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16 14:50:00|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老師的心經閱讀心得報告[D]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經」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註二: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自己。而觀自在菩薩能夠「觀照」、見解到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觀自在菩薩,祂依據「觀照」的法則過生活。祂是「觀照」:一切有為法註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如此講的〉。佛法的高明處就在「觀」,「觀察」外面的「色」,「觀察」裏面的「受、想、行、識」。發現「五蘊」都是在有眾多的條件〈因緣〉聚集下註四產生,而形成「有」〈就是聚〉。而後當眾多條件裏面的某一個必要條件或微小的條件改變的時候,其他條件跟著一一轉變,結果原來的「聚」,不管「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就會因著變化而散掉,這個過程稱為「成、住、壞、空」,在這裡我們稱之為「聚散」。藉著「觀照」,就能看見所有事物後面的「聚散法則」。有形的「聚」或無形的「聚」,它不會永久存在,看似同樣的條件也不一定會產生同樣的「聚」,因為中間還有我們所不知的條件存在,以及我們已知條件的細微改變,所以它的結果會有許多變化,是不確定的,有人將這稱為「無自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什麼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當我們能「照見五蘊皆空」,這樣的生活,就叫做:「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過彼岸得成就。惠能大師說:「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但是「般若」又比我們所說的「智慧」大一點、多一點、高一點。因為講到「智慧」會讓以為是人所說的「知識」,見多識廣,好像這個人有「智慧」,其實那個〈智慧或知識〉不是般若,「般若」是指原來具備的能力,這個「般若」是指本來面目〈那個能〉,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結果,即「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當我們無法「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我們就曉得自己不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倒過來看就懂了。觀自在菩薩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祂可以度一切「苦厄」。雖然世間有「苦厄」,可是當我們活在「般若」時,是不以「苦、樂」的角度看人生,依人的角度看仍是苦,「外面」的事情也沒有改變,但是「裏面」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個才稱為度一切「苦厄」。而不是說我們到了某一個地步,一切壞的事情都不會產生,它不是這樣解釋的。

 

台長: 妙樂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閱讀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老師的心經閱讀心得報告[E]
此分類上一篇:老師的心經閱讀心得報告[G]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