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印刻)
這是蘇偉貞的半生回憶,是眷村、家庭、成長、失去的故事。寫的都是台南,她自幼生長(回憶恆存)的台南,以及現在教學棲居(迷惘失落了)的台南──她稱之為「南都」。
書名《租書店的女兒》來自全書的首篇文章,回憶父親曾經開過的租書店,還有那些啟蒙她的言情小說以及父親熱愛的武俠小說。其後則是時光回憶和現實空間交織的系列文章,她既深愛台南,又時時感到遺憾與迷惘,她深愛的是心裡的那個,她遺憾的是現下人事已非的這個。這些矛盾的情緒交錯纏繞,拼剪出一個此前未見的台南,不是古都寫意,卻仍舊時空明滅光影斑駁,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然而此書幾乎無「我」,全書採取曲折的第二人稱「你」敘事,亦即,作者口中的「你」其實是她自己,是此刻的寫者寫給此刻寫著的自己。這個「你」的指稱將對話迴路封閉起來,成為作者寫給自己的信件或紀錄,同時也是不直接面對「我」發言的一種敘事折射。「你」是近年很常見的獨語寫作形式,然而在蘇偉貞的寫作脈絡看來,一方面是作者對於對話的可能性高度存疑,另一方面也是對於文本的「作者已死」宿命的竭力抵抗:文字一旦開放對話總是要灰飛煙滅,寫給自己則是還有風乾保存的一絲希望吧。她正是如此盡力地捕捉逝去的一切。她力挽時間狂瀾直到書末方才鬆手,以「我」的立場娓娓道來父親的去世,彷彿一個人使勁忍著淚,不忍直視,直到那淚奪眶而出了,才深深的正眼凝視生命。
蘇偉貞有她自己的一套敘事語言,跟不上她這一路的,整個兒落在外面,霧裡看花;跟得上的就知道其中精采在於語言,不但要看文字故事,也看語言的轉折跌宕。蘇偉貞常用的敘事方式不僅僅是隱匿主詞而已,她使敘述或對話或獨白隨意跳接;任意讓言說的主客位置互換,或是插入大量括號打斷閱讀節奏等等,連究竟是正面或負面表述有時都不直接以肯定或否定句顯示──這是一套有意思的語言規則,讀者必須進入那一種語言習慣裡方能懂得:重點全在那文字背後的抑揚頓挫,知道哪兒是重音就知道這話的意思了。換言之,蘇偉貞的文字是有聲音脈絡的,朗聲將那句子在心裡過一過,眷村最鮮活蹦跳的多省腔調語言就這麼輕而易舉的被她寫出來了。
這樣一本憑弔過往之書最意味深長的自然是文字內的時間感,「現在」時空的描述多用以對照過去的人事物,「此曾在」與「此仍在」成為極具張力的宣稱,而時間帶來的失落則是反覆出現的主題,如同蘇偉貞自言:「難怪你總感覺活在時間夾層,忽而熟悉/陌生、不耐/閒適、討嫌/狂喜、念念不忘/意興索然……為兩種不同狀態時間所擠壓,你的新南都時差使你帶著你自己的綠光晶體,反射現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