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在孔子來說是「恕」
在莊子而言便是「齊」
聽之於耳~感媚於外
聽之於心~執知於內
當省思自己被世俗偏見與傲慢漸塑成型時
不如放下~給自己空間
給自己放個平衡滴假ㄅ
回歸自然
解消形體拘限
沒有別人的思想和標準
天真無邪滴..........過一段自己內心想過滴生活ㄅ.......
分類:經典研究篇
轉貼分享推薦的文章來源網站:
http://www.how.org.tw/class/discussion.asp?CTID={3A6502D0-7682-400D-A045-656C17E017AA}
講座名稱: 莊子講座6:〈應帝王〉、
〈應帝王〉說人生立身處世,
要能因應無心,此乃帝王的美德,實則更深層的義理在,無心無為也就無名無刑,直如帝王般的自在自得,那人人都成了無冕王,這是人人皆可為堯舜的道家版。
此篇最生動而深刻的寓言故事,就在「神巫季咸」,說算命神準,實則反映出其人的膚淺。
「命」的本身有如「淵」的深不可測,惟在每一當下,
應機示現,展現了靜止之水、流動之水與迴旋之水的不同面相,算命是由示相而識相,僅透顯當下一機的命相而已。
真人不露相,「命」有其不可算的縱深度。
〈秋水篇〉
是《莊子‧外雜篇》的代表作,闡發了〈齊物論〉的旨趣。
其主題論述在「河伯」與「海若」的對話中展開,就在河老大與海龍王的問答間,破解人間小大、是非、貴賤的執著分別,而回歸道的一體無別。
最後,以莊子與好友惠施的「濠梁之辯」作結,此道家玄理與名家名理的對話,問魚樂可知否?名家論定不可知,道家卻認為人可以解消形體的拘限,人可知魚,魚亦可知我,如同莊周可以夢為蝴蝶,蝴蝶亦可以夢為莊周,而開顯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
〈應帝王〉轉真人而為無冕王,
〈秋水篇〉解開是非與貴賤的二分,而朗現「道」的一體無別。
你覺得人情虛假忙亂無趣嗎?
你想要掙脫名利權勢的桎梏枷鎖嗎?
走一趟「其生也天行」的心路歷程吧!
〈逍遙遊〉─
自我主體生命的超拔飛越,不被外在條件所困方能遊,方能「無待」,「無待」即是逍遙。
「逍」是「解消」,解消外界事物對生命的束縛綑綁;「遙」則是「遠大」,因為解消了綑綁,所以人間到處可遊,海闊天空。
欲「遙」需經由「逍」的工夫,是靠休養來的,在心上作工夫。
〈齊物論〉─
世間人所信仰、接受、奉行的者稱為「物論」。
「物論」是各個哲人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和詮釋這個世界的生成和運轉,所產生的解釋是合理而完整的,具有系統
「齊」則是將所有物論齊一看待,但並非只是懷著同情甚至貶抑的態度來看待各家物論;而是要從信徒們信仰的虔誠處來看,該是打從心底尊敬所有的「物論」。
因為「別人只是跟我們不一樣,並不代表他們不好、不對」。不將標準設在自己身上,以我為萬物的中心,否則會產生「傲慢與偏見」的弊病。
「兩性、兩代、兩岸」是當前社會面臨的課題,不以自我為中心,否則會產生「霸道」、「霸權」。要以「齊」的態度來看,齊了便會解消,不會互相壓逼,而能和平共處。
物論皆是天籟,只是因為時空的因素產生不同的解釋,如同大地上的千孔萬竅一樣。所以「齊」是從天籟處看,故能包容異於己的物論。
《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是永遠給對方留有空間,而這就表現在「恕」道上,「恕」就是「他心如我心」,能夠體貼別人。
不會像「己所欲必施於人」表現的太過積極,而常常伴隨著霸道和尖銳的後遺症。
〈養生主〉─
一種說法是「養生之主」,另一種是「養‧生主」。
而所養的「生主」便是指「心」,即養生之道在於養心也。
養心的作法便是解消心知的執著,由於「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知、所追尋的外在只是虛妄的一切,此處的思想與佛家「緣起性空」的概念相互契合。
所追求的只是因緣和合,是不實際的,人們追求它只會使自己更加負累而漸漸腐化。人所應追尋的該是修養生命的境界,這才是人可以把握的,莫以真實的人生去追尋虛無的一切外在,不只是由於它們的不可得,而是因為它們不值得。
〈人間世〉─
人與人的關係所交織成的世界就是人間世。在人間世的人際網絡中,常會理不清彼此的分際而相互牽引、同歸沉落。道家說「生」亦說「救」,天道生我們,我們亦以天道來生我們的後人,天、地、君﹝聖﹞、親、師之所以受到人們所尊敬,正是因為他們生我們,父母生子女,老師生學生,君主生百姓,天地生萬物。
顏淵欲往衛國救人,救人其實是「災人」,先否定別人所信仰的一套,再將自己的這一套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如此一來別人就沒有了自己,救人實際上變成災人了。
關鍵在於你沒有與他的心同在,與他的氣同行。用自己的標準去指使別人該如何做的話,只是站在外面去傷害他而已,應該做的不是站在外面去傷害別人,而是進到他的生命裡面體貼他,與他同在同行。
而自己也要給自己空間,不將自己逼在前線,做任何事都要搶在前頭,這樣的話不僅容易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最好的作法就是「達人心,達人氣」。
要與別人的心和氣同在同行的方法在於「心齋」,在於無掉自己的心,無掉人與人中間那層隔閡,於是心能貼心,心心相印。
聽之以氣而不聽之以心,無掉心知的執著,以完全融入他人的氣中,如此人與人相處的網絡就不會成為束縛羈絆,而能條理分明、遊刃有餘,彼此將會平心靜氣、心平氣和。
〈德充符〉─
「德充符」的意思就是「德充於內而符應於外」,
相互契合而沒有任何間隔。符應即是真情實感、自然貼合。道家講「真」,「天真」、「天生本真」,真情實感的符應貼合就來自天生本真。
〈人間世〉中有一句「心止於符」,很多人會將這兩者「符」的意義相混淆。「心止於符」的符是負面意義的,意思就是畫符咒、符籙,作用就在於要別人都聽自己的,把天下標準都訂在自己身上,所以會升高自己的氣勢而壓迫到別人,是宰制他人符合自己的標準,也正是所謂的災人。
道家認為心有知的作用,而知的本質是執著,心是感受性的心,認知了便會執著。而修養的工夫就在於無掉心知的執著,是「心齋」的工夫,也是「無待」的工夫。要忘記、放下:忘掉自己,才不會背負自己;隨時放下,隨時海闊天空。無待了便逍遙,坐忘了符應貼合。
我們的知不是知識論的知,不是符合外在的現象,而是價值論的心。德不形於外而充於內,「形於外」是賣弄炫耀,不僅負累自己而且壓迫別人,導致別人的反彈、抵抗;
「充於內」則是內斂涵藏,運用智慧化解、解消心知的執著。因為這個工夫,所以好才能永遠成為好,好才會一直在那裡。不然就會因為形於外而變質,好便不再是好的了。
http://www.how.org.tw/upload/download.asp?PKey={3A6502D0-7682-400D-A045-656C17E017AA}&Name=莊子六精彩片段.wmv&topic=0
視訊之妙
http://hipaper.hinet.net/member/vidio/vidio_3.asp?id=26195
把妹出糗
http://hipaper.hinet.net/member/vidio/vidio_3.asp?id=26219
厲害
http://hipaper.hinet.net/member/vidio/vidio_3.asp?id=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