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背包客」這個名稱是在MSN messanger的聊天室和一個久位碰面的好友互丟訊息時得知;
第二次對這個名詞有深刻的印象是在逛書局時隨手買下的一本書「游牧女之歌」的內文中看到。
「背包客」的英文是back-packing,指的是把所有家當利用大背包背在身後四處「自助旅行」的人兒,他們沒有確切的目的地,更沒有事先規劃行程,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非常的簡便,通常是「十一路公路」。「簡單刻苦」應該是最佳的代言詞吧!他們注重的不是旅遊的舒適度,更不在意別人口中的觀光景點,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旅行,藉著自己的雙腳和雙眼認識一個陌生的環境,了解當地的居民和體驗當地的生活。
曾經,朋友邀我在去年十一月成為背包客,到衣索比亞遊走,我,非常的心動。然而,礙於現實的規範以及「暫時」無法克服的心理障礙,我沒有加入,後來朋友也因為雜事纏身而未能成行。
今天,一場雲南自助行的演講又讓我那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流浪特質蠢蠢欲動了起來。
李偉民,現階段的身分是學生,曾經在民視尚未完全成形時就是員工之一,工作四年後被挖角至三立,販賣七年勞力之後,他自問,賺了這麼多的錢,最終的目標為何?放下週遭的一切,仔細思考人生目標的那一剎那,他決定回到校園,重新拾起學生身分,再次充實自我。
付諸行動之後,一切有如水到渠成,三所申請的學校皆接受他的入學申請:英國某校(忘記了!),中國的北京電影學院和台灣的台南藝術學院。深思熟慮並和以往的大學老師商討之後,他決定前往北京,接受「匪類」的洗禮。
大略介紹他的背景之後,就直接切入主題吧!
去年二月,他背起了重達廿,卅公斤的背包(裡面當然包含所需要的攝影器材),上路!
決定成為背包客,他拋棄市面上銷售的旅遊手冊和景點介紹的書籍,選擇以著自己的方式旅行。
雲南,聽起來像是隨時可能會被下蠱之處。
抵達昆明後,利用兩三天的時間和當地人交談,言談中詢問各處值得背包客深入了解的地點,並開始策劃未來兩個月的行程。就這樣,大理和儷江,一般觀光客聚集和消磨時間的勝地,成了他臨時打尖之處,而四週的小村莊和部落才是他想認識的重點。趕集,婚禮,慶典...只要是能參加的,都不放過。幻燈片放映的是路邊阿伯的攤子,老婆婆和他孫子遊玩的畫面,婚禮上的豐富菜餚,扎染的工廠,白族女子的傳統裝扮,傣族人的潑水節,上街買賣的女子,各族鮮豔的服飾,住屋,農田生活...樸實的寫照更能代表不為人知的雲南。
聽著他娓娓道來,那是一種滿足的感覺。
可能花一整天的時間行走,
可能花一上午的時間坐在湖邊發呆,
可能停下腳踏車和路旁的小弟弟聊天,
可能被街上的小孩子追著跑,
可能看到路旁美麗的傳統服飾而厚著臉皮應凹著老闆訂做一襲原本只有女孩才會穿上身的衣服,
可能...
這一切的「可能」成了一張張美麗的幻燈片,也成了一幅幅難以忘懷的美麗回憶。
我,真的心動了!哪一天,如果我的朋友一直找不到我,或許我已鼓起勇氣,跨越「現階段」還無法克服的心理障礙和現實環境,背起我的大背包,利用我的雙腳和雙眼去體驗那樣的旅程。我想,那樣的人生經驗一定是用金錢和任何有價值的物品所無法替代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