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變形金剛》
太皮
(一)彷彿回到童年
早幾日突然勾起條癮,在youtube上重新看了一遍《變形金剛大電影》(Transformers: The Movie),這“大電影”當然不是由史蒂芬史匹堡監製的眞人版電影,而是一部廿五年前的動畫片。
由於情節已不能再引起我的熱情,我只留意了畫功與人物變形的細節,一邊看一邊印證自己的童年回憶。
看着看着,電腦屛幕上那小小的視框彷彿變成十幾二十年前家裡的電視機,我正一邊拿着未鑲嵌好的《變形金剛》玩具,一邊焦急地想知道為甚麼馬格斯(Ultra Magnus/通天曉)做不成首領而由火棒(Hot Rod/羅德/補天士)冷手執個熱煎堆。過了兩天,我去玩具店買了一隻 Alternity系列的馬格斯,特價盛惠320元,而在十多二十年前,我經常得到馬格斯的白色貨車頭主體,大部分時候是不用錢的。
要談論《變形金剛》可以講足幾天幾夜,其實,網民中的《變形金剛》方家眞是多不勝數,而且《變形金剛》是最早由外國引進中國的卡通之一,由於感情深厚,內地的死忠粉絲數量更是驚人,有人能夠講出一個角色在甚麼時候講過一句名言、打過幾場勝仗、在哪一集中死去,這些我都自愧不如。然而,我與《變形金剛》確有與別不同的回憶,這些回憶糾結於童年的泥土上,也與澳門的工業發展割捨不開。
《變形金剛》最初是玩具,孩之寳為了玩具能打開市場,製作了《變形金剛》動畫,並免費發放給各地電視台播放,獲得空前的成功,造成了《變形金剛》這個由1984年至今長盛不衰的卡通與玩具品牌,衍生了不同世界觀的漫畫及不同產品線的玩具,近年則改編成眞人版電影,再次掀起熱潮。
我已很難釐清《變形金剛》作品的所有世界觀,也很難數得出所有《變形金剛》的玩具系列了。曾經在網上搜到一張照片,畫面是一位內地玩家與他的柯柏文(Optimus Prime/Convoy/柯博文/擎天柱/無敵鐵牛)收藏,數十隻不同款式的博派領袖排列在一起,場面宏偉。這也間接說明了,要講清楚《變形金剛》,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能找到的有關港譯《變形金剛》的文獻和圖像資料極少,使已經忘掉大部分人物名字的我感到難過,現在最記得的是兩派首領的名字,博派是柯柏文,到火棒(即後來的洛迪(狄)文/Rodimus Prime/羅迪至尊),再到頭領戰士的福特(Fortress),狂派則是麥加登(Megatron/威震天/巨無霸)、格威龍(Galvatron/驚破天/甲威龍)及撒克大帝(Scorponok/Megazarak/撒克巨人),至於其他角色諸如破壞者(Devastator/大力神)和飛空派部隊(Aerialbots/飛行太保)等合體變形金剛(Combiners)隊員的名字,眞是幾乎忘得一乾二淨。
事實上,我是後來透過網絡,才解開了一些存在我心底裡十多二十年的謎團的,包括為何馬格斯的主體軀幹會是柯柏文的“別注版”等等。原來,柯柏文、麥加登和星星叫(Starscream/紅蜘蛛/天王星)等,都不是《變形金剛》的原創人物,他們都來自一種叫做Diaclone(載亞克隆)的玩具。 Diaclone中,除了懂得變形的機械人外,還有他們的駕駛員,一種極細小的人形玩具,叫做Microman(微星小超人)。如果我沒有記錯,在我接觸《變形金剛》之前,接觸的應是Microman玩具。
(二)變形金剛的前世今生
我腦海內一直存在這個記憶:我還很小的時候,看見木屋區一道細格鐵線網閘門後,放着幾個只有一寸大小的微型人形玩具,有透明的,也有塗上電鍍顏色的。我望着那些玩具,露出渴求的眼神,很想裡面的擁有者會把一兩隻分給我,但我等了一會,發現沒有人出現,便嘗試用木條將玩具勾出來,結果徒勞無功。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那些小玩具便是“變形金剛”,或是Diaclone(戴亞克隆)時的駕駛員。
小時候不明白為甚麼柯柏文(Optimus Prime/Convoy/柯博文/擎天柱/無敵鐵牛)、星星叫(Starscream/紅蜘蛛/天王星)等玩具的駕駛艙可以打開,但卻只有座位而沒有控制者,而且機械人本身明明就是一個生命體,何需駕駛員呢?簡單點說,就是當麥加登(Megatron/威震天/巨無霸)、柯柏文、音板(Soundwave/音波)及鋼鎖(Grimlock)等玩具被設計出來時,玩具厰實際上還沒有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的故事概念。
資料顯示,於1974年,日本Takara公司購買了美國孩之寳公司Combat Joe人形公仔的使用權,經過改良而推出了高約10厘米的可動人形玩具“微星小超人”(Microman),這時的Takara已開始利用漫畫帶動產品銷售的策略,為Microman創作了一系列故事。及後,Microman推出了一些分支產品,當中包括了Micro Change系列,其中有一些機械人能夠變成汽車或者飛機的形態。這些玩具,在推出時已具備了作為獨立生命體的概念。
同時,在1980年,Takara又推出了名為Diaclone的玩具生產線,經過兩三年的發展,也製作了可變形的Car-Robots和 Dinosaurs-Robots等系列,主要是一些能夠變形的汽車機械人及它們的駕駛員組成。這些駕駛員由Microman分拆及改良而成的,腳下有一對磁石,用以吸附駕駛艙裡的金屬,被稱作為Inch-Man。
在1984年之前,還未有變形金剛的時候,我只得五、六歲,站在鐵線網閘門後,想求取一隻Inch-Man而不得,後來是不知哪位年長一點的親戚,找了一些給我。那時澳門馬場木屋區周邊都是玩具厰,有些小孩子隨時可以在口袋中抓起一把因磁力而互相粘結在一起的Inch-Man向我炫耀。
到了1984年,Diaclone及Micro Change的獨特概念引起了出售Combat Joe人形公仔使用權的孩之寳關注,而這時Takara公司也想加大這些玩具的銷售量,兩間公司一拍即合,糅合兩個玩具系列,由Marvel漫畫為之創作故事背景,在美國、日本及全球市場推出了風行近三十年的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玩具。
當中,博派的汽車人包括首領柯柏文及恐龍機械人(Dinobots),狂派的昆蟲機械人(Insecticons )及破壞者(Devastator)等主要來自於Diaclone;而博派的大黃蜂(Bumblebee)及拍子達(Blaster/收音機/爆破者),狂派的麥加登及音板等等,則來自於 Micro Change。
變形金剛中眞正經典的人物,眞正令人懷念的玩具,便是這些最初由Diaclone和 Micro Change改版得來的角色,到現在,無論是Master Piece的神作,還是其他改版,依然以初版玩具及最早的卡通和漫畫造型為設計藍本,絕對是長盛不衰。不過,這些玩具的正版來源於Diaclone及Micro Change,因為變形金剛的成功,於1985年停止了生產。
(三)馬格斯之迷
寫了兩期《我與〈變形金剛〉》之後,讓我越加感到由玩具、漫畫、卡通、電玩、電影及文獻所構成的《變形金剛》世界實在太博大精深了,也慶幸自己並沒為這系列文章改錯名,因為名字叫《我與〈變形金剛〉》,只述說我知道的《變形金剛》素材,以及我與《變形金剛》之間的故事,其它我所不知道的,就可以不用理會了。話雖如此,在寫作過程中,我還是翻查了大量資料,希望印證我提及的地方並沒有錯誤,如果讀者諸君發現文章中有何出錯,敬請指正。
上期提到,博派的領袖柯柏文(Optimus Prime/柯博文/擎天柱/鐵牛),其原型為Diaclone的Battle Convoy,Convoy是日版《變形金剛》的官方名稱,有台灣電視台依據日語發音,將卡通的柯柏文譯成“康寶”,就是這個原因。“博派”、“狂派”及一部分角色名字,在美版和日版中都有一些區別,日文的名稱主要是因為某些英語發音過長,變成日語發音就很累贅,再加上其它因素(例如傳承自Diaclone本來的名字),故進行了一些“簡化”。例如“狂派”,英語是Decepticon,在日文則是“デストロン(Destron)”。
說回柯柏文,其玩具產品最先出現是在1983年的Diaclone系列中,除了貨櫃上是大大隻 Diaclone的名字而不是博派標誌,以及Diaclone附有操作員Inch-Man外,兩者的配置幾乎沒有分別。玩具由Hiroyuki Obara(列於設計者專利名單上)和河森正治(《超時空要塞》機械人的主創人員)等人設計,這個造型成為了經典虛構角色,是有史以來最長盛不衰的動漫主角。
柯柏文玩具的原始造型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和設計系列,不但各系列產品依照“藍本”進行各種改裝造型,甚至出現可以變身波鞋的“究極體”,而元祖造型玩具也多次推出諸如與麥加登一起推出的“孖裝版”、與幻影等一起發售的“禮盒版”、“百事版”、“別注版”及“復刻版”,不計其數。
要數最臻巔峰的設計,自然是Masterpiece的神作,其機械人形態不單合乎比例且高度可動,讓人難以想像他是由一個貨車頭變成的,而這個作品,又衍生出Black version等別注版,以及同一造型、白色的馬格斯(或者說馬格斯的主軀幹)。我個人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柯柏文玩具,就像聖鬥士聖衣神話一樣,相信二十年內難以有其它作品可以超越。
說到馬格斯(Ultra Magnus/通天曉)這個玩具,其汽車形態本來是一個白色貨車頭及長貨架,貨車頭可以變成一個白色的機械人,形態與柯柏文一模一樣,但這個形態在卡通中從未露過臉,出現的只是白色機械人與貨架變成的“裝甲”合體後的造形。我小時候看卡通時,一直期待馬格斯會變身白色機械人形態,然後跟柯柏文說:“唏,總司領,其實我們是親生兄弟啊!”可是一直等到馬格斯逝世,都未看到他“剝衫”,直到近年,我才知道為甚麼馬格斯長成這個樣子。
(四)馬格斯性格迷人
上回說到馬格斯(Ultra Magnus/通天曉)這個玩具,在汽車形態時,是一個白色貨車頭拖着一個長貨架,貨車頭可以變成一個白色的機械人,形態與總司令柯柏文(擎天柱/柯博文/鐵牛)一模一樣,可是,這個形態在卡通中從未出過場,馬格斯是以白色機械人與貨架變成的“裝甲”合體後的造形出現的。為甚麼馬格斯的主軀幹與柯柏文是一樣的?他們有甚麼關係?為甚麼卡通中馬格斯都不會現出真身?
如果說,小時候有甚麼困惑我的話,“馬格斯之謎”絕對是其中重要的一個,而這個謎在差不多二十年後,《變形金剛》電影第一集上畫時,我翻查資料,才得以解開。當時我在網誌上也曾經描述過此一童年困惑,以及解開迷團的喜悅,正如我當時寫的:“沒有玩過《變形金剛》玩具,沒有看過《變形金剛》動畫的人,是很難明白我講甚麼,也很難明白我知道答案的心情的。”
原來,在變形金剛之前的Diaclone玩具中,Battle Convoy(即柯柏文)有一個能量進化版的形態,其名字叫Powered Convoy,造型就是後來的馬格斯,即是說,在柯柏文和馬格斯未“投胎”做變形金剛之前,原來是同一個人,而後者是前者的加強版。
在原版玩具中,Battle Convoy與柯柏文一樣是紅色的,但Powered Convoy的車頭卻是藍色的,而裝甲體的顏色也有區別,主要是馬格斯藍色的部分,在原作中為紅色,而馬格斯紅色的部分,在原作中則作灰色。解開這個謎團,更讓我感到變形金剛的世界觀博大精深,也讓我對玩具公司的行銷智慧感到嘖嘖稱奇!
馬格斯在Generation 1的設定是城市指揮官,負責保護塞伯坦星,初次出現在《變形金剛大電影》動畫中,及後於G1第三季擔任重要的角色,於“頭領戰士”中壯烈犠牲,他一直是我最喜歡的《變形金剛》角色,除了因為我小時候擁有這個玩具的白色車頭之外,還有就是他在動畫中那正義凜然的形象。
“變形金剛維基”這樣形容他:“馬格斯認為自己是一個士兵,比起發號施令,他更願意接受行動的命令,而且總是避免去負責更高層次的領導工作。然而,當他真的要面對更重大的責任時,他總是遵從自己的天性去完成這些任務。他強大、果敢、獨立、無私和充滿勇氣,可惜的是,他是博派唯一一個意識不到自己優點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比起一般的變形金剛強大,因此他不懼怕將自己置身於更巨大的危難之中。他的無私和自我犠牲精神受到了博彩和狂派的尊敬。”(摘譯自http://tfwiki.net/wiki/Ultra_Magnus_%28G1%29)
當然,在G1的故事中出現了很多無厘頭的情況,例如人物力量的設定隨意性大,而身經百戰的馬格斯死於六面獸手下顯得太遜,但無阻我對這個人物的鍾情。馬格斯在其他系列的《變形金剛》卡通、漫畫及玩具產品線中都有出現,與其他人物一樣,造形在不少作品中都被改頭換面,不過大部分漫畫則保留原有造形。
在Dreamwave Production的變形金剛漫畫裡,馬格斯是作為柯柏文的兄弟出現的,更“感人”的是,在對決震盪波一役中,馬格斯現出了最終的超級機械人形態,就是那個與柯柏文一樣的白色驅體,可說是滿足了我們馬格斯迷的最終幻想。這個情節,也讓Takara Tomy以此為據,推出實際是Master Pieces柯柏文“別注版”的馬格斯玩具。
今年夏天推出的《變形金剛》電影第三集並未有馬格斯出現,不知會否開拍第四集呢?而第四集又會不會出現馬格斯?真令人期待。
Diaclone Powered Convoy玩具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4frjPXJL0s Diaclone Battle Convoy玩具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590CkmWJ7I
(五)「Made in Macau」
在澳門這個日本動漫為王道的地方探討美式的變形金剛(雖然大部分變形金剛實際上都是日本人創作),未必人人感興趣,而變形金剛玩具在澳門的受歡迎程度也遠遠不如其他日本風格的產品,甚至有時被認為是低齡玩意。不過,我與變形金剛的接觸,主要還是由玩具開始。小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想法,就是變形金剛才是世界上唯一的「正統」玩具,主要原因,是因為變形金剛玩具曾經在澳門生產,並且與我關係密切。
八十年代,內地還未完全開放外來投資,而澳門博彩業也不是十分發達,製造業曾經是經濟的支柱,澳門更是生產玩具的重鎮,火柴盒車仔、藍精靈及星球大戰玩具都曾經在澳門生產,澳門也是Diaclone及變形金剛玩具的重要生產地之一。
當時北區的幾間大工廠都有廠家生產變形金剛玩具,由柯柏文一直到G1末期的隱者戰士和迷你戰士都有,而且不同的廠家各有側重,有些廠家集中生產合體變形金剛,有的生產體積比較大的變形金剛,也有的生產隱者戰士、錄音帶戰士及頭領戰士等需要不同模件配置的公仔。
由於當時人力資源及生產技術的關係,工廠並不一定處理所有生產工序,有時會將一些工序外判出去,在工廠附近,有些木屋山寨廠,負責為一些玩具的部件上色、噴油;也有些工序判給了木屋區居民去做,他們將零件帶回家去,將那些因壓模而溢出的膠質刮去,是一種像穿膠花般的家庭作業,大槪做一大袋有十幾元錢吧!
雖然我家好像沒拿過零件回去「生產」,但不少鄰舍都有,我有時會順手牽羊拿一些零件回家去。變形金剛就是這樣從小就滲透進我的生活中,試想想,一件玩具還未推出市場時,你就接觸甚至見證其製作了,然後看着它們的成品在電視上賣廣告,人物形象成為卡通出現了,那實在是很有趣的經歷。
澳門生產的變形金剛玩具,一律在背後或者腳板底印上三個英文字「Made in Macau」,這是我最早認識的英文片語,也是令我幼時相當自豪的幾個字,這些在我居住的城市生產的玩具(我甚至觸摸過它們的零件)行銷至世界各地,落在不同地區的孩子手上,那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到現在,偶然到eBay看看,還可以看到一些舊變形金剛的賣家,標明玩具是Made in Macau呢!
有一種樂趣相信是現在澳門的孩子沒法體會的,那就是由收集零件開始,拼砌出一個完整的變形金剛來!小時候,我有好些變形金剛,就是這樣一手一腳製造出來的,不但Made in Macau,更是Made in Myself,我最成功的一次是拼砌了薩克巨人出來,只是在製作過程中找不到右手的部件,卻收集了兩隻左手,由於其手部的設計是一隻「鉗」,所以除了螺絲位置之外,左右沒大分別,我便將一隻左手拼入右手的位置上去了,成功生產了一隻狂派首領來,絕對是代表作。
(六)「地上執到寶, 問天問地攞唔到」
上回講到,我曾在本澳的玩具廠或偷、或撿、或討,東一件西一塊地將零件收集回來,成功拼砌出一隻狂派「頭領戰士」的領袖撒克巨人,這隻玩具,如沒記錯 的話我後來是「高價」出售予一個鄰居玩伴的,賺了幾十元抑或是過百元,證明我從小開始就懂得賺錢,只是無以為繼,到如今一貧如洗。其實我砌出來的變形金剛 何止撒克巨人?只不過這一隻是最成功和最巨型的「產品」,因此記憶猶深。
說實話,寫《變形金剛》系列的目的,當中一大動機是希望保存澳門一些有關玩具工業史的記憶。本澳在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這十幾年裡,是製造業的高峰 期,但至今卻不見任何這方面的研究、著作和紀錄,也許對學者和專家來說,這些所謂的「研究」只是小眉小貌,吃力不討好,不屑為之,但製造業,特別是玩具工 業,卻與澳門的城市發展史有巨大的關聯,本人認為有研究和紀錄的必要。
現在,政府說要將工廈「活化」,雖然處理工廈的業權是相當犯難的事,「活化」的功效未必快速顯現,但不禁令人想到,澳門工業的歷史即將從小城的空氣中 消失無蹤,作為一種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活動,我希望將來會有人研究和梳理。因此,在我還有記憶時,將一些印象寫下來,以供將來的有心人參考。
澳門的玩具廠大多集中在北區黑沙環一帶,生產過多種長盛不衰的玩具,包括聖鬥士星矢、星球大戰及忍者龜等,也生產過芭比玩具及黃金俠,總之是 Bandai(美版)和孩之寶的產品,總之是九十年代之前大家叫得出名字的玩具,澳門幾乎都生產過。現在打開網絡討論區的玩具興趣群組,總見到不少大孩子 追捧新出的玩具,但應該沒多少人知道澳門玩具廠的生產史吧?澳門的玩具廠曾經代表了世上最先進的玩具生產水平。
北區玩具廠簡直是我小時候的樂園之一,帶給我不少童年回憶。我們取得玩具的途徑,除了上面提到的拼砌之外,還有其他更直接的方法,這當中主要包括撿 拾,即廣東話的「執」。
有時裝載玩具的箱子會有破損,工人一邊搬運,玩具一邊掉下,我們就將之「執」進懷中,其實這行動對小孩子來說相當危險,隨時可被兇 狠的工人驅趕和驚嚇之外,也可能被貨車輾倒斃命,更可能在內心形成不勞而獲的壞因子,幸好我們一班專門去撿玩具的孩子幾乎都沒大礙。正所謂「地上執到寶, 問天問地攞唔到」,我們不把這個叫偷。
當然,我們也試過真正的偷:趁中午工人去吃飯,潛入玩具廠的貨倉,撕開箱子,將已經包裝好的玩具取出,迅速開溜;甚至在開工的時間,在工人背對着貨物 時妙手空空!總之,偷玩具的方法千奇百怪,很難在此一一細敘,請各位成年人未成年人千萬不要模仿。
這個「盜竊」行為,最大風險是被管理員抓住(因為工人為 免麻煩有時會裝作看不見),但當時的管理員似乎沒現在的精明,要是現在還有甚麼小孩潛進工廠去的話,怕未搭(車立)已被轟走了!可以說,我們是名符其實的 「小偷」,不過,還有真正偷玩具「造福」內地同胞的「大盜」,下回再談。
(七)澳門玩具聯繫世界
澳門生產的變形金剛玩具基本上都是“美版”,與日版不同的是,美版的小型機械人多以“吸塑”方式作為包裝,“澳產”美版變形金剛的包裝,吸塑的底板大多是由香港印製的彩色紙片,背面的底部一般印着printed in Hong Kong及Made in Macau等字樣,顯見當時澳門雖然已具備製作頂級玩具的條件,但印刷技術仍是相當落後。
上期提過,小時候我和其他小孩子會到工廠去“執”(撿拾或偷取)變形金剛玩具,撿拾到的玩具中,大多只有主體沒有配件,又或者是半完成品,正由一間工廠運往另一間工廠加工,而偷取到的玩具中,則基本是完成品甚或是已經包裝好的產品。這些玩具,如果是自己所沒有的,就會留着自己玩,如果是已有的,就會連同已經玩厭了的玩具,拿到祐漢的玩具攤販處出售,也會用來交換自己心儀已久的玩具。小小年紀就懂得生財,衡工量值計算,總比剪線頭來得有經濟效益及有趣得多。
記得當時,除了撿拾或偷取到“正常”的玩具外,還得到過一些不正常的“玩具”,就是印模、錯版及試版玩具,那時對這些奇怪的東西往往棄之如敝屣,現在想來悔恨得很,如果當時把那些東西當收集錯版郵票般珍而重之地收藏,現在真個是價值連城,世所罕見啊!
話說回來,其實我們還只算是小偷小搶,真正的“大盜”,是一些在玩具廠工作的員工,他們一早上班,趁沒人時──或者同事間互相串通好,將一整箱玩具從廠房所在的高空傾倒到後巷上,然後由接應的親人朋友將玩具運走。
當時的福泰工業大廈(位於黑沙環中葡職中對面)就經常發生這些犯罪行為,我小學同學中也有人負責接應。有時總有漏下來的玩具未被撿走,或者接應者未到,又或者有人用塑袋包裝好玩具等收工時再取走,以為沒人發現,往往就便宜了我們這些經常到後巷視察和找玩具的小孩子了。
那些人偷了這麼多賊贓玩具,如何脫手呢?其實很容易,部分除了流入本澳一些玩具攤販手上外,有不少被運到拱北一帶放售,當時在拱北商舖隨處可見這些澳門出產的玩具,四五元有交易,貨量多的,兩元也可買到一個。
七十後的澳門青年如果小時候曾經出過大陸到過拱北街市一帶的都應該會記得,當時街市內外有很多經營貿易生意的小店(其實是地下兌換店),設有小廚櫃,售賣這些賊贓。現在想來,這些玩具除了讓一些犯罪分子發財外,卻也造福了當時物質條件還相對薄弱的內地小孩。
幾年前,有一次在珠三角一個小鎮發現一隻狂派合體金剛的其中一個成員,應是正版貨,還未拆包裝,也許是以前流入的澳門賊贓,後悔當時沒買下來,相信以後都再沒有機會見到這些筍貨了。
澳門現在貴為世界級旅遊城市,但我常常感到,澳門以前與世界甚至與內地的接觸是不容易的,卻透過了這些Made in Macau的玩具,與世界和內地接觸、聯擊,因此在澳門的社會文化史上,玩具廠應該佔一席位,其地位也不應被忽視。
(八)構築我的童年歲月
這篇文章見報之日,也正是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第三集《黑月降臨》(Dark of the Moon)正式上演之時,據聞此為系列的最後一部,單看片花已感到劇力萬鈞,着實令人期待萬分。第三集故事會出現新大佬震蕩波(台譯好似直接叫「震波」)掀風作浪,博派與狂派為爭奪墜毀在月球上的斯比頓方舟內的重要秘密而鬥個你死我亡。
除了正邪兩派的鬥爭扣人心弦外,此劇尚有一個賣點,就是第一、二集的女主角美瑾霍絲被飛(她說是自己辭演的),由更惹火的英國性感女演員露絲亨廷頓韋莉補上,相信一樣可令宅哥宅帝們熱血沸騰。
回想四年前第一集上映時,當時我從沒想過電腦成像技術可以做到這麼逼真,畫面帶來的震撼至今仍感到新鮮,而自己曾被一些場面所深深感動,大黃蜂給人類抓到後被急速冷凍而阿Sam憂心忡忡、爵士慘被分屍後博派同人一片愁緒等等,使人愀然,好像忘記了這些只不過是虛擬人物,何須過分緊張呢?只能說電影實在是很奇妙的東西。可恨的是澳門到現在還未有3D電影院,要看《黑月降臨》的3D版唯有老遠跑到香港去。
雖然《變形金剛》電影是使用嶄新的技術來拍攝,故事背景也相當現代,但本質上卻是一套不折不扣的「懷舊電影」,跟《奪寶奇兵4》、《反斗奇兵3》等等的目的沒多少區別,就是希望勾起成年觀眾的童年回憶,讓他們主動捧上真金白銀來。
雖然玩具商也製作了一些兒童玩具(例如機械人面具及變形動作較精簡的公仔),但相信《變形金剛》在現今小孩心目中所起到的影響有限。《變形金剛》電影和周邊產品的目標自然還是成人市場,那些動輒三四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工藝品」,可不是父母願意買給小童的。
雖然Michael Bay說《黑月降臨》可能是電影系列的最後一部,但正如《變種特攻》在完成三部曲後尚製作了《狼人外傳》及《異能第一戰》,相信《變形金剛》誕生衍生作品的機會還是很大,最多由其他導演操刀而已。
就算短期不推出新作,說不定十多廿年後,當電腦技術再提升幾個層次,《變形金剛》可能會推出新的續作,配合新穎的影院和座椅設計技術,帶給觀眾逼真的臨場感(腦海內浮現出二十多年後的澳門電影院,仍是人手劃票,仍是在銀幕前放置幾盆花草,可能連3D也沒有,想到這,不禁打了個突)。
無論《變形金剛》的電影是否完結,相信《變形金剛》的動畫和玩具會繼續製作及生產下去,而柯柏文等外星朋友所創造的神話和傳奇會在每一個人心目中得到延續。
《我與變形剛金》系列寫了八期,連載了八個月,我由舊公司寫到新公司,雖然還有很多話想說,始終是時候在今天正式完結了。老實說,比起死忠的《變形金剛》迷來說,這裡刊載的資料實在不值一哂,但卻實實在在地記錄了我童年時一段與《變形金剛》相處的日子,《變形金剛》與紅白機、與馬場木屋、與《街頭霸王》等一起構築了我的童年歲月。
在《變形金剛》G1末期經歷低潮的時候,澳門玩具廠接到的《變形金剛》訂單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忍者龜》(龜之忍者)等玩具,我也轉而到玩具廠「執龜」。小時候自己收集的變形金剛玩具大部分都丟失、賣掉或被偷去了,但我還藏有一些當年的《忍者龜》玩具,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
(原載於《澳門日報‧動漫玩家》“漫兩拍”專欄,署名麻油王子。)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