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01 21:49:26| 人氣1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為什麼開始玩樂器? ◎劉秀枝

朋友最喜歡問我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成了孤單老人,如何怡然自娛?又如果罹患了失智症,能不能減少對照顧者的負擔?


身為神經內科醫師,我給自己的功課是培養嗜好,如編織、打太極拳、唱歌或玩樂器等,而且愈簡單愈好,不僅容易學習且能長期維持。所以當知道有烏克麗麗初級班要開課,未學過樂器亦無妨時,我毫不考慮地報名了。


學樂器,讓大腦「全面啟動」


上第一堂課,發現烏克麗麗的學問很大。除了要聽懂老師的教學,還要右手撥弦、左手轉按和弦、腳打拍子、眼睛盯著樂譜、嘴裡唸著口訣以跟上節奏或邊刷弦邊唱,當然還要肩頸放鬆、面露微笑,一副很享受的樣子。一開始我就手忙腳亂、顧此失彼,覺得整個大腦都在發火放電。


的確,學習樂器幾乎是全腦動用,包括司管運動、感覺(觸覺、聽覺和視覺)、記憶、專注力和情緒的神經系統。而且,長期反覆演練樂器還可反過來影響大腦。


例如200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40位鍵盤樂器樂師,其中20人專業、20人業餘,以及40位不彈樂器者,3組都是男性且年齡相當,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結果發現專業樂師大腦的運動和感覺區,以及部分的額葉、頂葉、顳葉的腦灰質體積都明顯比其他兩組大,表示大腦有可塑性,用進廢退。


對初學烏克麗麗的我而言,最困難的是左手要快速按出不同的和弦,而且雙眼要盯著樂譜,不能看弦,所以弦的位置要牢記心中。老師和同學們一再告訴我要多練習,因為肌肉是有記憶的。


肌肉記憶?這聽起來很吸引人,其實記憶還是存在於腦中,就像走路、游泳、騎自行車或打字,只要學會了,經常使用就熟能生巧,這種記憶屬於「程序記憶],是一種內隱記憶,以後就是很久沒用也不會忘記。內隱記憶有別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受損的外顯記憶,如無法記得情節或事件等。


彈奏樂器,有助增加認知存款


雖然學習樂器主要是建構程序記憶,但長久的演練是否也能增強其他認知功能,或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一篇發表於2013年的論文採取前瞻性設計,找來29位年齡6184歲、從未學過樂器的健康人,分為實驗組(13人)和對照組(16人)。實驗組每週接受一次1.5小時的鋼琴教學,且一星期至少練琴5天、每次至少45分鐘;對照組則從事其他休閒運動。結果4個月後,認知功能測試顯示實驗組的專注力和執行力明顯進步,且其心情和生活品質也較好,可見彈奏樂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存款。


那麼,音樂家是否較不易罹患失智症?這可以從2014年的一篇對瑞典老年雙胞胎的研究得到答案。157對平均年齡78歲的雙胞胎中,每對雙胞胎只有一位有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另一位的認知功能正常;其中的27對雙胞胎,每對只有一位會彈奏樂器:所以27位失智症或認知障礙者中只有10位彈奏樂器,而27位認知功能正常者中則有21位彈奏樂器。經統計分析,把其性別、教育程度和活動量等因素也列入考量,發現比起不彈奏樂器的雙胞胎,彈奏樂器者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比率減少了64%。


過去很多研究都顯示,休閒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這些休閒活動本來就包括彈奏樂器。最近20年來,發現彈奏樂器動用的腦細胞更多,效果更好,除了預防失智症,也用於中風、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等的復健治療。


想到學習樂器有如此多好處,我可要好好練習烏克麗麗,希望熟能生巧,除了心情愉悅,還建構我的「程序記憶」。



(本文刊登於20183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台長: 閱寫協會
人氣(18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健康樂活 |
此分類下一篇:我得了帶狀疱疹 ◎劉秀枝
此分類上一篇:植物聯合國 橘紅色小燈籠 ◎趙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