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國財】
過去幾年,林業試驗所與藝術界朋友合作,在林業陳列館辦了幾次造紙與書畫聯展,讓藝術家們在林試所研製開發的手工紙上發揮他們的才情,也藉由他們敏銳的心手,表達紙張適用性的各種訊息,展覽主要是以書、畫作品為主題,當然現場也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手工紙品。
經過幾次的展覽,一般反應認為,時下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展場,不乏各式專業書畫展覽,觀展者更希望看到及瞭解的是:這些書畫背後的紙是怎麼做的?有哪些東西會影響它的使用效果?雁皮長得甚麼樣子?為什麼棉紙上有許多不吸墨斑點?各種材料的紙又如何鑑別與分辨?蟬翼箋容易酥脆不易保存怎麼辦?怎麼自行製作熟紙、繪絹?明礬有害紙、絹壽命,有沒有取代的東西?紙張及書畫作品如何防蟲、抗黴?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問題,仍然回歸到以造紙及保存為主的議題上,也順勢催生了這次的展覽。
本次展覽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手工紙的製造、紙品及保存科學,展示手工造紙與保存的相關研究結果,分別以圖表、文字、實物、樣品等方式呈現,開幕當天並以專題演講與現場示範取代開幕茶會,希望觀展者能從展覽中獲得所需要的相關知識。
寒溪浸楮舂夜月——紙之造
這一部分主要是展示手工造紙原料與製造的相關研究結果,首先會把手工紙的定義及容易混淆的紙名,作一界定與說明;展示紙發明前、後世界各地常用的紀事材料,包括羊皮書、卷、莎草紙、貝葉經等,幫助我們了解它們與紙的異同,以及在文明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植物纖維都可以造紙,它們的先天特性主要取決於纖維的形態及化學組成,在展覽裡可以看到近二百種纖維形態的資料及部分圖片、各種樹皮,數十種樹皮及紙漿的化學組成資料也一併呈現;有些樹皮結構特別,是形塑的絕佳材料,因此也可以看到大型的樹皮形塑藝術品。 東西方繪畫用紙有很大的差別,同樣也反應在造紙器具上。不一樣在哪裡?紙上特別的花紋是怎麼做的?仿宋羅紋紙要用什麼樣的簾子?水印又是什麼?有哪些類型?展場裡都有答案。
有些手工造紙原料例如構樹(楮)皮、桑皮,容易產生不吸墨之樹脂斑點,且隨紙張儲放時間之增長,樹脂斑點現象益形嚴重,這種現象容易從喜用台灣棉紙的書畫家作品上看到,那些不吸墨的白色斑點,如不細究,還以為是特殊的雨景效果或山石皴法的特殊質感。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書畫傳世的時間夠久,那些斑點正是作品穿孔所在,主要因為樹脂之壽命遠低於紙纖維之故。克服樹脂不吸墨斑點,是林試所早期的研究成果之一。不只構樹(楮)皮、桑皮,其實每種原料各有其製漿特性及待解決的問題,三椏的製漿特性研究也有有趣的發現。
一般人的觀念裡漂白是不好的,會傷害纖維。其實未漂本色紙的壽命遠低於適當漂白的紙,所以適合手工紙廠的簡易漂白方法也是需要研究的。展覽裡可以看到各種材料經不同漂白方法處理的樣品,分別以加熱、加濕加熱、照紫外光三種方式加速劣化的評估結果。再參照各種紙漿的化學組成資料,觀者就會知道雁皮紙為何容易變色,是哪些成分在作怪?
林業試驗所在手工造紙方面的研究,20多年來都以中國書畫用紙為主。其實影響書畫用紙適用性最大的關鍵,是紙的生、熟問題,別說熟紙有不同的作熟方法,熟度及熟的機制不一而至影響其使用特性,就連生紙也有不同程度的生。但無論生、熟紙,其作為藝術品的載體,保存性是何等重要。我們將各種生、熟紙以加速劣化的方法,來評估它們的保存性。看過展覽以後,也許書畫家會再也不敢用傳統的蟬翼(衣)箋作畫了。
除了纖維原料及製造方法的研究,我們也研究用什麼樣的色料染紙,可使紙張不易變色,或市售的繪畫顏料耐光性如何。這些都經由照光試驗來評估,評估的資料就好像基因圖譜一樣,實際上每支顏料都有其獨特的耐光特性,事先掌握這些資訊,才能正確的使用色料,筆者推想畫家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色料豐富了紙的色彩,各式染紙方法卻成就紙的紋樣,有些紋樣甚至很難用高明的繪畫技巧來完成,流沙箋就是一個例子。它又名斑石紋紙,歐美人稱之為Marbled paper,波斯人稱Ebru,日本人叫它墨流紙。這種紙在西方的書籍裝訂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大部分的相關書籍推溯其歷史,認為在12世紀初由日本人發明;後來發現10世紀時,蘇易簡《文房四譜》已經有記載流沙箋的製法。殊不知唐代竇蒙《述書賦注》已揭示:8世紀初,唐開元年間的蘭陵人蕭誠,也是一位書家,「善造班石文紙,用西山野麻及虢州土榖,五色光滑殊勝。」如果各位對流沙箋或斑石紋紙有所瞭解的話,就知道那實在是神奇的紙加工技術。當然,除了流沙箋,現場還有其他染色方法的紙樣一併展示。
【典藏古美術2007年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