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左腰一陣陣刺痛,每次痛個3、5秒,但每隔幾分鐘就痛一次。像針刺,又像錐子在鑽,痛得我常眉頭一皺,話講到一半也不得不停下來。
第一個直覺反應是神經痛,簡直與教科書上一模一樣,最有可能的是帶狀疱疹。因為帶狀疱疹通常會先痛個5天左右,皮膚出現水疱後,才能確定診斷。這種神經痛雖然惱人,但無傷害,我就決定忍一忍,不吃止痛藥,以觀察疾病的自然過程。
但疼痛程度越來越厲害,半夜常把我痛醒。我用手壓住左腰及左後方第12根肋骨處時,會有壓痛及麻木感。而且坐久了,左腳外側也會麻木一陣子。於是信心開始動搖,會不會有其他可能?
最近在學游泳和太極拳,會不會自己亂踢亂比畫,扭了腰,造成椎間盤突出而傷了神經?或是我原本左腎的小結石開始作怪?還是我兩年前的乳癌復發轉移到腰椎和肋骨?我取消了那幾天以及接下來一周的所有活動,不同朋友在不同時間點聽到我取消活動的理由都是生病了,聽到的卻是不同的病名。
家人催著我就醫,我不肯,因為我就是醫師嘛!而且如果現在去,相信醫師也會與我一樣,建議我休息並服用止痛藥,等一星期後,皮膚如果沒出現疱疹,再考慮做其他檢查,找其他病因。而且,如果真是椎間盤突出或乳癌轉移,等一星期也不會有差別。
到了第三天晚上,痛得實在是忍不住了,到藥房買了止痛藥,每6小時吃一顆,才把痛止住。這期間我每天對鏡多次,期待著疹子長出來。第五天一大早,我掀起衣服一看,赫然發現左下背部長出一塊紅紅疹子,有些有水疱。哇!果真是疱疹,可愛的小紅水疱,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其他較麻煩的病都被排除了。
於是我放心等到隔天周一,就醫證實我的診斷。幸運的是,水疱雖然繼續往前延伸到左下腹,但數量不多,也沒併發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小時候出過水痘,水痘病毒潛伏在患者腦神經或脊髓神經的感覺神經細胞,經過好幾十年,伺機活躍起來,並且改頭換面,變為帶狀疱疹。
由於病毒由脊髓後側感覺神經細胞順著感覺神經,逐漸走到皮膚的末梢神經,所以通常先疼痛3至5天後,在其感覺神經所支配的皮膚才出現紅疹,接著變為膿疱,然後結痂,約兩星期恢復,疼痛也跟著消失。
但約每5位就有1位患者併發疱疹後神經痛,即在皮膚疹消失後的幾個月到幾年後神經痛依然持續,不僅干擾生活,讓人無法專心工作,有人甚至續發憂鬱症。
帶狀疱疹好發部位是胸部和腰部,但也可出現於頸部、臀部、額頭和頭頂(三叉神經支配)、耳朵(顏面神經支配)等。病毒通常只侵犯一條神經,且是單側。
有人說:「皮蛇如長滿一圈時,人就完了」,其實不用擔心,它本來就只會長半圈而已。又因病毒由背後的脊髓感覺神經細胞往前延伸,所以疼痛是由背部往前擴展到胸、腹,因此在疹子還沒出現時,還會誤以為是心絞痛、膽囊炎或腎結石引起的疼痛呢。
年紀大,免疫力低,癌症患者或接受過化療的人較易得到帶狀疱疹。我自認身體不錯,年紀也不太大,生活上也沒什麼壓力,很可能是因為兩年前接受過化療,免疫力降低才會得此病。帶狀疱疹並不少見,50歲以上的人,約每1000人就有3位罹患此症,,且發生率隨者年齡而增加,70歲以上的人每1000位就有8位。人的一生中,約每10位就有2位可能得到此病。
治療除了給予非類固醇的抗消炎藥物等止痛藥外,在皮膚疹出現的72小時內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如acyclovir)不僅可減少疼痛,降低皮膚疹嚴重性並縮小其範圍,且可減低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只是此藥較貴,目前健保規定需是在三叉神經支配的額頭(怕併發角膜炎而導致失明)或腦炎、脊髓炎等特殊情況才給付,否則需自費。美國於2006年5月通過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對60歲以上有50%預防效果。
因為這次疱疹,讓我再次的體會到人過中年,身體隨時會有狀況發生,需小心謹慎。而且讓我以身證明,在病情尚未明朗前,只能做症狀治療(如減少疼痛等),靜觀病程變化,確定診斷之後才能對症治療。
當然,一般民眾不需要像我這麼沈得住氣,還是要先就醫,要耐心回診或追蹤,病情就會水落石出。
(本文刊於聯合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