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5 21:08:32| 人氣1,1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書古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歷物十事

 

  宇宙萬物是以某種法則存在且運作又交互作用,人類為求研究的方便將累積的經驗分類成各式學問。當我們用一項學說或模式去解釋自然現象時,就哲學宇宙觀而言,歷物十事的命題主要討論了宇宙的無限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以及時間和空間觀念的相對性、可變性諸問題。

  其主要論述事物的異同關係,強調異同的相對性,亦和名實問題有關。下面是有關於十個命題的分別論述:

  

  ()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南方無窮而有窮

  () 今日適越而昔來

  () 連環可解也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上述存有思想使許多人稱惠施詭辯,然而其中核心為宇宙認識論,談及空間觀念的相對意義、空間高度的相對性、無窮和有窮的相對意義、時間觀念的相對性或可變性、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及可變性,最後則是宇宙觀的總結論。

  胡適以第十事「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為歸旨,在其中國古代哲學之書曰:「前九條是九種辯証,後一條是全篇的斷案。」3

  筆者認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之旨,既非墨家的兼愛也非儒家的仁愛,以惠施多方求知的背景,應是藉認識萬物而廣泛喜愛萬物,知其同異,進而明白萬物於天地共存一體,服膺世界為「合」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乃我國古經中所常論述的和諧之道,是人與自然相以求合的和諧。所以許多學者們普遍認為,這第十事與道家莊子「齊萬物為一」的思想有相似之處。不過莊子以道為根,傾向否定事物之間的差別性,惠施卻從萬物常理常情,講同與異的關聯性和統一或消除的方法,實際上兩造觀察角度還是不符。

  關於這樣的統合觀念,亦有支持在第五事當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哲學通史便有以下分析:

 

在區別中尋找統一,又在統一中發現區別,從而確立事物區別的相對性,這是惠施「歷物十事」即他的哲學思想的根本方法。懂得這一方法,對於其餘九事,也就比較易於理解。4

 

  歷物十事在區域內究竟能夠說出什麼道理,學界學者共識亦分為不少派別,然而眾說紛紜中,它可以是經驗科學、相對主義、邏輯學、哲學、語言學的研究範疇。

  因之,天有天道、人有人道、物有物道,歷物內含宇宙無限大及萬物皆由至小之物結合而成的觀點,筆者不認為惠施學說僅是詭辯方面的產物;倘若用曲解形式來察核名實,忽略語意確定性的理性思維尺度,那麼宇宙萬物觀的意義終將陷入為爭辯而辯而已。

  當時物理學不夠發達,辯者的推類方式也許有失誤,從而判定屬子虛烏有之說看來實欠公允,這些命題沒有相當深厚的自然科學基礎是無法提出來的。

 

三、辯者二十一事

 

  知識上之辯是為了分辨事非真偽,由於天下參與討論的辯者很多,這二十一事在思想上並不統一,類似的命題或歸於惠子或歸於公孫龍或其他與之相應的辯者。思想上尚有難於統一之處,所以我們還是不將二十一事歸於具體的某一個人。

  辯者二十一事被牟宗三評為怪說視為詭辯,不由以無解而難明合同異理論:

 

所謂蓋誠「琦辭怪說」也。若以此怪說而明合同異,則直擾亂而已,非真是合同異。若以擾亂為合同異,則只是「似是而非」之瞎?,並合同異之理境之真實意義亦喪失。5

 

  士的來源不一,又加上過於複雜的敘述會妨礙意旨的表達,但若將這些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的眾說紛紜細加分析、類比,用更多元化的方法推類命題是均可闡釋的,應非為反知識之奇辭怪談。

  這些同異並舉,辯以正名實涉及名實現象關係的辯者二十一事,命題問題是如下:

  (一)卵有毛

  (二)雞三足

  (三)郢有天下

  (四)犬可以為羊

  (五)馬有卵

  (六)丁子有尾

  (七)火不熱

  (八)山出口

  (九)輪不輾地

  (十)目不見

  (十一)指不至,至不絕

  (十二)龜長於蛇

  (十三)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

  (十四)鑿不圍枘

  (十五)飛鳥之景未嘗動也

  (十六)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十七)狗非犬

  (十八)黃馬驪牛三

  (十九)白狗黑

  (二十)孤駒未嘗有母

  (二十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馮友蘭將其所有論述分為「合同異」和「離堅白」二組思想,6並不受牟宗三所支持;公孫龍認為事物全是差異的「離堅白」與惠施認為事物沒有差異的「合同異」,在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之間去探討這些領域,也與天下學者雄辯的問題是一致,莫不希望能勝人之口,能服人之心,所用之術也可能是屬於推類解讀。

  名實觀根據物之實給予物之名,荀子把人所知的認識過程分為感官感性認識和心之理性認識,《荀子.不茍》提及惠施學術有「卵有毛」一說,筆者以為只此一最為可信。

  因此試就此題,歐崇敬解釋如下:

 

而「卵有毛」、「馬有卵」、「丁子有尾」則由生物學的角度提出,(卵、馬、     蛙)在形成前的狀態,也就是既成的存有者內涵乃包含著其形成的因素。這是惠施一派的科學發展……從大範圍的物理特質論證存有物質代表的「名」內在,其實包含複雜,而應從連續發展的立場全幅掌握,收入一「名」的內在以為其「實」。7

 

  分析「卵有毛」之說,可知屬於客觀非個人經驗的察覺,若「卵有毛」來展示以合論卵與毛之「合同異」說,亦或尚稱完整。不過,試看除了蟲卵、禽蛋之外,似乎魚卵和甲殼類、兩棲類的卵未都呈現毛組織,故筆者以為雖為合理卻依然不周全。

  分析解釋活動中,李賢中將思想單位解釋成「既是在合理性標準範限下的思維情境,而單位與單位間又有某些共同要素…合理化解釋的要件有:1.可解釋性的預設2.合理性的標準3.時空範圍的設定4.認知立場及觀點的取擇。…思想單位結構的三大部分為:1.情境構作層2.情境處理層3.情境融合。」8

  總之,自然現象經過觀察、分析、歸納、假設、驗證等導出基本定理;因此,推測惠施的善譬命題在解釋上,某一範圍生物基因演化構作卵與毛,描繪處理著卵有毛一說,最後情境相互融合,故使其中「綜合」之理合乎問題。

 

四、合同異理論

 

  歷物辯說等內容與旨趣,各家觀察所錄並盡不相同,那麼惠施的同異觀是怎樣的?楊俊光綜觀學術界各家說法,幾乎一致認為是取消同異的「合同異」。9

  《韓非子.說林》記載惠施分別狂者、逐者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則異」,及猿豚同柙「置猿于柙中,則與豚同」之同異,所以筆者認為惠施處理的同異觀時,先辨別而後綜合,兼具別同異和合同異的概念,只是合同異是他在同異離合之論點中,最主要也最明顯的主張。

  因此舉例勞思光所下的定義:

 

一切物性及標準皆僅屬相對關係,並無絕對性。此一相對性問題,通過同異問題而表現,又最為顯著;因此,吾人亦可以同異問題為惠施學說之代表。10

 

  關於大同異與小同異的解釋,胡適說得適切:

 

科學方法最重有無同異。一切科學的分類,都以同異為標準。……「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一切科學的分類,只是這種「小同異」。……怎麼說「萬物畢異」呢?原來萬物各有一個「自相」。……但是萬物雖各有「自相」,卻又都有一些「共相」。……有「共相」,故萬物可說「畢同」。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可見一切同異都不是絕對的區別。11

 

  惠施在其同與異的處理上,似乎反映了個人傾向用合不用離的思維,此與荀子正名篇云「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所謂名實認知進行「同則同之、異則異之」的劃分思考,是大為不同。

  荀子重視如社會、政治、經濟等人為因素,解蔽篇中云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和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是說與其盡言萬物規律卻不知聖王,他們對實的內涵及外延認識有別。所以,惠施並非不知實,而是他對於人對於制名的主客觀的詮釋與察核實的變化性,做一系列的思考,偏向探索宇宙萬物統合式的自然現象。

  誠如歐崇敬所認為惠施學術思想屬於數學、生物和物理的名實,客觀分析了「單位」、「大小」、「同異」、「厚薄」、「面」、「無限延伸」、「相對性位置」、「時間中位置的瞬間性」、「集合觀念」、「類種觀念」、「時間的連續性」、「物質構造的可分析性」、「圓周上中心點的觀念性位置」、「存有者皆善的存在、皆為存有項之一者」等論述。12

  再者根據《呂氏春秋》淫辭篇和愛類篇記載,惠施在政治上主張也以「必善左右」、「合縱」、「去尊」、「偃兵」為主,所以同異關係呈現一貫「合同異」思維。

 

五、結語

 

  總合起來說,將各別分項分類的事物或概念,依其共通性合而歸類論之,是「合同異」的精神。

  至於宇宙事物不斷在共時、歷時中變化,一切所有者並非現成,時而不一不異又不存不滅。後期墨家計算應用的科學實驗技術知識是更為厚實,惠施思想僅較傾向自然哲學,強調實的相對性,強調同一事物本身或不同事物之間皆呈現著可變且相對。

  惠施具備獨立性哲學思考,從外觀天地萬物到內省心中宇宙,大同大異、小同小異、畢同畢異,得到相對性轉化的概念;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並非詭辯,或不注重某一範圍的絕對性以及統一名實的矛盾,而是用「棄而存昇」13,擴大相同點來提昇審視相對性,達成聚集綜合的目的。

  莊子認為辯者無勝,故從莊子天下篇來看研究方術,莊子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弱於德強於物」、「遍為萬物說」、「散於萬物而不厭」、「以善辯為名」、「逐萬物而不反」。但天地大道之於莊子和惠施亦類比魚樂之辯、人情之辯、物用之辯,根由來自於道家莊子的玄理思想與博學者惠施的名理思辯,求其通達知曉天下萬事萬物表現之「同異」問題了。

 

備註

1.      徐漢昌〈第九章第二節名家〉《先秦諸子》(台北:台灣書局,1997年),頁177180

2.      周云之〈全書導論〉《先秦名辯邏輯指要》(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5

3.      胡適〈第八篇第四章惠施三、十事的解說〉《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頁202

4.      楊憲邦主編〈第十四章第二節惠施的歷物十事〉《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293

5.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頁32

6.      馮友蘭將「卵有毛」、「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山出口」、「龜長於蛇」、「白狗黑」等歸入「合同異」一組也。餘則歸入「離堅白」一組。

7.      歐崇敬〈《莊子》書中交友與存有學之論辯脈絡探析〉《鵝湖月刊》(第2910期總346期,      20044月),頁46

8.      李賢中〈從「辯者二十一事」論思想的單位結構及應用〉《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8期,2001年),頁8284

9.      楊俊光〈第四章哲學思想二、合同異說駁議〉《惠施公孫龍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69

1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頁298

11.  胡適〈第八篇第四章惠施三、十事的解說〉《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頁206207

12.  歐崇敬〈先秦卷第十二章第二節惠施〉《中國哲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007年),頁303

13.  辯證法當中的「廢止」、「保存」、「昇華」三個階段。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3.      周云之,《先秦名辯邏輯指要》(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4.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5.      徐漢昌,《先秦諸子》(台北:台灣書局,1997年)

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7.      馮達文  郭齊勇編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8.      楊俊光,《惠施公孫龍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9.      楊憲邦主編,《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10.  歐崇敬,《中國哲學史》(先秦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11.  譚戒甫校釋,《莊子天下篇校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二、期刊

1.      李賢中,〈從「辯者二十一事」論思想的單位結構及應用〉《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8期,2001年),頁7990

2.          翟錦程,〈惠施「歷物」名學思想的自然哲學基礎〉《鄭州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93期,20065月),頁3032

3.      陳文團,〈辯證唯物論中的「合」與中國哲學中的「合」〉《哲學與文化》(第117期,1984年),頁443457

4.        波,〈荀子的政治化和倫理化的語言哲學—一個系統性的詮釋、建構、比較與評論〉《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11月),頁99126

5.      歐崇敬,〈《莊子》書中交友與存有學之論辯脈絡探析〉《鵝湖月刊》(第2910期總346期,20044月),頁4351

6.      陳孟麟,〈論先秦智者學派的主要人物—惠施學說〉《中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1998年),頁1418

7.      劉良瓊,〈惠施邏輯思想評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8卷第1 期,20041月),頁2428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饅頭 大師兄 徐祥盛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1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知識 或 技能 |
此分類下一篇:訊息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