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領了十年服務獎,簡單地說就是恭喜你在教育圈撐十年了,然後趁這個機會好久不見的同學們見了個面,開開同學會。(但下次見面會是什麼時候呢?)
十年是個很奇妙的數字,那會讓你忍不住想想自己做了什麼?
有些同學考上主任,有些同學從沒當過行政,有些同學從山上到山下的學校都待過,有些同學出國唸完書回來,有些同學則離開教育界,還有的......離開了人世。
我這幾年的經歷應該算蠻特別的吧?至少比一般老師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經驗。
也因為輔導團跟這些特別的經歷,成長了非常多。
前五年、後五年,正好一半一半。
接下來還會在這裡待下去嗎?
我開始想,五年前自己開始進到這裡時,自己想要做什麼?而又做到了什麼?
1.想建置一個沒版權問題的教學圖片圖庫:
這個辦到了,而且為此還跑遍台中各個地方,還有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經歷(當初還曾覺得是遙不可及的工作,沒想到一點一滴慢慢真的實現了)。
2.想整理可以用在教學上的新聞影片,取得授權,掛在網站上提供給老師們使用:
這個失敗了,曾經嘗試過跟東森、民視網站聯繫過,前者曾有一段漫長的信件往返,直到後來實在拖太久所以不了了之,後者是從來沒給過回應。
不過這也沒辦法,畢竟要求人家要無償授權,能回覆我已經很感謝了。
目前是教一般老師如何下載的方式,但民視後來開始收費;而東森最近則又改了網站,我還沒找到下載的方法。(如果有人知道,煩請一定要教我>///<)
3.想確認九年一貫到底是理想還是可執行的現實?
這個做到了。一開始並沒有那麼明確的問題意識,只是五年前想說當時大家都對九年一貫感到很模糊籠統,很多東西做了或說了卻又不完全,也有一堆認為這是打高空、過於理想的聲音。
於是五年前我開始做社會領域的「能力指標多元評量」,目的很簡單,就是想確認「有沒有辦法在學習階段結束後,確認學生是否達成每一條能力指標的學習」?我以為如果可以辦到這件事,那這就是可行的。
這東西一做就是五年,到現在,我已經不知道「如果不這樣做,那教學與評量應該怎麼做」了。
做出的東西很有意思,因為我是把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活動跟所有的評量都根據能力指標來規劃的,最後不但可以在每次評量提供學生一張很詳細告知各項能力學習情況的成績單,還可以在兩年結束後給學生一張很明確的「能力檢核表」(如果知道這是什麼的人,應該會很驚訝這東西竟然做得出來) ,甚至我還可以用電腦自己跑文字評語出來(這是副產品,我的論點是:只要評量夠確實,就可以用簡單的公式讓電腦自己跑評語)。
這也是讓我功力大幅提昇的東西,因為要根據能力指標來評量,所以一定要做多元評量(實際上也是這麼規定的),而且因為要達成能力指標,所以每個教學都會很明確。
最後我發現連教出來的學生都有差異,他們比較會思考、比較能找出問題的重點、比較能活用知識,甚至國語文能力會稍微好一點(這也是副產品),他們不但比較能做討論,也能回答開放式的問答題。
對我而言,我終於明白「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利用教科書協助教學;而不是教教科書」、「一綱多本」這些東西背後的含意、可行性,以及怎麼落實在實際教學中。
目前我努力的是,讓其他人也能試試看這個。
但自己做是一回事,說服別人又是另一回事,嘗試了很久,今年才好不容易遇到願意試試看的學年老師(不過也只答應先嘗試第一次評量)。為此我投注很多心力,因為要根據每個不同的情況去簡化這些東西,還要寫一堆說明,還蠻繁複的。
(我一直在想,如果連學校的同事都沒辦法影響,那我如何能推動這個東西呢?不,不該說推動,因為這是教學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
對於做出來的東西我還蠻得意的,因為目前為止,我還沒看過或聽過國內有誰能做這麼完整的,每次總聽到有人想根據能力指標設計題目,但我已經做到多元評量(筆試只是其中一小部份,當然也每題都根據能力指標設計);每次總聽到有誰根據指標設計一個單元活動與多元評量,但我卻是從頭到尾所有的教學統統包含在內。
但即使如此,我最困擾的還是: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這件事代表什麼。
4.中年級鄉土教材:
這個現在正在做,主要是想解決社會中年級長期以來的一個問題:教科書無法根據縣市鄉鎮編寫,但中年級卻有許多縣市鄉鎮的能力指標。
我們做得還更多,因為想弄出沒有版權問題、免費的教材與資源,因此照片自己拍、地圖自己畫,工作非常繁瑣。
我曾經想過,如果做完這個,任務應該就統統完成了吧?
不過,一邊做一邊卻也擔心一件事,因為這件事很容易走火入魔。有關縣市鄉鎮的能力指標說穿了不過就那五、六條(狹義來看是五條),其他還有很多能力指標要達成的,不該把焦點都集中在這些縣市鄉鎮的「知識」上。不過,這種事現在說也沒用,因為連4都還沒做好,怎麼去讓人理解3(這篇文章提到的3,能力指標多元評量)?
我最近一直在想,明年呢?我還要繼續下去嗎?
還是回到學校帶班?就像其他的老師那樣?
或者就像其他的老師那樣,慢慢朝行政發展?去考主任校長?(我一直覺得,行政專業跟教學專業是不同的)
我蠻期待教師分級制,甚至希望最好能綁薪水,不過這件事也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實現(連教師評鑑都很難搞定了)。
我還有什麼該做的?
或者,我現在做的這些事到底有沒有用?
很多時候,我都會感到很困惑,我們跑了很多地方,寫了很多計畫,開發了很多東西,做了很多宣導,但我卻不知道這件事改變了多少?
我很期待能以一己之力去讓教改修得好一點,我以為這件事也必須從基層開始,但有時候我會想,我們做了不少事,自己為好像完成了不少東西,但回到學校,可能隔壁班的老師還在依照十年前的教法在教學。
也有太多東西都被形式主義給淹沒。
最困難的不是去實現某個看起來遙遠的理想或口號,而是當你實現這個理想與口號之後,你很難說服其他人相信這件事是辦得到的。
因為「理念」永遠是最難傳遞的東西,遠比推動某個東西或依照程序來做某件事情要難。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在這裡沒有辦法造成期待中的一些改變,那或許我應該離開,畢竟我也沒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好。
我總是覺得很懶,很多事情拖拖拉拉的,尤其是要交成果或計畫、聯繫什麼的時候,我都會很不想做(雖然最後還是會做),幸好因為很幸運,應該說是遇到貴人吧?所以很多行政上繁瑣的事情,還不用太傷腦筋。
但你跟我說教學相關的事,這部份我卻很有把握。
我到底還有什麼事情沒做呢?
鄉土教材就要編完了,如果說還想做什麼的話,其實我還想弄出一本綜合的鄉土教材(目前是依照各版本教科書來編的,因為我想這樣才能讓每個老師馬上能配合實際教學,而非覺得這是附帶的補充,因為本來就應該這樣)。
我還想做很多教學元件,免版權的,讓老師可以自由去組合這些東西。
然後呢?
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把這些時間拿來寫小說、準備考試,我會不會有比較多的薪水?或者日子會不會比現在好一點?
但是,再十年後呢?我會怎麼看待接下來的這十年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