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住桃園的大學室友來訪,我高興的用機車載著她跑遍高雄的大街小巷,當然我也特地帶她走一遭我生長的故鄉──左營。
花了兩個小時,我們沿著左營外圍繞了一圈,從凹仔底重劃區到春秋閣、孔廟、左營大路、四海一家、中山堂、中正堂、果貿新村…….走走停停,嘴裡忙著為好友介紹左營不同的風貌,腦子裡卻忙著回憶著兒時的點點滴滴。
我打趣的跟好友說,東北有三多,我們左營不遑多讓,也有三多:廟多、老人多、阿兵哥多。
●
眾所週知,左營是南台灣有名的軍港,每當遇到有自我介紹的場面時,我總會驕傲的說:『我來自全台灣三分之一的男人都會到的城市…….』
我家住中山堂附近,每每假日一到,就見著軍服的軍官、士兵滿街跑,或到軍人用品店把美眉,或到中山堂、中正堂看便宜的電影,或三五成群到觀光戲院、清水戲院一帶撞球,看清涼歌舞劇。
記憶中,中山堂外圍的西陵街,原稱「上海街」,夜幕低垂時際,路寬十來米的上海街,但見人頭鑽動,景象熱鬧極了。街道兩旁,有著各省籍退伍老兵經營的家鄉味餐館,那裡有賣讓人百吃不厭的香酥蔥餅、燒餅油條、鍋貼、山東大餅、槓子頭,臭豆腐,涼麵;此外軍人用品店也到處林立,走個三五步就有一家,店家很有經營頭腦,深懂阿兵哥寂寞愛玩的心,總會僱用年輕、活潑且漂亮的美眉當店員,以吸引阿兵哥的到來。上海街所販賣的功夫鞋、軍艦模型、臂章、反攻大陸鞋〈我總是稱軍鞋為反攻大陸鞋〉,遠近馳名,已然成了左營的另類紀念品──有別於春秋閣所販售的傳統名勝景點的紀念品。
我沒到過上海,不知書本所描繪,歌舞昇平、酒池肉林的大陸上海,是如何的繁榮與奢靡,不過至今,我仍驚嘆著兒時左營上海街的熱鬧與繁景。
在緊鄰中山堂不及二十公尺遠的街上,有一家舞廳,很像天主教堂用彩繪玻璃裝飾壁牆一樣,這家舞廳的壁廊也用彩繪玻璃裝飾著,並在門廊的兩旁吊掛著旋轉的七彩霓虹燈。小小年紀的我,每次經過那兒,總會被吸引,並好奇的想知道,在詭譎昏暗的燈光下,出入的大人們都在裡面做什麼?
直到上國小高年級重新編班,這好奇心才如願得償的被大大的滿足著。
讀小五時我有幸與校花同班,有一天,她高興的邀我及幾個好同學一起到她家為她慶生,在她的帶領下,一當走進舞廳大門的那煞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就是舞廳老闆的女兒,也直到那一天,我總算知道舞廳裡面的世界,在白天看來一點也不特別,這對原本對「舞廳」兩字,充滿奇幻想像的我而言,反而有著小小的失望。
●
從三分局、左營北站到左營南站附近的碑仔頭市場、蓮池潭、舊城一帶,住戶大都為本省人,就建物格式或家居生活方式而言,本省人的建築若不是舊式的三合院大宅,就是西式的透天厝洋房,這與以竹籬笆及紅門為特色的眷村生活模式截然不同。。
陪著好友沿著蓮潭路,一路走著走著,她突然笑著說,我真是很會形容左營而且一點也不誇張,左營的廟宇真的很多。三步就會出現一小廟,五步便可看到一大廟。有廟的地方,當然就可看到地方耆老悠閒自在的在哪裡喝茶、下棋、聊天、講古說今,所以映入她眼簾的景象,真的是廟多、老人多。
小時候,晚上若沒有功課或寫完功課時,我及妹妹喜歡隨父親到走路約二十分鐘腳程的左營大廟,若不是坐在常凳上聽人講古、說書、就是去看跑江湖賣膏藥的藝人,敲鑼打鼓,一撘一唱的有趣表演。每次外出,極疼小孩的父親總會買零嘴給我們姊妹倆解饞。真的,到現在我仍感受得到來自父親大手牽小手的那份溫暖與安全。
●
現在每當選舉,本省人、外省人的省籍情結便會被有心人挑起、分化著,這種亂象看在從小便在眷村混大,卻是道地本省籍的我的眼裡,真的是難過極了。
左營地區幅員不大,卻住有本省人及來自大陸各省籍的居民,大家兼容並蓄,從不曾發生因省籍不同的大事件,早期縱或有糾紛,也多起因於語言不通,彼此雞同鴨講、溝通不良所致,一當誤解講開,大家就又和平相處。
以我家為例,我家保守的父母,雖然不會說國語,不過卻樂意將多出的房宅租給外省籍的鄭先生一家人,不同省籍的兩家人,共在一個屋簷下,共用一間衛浴,共看一架電視機,和樂相處長達四年之久,直到大哥要結婚了,鄭先生一家人才另租他處。兩家人儘管政治立場不同,但是相逢自是有緣,省籍情結在我家是根本不存在的。
●
歲月悠悠,一晃就是四十年,儘管景物全非,年幼的我也變老了,但那顆思鄉的赤子心卻是不變的,至今內心底處,總不時傳來催促:回左營走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