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23 22:45:55| 人氣68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積善之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積善之方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古代有一姓顏的人家,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他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孔子也稱讚舜之大孝說:「宗廟饗之,子孫保之。」上述之論,確是至理名言。

再證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楊榮,其祖先世代以擺渡為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隻總是相爭撈取貨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

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築祖墳。」於是就依指示葬在那裏,就是現在的「白兔墳」。後來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並得皇上加封曾祖父、祖父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士。


二、施比受更有福

鄞縣人楊自懲,起初當縣吏,心地忠厚,為人公正。有一次縣長處罰一個犯人,打得血流滿面,還不息怒。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請縣長息怒寬恕。縣長說:「此人犯法違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頭說:「為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這種事破了案都不能高興,怎麼可以發怒呢?」縣長因此才息怒。

自懲家境貧窮,又廉潔自持,從不收受別人財物。碰到了犯人缺糧時,也都盡力救濟,即使自己挨餓也在所不惜,至誠持善從不間斷。後來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也作到刑部侍郎,次孫也作到四川廉憲,都是名臣,今人楚亭、德政,官運亨通,也是他的後代。



三、護生得好報

明英宗時,福建盜賊作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恐濫殺無辜,因此先設法取得賊黨名冊,凡沒有參加匪黨組織的人,即暗中給予白布及小旗,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插旗於門首,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後來謝之子中狀元,當宰相,孫子也中探花,滿門得享富貴。

又蒲田有林姓人士,母親樂善好施,常作粉糰布施窮人,凡索取者都照數施捨。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個,三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母親也照給無誤,而從未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道人知其誠心救人,就對她說:「我吃你的粉糰三年,無以為報,特地前來告訴你,你家屋後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

她兒子依言埋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從此不斷出貴,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還有馮菴太史之父,當學生時,有一冬天清晨上學,路上遇到了一個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凍僵,就即刻脫下自己的皮袍給他穿上,並扶其回家救治。當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點說:「你救人一命,出於至誠,吾派宋朝名將韓琦作你的兒子。」而後生下了琢菴,就取外號為琦,以作紀念。


四、積德之人鬼神欽仰

臺州應尚書,壯年時住山中讀書,夜間常聽到有鬼怪作祟叫鬧,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聽到了鬼在談話說:「某婦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見歸來,他翁姑以為兒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會來自縊,我從此有人代替,可以轉世投生了。」應尚書聽到了此語,就即刻賣掉了田地,得銀四兩,並假造了一張其夫的書信,一併寄到了她家。她母親發現筆跡不同,有點懷疑,但繼之一想:「書信就算假,銀子總沒有平白送人的道埋吧?想孩子一定平安無事才對。」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婦改嫁。後來她的夫婿總算回來團圓。

應尚書後來又聽到了鬼說:「本來有人來代替,卻被那位秀才破壞了此事。」另鬼說:「那你就找他算帳啊!」鬼說:「不行,上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為將來陰間尚書,吾怎能害得了他。」應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碰到了飢荒時,必捐獻糧食救災。遇到了親戚有急難,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了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孫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還有常熟縣人徐鳳竹,他父親頗為富有,偶然碰到荒年,就先免收田租作為救災的倡導,又拿糧食去賬災救貧。有一次夜裏就聽到了鬼在門口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連續幾天晚上唱個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懈怠,舉凡修橋舖路,齋僧濟眾,凡有益大眾之事,無不盡心盡力。後來又聽鬼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後來徐鳳竹果然作到了兩浙巡撫。


五、平冤減刑合天心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常往獄中探查案情,遇有無辜冤獄之人,即簽報案情給主審官,待開庭時,主審官依此案情審問,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一時京都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而屠公卻從不居功。

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京都都有冤獄,那四海之廣,百姓眾多,必尚有許多冤獄,應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詳加調查以平冤獄。」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員,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了神靈指點說:「你命中本應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上帝特賜你三子,並都享高官厚祿。」過了不久,夫人就懷孕,後來接續生了三個兒子,名叫應損、應坤、應竣,都當了大官。


六、敬神護法子孫昌

嘉興人包憑,他的父親是安徽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平湖袁氏為婿,跟我父親很有交情,雖然博學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他很留心佛道思想,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偶然行至一村,見一寺院破漏,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給主持人作為修築廟宇之用,僧人說:「工事太大,所費必鉅,恐怕難予完成你交待的心願。」

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貴重值錢的衣物,交予僧人,雖經隨行僕人再三勸阻,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並說:「只要佛像不被破損,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係?」

僧人說:「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但你的虔誠心,確實難得。」寺院修好之後,有一天他又同父親來遊此寺,夜宿寺中,即夢見護法神前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俸祿。」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檉芳,都真的做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吏的時候,對一個無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很是同情想替他洗冤,這個囚犯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代為洗雪冤情,我們已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下,詳述案情過節,並許身給他,或許肯用些情份,那麼我就能活命了。」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裡,她即親切招待,並告訴她丈夫的意思。支先生斷然拒絕,只答應她盡力平反案情,結果犯者無罪獲釋,他們夫妻登門道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給你,當掃地的小妾,此禮可通,還請笑納。」支先生只好備了禮物娶她了。後來生兒子名支立,廿歲就登科,官至翰林,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亨通。

以上各段所述,雖然情節、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為善的實例。


七、真善與假善

若就積善之事詳細來說,有真善假善,有端善曲善,有陰善陽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滿善,有大善小善,有難善易善等之分別,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不然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枉費苦心,一點好處也沒有。

什麼是真善假善?

以前有幾個儒生,去請教中峰和尚說:「佛家論善惡,如影隨形;現在某人行善而子孫不發達,某人為惡而家門隆盛。那麼佛所說的報應是沒有憑據了。」中峰說:「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沒開,認善為惡,認惡為善,不說自己顛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報應有差錯哩!」大家說:「善就善,惡就是惡,那裏會認善為惡呢?」中峰就叫他們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一個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說:「這也不一定。」另一個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又說:「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時看到的善惡說出來,但中峰都不以為是。

中峰說:「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只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惡。假如對人有益,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所以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為之善是假善。


八、端善與曲善

什麼是端善與曲善?

一般人都認為謹慎,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聖人卻認為敢做敢當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卻是隨波逐浪,沒有志氣,沒有道德精神,沒有道義勇氣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說的善惡,就跟聖人所想的不一樣。

總之,天地神鬼對於善惡之觀念,都與聖人的觀念相同,而與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說:若想積德行善,決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須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為愛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絲媚世之心,一點僨事玩世之心,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


九、陽善與陰善

善又有陽善與陰善之分。

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就是陰德。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陰德天必賜以厚福。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必有奇禍。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橫逆之事也特別多。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藏。」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值得探討,因此,陽善與陰德,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


十、是善與非善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說呢?

舉例來講: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富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創下了惡例,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丟臉的事,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還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了起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釀成風氣。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觀念說,子貢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一大敗筆,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孔子反倒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

因此說: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現在,必看事情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的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十一、偏善與正善

至於善有偏正,又當何講?

舉例說: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個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呂公不為所動,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算。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呂公才後悔說:「當初若稍微跟他計較,送官懲罰,小懲足以為戒,也許今日不會促成此種大惡,都是吾當初存心過於忠厚,怕被人誤為仗勢欺人,以致害了他!」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飢荒,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官府卻一概不理,於是暴民愈為放肆,變本加厲,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懲治暴徒,鄉里才為之平靜,而免大亂。

因此說:人人皆知善是正,惡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則是正中偏。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則是偏中正。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


十二、半善與滿善

還有半善滿善,又作何解?

易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勤而積之則滿,懈怠不積則不滿。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廟裏燒香,想布施卻又家境困難,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獻,但廟裏主持高僧還是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此女貴為宮女,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佈施,主持高僧卻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開口問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親替我祈福,今天捐獻千金,你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說:「以前布施雖小,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今日布施雖多,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

以此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滿善。」

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之術,以利行善濟世,呂祖問說:「這種金會還原嗎?」鍾答:「五百年後,終究還要復原為鐵。」呂祖說:「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這種法術我不想學。」鍾說:「修仙要先積滿三千功德,就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可以學仙了。」

因此說: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牢記在心裏,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望報,就是終生行善,還只半善。

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錢,而心裏沒有感覺。付給其人,而像沒有其人,付出了錢財,而像沒有錢財。如此就是三輪皆空,一心清淨之境,則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報,捨財物而心痛,那麼即使是萬兩黃金,也只半善而已。


台長: 優格
人氣(68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