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2 12:36:29| 人氣2,410|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筆訪木焱:我仍是一件活着的作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自星洲日報2007/10/11閱讀周報,詩集可于台北唐山書店及淡水有河book購得。

問01:你在《毛毛之書》的〈前言〉中提到,這冊短詩結集 「更像是我詩意的棲居在台北的生活日記」。你也說:「我知道在我之外也有著同我一樣苦悶的人,他們或許不擅用文字去表達,但卻一直以來以各種儘可能的方式回應著我,輕易的走進我的文字」。能不能為那些或許是首次接觸到你這些短詩的讀者們,清楚勾勒你這次欲與他們對話的一個具體面向?

木焱:生活中充滿著驚異的事件,那些往往發生在感官之外與之前的細節,總是被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給掩蓋而不斷被壓在底部。
那些載有許多生命象徵的事件,以詩意般的姿態出現在生活中,尤其苦悶和寂寞的時刻,也同時是靈光一閃的時刻。
這些斷章∕短句,就是靈光的再現與生活雜念之擷取,並在兩者之間碰撞出更多支微末節,是我與大家互動下的成果,也就是與大家生活對話的橋樑了。

這本詩集是寫給大家的。

問02:你提到了生活。我主觀地認為,你是同輩馬華詩人當中,最致力於將生活詩化的人之一。詩創作在這個時代已非一種時尚。我們的上一輩或許有北島作為偶像,而且個個詩人都是憤怒青年。面對一代人的迷惘與激情,詩歌往往扮演著啟蒙者──詩人都是貴族、都是當之無愧的社會菁英。
然而到了現在──除了詩人──許多人都把詩扔掉了。你確定生活裡仍需要詩?你又如何看待自己在這個文壇裡的角色?

木焱:我相信在同輩的馬華詩人群中,都會或都想嘗試去書寫生活,不管書寫的體例是詩、散文、小說。大家在各自的生活領域裡,在不同的成長時期,或多或少用上親身經歷的事件來當題材。
生活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故事來源,也是我汲取靈感的地方。而完成的作品,既是對自我內省的成果,也是回應著對抗生活的成果。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的創作形式都在做同樣一件事,就是回應生活、對抗生活、反映生活、提升生活。生活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是兩面鏡,一面照現真實,一面照現幻像;有時它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虛幻......不同的詮釋/體會就造成不同的藝術表現,但其根本的東西是來自於這面鏡子,也就是生活(我還沒準備進入「無」的狀況)。
生活就是一首生命之詩,有些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一件作品。我曾在有本詩集裡發表〈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我最好的詩還沒出現,因為我才走了三分之一的人生,我的人生即是我的作品。
我發覺,在大馬的創作,如果要有其存在價值的話,一定要先讓人讀得懂。後來我嘗試把詩作傾向生活化的語言,我在〈新山〉和〈甘榜不見了〉做了這樣的嘗試。這樣並沒有降低詩歌的可讀性,相反的他得到了共鳴,這樣人們才不會把詩扔掉。
所以我應該是把詩歌語言生活化多過把生活詩化了。

我曾在友人的部落格留言,形容自己是一隻鴿子(更多人知道的是那隻鷹)。我住的大樓,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會有一群賽鴿出籠在大樓之間飛繞,它們飛得極好看,有時候看得太入神,會以為自己在翱翔。而我希望同它們一起,可是我卻有自己的飛行方向和美感追求。所以,我在馬華文壇的角色是一個欣賞者。

「終於,詩出來了,人們

 卻忘記剛才反覆背誦了的問題。」


──木焱 著《毛毛之書》


提問03:身上充滿詩意,而生命就是一首詩 ──所以, 你亦是一名「行吟詩人」。詩只是文本之一,卻得到過超乎所有文體之上的青眼相加。作為詩人,當我們把一個精神上的產品拿出去時,那必須就是一個成品。而大眾對詩人的理解,也要上一個新台階才行。 他們對詩的想像,常不經意地流於太片面,甚至導致「閱讀詩」 這個動作的倒退,看不到所謂的「 好詩」就容易急躁。

本地讀者對新詩的刻板印象似停留在「鬱悶 的喧囂」。在大馬,沒有老師會因為自己的學生嘗試寫了一首(即使生澀的)詩而稱讚他;沒有人會帶著自己寫好的詩(或喜歡的詩)去見老朋友 ──沒有太多例子可以佐證新詩 在這個國度的價值 ──而你仍堅持創作詩,努力不懈地。對於自己赤裸裸的追求,你的勇敢來自哪裡?而你對這些執迷不悟的老師們與羞澀的生活詩人們有什麼建議?

木焱:我也許正如你說的是一名「行吟詩人」,將生命視為一首有待完成的詩。如果回朔到我的少年時期,我那時是嚮往藝術的,而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搞藝術就非得拿畫筆。後來這樣的想法漸漸打開,我發現可以使用有限的、身邊的材料去進行創作,所以文字變成我的媒材,詩變成我呈現的藝術風格。那時候,我比較沉浸於當藝術家,以致我的詩作是放蕩不羈的,因為我創作的依循是美學,是現代藝術理論,所以我不覺得寫詩有什麼難,難的是要怎麼把心中的想法呈現出來。
當我比較深入去了解詩之後,我發現詩更多要表現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是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應該蘊含的,這樣才會有生命。所以我把寫詩當作是我修習信念,發展深邃思想的路徑,祂會引領我去到那個美好的地方。我不再執著於藝術家的稱號,詩人也好小說家也好,那只是角色的變換,真正是要提升自己,昇華生命的。詩人若不寫詩,他可以做更多事,例如幫助別人、教育別人,一樣可以提升自己。如此,我對詩赤裸裸的追求,即是信念的堅持,也是理想的達到。
如果我問你,在一生之中最想留下來的東西是什麼?會是詩嗎?還是名?是照片?還是人們的回憶?或是財富──我覺得是感情和感動。

提問04:在《毛毛之書》裡,你在詩中所碰觸到的「場景」(例如「天堂」與「地獄」、「原野」與「陽台」、「美術館展覽廳」與「籃球場」、「沙漠」與「天空」等等),看起來更像是從生活中轉換過來的一個 意象經營的想像。


我以為「地點感」並非你在這冊詩集裡欲突出的主旨。「發生詩的地點」對你的創作究竟起了什麼具體作用?


木焱:上面列舉的地點,只有美術館曾經是「發生詩的地點」,其他都是不著邊際的想像,但是也並非完全遙不可及,除了「天堂」與「地獄」。
在台北念書時,我有機會去各類畫廊、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而台北市立美術館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今天就去看了 Lee Yanor 的影像作品和鄧南光的攝影展)。那段 20幾歲的時間,我接受大量來自於藝術作品的衝擊,尤其義大利戰後出現的質樸藝術(包含 COBRA 畫派)和 1998年的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你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看到、感受到來自不同生活領域的藝術家,把他們不同時期的思想結晶好好地擺在你面前。那是個充滿詩意的場所,靈感四處迸發的地點。可是當你回到自己的起居地,沒有了這些藝術,你要去哪裡發掘藝術,找尋詩意?你非得要進入正常的生活軌道,在流動的時光中,在某個地點撿拾被你發現的一個想法、一枚靈感。而你是賦予那個地點以詩意的人,沒有你,那個地點就沒有詩意。
在新山,一再被我賦予過詩意的咖啡館都一一關閉了,每次的回家要再花好多時間尋找詩意的地點。寫詩可以很快,但是尋找 「發生詩的地點」 很難,很慢。

提問05:你與同輩詩人有一個相當明顯的不同(至少,以這冊新詩集裡的作品表現來看)。當大家都在趕著潮流書寫我們看似厚重的「童年回憶」(而我們的上一輩作家則一窩蜂地梳理「南洋記憶」)──「南洋」是不死的原鄉,「童年」是停格的時光。這類題材你卻都不太熱衷。為什麼?

木焱: 開個玩笑話,書寫「童年回憶」是因為長不大,書寫「南洋記憶」是放不下(都已經離開了,還耿耿於懷)。創作者當然會挑選切身的題材來進行書寫,自己比較能掌握,寫起來比較輕鬆自在。這表示南洋和童年對他們是有著深厚的意義。

我對自己的創作有一項小要求,即是人家寫過的東西我不寫,我排斥重複。除非這個重複是有必要的重複,比如這本詩集就是必要重複羅智成的《寶寶之書》,那種唯美是需要延續下去的,所以我破例「重複」了(可參考我對「重複」的美學觀)。
而我的切身題材就是每天在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那些訊息萬變,抓都抓不住,停都停不下來的時間變化,提供了我寫也寫不完的題材。

提問06:許多人習慣通過歷史經驗與個人經驗來深化「感覺結構」的書寫,馬華作家的情況尤其明顯。許多馬華作品總需要逃過眾多評論人抽絲剝繭地檢驗,才能享受到「自由」(如果還算「自由」的話)。作為一個創作者,你會對自己的作品可能遭受的評價有不安全感嗎?而你會討厭解釋自己的詩嗎?或希望看的人自己去做功課搞清楚?

木焱:沒有這個問題。藝術形式是可以被檢視,可以拿來討論的東西。你可以不認同或不喜歡我的表現方式,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向你解釋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這個主題。所以我很樂意向大家解釋自己的詩,我更高興大家來解釋我的詩。
其他如書寫背後的情感與用意,我覺得是可以討論以外的東西,屬於比較私密的。這個部份通常是連創作者都很難去釐清的,何況是讀者。

提問07:最後,要問你兩道與《毛毛之書》無關的問題。
你已定居台北,對於自己家鄉一眾寫詩的朋友們,你有什麼話想對他們說?再來,對目前仍處於蟄伏期的八字輩創作族群,你對他們可有什麼美好的寄望?在世代並置的互動中,我總覺得,你對後輩抱持相當程度的美好想望。

木焱:我最初是在網路bbs上面創作貼文。在bbs認識很多寫詩的朋友,彼此切磋學習,讓我很快就掌握詩的語言。後來他們返馬生活,與在馬的創作者融合,變成了在地的馬華作家群,不乏在平媒發表的機會。不過,我還想望著當初我們一起創作的那段時日,大家的創造性相互激盪出許多精采的詩篇,也在批評聲浪中得到正面的指點。可是當大家越寫越「成熟」之後,我發覺創造性沒有了,對詩的探索也沒有了。反而是不斷去尋找自己的根,去書寫自己身份的認同。這樣固然好,但除卻尋根的文學之旅,詩歌還有許多有待挖掘、展開的地方。傳統有其價值,我們應當吸取;但是如果一直走不出舊有的概念(跨越不了問題),我們創作的永遠是在重複過去(的藝術形式和意義)。所以,我寄望八字輩的創作者可以擺脫掉這種自我設限,可以從前輩的書寫當中很快找到自我身份的認同(或許八字輩根本沒有這個存在問題),用更多的力量去開創詩歌「新浪潮」。
我們需要一個更開放的討論空間,不分國籍、不分輩分地對詩歌進行更多可能的試驗,為馬華詩歌這灘死水注入生機。



台長: 木焱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410)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
此分類上一篇:

左左
毛毛之書變粉紅色囉!
2008-02-15 06:40:37
muyan
對啊
但是粉紅不表示CC喔
你在哪裡
我送一本給你
2008-02-17 11:28:02
左左
在美國。暑假回去找你。如果你那時在台灣,而且有空的話。
2008-02-25 14:46:49
muyan
就這麼說定!
2008-03-08 19:54:37
卉滑
读者给您留言来了。
买了这本《毛毛之书〉,成为您的读者之一。
犹豫良久方买下,一开始是被其封面吸引。后来细读之下开始喜欢您的诗句,买下是值得的,图文并茂。在下也喜欢罗智成,中学时期就开始喜欢阅读罗智成,尤其是那本字字珠玑的「泥炭记〉。读罗智成是久远的记忆,读木炎却是近期之事,文字上所带来的突破与震撼,浓浓的字里行间所带出的诗意与睿智,两者呈现而出的是思想与文字上迥然不一的娴熟。若说罗智成是您的启蒙之一,我想您的文学功力并不在他之下,您自己也创造出您独一无二的文字风骨与格局,绝不在他的影子之下。
毛毛之书让我发现了新大陆,嘿嘿。
2008-09-17 11:16:18
木焱
卉滑同學(这是你的筆名嗎)

很有感覺的名字,像清晨沾著露水的花瓣,摸一摸,會滑喔.

謝謝你的賞析,給我莫大的鼓勵.
以前就有朋友阻止我出版毛毛之書,因為那是一本純真不成熟的作品吧.但是10年後,這本純真的作品卻成了珍貴的紀錄.誰還能擁有過去那段不成熟歲月寫下的心靈物語呢.不管什麼階段,我們要去珍惜這些靈光片語.

當然,記憶是為了遺忘,我正準備我下一本詩集,希望到時你能讀到.
2008-09-17 19:24:40
卉滑
谢谢您的回复哦.那算是我的笔名之一吧,也不敢妄论之,登不上大雅之堂啦.哈哈.真诚地喜欢阅读您的诗,期待您的下一本,马来西亚大众书局可否购买得到呢?
2008-09-29 19:47:20
木焱
我在想開放郵購
如此,任何人都買得了.
2008-10-01 19:37:00
阿鯢
今天在報紙上副刊看到你二篇小詩

小草
謊言

足足有二年不曾讀到中文報紙
想起,我竟然也有4年多不曾連上田寮
看到你還札札實實的生活著,真好

看了一下你上次上田寮的時間,
那是二年多前的記錄
於是在查了一下搜尋引擎
找到這裡來,心想會不會
也要花二年才能看到你的回應

總之
再過二天就回美國去了
以後會常上來
2009-05-03 02:15:09
阿尼


請到這裡來....格格不入
2009-09-29 23:39:3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