在中廣花蓮臺正對面的『松園別館』,擁有豐富的百年老松樹群,庭園草地寬闊,佔地五百餘坪。主體建物前方尚有一水泥砌成的升旗台;後庭則有避難壕等設施,亦分佈老松數株,周遭環境幽雅恬靜且十分隱密。
松園別館.43
面積0.7312公頃(2157坪)的『松園別館』,內有日據時期遺留之歷史建築計四棟,其中主體建物為一折衷主義形式的磚木、RC混合二層洋樓,外部設有雙邊歐式走廊(拱廊),內部則為日式木窗、拉門及木衍架瓦頂。
松園別館.44
前棟為坐西北向東南的二層樓房,為RC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370平方米,除軍事公務用途外還兼做廚房、臥室、洗衣間等,現規劃為藝文展覽空間;後棟則為通廊式日式磚木造建築,面積143平方米,現作為松園餐坊使用。
松園別館.45
貓頭鷹家族
松園別館.46
座美崙山、望太平洋的『松園別館』,地處花蓮港制高點而成為昔日的日軍要塞。走進幽靜的園區,左邊的觀海休憩平臺可俯瞰美崙溪入海口、花蓮港、曙光橋、菁華橋及浩瀚無比的太平洋,海天一線,美景盡收眼底。
松園別館.47
遠眺,連綿的海岸山脈、遼闊的太平洋海域及花蓮港美景盡納眼中,山光水色一覽無遺;近觀,日治時期沿美崙溪所發展的水岸建築群,如將軍府、菁華林苑等日式和風建物,如在眼前。
松園別館.48
參天的的老松林立園內,庭院中央有棟爬滿藤蔓的日式洋樓,這裡是花蓮市美崙山上的『松園別館』,最初是日據時期的軍事指揮所,隨著時代變遷,漸漸荒廢,直到去年花蓮縣府重新發包給廠商進駐經營,方才有了全新風貌。
松園別館.49
『松園別館』在過去70年間曾扮演不同角色,因而擁有深刻的歷史人文背景,像是神風特攻隊的傳說、折衷主義的建築美感、日式建物的精細工法、每棟房舍具備的功能等,在新舊交替之間,為過往的風景留下了無限的想像。
松園別館.50
歷經了半世紀的滄桑後,『松園別館』於民國八十九年被花蓮縣政府編訂為「歷史風貌專區」,九十年獲選為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政策試辦點之一,同年還被票選進入「台灣歷史百景」,一時間聲名大噪。
松園別館.51
『松園別館』在民國90年獲得文建會補助款後,隨即進行園區設施整建與各項活動規劃,包括多元文學講座、裝置藝術展覽等。之後在民國91年9月23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隔年11月14日宣佈正式對外開放。
松園別館.52
民國91年元月,花蓮縣政府委託大藏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整體園區之規劃設計、花東文教基金會經營管理;95年6月再委託祥瀧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專業之藝文展演空間,朝向全國唯一的「詩歌劇場」發展。
松園別館.53
經過整建修復以及活化利用後,『松園別館』變成一個與市民共享並且深具歷史感的場域。館方定期舉辦小型的、溫馨的、與空間環境對話的藝文展演活動,盼望讓民眾享受松園有如「自家客廳」般的人文藝術氣氛。
松園別館.54
『松園別館』的歷史建築和老松樹林所共同構成的場景,就像是一首詩歌,訴說著這裡的故事。今日能再進一步活化利用,便於民眾去親近她,發現其多元魅力,正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良好示範。
松園別館.55
結合現代與過去、創新與傳統的自然人文空間,『松園別館』呈現出花蓮特有的幽靜、安逸與閒適。遊客來到這裡,可以呼吸新鮮空氣、聆聽蟲鳴鳥叫、欣賞週遭的一景一物,並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懷抱,一切煩惱也就此放空。
館舍名稱: | 松園別館 |
開放時間: | 上午9:00-下午6:00 |
休館日: | 每月第二及第四個星期二(若遇除夕或重要節日、或因天候等不可抗力因素休館則不在此限) |
票價: | 全票50元,半票25元,團體票40元,依據「花蓮縣歷史建築松園別館門票收費基準表」辦理。門票均可「全額折抵」紀念品店、餐廳、語音導覽機租借之消費(優惠方案及特殊品項除外) |
導覽: | *|團體導覽|*有專人導覽,每場收費800元,需事先來電預約,介紹松園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防空洞體驗...等,約30-40分鐘,為求導覽品質,每場接待最多40人;
*|語音導覽|*設備租借費用每次100元,共介紹松園15處景觀;
*|自行參觀|*園區定點設有指示牌,並有書面簡介可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
Email: | pinegarden1943@gmail.com |
連絡電話: | 03-8348777、8356510 |
地址: | 970花蓮市松園街65號(舊址:水源街26號) |
官方網站:http://www.art-mall.com.tw/shop.php?html=action&Fid=15007&Tsubject=160&actionmode=1222
文化部地方文化館介紹:http://superspace.moc.gov.tw/hall/local_culture_page.aspx?oid=2abadd75-b4a2-480c-b930-e50aff439b2f
三棧部落.1
【阿公冰】位於花蓮市節約街這麼一條不起眼的巷子裡,店裡販賣多款冰品,其中傳統口味的「枝仔冰」幾乎已成為【阿公冰】的代名詞,在炎炎夏日裡,誰能抵擋這冰棒的無窮魅力!
三棧部落.2
陳阿公早年做過很多行業,人生兜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來賣冰,而且這一賣就是三十多個年頭過去了。【阿公冰】對消費者的承諾就是「不管何時來吃,味道都不會變」,因為陳阿公是秉持著「良心」在賣冰的。
三棧部落.3
三十多年來,【阿公冰】秉著最初的堅持與信念,為每位忠實的顧客製作出多種美味的冰品及飲品,數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只為滿足人們記憶中難以取代的好滋味。
三棧部落.4
一口接著一口、一支接著一支,洋溢在人們臉上的幸福就是【阿公冰】最難以言喻的驕傲。這一支屬於花蓮的「枝仔冰」,就連食尚玩家的一姐莎莎也慕名而來並大力推薦唷!
三棧部落.5
口感絕對不輸Family與小七主打的霜淇淋 ^o<
三棧部落.6
『三棧』地名來自清朝時期,漢人行經此地,見有三層順勢而降的河階地,便用閩南話命名曰:三棧(三層)。而居住於此的原住民太魯閣族人,則稱這裡叫「布拉旦(Pratan)」,原意是指山的尖峰。
三棧部落.7
過去部落的舊社在東側的山腰處,日據時期日軍勢力進入本區時,遭到太魯閣部族的頑強抵抗,期間長達12年,終因彈盡糧絕,而被迫遷往平地,也就是今日的三棧社區,但族人早已習慣「布拉旦」的稱呼,於是沿用。
三棧部落.8
「太魯閣族(德路固;Truku、Taroko)」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卻甚少來往。
三棧部落.9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之故,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該族族人開始翻越中央山脈到台灣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等地,即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而《太魯閣》一詞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
三棧部落.10
傳統上,太魯閣族的男性必須具備高超的狩獵技巧才能成家立業,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而女性婚嫁的首要條件是要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而有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
三棧部落.11
三棧溪是以三棧南溪為主流,而後在三棧村附近和北溪會合後才出海並注入太平洋,為花蓮縣熱門的生態旅遊去處,因其位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在民國94年成立「布拉旦生態旅遊中心」後,知名度逐漸提高。
三棧部落.12
早年三棧溪因盛產玫瑰石(石頭切開後有粉紅色結晶紋路)而有「玫瑰谷」之稱。這裡溪谷深幽、水質清澈,溯溪而上,一路風光綺麗,景致不輸給太魯閣峽谷,因此又有人稱呼為「小太魯閣」。
三棧部落.13
身後的「美人山」是三棧部落原住民的祖靈居住地
三棧部落.14
這位平躺的美女身材可真凹凸有致呀 ^&^
三棧部落.15
射箭體驗
三棧部落.16
地上躺著一頭山豬與一隻台灣黑熊
三棧部落.17
報告長官今天本人狩獵收穫滿滿
三棧部落.18
勇者一號登場
三棧部落.19
請叫我一聲神射手 ^o^
三棧部落.20
哪個答腔我就射哪個XD
三棧部落.21
自己做的竹筒飯
三棧部落.22
今晚入住布洛灣山月村
三棧部落.23
盥洗一下就要去廣場欣賞原住民歌舞表演囉
三棧部落.24
部落的青少年為我們帶來精采的歌舞表演
三棧部落.25
所有的演出者同時也身兼飯店的員工
三棧部落.26
巧遇知名導遊「林龍(本名:林金龍)」
布拉旦風景區(三棧)
官方網站:http://sanjhan.com/index.shtml
花蓮觀光資訊網介紹:http://tour-hualien.hl.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5020001&area=1&id=79
林龍生平簡介:http://www.mcvs.tp.edu.tw/sky/97Sky/pdf/pdf/006_%E6%9E%97%E9%87%91%E9%BE%8D.pdf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