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去年看到格友老叟介紹過這兩各相鄰的景點,當時便留下深刻印象,一直想來這裡看看。趁著今日到天元宮賞櫻之後的半天空檔,我們也來到這裡參觀囉!
一滴水.1
新北市淡水區曾經歷過西、荷、法等殖民及戰爭洗禮,充滿異國風情,而滬尾砲台一帶、原清法戰爭古戰場經過一百廿五年的蛻變,現在變身為「和平公園(Peace Park)」,以祥和的風貌重現世人眼前。
一滴水.2
象徵慈悲和平之雙手合掌並掛著念珠的藝術雕像,是由瀚邦國際慈善基金會特別捐贈給淡水區公所。
一滴水.3
「和平公園暨一滴水紀念館」現址原為淡水清潔隊綠化班的苗圃,時任淡水鎮長的蔡葉偉先生鑑於此地景色秀麗,可遠眺觀音山及淡水河口,便計畫開闢公園。園內現規劃有觀景涼亭、服務中心、綠林散步區和草皮活動區。
一滴水.4
園區僅隔一道圍牆與淡水高爾夫球場為鄰,整座公園綠樹蓊鬱,給人的感覺是古樸、靜謐、恬靜、雅致,景觀十分優美,已成為市民最佳的休閒去處。
一滴水.5
和平公園自2007年起興建,分成四期施工,其間在2009年園區內的「一滴水紀念館」落成後,再配合週邊的日式庭園等設施,及2010年的園區綠化與入口意象工程等,終於在2011年的三月全部順利完工。
一滴水.6
公園之所以取名「和平」,源於淡水曾歷經多場戰爭,也留下許多戰役遺跡,便以此將淡水居民祈求和平永在的意念蘊藏於公園名內,同時也感念清法戰爭時因抵抗外患而死傷的軍民。
一滴水.7
和平公園現址為1884年清法戰爭時的古戰場,除了為淡水新增一處風景秀麗的觀光景點之外,也讓大家記取戰爭所帶來的苦難教訓,共同為和平而努力。
一滴水.8
佔地二公頃的和平公園位在淡水區中正路一段六巷,園內花木扶疏,風景優美,可遠眺淡水河口,非常適合親子旅遊。
一滴水.9
位於滬尾炮台對面,往昔是清法戰爭古戰場,現則蛻變為「和平公園」,園區充滿祥和風貌,規劃有寬敞的綠地草坪及花藝廣場,處處洋溢著恬適與悠閒。
一滴水.10
園區內的【一滴水紀念館】,是已故日本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於1915年在日本福井縣所蓋的一幢日式古民家,透過台、日多位熱心人士和志工協助,在2005年從日本拆卸後運抵台灣淡水,並在和平公園內重現原有風貌。
一滴水.11
整棟建築採挑高方式興建,樓高十一.八米、寬十二米,全部興建面積二○七平方米(約六十二.六二坪)。在建築本體之外,新闢建約三百坪的日式庭園,以襯托日式古宅的美感。
一滴水.12
水上勉一生承襲「滴水」禪師之禪宗思想,崇尚珍惜世間萬物。為紀念移築過程中所有熱心人士、志工之付出,即使微小如同一滴水之心力,卻能凝聚完成此跨國移築心願,故將此館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一滴水.13
這棟建築原建造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是日本已故著名作家水上勉的故居,通過台日民間人士的介紹、溝通,終於取得所有權人同意,整棟搬遷來台;從二○○四年起在日本逐件拆除,並採用古法編號之後,裝箱運抵台灣。
一滴水.14
「一滴水紀念館」以榫頭工法建構,先將運來的六百多根複雜的木料編號搭接,再用赤足讓泥土中的稻梗發酵、用雙手綁上竹編塗抹土牆,回復傳統木工法,致館內建築沒有用到任何一根鐵釘,也成為這座紀念館的一大特色。
一滴水.15
上架組裝的全部過程均是以古法興建,也就是利用百年前的樑柱,以榫頭做為結構組合,用竹編土牆來做為隔間及牆面,就連屋瓦也是百年前的瓦片。
一滴水.16
紀念館目前由淡水區公所志工團體管理營運,免費開放民眾參觀,內部除設置有一展覽室介紹移築過程、建築模型及日式傳統建築工法外,同時展示日本古民家之居家生活風貌,含格局陳設和日式茶道等介紹與導覽。
一滴水.17
火爐上的這條魚代表日本七福神之首「惠比須」。右手拿釣竿、左手抱鯛魚的祂,據說是從遙遠異鄉而來、能給人們帶來福氣的神袛,有的地方把祂視為山神、土地神,或者市集之神、灶神、鎮家之神等等。
一滴水.18
館內同時收藏有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的作品,以及台裔日本名作家陳舜臣的著作,提供民眾閱讀,此外還有古民家建築移築重建之介紹等二部紀錄片撥放,並定期舉辦展演活動。
一滴水.19
水上勉二○○四年死後獲得日本國家授予正四位的「旭日重光勳章」,其重要著作包括海之牙、雁之寺、飢餓之歌、輪椅之歌、形前竹人形、五番町夕霧樓、櫻守等小說,傳記文學則有良寬、一休等。
一滴水.20
和室是日本房屋內特有的傳統房間,地面鋪上疊蓆(即俗稱的榻榻米),由於疊蓆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由鋪的張數可以知道房間大小。和室的空間由拉窗和隔扇(兩面糊紙的拉門)所圍繞,造成幽玄而又明亮的日本風格私人空間。
一滴水.21
和室比較適合間接照明,柔和陰影的濃淡度是從最裡面的空間所醞釀出來的。透過拉窗所照射出來的光線,反射在疊蓆明亮的表面,散發出清爽怡人的氣氛,整體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感覺。
一滴水.22
「添水」是一種由竹子製成,透過水力驅動發出響聲以驅趕動物的裝置。構造為一個截半的竹筒被置於軸上,軸心在竹筒中部,利用儲存一定量的流水使竹筒兩端的平衡轉移,然後竹筒的一段會敲擊石頭發出清脆優雅的響聲。
一滴水.23
「添水」雖然本為驅散鳥類或其他動物之用具,但後來在日本庭園中,卻形成了一種景觀的設計,而原來用來趕走鳥類的竹子聲音,也透過竹子和水兩種純潔的象徵而轉變成為一種淨化心靈的表現。
一滴水.24
『日式和風建築』的營造技術起源於中國,古代中國人為避免木造建築遭受蟲蛀和腐敗,便把房屋架高,令地板與地表存在一定空間,以隔絕土地所產生的濕氣,延長使用年限並有防止野獸入侵的效果,稱為「桿欄式」建築。
一滴水.25
由於氣候變遷等因素,宋代以後此類建築在中國有減少的趨勢,但在日本卻獲得保留並持續演進。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年),日式和風建築被引進台灣,在當時的官舍與辦公廳舍等等,都是採用日式風格的建築設計。
一滴水.26
歷經五年的時間,在輾轉拆卸、遷移、上岸、移築的過程,最終落腳在淡水的【一滴水紀念館】,已於100年3月29日打開她封閉許久的門扉,將她的風貌如實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一滴水.27
從上面大門進入,印入眼簾的是佔地寬闊的碎石廣場,以及一棟樸實素雅的日式屋舍,廣場上傍著小池塘、石橋及宮燈,雖然陳設簡單,卻不失清雅風味。
一滴水.28
【一滴水紀念館】是一純日式古宅,全棟建築以木頭樑柱、榫頭及竹編土牆搭建,沒有用到一根釘子;基地位置在淡水古蹟園區附近的台灣高爾夫球場邊,淡水區公所並在其周邊增設一個日式庭園,跟這棟純日式古宅相互輝映。
一滴水.29
這座紀念館原本是日本福井縣的一座古宅,在阪神大地震受災居民來台幫助台灣九二一災區民眾重建後,為了見證台日兩國情誼,特別將這座日本古宅運送來台保留,相當具有意義。
一滴水.30
和平公園裡的【一滴水紀念館】,是已逝日本名作家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於1915年在福井縣以古老工法建造的日式木造古屋。因為福井距京都不遠,且同受中國文化影響,古風猶存,是故此建物帶有唐時建築遺風。
一滴水.31
水上勉父親當年在福井縣大飯町興建這棟木造古宅後,水上勉創辦的「一滴文庫」就在這座古宅的旁邊,據說當年蓋這房子所用的檜木便是來自於台灣。
一滴水.32
2004年古宅拆解後,木料被運回台灣,2009年七月在淡水重建,2010年七月房子搭建完成,因外型古色古香,讓人彷彿置身日本,是故吸引許多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
一滴水.33
古民家移築來台,乃是起於台日兩國同受地震之災的情誼,雖然移築的過程並不順利,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來自日本苦力群生力軍及台灣志工的攜手合作下,終於在民國98年8月16日正式宣告日本古民家在台灣重建完成。
一滴水.34
這手勢是要表示屋頂是三角形的嗎:p
一滴水.35
我比的應該比較像是7-11的御飯糰吧XD
一滴水.36
這棟由日本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親手建造的古民家建築,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榫頭銜接方式超過20餘種,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
一滴水.37
重建的過程遵循著百年前的傳統工法,包含樑柱排列、榫接方式、竹心土牆及屋瓦鋪設等,都讓古民家建築工藝完美呈現。
一滴水.38
「一滴水紀念館」是第一棟也是唯一一棟從日本搬到台灣重建的古宅。這棟古宅在拆解時看到棟紮(建造人落款),眾人方才知道是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的父親所興建,讓這棟古宅更添歷史價值。
一滴水.39
「一滴水紀念館」傳統的日式建築外觀非常適合取景拍攝,是許多新人拍攝婚紗照的首選地點,就連八大電視台偶像劇《華麗的挑戰》也相中這裡,做為劇中茶道橋段的拍攝場景。
一滴水.40
來自日本的「一滴水紀念館」得以移築到淡水,讓原來就有多元異國建築群的淡水地區,又增添了一座在日本手工建築史頂盛時期,所遺留下來原汁原味的日式古宅。
一滴水.41
這朵花未免也開得太美
一滴水.42
「一滴水紀念館」係移築自日本福井縣一棟建於1915年間的古民家木造建築。從2004年7月拆解,至2009年12月完成重建,歷經了五年歲月,跨越了3000公里的旅途,這漫長的移築歷程背後,蘊含著許多台日朋友的熱忱付出。
一滴水.43
拉開木造拉門,泛著柔和燈光的和室正靜靜的陳訴著她的過往,倚門坐在屋內的木走廊上,可以看著碎石廣場的景致,傍著周圍參天樹木微微吹過的涼風,享受這一地的寧靜。
一滴水.44
淡水區公所在紀念館周圍置放了水上勉先生童話《BUNA青蛙從樹上下來》中的主角『青蛙』雕像,讓文學意向隨處可得。
一滴水.45
水上勉著作《BUNA青蛙從樹上下來》故事,乃是描述青蛙布朗為追求一個不存在的天堂(樹上),經歷與回到真實擁有的家園(樹底)的童話寓言。
一滴水.46
「一滴水紀念館」係移築自日本福井縣一棟建於1915年間的古民家木造建築。從2004年7月拆解,至2009年12月完成重建,歷經了五年歲月,跨越了3000公里的旅途,這漫長的移築歷程背後,蘊含著許多台日朋友的熱忱付出。
一滴水.47
這場艱鉅的跨國移築,有來自日本的國寶級棟樑師傅、御藏社區的朋友以及台灣的苦力群志工,超過1300人,在炎熱的仲夏或午後的驟雨中,不計綿薄、無怨無悔的付出,方能成就如斯壯舉。
一滴水.48
此次移築工程除延續成為台日交流的平台外,更是跨國人民間社區營造的精神堡壘;而百年建築技法的研究價值更不在話下,未來的【一滴水紀念館】將在「國際交流」和「社區營造」等多面向文化中逐夢發想。
一滴水.49
紀念館取名『一滴水』,原因來自於一九八四年水上勉在他出生的村落成立「若州一滴文庫」圖書館,將圖書館開放給年輕時跟他一樣想讀書卻買不起書的學生們使用,採用禪宗的「一滴水脈中有無限可能」之涵意。
一滴水.50
另有一種說法是,水上勉幼時曾在京都的佛教廟宇裡當過小和尚,對佛理有一定的鑽研,在佛教禪宗裡有一種信念,即是「一滴水脈中有無限可能」,而『一滴水紀念館』的命名便是取其真義。
一滴水.51
一滴水如果落到大海裡,渺小得無人察覺它的存在。可是大海,就是由這每一滴水組成的。人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而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
一滴水.52
水上勉先生言:「不要認為自己只有一滴水這樣的渺小,所以就不願意付出。」因此這棟建築是經過了四回的搬運,往返距離超過三千公里,累積了一千三百位志工之付出所成就的。
一滴水.53
1995年日本遭逢阪神大地震,台灣民間團體紛紛組隊前往救災,而阪神一帶的「御藏社區」十分感念台灣的幫助。當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日本「御藏社區」的居民也組隊來台幫忙,彼此深厚的情誼就此建立。
一滴水.54
當年日本人到南投九二一災區幫忙,偶然看到四戶屋齡有一百三十年的閩南式古厝,經歷大地震後卻沒有任何的損壞,深刻體悟到祖先的智慧值得保存及認識,間接使得日本人有保留歷史建物的想法。
一滴水.55
日方遂透過中日民間交流的機制,希望把在阪神大地震中沒有倒塌的水上家老宅捐給台灣,讓同是地震帶的居民,能夠互相扶持、彼此協助。
一滴水.56
歷經5年多,臺灣、日本共1300人的參與,以傳統木造榫栓工法構築的這棟古宅,終於落成成為「一滴水紀念館」。這棟古宅除見證臺日兩國的友誼,也期盼所有人都能免於苦難、一切平安。
滬尾炮台.1
自古以來,淡水滬尾即因地理位置優越,屬交通要衝,所以開發甚早,於清朝時期即為國際商港,因此迭遭外力侵犯,為兵家必爭之地。
滬尾炮台.2
滬尾開發可追溯的最早歷史可能是在西班牙殖民時代。根據史料的記載,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時,當時駐守在淡水的荷軍曾放火燒了堡壘,並把當地的大砲加以爆破,所以,淡水地區在當時可能便有砲台之類的軍事措施。
滬尾炮台.3
清朝嘉慶年間,由於中國東南地區海盜猖獗,並騷擾臺灣北部的淡水、基隆、宜蘭等地,清廷便開始注意到臺灣北部沿海的重要性,因此於西元1884年時,在淡水的沙崙、中崙、油車口三處先後修築砲台。
滬尾炮台.4
在清法戰爭時,法艦砲轟淡水,這三座炮台幾乎全被法軍摧毀。此役之後,清廷便命時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於全台重要海口地區興築砲台基地,計有基隆、滬尾、安平、旗後、澎湖等五處,共十座砲台。
滬尾炮台.5
第一位台灣巡撫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滬尾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並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滬尾炮台.6
「滬尾砲台」在建成後,實際並未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也是劉銘傳在台灣本島所建砲台中,碩果僅存的一座,具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滬尾炮台.7
門額上仍保留著劉銘傳親筆所題之『北門鎖鑰』四個大字,充分說明滬尾砲台在當時為鎮守北台灣的重要關卡。歷史已超過百年的這塊石匾,是砲台區彌足珍貴的史蹟。
滬尾炮台.8
想比愛心但有些失敗=="
滬尾炮台.9
臺灣日治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
滬尾炮台.10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來台,重新賦與【滬尾砲台】國防任務,並派兵駐守。後於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核定,將【滬尾砲台】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整修後開放民眾參觀。
滬尾炮台.11
2005年,當時的臺北縣政府在淡水設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將「滬尾砲台」納入管理,並結合淡水自然生態,將其經營成具特色的古蹟園區,近年來參觀人數與日俱增,並開始提供給國內藝文團體舉辦相關活動使用。
滬尾炮台.12
幽渺靜謐的【滬尾砲台】,殘牆舊坦隱身於樹林裡,給了旅人沉澱心思的空間,輕易地融入這歷史的懷想裡。
滬尾炮台.13
西元1884年八月五日,法軍奉命向基隆進攻,就此展開「中法戰役」,此戰役亦稱「西反仔」。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發現淡水的重要性,因為法軍可以利用淡水河直接進入台北府城,因此決定棄守基隆,把兵力改移至淡水。
滬尾炮台.14
台灣巡撫「劉銘傳」任命提督「孫開華」負責整修淡水防禦工事,依次填石塞港、佈置水雷、建造城岸並修築砲台,滬尾在孫開華帶領的清兵及地方人士所組的義勇軍通力合作下,奮勇抗敵終告擊退了法軍。
滬尾炮台.15
滬尾砲台坐北朝南,因其位居高處,加上四周土垣及樹林的遮蔽,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易守難攻,十分利於防禦,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
滬尾炮台.16
砲台區面積約1.5公頃,四周外牆高三丈餘,繞成正方型;內外牆之間有甬道相通,內部為營房及彈藥房,堡壘規模相當完整。砲台呈矩形,由外而內分別為土垣、壕溝、營門、子牆、砲座、被覆、甬道與廣場,構造層次分明。
滬尾炮台.17
滬尾砲台原有四座砲座,分別為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8吋克魯伯後膛砲兩尊,現皆已不存(懷疑是當年被日軍所熔掉)。
滬尾炮台.18
副砲座設有10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及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各一尊。砲座集中於面海的兩面,最大的一座砲設置於轉角,其餘三座砲用半圓磨心砲架,方位角較窄。
滬尾炮台.19
主砲座設置12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弧形護牆上設有置彈孔,中間用360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旁邊另設有8吋徑克魯伯後膛砲一尊。
滬尾炮台.20
以鐵水泥修築的子牆,是砲台的主要壁體。滬尾砲台內的子牆最大厚度達4.2公尺,最高達7公尺,子牆成弧形且下凹,是為因應彈道的淨空。
滬尾炮台.21
子牆內設有「甬道」,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甬道」亦可供士兵聯繫往來,彼此相通。
滬尾炮台.22
走進甬道,宛如進入時光隧道內,歲月悠悠,似乎又回到一百多年前西仔反古戰場了。
滬尾炮台.23
砲台外圍以土堆成與砲台約略等高之土垣,又稱為母牆,具有掩蔽之功效,以增加砲台的防禦性。
滬尾炮台.24
砲台區中央之廣場原為操兵場。在新北市政府收回整修後,發現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現在仍待考證其歷史價值,所以廣場暫不開放。
滬尾炮台.25
滬尾砲台的外廓有兩道城牆,內層為昔日的士兵寢室、儲藏間、辦公室等,目前已開放為展示空間,陳列著淡水老照片以及與砲台相關的歷史資料。外層的牆垣上則設有砲台數座,由此亦可烏瞰淡水河,景色極其優美。
滬尾炮台.26
兵房之上覆蓋有泥土,稱為【被覆】,質地柔軟,具有吸彈效果,被覆上方還立有十數個兵房的通氣孔。
滬尾炮台.27
地上發現兩株依偎在一起的蒲公英
滬尾炮台.28
碰巧遇上楊麗花&陳亞蘭等多位明星在砲台外的空地(淡水忠烈祠前方)拍攝歌仔戲新劇
滬尾炮台.29
滬尾砲台位處淡水「五虎崗」上。五虎崗其實並不高,但平舖於淡水河岸邊,就具備了制高點的優勢,當然也因此賦與了它們重要的軍事價值。
滬尾炮台.30
趁著夕陽將近西斜,我們跑來淡水金色水岸邊的星巴克喝咖啡。
滬尾炮台.31
淡水夕照是昔日台灣八景之一
一滴水紀念館-
地址: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0號(和平公園內)
滬尾炮台-
地址: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1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