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 Dang Thai Son Piano Recital
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首獎 亞洲獲殊榮第一人
演出時間:2010.9.15(三)~9/19(日)
演出曲目:蕭邦:八首《圓舞曲》第2、3、4、5、7、11、13、15號; 《波麗露》;《塔朗泰拉》;《幻想波蘭舞曲》Op.61;六首《馬厝卡》第30、31、35、36、37、38號;《英雄波蘭舞曲》/Op.53 CHOPIN:Waltzes Nos. 2-5, 7, 11, 13, 15;Bolero, Op.19;Tarantelle, Op.43;Polonaise-fantaisie, Op.61;Mazurkas Nos. 30-31, 35-38;Polonaise in A flat (Heroic), Op. 53
在越戰戰火中長大,身上流有八分之一華人血統的越南裔法籍鋼琴家─鄧泰山是1980年第十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也是首位獲得首獎的亞洲鋼琴家。
不同於一般鋼琴家獲獎前的經歷,鄧泰山由母親啟蒙,憑藉著好耳力與毅力,在逃避戰亂的過程中,藏匿深山防空洞仍不放棄每日練琴時刻,分不清是殘破的琴臺還是溫暖的鼠窩,造就鄧泰山淒美音色旋律。
1974年在知名俄國鋼琴家Isaac Katz於越南巡演時發掘,隨即推薦前往莫斯科音樂院就讀,受教於Vladimir Natanson及Dmitry Bashkirov,因而鄧泰山的演奏技巧兼具法國學派與俄國鋼琴學派。獲獎後,鄧泰山仍在蘇聯隨巴許基洛夫精進琴藝,並先後造訪超過四十個國家與知名樂團與指揮合作演出。
1980年,鄧泰山光榮拿下第十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桂冠殊榮的亞洲鋼琴家,也從此躍上國際舞台。對蕭邦極為精闢深入的研究,以及有著跟蕭邦國破家散類似背景的鄧泰山,在顛沛刻苦的人生經驗中萃練音樂精華,也讓他的琴音更貼近蕭邦音樂中最纖細縝密的一面,聽來格外觸動人心。
鄧泰山先後造訪超過40個國家,與國際級樂團演出不斷,1995年由小澤征爾指揮,與馬友友、凱薩琳‧芭扥及羅斯波扥維奇同台演出,日本NHK電視台同步轉播。1999年成為唯一受邀參加華沙蕭邦年慶祝音樂會的外籍音樂家。
2005年鄧泰山受邀於第十五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開幕音樂會演出,並擔任唯一開幕藝術家嘉賓。2008年的獨奏會,鄧泰山融合法式美學與東方禪韻的絕美音色,將再度襲奪愛樂人的心房。
今年2010年是蕭邦誕辰兩百年,鄧泰山也是波蘭官方慶祝音樂會指定鋼琴家,與華沙交響樂團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十月,鄧泰山將再度受邀擔任第十六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評審。
鄧泰山的演奏專輯曾由DG、Melodya、 Polskie Nagrania、CBS Sony、Victor JVC 以及Analekta等錄製發行。
2010年,鄧泰山出版蕭邦馬厝卡全集,由日本Victor發行。
*
左撇子的鄧泰山5歲跟媽媽學琴,7歲的他為了躲避越戰,和媽媽在內的河內音樂學院全校幾百名師生與幾十件的樂器,全部遷至深山裏。
鄧泰山從小有一副好耳力,那時每位學生每天只能分配到20分鐘的練習時間,讓他更珍惜每次的練琴機會,也培養了他對音樂的專注力。
1970年,鄧泰山的母親受邀參觀波蘭華沙的蕭邦鋼琴大賽,回程她帶了很多蕭邦的樂譜和唱片。12歲的鄧泰山第一次聽到阿根廷女鋼琴家阿格麗希演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從此迷上了蕭邦。
16歲的鄧泰山帶著僅有的50元美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事納坦森與巴許基洛夫。考官給他的評語是:「手指尚待訓練,但很有音樂性」。
頭一年納坦森讚許他進步神速,而他認為那是因為在那之前他從未彈過一部「正常」的鋼琴。3年後,他被學校推舉出去參加蕭邦鋼琴大賽,鄧泰山與奪冠呼聲最高的波哥雷利奇,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同班同學,後來波哥雷利奇未能進入決賽。
戴著厚厚的眼鏡、窮到差點連上台禮服都沒有的鄧泰山,一路過關斬將成為第十屆蕭邦鋼琴大賽的冠軍,這是該賽創辦53年來第一次由亞洲人獲得這個獎項,同時他還摘下了協奏曲、波蘭舞曲和象徵蕭邦靈魂的馬祖卡獎,當時他22歲。
==================
< 後記 >
9/16 (四)
當天居然巧遇 (陳)俐慧姐,且坐位只隔中間一個位置(四樓正中) !
俐慧姐的模樣一直深刻腦海,戴個眼鏡、俏麗短髮、個子嬌小,
笑起來眼會瞇成一線,很喜歡笑 (呵)。
她5歲就跟父親學琴,一直到上國中音樂班。因為國內學校的音樂班都規定進校後不得與校外老師學琴,光仁 à東海大學 -à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副修大提琴。
雖這麼多年都過去了,她還是沒有忘記父親給她的指導。她去美國深造,有一次回台探親,還特地與陳媽媽來家中探望父親,印象很深刻…..那一次她提到剛去美國時,音樂教授都以為她是小學生,因為實在太嬌小了(呵)。
今年會一次買那麼多場蕭邦音樂場,主要是紀念父親。他最愛蕭邦,生前總是放著蕭邦音樂….但事事多變,自己長大後來不及從父親那兒聽到蕭邦的種種…今年的音樂節,我想也是時候,可以更了解父親及蕭邦了。
9/16(四)當天心情很愉悅,走進音樂廳四樓,離開演時間還有10幾分鐘,匆匆一瞥,座位寥無幾人,就要走進自己位置時,發現有個很熟悉的身影跟我同排…不疑有它,我走進她 然後問:
「妳是俐慧姐嗎?」她笑笑然後站起來 :「我是…」
她還沒說完,我就迫不急待與她相認:「我是。。。的女兒」
俐慧姐愣了半秒才回神,小驚叫的一下:「哇 ~ 妳怎麼還認得我?」
她對我沒有多大印象,畢竟女大十八變嘛 (呵)
我:「妳很好認,很可愛,且臉上有顆痣」,於是兩人就這樣嘻哈地聊了起來,很高興俐慧姐已經是大學的音樂教授了。
聽到我聽蕭邦音樂會的動機時,她笑:「對對,我那時要比賽,他也是叫我要彈蕭邦的曲子」
問候到我家人時,她:「我還記得小時有一次走到你家巷口後想翹課,突然看到妳祖母走出來,我嚇得跑開,也顧不得包包掉在地上,回家後被我媽還用尺之類的打手指,修理了一下。」哈哈,練琴是很有趣但很辛苦,小朋友偶而想翹課輕鬆一下是人之常情。
她:「我記得老師的妹妹是吹笙的」
我:「是我姑姑,後來她也去學了電子琴」
我家族很多親戚不是老師,就是音樂人。不過到了我這一輩就都不是了 ~ 雖有點可惜,但也證明,世界轉變之大、音樂一途的確不是凡人可以走的。
短短時間聊了一些生活上的事 ~ 我從沒想到會在那場合遇到她 ~ 雖然這幾年有透過網路想得到她的訊息,但似乎很難、很遙不可及…,想這一天是父親在天上的安排吧 ~ 。
現在家中少了父親教課的身影、少了學生的琴音 …少了許許多多應該留下的事物‧‧‧
俐慧姐:「對了,能不能送一張老師的照片給我呢?我對老師有點模糊,那時學琴年紀很小不知要跟他聊什麼,但等到我可以聊時,他又不在了。」
俐慧姐開演奏會時,都會在節目單上介紹指導過她的老師們,她從不遺漏父親的名字(不過第二個字記錯,發同音但不同字~呵),藉當晚,我也特別謝謝她。
我:「謝謝妳一直都記得我父親 ~」
她:「當然,我的基礎都是他教的….」 (很驕傲的口吻) ~ 父親一定很欣慰~。
由於父親的教職影響,從小我也對啟蒙老師會多一份信任,信賴與尊敬。但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音樂之外,我發現並不是在學習新事物的「第一位」都是值得讓我冠上「啟蒙」這兩個字 ~~ 更別說是「老師」二字了,現在這個社會,「第一位」真的並不等於「啟蒙」。
跟家人分享巧遇俐慧姐一事後,大家都很興奮,因為她真的是一塊寶玉呀。
姑姑:「你爸爸教她時,從不計算時間的 ~」
哈哈,這是真的!只要是學生上課認真,父親幾乎不管下課時間,每每都是母親要使個眼神或是打電話到學生家催他快回家吃飯。還記得有一次,到了晚餐時間,父親還未到家,母親已打了3-4通電話催促了,仍不見身影…..那一餐,我們小朋友足足等了2個多小時…。雖然等餐有點辛苦,但我們更愛等父親回來後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光。
記得還有一位小女生很文靜、超有資質的,短短幾年進步神速,時值她要升高中,父親一直鼓勵她唸音樂班並努力說服她的父母親。 她的父母希望她讀升學班,進北一女,之後念醫學系 …。我從來沒看過父親花那麼多時間去對家長說明她女兒的優異才能並提出建議,教師要培養一位音樂人是很難的,更何況好不容易遇到不是從小學就帶有天份的學生 ~。資質是天生、很難靠後天培養。
她若上了音樂班也是無法繼續跟父親學…即便如此也花了父親很多心力去跟她父母親溝通,終究還是失敗‧‧所以當時全家都為她最後去讀升學班喪氣好一陣子、、、。
我:「我好喜歡馬勒的音樂 ~」
俐慧姐:「馬勒的真的好美…」
明年是馬勒的逝世百年紀念 ~ 絕不錯過 !!
真開心可以遇到俐慧姐 ~ ~ 希望教課演奏一切順利,有機會要帶家人去聆聽俐慧姐的演奏會。 ^0^
▓< 俐慧姐 >
五歲起受楊琨燦(楊坤燦)啟蒙開始學習鋼琴,初高中畢業於光仁中學音樂班後,旋以第一名之優異成績考入東海大學音樂系。中學期間曾先後師事石嗣芬與劉淑美兩位老師。大學期間則拜羅芳華、張瑟瑟兩位教授門下習琴。
大學期間多次榮獲校內各項獎學金,並與中區大專聯合管絃樂團巡迴合作演出,也曾勇奪校內協奏曲比賽冠軍。大三暑假曾赴維也納與Alexander Jenner大師習琴,並於1981年赴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師事教授Adele Marcus。
1985年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班進修全額獎學金,師事教授Bela Siki,並擔任伴奏助教。旅美期間除任教於紐約奧斯寧音樂學校,亦於大紐約地區北卡羅萊納州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獨奏會與室內樂演出。
1992年返台專任於東吳大學音樂學系迄今,期間與小提琴家宋鳴家、大提琴家黃韻宇組成「名家鋼琴三重奏」,受邀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並數次巡迴全省各文化中心文。1993年與紐約幼青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及受邀演奏康謳教授的作品,錄製成CD和錄音帶。
1996年起分別與聲樂家王秋黎、康美鳳多次合作演出,2001為旅美女聲樂家高為量伴奏錄製「浴火重生」專輯,此外亦多次受邀於輔仁大學藝術節,演講「史克里亞賓鋼琴作品研究」以及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2007-2008年與蕭唯真教授合作演出雙鋼琴以及四手聯彈狂歡夜等多場音樂會。2009年一月與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管絃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六月為聲樂家康美鳳伴奏錄製「詠愛詩篇」個人專輯,同年10月與叢培娣教授合作,演出多場四手聯彈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