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05 20:00:00| 人氣2,6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漫兩拍:我的童年聖經--《聖鬥士星矢》《I.Q.博士》《老夫子》《龍貓》《忍者小靈精》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漫兩拍:我的童年聖經--《聖鬥士星矢》《I.Q.博士》《老夫子》《龍貓》《忍者小靈精》
太皮

(一)《聖鬥士》的“大和”精神

  我認為,《聖鬥士星矢》這部歷久不衰的漫畫,最能體現日本人的“大和”精神。試看,黃金聖鬥士的十二人就來自不同國家:希臘、意大利、中國和巴西等,不同國籍的聖鬥士,其聖衣設定也參考了該國的建築及設計風格,例如來自西班牙的山羊座修羅的聖衣就有點鬥牛士的風味、來自中國的天平座童虎的聖衣則像中國古代的戰甲一樣,人物設定集世界設計風格的大成,不是“大和”是甚麼?這些聖衣還能變成星座,造型千奇百怪,充滿想像力,難怪製成玩具後,不但孩童喜愛,連成年人如我也是愛不釋手呢!

  除了人物設定顯出“大和”精神外,“聖”的故事取材自希臘神話,其中又包含了北歐神話、佛教觀念、中國武術等元素,就連人物的命名,也聯繫到文學名著,如天間星“阿格龍”就取自但丁《神曲》中一條地獄河流的名字,將這些特色融會貫通,真不知車田正美是怎樣得到這樣的天才靈光,創造出這套漫畫。也許,這是他本人的文學和閱讀累積,再加上日本人傳統的“拿來主義”及“大和”精神所起的化學作用吧。

  不過,怎樣都好,“聖”最令我喜歡的地方,就是主角星矢及紫龍們面對強敵時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為了信念而戰的精神,帶給我很大的鼓舞。話說回來,主角們信念的來源是女神雅典娜,這也折射出日本人的皇民思想,與把天王作為精神支柱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大和”精神之一。如果現在發生戰爭,這部漫畫真的隨時成為鼓勵日本青年為天王盲目犧牲的宣傳品呢!

  值得一提的是,黃金聖鬥士中,來自中國的角色有兩個,除了童虎外,還有來自西藏的白羊座阿穆;阿穆的師父薛安也是西藏人,他和童虎是二百四十三年前一場聖戰中僅存的兩個聖鬥士。童虎在中國大陸擁有不少支持者,被推舉為最強聖鬥士。

(二)我的童年聖經《I.Q.博士》

  如果要我選一部童年最喜歡的漫畫或卡通,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I.Q. 博士》。

  鳥山明原作的《I.Q. 博士》原名叫《Dr. Slump》,大陸譯名《阿拉蕾》(小雲原名的音譯),台譯《機械娃娃與怪博士》,故事圍繞着“I.Q. 博士”則捲千平及其所製造的機械人小雲而展開,雖然全部都是天馬行空的情節,但每一集都笑料百出,令人捧腹,短短十八捲的漫畫,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數之不盡:史前天使小吉、壞女孩小茜、有型士太及其弟弟小雄、中國來的摘氏一家、大反派馬斯特博士、低能英雄酸梅乾超人和屁股生在頭頂上的尼克襥大王及其僕人等。

  故事中的天神村,人們生活簡單,無憂無慮,雖然是村莊,卻又有類似城市的建築,加上無處不在的米田共,地平線上的青山,營構了一個獨特的世界。除了小雲外,其他角色幾乎都到了“癡妄”的地步:千平的好色、小吉的暴食、小寶寶對人類禮教的執着、馬斯特對徵服世界的執迷,還有那個像尼採“永劫回歸”定律一樣永遠被小雲撞散的警車。這裡的人都打不死,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天真無邪的小雲面前,人們的癡妄都會被她那天真的笑容化於無形。小雲雖然擁有人類女孩的外表,但卻沒有人類的壞心腸和不必要的生存煩惱,在她身上體現的是純樸的人性,讀者觀眾無論是成人或小孩子,都會自然而然地在她身上投射童年的幻象,每個人都希望像小雲一樣,永遠長不大,永遠無憂無慮。這些千奇百怪的元素,只有鳥山明這個天才才能想到。

  有人認為漫畫中十分笨拙,以正義自居卻經常搗蛋搞破壞的超人是影射美國,筆者也有這樣的同感,雖然《I.Q. 博士》的主要創作階段在鳥山明二十七、八歲時,也許作者沒意識到,他已將自己對八十年代世界的印象及一些哲理思想投射到漫畫中去,漫畫創作的行雲流水,除了天才我再找不到其他詞語去形容他了。當時版權束縛的程度低,他得以進行諸多惡搞創作,也是《I.Q. 博士》的成功因素之一。這是現在的漫畫家難以享受到的自由了。

  關於鳥山明的奇聞逸事很多,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據說居住在愛知縣的鳥山明因為交稿不方便,一度想搬離當地,當地政府為了挽留他,而特地修了一條高速公路。現在重看《I.Q. 博士》,我仍然難以置信,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可以有那麼純熟的畫功,可以在漫畫中構建如此一個完美的世界觀。

  事實上,《I.Q. 博士》的環境,有點像筆者小時候居住的黑沙環馬場木屋區,處於城市與農村的邊緣。我小時候最大樂趣就是看《I.Q. 博士》卡通,看完後便模仿小雲的去“衝啊!”到現在,那些配音員精彩又恰如其分的演繹仍“歷歷在耳”,襥要感謝鳥山明和小雲小吉,沒有他們,我的童年便不一樣了。

(三)歷久不衰的《老夫子》

  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小孩,是漫畫迷還是非漫畫迷,相信你都會看過《老夫子》漫畫。這個自六十年代起出現在香港報刋上的漫畫人物,一開始便佔據了港澳讀者的心,後來更逐漸受到兩岸及全球華人的喜愛。《老夫子》漫畫篇幅短小精煉,內容繁多和富哲理性,今天讀起來仍能令人玩味再三。

  《老夫子》的創作者是王澤(原名王家禧,他以自己長子的名字作為筆名),於1962年開始在香港連載該漫畫。首期單行本在次年出版,即受各階層讀者的歡迎,後期《老夫子》由香港吳興記書報社出版及發行,目前版權則屬於台灣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他們的《老夫子》精選系列已出版至一百五十多期,主攻少年兒童市場。在漫長的四十多年出版周期中,《老夫子》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及動畫,受到廣大群衆的喜愛,進一步擴大漫畫的影響力。

  2006年《東方日報》的調查指出:中小學生最愛看的圖書就是《老夫子》;內地《南方日報》也報道過,《老夫子》漫畫是廣州市小學六年級生票選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

  目前,《老夫子》仍有在台灣《蘋果日報》連載,由王家禧長子,即眞正的王澤創作。多年以來,主角老夫子在漫畫中以不同的身份粉墨登場,做過老闆,做過乞兒,當過未來人,扮過古代俠客,曾經三妻四妾,也曾經被女人多次拒絕。雖然時空背景衆多,但老夫子與他的朋友大番薯、秦先生及趙先生的各種趣事,主要還是圍繞住一般的老百姓生活發生。老夫子有點像魯迅筆下的阿Q,對新事新物很多意見和抱有抗拒心理,經常受到不公平對待後便會自我解嘲,透過老夫子的眼睛,我們看到了香港六、七十年代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

  2001年,內地著名文化人馮驥才指出王澤創作的《老夫子》實際上是剽竊已故漫畫家朋弟的《老夫子》,在畫壇及讀者間引起極大的波瀾,但王澤父子一直沒有承認。

  姑勿論王澤是否剽竊,筆者從小開始接觸和喜歡的就是他所繪畫的《老夫子》漫畫,雖然有時來來去去說的都是差不多的內容,但是老夫子的正義感、好心做壞事和烏龍百出的情狀,使人感到可愛又可親。還有那個總是倒楣的大番薯,那個總是正正經經卻沒有性格的秦先生,以及那個總做壞事但最後自食其果的趙先生,他們都像我們熟悉的人物。

  小時候,看《老夫子》是看笑話,長大後,看《老夫子》就是為了感受那一種對現實的無可奈何,然後身同感受地笑一笑。其實,老夫子除了帶給我快樂的童年外,還是我的語文老師,很多四字詞語,例如“得不償失”、“弄巧反拙”、“虛有其表”、“無濟於事”及“各有千秋”等,最初我都是從《老夫子》中學來的。到現在,我還是那麼喜歡《老夫子》,也希望《老夫子》可以繼續出版下去。

(四)純真的懷念

  在無線歌唱比賽節目《超級巨聲2》上,看到一位十二歲的小朋友聲嘶力歇地演唱張學友的名歌《餓狼傳說》,一邊唱一邊做着怪異的舞蹈,最後還裝模作樣地弄出假音,自己忽然有種想嘔吐的感覺。不禁慨嘆,現在的兒童越來越早熟了,四、五歲就滿口粗言穢語,十一、二歲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互聯網的無遠弗屆,令到少兒過早地接觸成人資訊,在虛擬的世界裡,少兒更可以將自己偽冒成大人,與中年人談情說愛!這一切怎敎兒童不早熟?當然不是個個都這樣,但小部分“老人精”卻是令人反感。

  這時候,不得不讓人想要回溯一下從前的單純。近日,一位被網民稱為“夏雨荷”的女子,其十八年前在西湖邊拍下的清純照片在網上受人熱捧,人們從照片中看出了審美的變異,呼喚着最初的單純。說到純眞,不知現在的“90後”,有多少人看過宮崎駿的著名動畫《龍貓》呢?這部沒有打鬥,也沒有肌肉的作品,如果現在推出的話,還會受到多少人喜愛?《龍貓》的好,就在於其純眞、其單純,仿如一個童年的夢,在你跌跌撞撞的人生中,給你美好的忠吿與安慰。

  還記得《龍貓》推出時我還在讀小學,那時學校特意抽出兩節課時間,讓我們這班大多來自貧困家庭、家裡沒有錄影機也甚少有機會上電影院的學生觀看這部動畫,我們全情投入,與故事主角大卷草子(原名草壁皋月)和大卷次子(草壁梅)同喜同悲,與她們一起分享發現大龍貓的驚喜,這些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呢。

  不知不覺,《龍貓》經已面世二十二年了。《龍貓》在 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與德間書店合作推出,是宮崎駿執導的著名作品,電影借作品中兩個小孩子的經歷,描寫了日本人在經濟高速發展下回歸自然的潛意識及一縷淡淡的鄕愁。電影推出後獲得成功,奠定了宮崎駿動畫大師的地位。

  作品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關於“山精”的傳說也是宮崎駿幼年在家鄕暫住時聽來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為了便於照顧患病而住進醫院的妻子,大學敎授大卷先生與兩個女兒搬進鄕間一個森林旁的老房子。

  老房子裡住着很多“煤炭屎鬼”,但只有小孩子能發現。隨着故事的展開,由妹妹次子發現森林的守護者小龍貓開始,慢慢兩姐妹又發現了中龍貓和大龍貓,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在故事中慢慢鋪展出來。難忘次子在大龍貓肚腩上睡覺,以及草子在巴士站與龍貓一起等巴士和送雨傘的情節,也難忘貓巴士載着兩姐妹去探媽媽的情景。値得一提的是,中龍貓和小龍貓在日語原版中是不會發聲的,但在粵語版中,牠們卻會發出“吱吱喳,泵泵把”的聲音,相當過癮。

  《龍貓》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沒有痛不欲生的生離死別,只有脈脈溫情,那種兩小無猜的鄰家男孩女孩的描寫,那種為見母親一面而離家出走的情節,那種對神秘自然的執着和嚮往,現在還有多少作品肯去描寫?這不禁讓我懷緬八十年代的情懷。現在還有孩子對山精和煤炭屎鬼感興趣嗎?

  那單純而充滿離奇幻想的年代,越來越遠了。與其看着那些只會打架的寵物小精靈,我倒不如幻想自己與龍貓一起站在深夜的大樹頂上大叫鬥大聲,叫響四分一世紀前的童年夢幻。

   但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龍貓!

(五)關於《忍者小靈精》的一些印象

  市面那些賣“淥嘢”的外賣店成行成市,可供選擇的食品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蔬菜類,種類繁雜,任君挑選,而以前則只以娃娃菜為主。記得小時候,賣“淥嘢”的小店更幾乎清一色只有香腸、魚蛋和豬皮,大槪到了九十年代,才忽然出現了兩種未見過的新食物,分別是“蟹柳”和“獅子狗卷”。蟹柳的名字容易理解,但獅子狗卷卻很使人可疑,難道這東西是用狗肉來造的?

  當然不是!原來獅子狗卷的正名是“竹輪”,為日本一種地道的傳統美食,只是當年引入香港和澳門時,沒有人知道應如何稱呼這種東西,不知哪個高人,竟然想起了卡通《忍者小靈精》中的角色獅子狗最喜歡這種食物,因此就將之命名為“獅子狗卷”,並一直流行至現在。

  也許八、九十後的朋友會對“獅子狗”云云感到莫名其妙,但說起《忍者小靈精》,相信不少七十後的朋友都會感到溫情脈脈。那是我童稚時特別喜歡的一齣卡通,當年好像是在《430穿梭機》的時段內播出的,除了周星馳的《黑白僵屍》外,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這套卡通了。

  影響之下,我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就會自稱“在下”,會一邊跑步一邊說“忍忍忍忍忍”,甚至學小靈精向友伴耳語“咁咁咁咁咁”,以為朋友真能知道自己在說甚麼。當時《忍者小靈精》很受歡迎,“時興隆”為推銷魷魚絲產品,還特意附送這卡通的塑膠公仔。中學時玉皇朝出了港版,我省吃儉用儲錢買了一套。

  除了主角小靈精和獅子狗外,故事中的角色健仔、甘麥基、柔美及小玲瓏等,還有忍者流派“伊賀派”和“甲賀派”,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此外,由小太陽兒童合唱團主唱的主題曲,我到現在依然能朗朗上口:“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忍者身體似飛機天空任意飛,正直善良靈精令人哋歡喜。”忍者是神秘的和被神化了的人物,也許到現在我們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忍者小靈精》和後來諸多有關忍者的動漫作品(如《火影忍者》等),令忍者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佔了一地位,小靈精可說是這類漫畫的濫觴。2004年,更被改拍成電影,由香取慎吾主演。

  《忍者小靈精》是《哆啦A夢》作者藤子.F.不二雄早年的合作者藤子不二雄Ⓐ(安孫子素雄)的代表作,作品直譯是“忍者服部君”,而台譯則為“忍者哈特利”或“忍者小叮噹”,講述的是小靈精寄居在健仔家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尤其是小靈精與甘麥基這死對頭間的種種趣事,令人捧腹開懷,而他們的關係也充實了日本漫畫體系中亦敵亦友的宿敵世界觀。小靈精日日在健仔家打坐和無所是事,甘麥基卻是健仔的同班同學,同樣喜歡柔美,上學時穿學生裝,與小靈精決鬥時很快又換了忍者裝,這一特別的設定大大充實了作品的可觀性。

  藤子不二雄Ⓐ在成就上自然不及他已故的拍檔,他的光芒也一定程度被掩蓋,但《忍者小靈精》這部作品,卻無論如何在日本的動漫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席位。無線電視引進這套卡通的時候是1983年,至今已差不多三十年,換了十多年前,我們要重溫卡通的片段甚至主題曲絕對是困難至極的事,但數碼時代的來臨,卻讓我們與回憶的距離拉近了,同時由於頻道的增多,連無線兒童台也曾經重播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上youtube找找,或許可以找到一兩集來看看。

(約寫於2010年左右,原刊於《澳門日報》動漫玩家,署名麻油王子)

台長: 太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