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06 09:00:00| 人氣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英國朋友的「老毋老」安養法 ◎黃珠芬

高齡化在台灣是熱門話題,那麼無論是女權、性平、老化都走在台灣前端的歐洲又是怎樣的情形呢?我曾在英國生活多年,幾位英國「老」朋友,讓我看到自己未來的「可能」。

 

歐洲一方面因為安養院太貴,一方面養兒防老的觀念薄弱,老人大都很獨立,情願守著自己習慣的老窩,甚至到失能時僅靠子女、朋友或照服員按時探訪,僅有少數撐到最後完全無法自理了,才短暫住進昂貴的安養院,大部分是在自家終老。

 

兒子的小學校長菲莉從未結過婚,獨居在一棟兩層樓的小透天厝,87歲的她這幾年身體常有狀況。醫師要求她戴上求救手環,萬一跌倒手環會自動撥電話給預設的聯絡人。菲莉戴了一陣子,放棄了,因為有一次她去聽音樂會,熱烈鼓掌之際,兩位緊急連絡人突接到菲莉跌倒的訊號,虛驚一場。去年冬天她在結冰的路上滑倒,在家躺了好幾個禮拜,靠鄰居朋友送餐、探望。多虧周全的健保,每次回診都有復康車護送。我勸她去住安養院,她總說自己還行。

 

約翰和雪莉是一對恩愛夫妻,約翰78歲時神經原開始萎縮,呼吸日漸困難。他們原本住在我家對面一棟兩層樓的花園洋房,約翰知道自己的病不會好,體貼雪莉將一人孤老,以後上下樓不方便,毅然賣掉住了45年的家,搬到一間小平房。約翰在新居住了兩年,不堪病魔纏身,要求拔掉呼吸器,在妻子、醫師、護理師的陪伴下,於自家離世。

 

孀居的雪莉如今85歲,尚可開車,因為續領先生一半的退休金,加上自己的老人年金,生活無虞。她雖有一個兒子,但是因為和媳婦不和,每年聖誕節,家家團圓之時,她就獨自搭計程車到一個遙遠的村莊民宿,和一些陌生住客一起開心過節。

 

7080年代歐美女性主義興起,早年好萊塢電影中女性抽菸就是要突顯女權,爭取平等,她們是不婚不育的一代。我的鄰居珍妮,年輕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前衛女子,拒絕生育,和先生到處旅行。12年前與丈夫分手,兩人賣房,各分一半錢,珍妮搬到我隔壁的小房子,但如有遠行,還是請前夫過來幫忙照顧貓。如今她76歲,每星期依舊在牙醫診所工作兩天,老醫師,老職員,未電腦化的老病歷,等待老病人凋零,大家一起退休。

 

珍妮開車依然勇猛,我笑稱她退休後可去做計程車司機。其實她這兩年因為脊椎傷害,佝僂而行,又是糖尿病患者,時常進出醫院。她看我有兩個好兒子,有次感慨地對我說,當年瀟灑不要孩子,現在才覺得如果有個倚靠多好。幸而她人緣好,朋友多,老少都有,門前時常有車子停著,我就知道她又有訪客了。

 

好友麗慈的母親93歲,行動遲緩,卻仍獨居,68歲的麗慈一星期去看她一次,帶她出去吃個飯,將冰箱補滿速食餐盒。我問麗慈,沒人與她同住,不擔心有意外發生嗎?她聳聳肩說:「我媽不想和孩子住,我也不想接她來,如果有什麼事發生,那就讓它發生吧。」

 

我唯一聽到接老媽同住的是荷曼,但也不是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荷曼在自家空地蓋一間小屋給老媽住,裏面浴廁廚房一應俱全,也有獨立出入的門戶。老人並不打擾孩子,自己打理生活,能保留各自生活空間,又互相有照應。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老人獨自生活、與子女同住、或進安養院,各有利弊。我也難免臆度自己未來的可能,最美的是維持身心健康,年齡老但心毋老,把最後臥床的時間壓縮到最短。

(本文刊於2019/09/06人間福報家庭版)

台長: 閱寫協會
人氣(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