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燉飯 risotto。
pic from:
http://whatsforlunchhoney.blogspot.com/2008/02/comforting-risotto-with-rucola-bresaola.html)
我有一個朋友對煮糊的麵條情有獨鍾
因為那是他去世的老媽媽一貫的烹飪風格
無奈這年頭,麵館走的都是硬、Q風
每次他想吃麵的時候,就只好回家吃自己……煮的麵
另一位同事吃早餐時,從包包裡拉出一片扁扁類似牛舌餅但軟軟的東西
走近一看,上頭有綠色葱花
我心頭一驚,莫非這是被卡車碾過的葱花麵包?
心中默默替她下了「生了三個兒子的老木果然會自動降低生活品質」的結論;
沒想到同事一眼看穿我的心思,馬上解釋:
「我最喜歡吃壓扁的麵包了,不夠扁的麵包我還要揉一揉。呵呵」
「……。」
如果連生長在同一片土地,喝相同水源的同胞,在口感的偏好上都有這麼大的不同;
那麼來自不同國家,在不同環境裡生長的民族,
口感偏好的差異度自然也越大,
這是可以理解的。
在和天老媽相依為命的半個月中,她發出了幾次令人厥倒的評語。
評語一:這〈特務行不行〉裡的史提夫卡爾分明就是「美國版的豆豆先生」!
電影〈特務行不行〉翻拍自美國60年代的同名影集〈糊塗情報員〉Get Smart,
一路耍笨是這部影集的標準演出風格,電影也延續相同的調調,
用皮鞋當手機是最經典的橋段,
而我們母女倆都很吃這一套,看得超開心。
評語二:義大利人煮飯的技術有待加強,飯都煮成「青膏爛」(台語「米飯煮得半生不熟」的意思)。
這是我帶她去吃義大利燉飯之後,她下的評語。
行前我真的有幫她做過心理健設喔,
「義大利人吃的燉飯和我們白飯的煮法不同,
首先,米的品種就不一樣;
其次,相異於我們用電鍋悶煮;
他們的燉飯是一邊攪動,一邊倒水、撒起司粉、加料,慢慢攪動個二十多分鐘煮出來的;
米粒外頭軟軟,中心硬硬是其特徵。」
說明了很久,但她對一碗煮壞的飯還定那麼高的價錢仍是無法釋懷。
(日本人做的美式軟餅乾;
在賣進口貨的高價超市找一找,應該可以看到。
這是我近日吃過超級好吃,卻也超級貴的餅乾。
pic from:
http://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q0ulYOtXbTdkPjYBRyai6A
這是一個日本男生拍的照片,
擺設方式看起來一點也不吸引人,
日本人美感涵養這麼差的應該很少,
可惜台長這幾天還沒有心情拿相機,所以只好暫時委屈大家了。)
我第一次吃到西式的軟餅乾是在澳洲,
當時十分唾棄,
還以為是餅乾曝露在空氣中過久,潮掉了
因為在潮濕悶熱的臺灣,潮掉的餅乾通常是過期的訊號
殊不知在空氣很乾燥的國家,如美國、澳洲等,水份飽滿的軟餅乾反而被當成寶
因為在這些國家,剛做好的軟餅乾即便存放在餅乾罐中,
幾天後水份仍會被空氣榨光,自動變成脆餅乾
所以他們反而對脆餅乾相當不屑
因為容易產生點新鮮度不佳的連想。
(法式糕點瑪德琳。
pic from:
http://www.littlebowl.com/sweets/lady-madeleines.html)
今年本校的謝師宴破天荒在中山北路的五星級飯店舉行
全校教職員工也是破紀錄的幾乎全員到齊
吃到甜點時,同事對法式糕點發出「這蛋糕怎麼這麼硬?」的評語
不過五星級的廚師全是飄洋過海拜師學藝回來的,
做出來的點心理應非常原汁原味,沒有失敗的道理。
我只好向她說明,「這種蛋糕本來就是硬的,因為是給妳沾茶或咖啡吃的。」
相對於國人對海綿蛋糕(sponge cake)幾近偏執的喜愛,
西方人倒是做了很多口感偏硬的蛋糕
例如圖中的瑪德琳,或聖誕節吃的水果蛋糕
小型的硬蛋糕(茶點)通常沾飲料吃
大型切片的,上頭常加一大坨鮮奶油或冰淇淋
這兩樣東西溶化時,都可以順勢軟化蛋糕的口感
非常可口
研究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口感偏好的差異,似乎可以自成一門學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