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0 17:22:36| 人氣2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應與挑戰]口語詩的後現代現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來不及搭上大家討論尹和下半身的作品,就阿流留言板上的文作出一些想法.

台灣90年代以降[發跡]的詩人大部分都是井底之蛙,他們不會主動去挖掘找尋其他詩人的作品,其他詩的語言形式,連詩觀都是循著前輩詩人的足跡在變化,並沒有獨特的主觀意識.他們耽溺在自己的幻象當中,對於一名一心求名的[詩人],這是很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如阿流說的[貧血的體質僅以華美的文辭支撐真是不太管用啊]這些華美文辭底下的詩文最後可能會被誠品文案吸納(其實早就被吸納),如羅智成的詩,楊牧的詩,鯨向海的詩都是可以混在誠品活動文案中而分不出哪個是詩哪個是文案的.從此觀想,商業已經掌握了文學,廣告文案已經文學化了嗎?我想,文學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攻取與侵犯的,最根本的癥結在於台灣的現代詩讀者和創作者都是墨守成規的笨蛋與守成的傻子,一直相信現代詩(廣義的說,現代主義詩)是唯一詩的代表,把口語詩,圖像詩,散文詩等形式語言看成小角色.所以,如果可樂王今天以寫口語詩為大宗,一定敵不過楊佳嫻的絕句,楊佳嫻也敵不過李白杜甫李商隱.然而,恰恰這個時代,在台灣,是寫現代詩的時代,但是,現代詩80年的歷史已經走到盡頭了,後來的一輩年輕詩人到底還在緬懷甚麼而遲遲沒有改弦易轍呢.

再看現在推出來的六年級代表詩人:楊宗翰,鯨向海,楊佳嫻,林婉瑜,陳雋弘,林德俊,李康莉,李長青(以幼獅文藝專號為參考)無一不以張棗對兩岸文學風格二分法之一的[美文]為主.在台灣,口語詩可說是全軍覆沒,確切地說,是完全沒有生存空間,完全沒有發聲管道,完全沒有立論可以支撐.如果現今各報的副刊主編和文藝刊物的編輯和各位愚昧的讀者與詩人們,都看過詩論家孟樊著述的當代台灣新詩理論,是不是口語詩就不會有如此的慘境.就連林德俊編選的台灣青年詩人十家,選入的也是以美文為藝術風格的詩人,可謂偏狹而且是霸味十足的詩選.

另外,大家很容易將白話詩和口語詩搞混,口語詩放在美國後現代派裡,是他們的主要的形式語言,例如John Ashbery,Allen Ginsberg,Frank O'hara,Robert Creely;其他地區也有使用口語寫詩的,如波蘭的辛波絲卡,英國的Elizabeth Bishop.

我大概在各位的討論中理出一條很清晰的觀點,大家在討論口語詩(或者廣義的自由詩free verse)和古典詩的基點不同,一個是站在後現代主義,一個是站在現代主義.孟樊在[當]書第九章第255頁,寫道,『後現代主義對於文學作品(literary work)不再稱之為[作品],而改稱為[文本](text),所以每一首後現代詩都是一種文本.後結構主義者巴爾特(Roland Barthes)對此有一套發人深省的理論.以往我們稱文學產品為[作品],是基於作品的意義已經有了[結果],讀者逐步地閱讀,就像剝果子一樣,經由果皮,果肉而剝到果核--意義的核心就在那裡.這種說法即[顯在說],[中心論]的一種主張,承認現實可經由語言文字的描寫而得.然而在後現代主義者來看,如前所述,作品裡面的意義始終是不確定的,它是動態的,流動的,稱文學創作的產品為作品,作品本身變成了靜態的東西.既然如此,現在我們便不再用[作品]來稱呼具有裡流動性的文學產品.換言之,被稱為[文本]的後現代詩不是老老實實擺在那裡的單純客體.』

因此,如阿流與可樂王所言,「口不口語不足以成為問題,但怎會變成古典派佔上風才是問題呢?」

如果當代的台灣詩壇,口語詩發跡了,我們讀到看到的六年級代表詩人將不會僅限於以上楊宗翰那批,到那時木焱,可樂王,阿鯢,許赫的名字可是名列前矛的.



台長: 木焱
人氣(2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