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2 18:59:09 |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藝術/音樂】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甲烷謎霧:火星和泰坦上有生命嗎?(下)
‧科學人 2007/06/06
甲烷可能暗示了生命的存在,也可能是異常地質活動的象徵;但無論如何,在火星與泰坦的大氣中偵測到甲烷,是太陽系最引人入勝的謎團。
【撰文/阿提耶(Sushil K. Atreya);翻譯/邱淑慧】

水裡的煙霧

我們只剩下兩個可能的甲烷來源,分別屬於水文地球化學以及微生物學,兩個都很吸引人。地球上的熱液噴發,也就是所謂的黑煙囪,最早發現於1977年時厄瓜多的加拉巴戈斯裂谷。之後,海洋學家沿著許多其他的中洋脊也都有發現。實驗顯示,一般在這些噴孔的環境下,超鎂鐵質矽酸鹽(富含鎂或鐵的岩石,例如橄欖岩和輝石)在通稱為蛇紋岩化的過程中會反應產生氫。接著,氫會與碳粒、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或含碳礦物反應,產生甲烷。

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氫、碳、金屬(作用如同催化劑),以及熱和壓力,這些在火星上也全都有,這樣的蛇紋岩化作用可以分別發生在高溫(350~400℃)以及比較溫和的溫度下(30~90℃)。據推測,在火星的地下含水層裡,可能有那些較低溫下的作用在發生。

雖然低溫下的蛇紋岩化作用,可能足以產生火星上的甲烷,但是生物作用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可能性。在地球上有種稱為產甲烷菌(methanogen)的微生物,在消耗氫氣、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時,會產生副產物甲烷。如果火星上有這樣的生物生存著,它們會很容易獲得營養物:氫(藉由蛇紋岩化作用產生,或是由大氣滲入土壤中)以及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在岩石中或是來自大氣)。

經由蛇紋岩化作用或是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甲烷,可以用晶籠狀水合物的方式儲存起來,這是一種化學結構,可以把甲烷囚禁起來,就像把動物關在籠子裡一樣。然後因為逐漸加熱而使氣體由裂縫散出,或是不定期的火山爆發將甲烷釋放到大氣中。不過,沒有人可以確定這些晶籠化合物的形成效率,也不確定它們多快會被釋放出來。

火星快遞衛星的觀測,顯示出有些區域的甲烷濃度很高,而且都是在地表下有著水冰存在的區域。要解釋這項關聯性,答案必定是地質或是生物過程其中一種。冰底下的含水層提供了生物的棲息地,或是提供水文地球化學過程得以發生的地點。在沒有更多資料的情況下,生物與地質這兩個來源的可能性看來是旗鼓相當。

甲烷形成的汪洋

由第一眼,你可能會覺得泰坦上的甲烷是很容易理解的:這顆衛星誕生自土星的次星雲,而土星的大氣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氣體。然而根據資料顯示,泰坦上的甲烷是在泰坦上產生的,而不是吹送過來的。在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合作的卡西尼–惠更斯任務中,惠更斯探測器發現,泰坦的大氣中並沒有氙和氪。如果當初形成泰坦的微行星帶來了甲烷,那麼應該會同時帶來這些較重的惰性氣體,所以,缺乏這樣的氣體,表示甲烷很可能是在泰坦上形成的。

因此,泰坦上出現的甲烷,就和火星上的一樣神秘,在某些觀點上看來,甚至更為神秘,因為泰坦上的甲烷量很多(高達大氣體積的5%)。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和火星上一樣,來自相對較低溫所發生的蛇紋岩化作用。法國南特大學的索廷(Christophe Sotin)和研究同仁曾經提出,在泰坦地底下可能一直有著液態水的海洋(參見32頁〈泰坦上的甲烷〉)。分解的氨就像防凍劑一樣,可使那片海洋不會結凍成固體。在他們的模型中,海洋在泰坦地表下100公里處,深約300~400公里。過去那些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以及泰坦形成後殘餘的熱,會使所有的冰幾乎都融化,因此海洋可能一路向下延伸,達到泰坦的岩石核心。

在這些狀況下,水和岩石的作用會釋放出氫氣,氫氣會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粒及其他含碳的物質反應,產生甲烷,我估計這樣的過程足以解釋泰坦上所觀測到的甲烷量。甲烷一旦形成,便可以儲存在穩定的晶籠水合物中,並且藉由火山作用的逐漸釋放,或是撞擊所引起的爆發,而進入大氣中。

還有個令人好奇的線索:在惠更斯探測器降落泰坦、通過其大氣層時,偵測到氬40氣體。氬40是鉀40放射性衰變後所產生,而鉀40位在泰坦核心深處的岩石內。鉀40的放射性半衰期長達13億年,因此大氣中的氬40含量很低,就是氣體緩慢來自泰坦內部的證據。此外,在泰坦表面的可見光和雷達影像中,有冰火山(如同間歇泉般噴發出氨水冰)存在的跡象,也表示有物質由內部向上湧出。地表看來相對年輕且沒有隕石坑,是物質由地底湧出而重新鋪設地表的跡象。據估計,由內部釋放甲烷的速率夠快,足以平衡因光化學反應而失去的甲烷量。泰坦上的甲烷所扮演的角色,就像地球上的水一樣,有著完整的循環過程:地表蓄積的液態,以及雲和雨。因此,具體的有力證據是存在的,甚至比火星上來得有力──儲存在內部的甲烷可以毫無困難的逃出地表,並且接著蒸發進入大氣中。

泰坦上有生命嗎?

生物作用對於產生泰坦上的甲烷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嗎?NASA艾密斯研究中心的馬凱(Christopher McKay)、法國斯特拉斯堡國際太空大學的史密斯(Heather Smith)、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舒爾玆–梅庫克(Dirk Schulze-Makuch)以及丹佛自然與科學博物館的葛林思普(David Grinspoon)曾提出,即使是在泰坦那極度寒冷的表面(-179℃),乙炔和氫還是能夠提供產甲烷菌養份。在泰坦上,這種生命所需的過程是以液態的碳氫化合物做為介質,和地球上產甲烷菌所利用的不同,而且也不同於火星上它們那些不需要水的近親(如果有的話)。

然而這個理論有其缺失。惠更斯號的資料排除了乙炔來自地底的可能;乙炔最終必須來自大氣中的甲烷,如此一來,這論證陷入了循環:產生甲烷(來自微生物),需要甲烷。更有甚者,泰坦上的甲烷含量如此豐富,因此產甲烷菌必須拚了命地工作以產生甲烷,導致可獲得的營養鹽嚴重消耗。

有鑑於這些障礙,以生物學來解釋甲烷,應用在泰坦上並不如在火星上那麼具吸引力。然而,適合生命存在的各種可能仍然值得深究,有些科學家爭論,這衛星可能曾經或現在仍適合生命存在,它接收了足夠的陽光,將氮與甲烷轉變成為生物的前驅分子。地底下由氨水所形成的海洋,含有一些甲烷與其他的碳氫化合物,對於較複雜的分子或甚至具生命的有機體來說,都是合適的環境。在遙遠的過去,當年輕的泰坦還在逐漸冷卻的時候,地表上甚至可能有液態水在流動著。

碳同位素比率

有種艱難的測量,有利於判斷火星與泰坦上甲烷的起源,那就是量測碳同位素的比率。地球上的生命已經演化到偏重碳12,所需的鍵結能比碳13少。當胺基酸結合,形成的蛋白質明顯缺乏較重的同位素:地球上的有機生命體,碳12含量是碳13的92~97倍,而無機物質的標準比率則是89.4。

然而在泰坦上,惠更斯號探測器量測到甲烷中的比率是82.3,比地球上的無機標準值小。這個發現強烈反駁生命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存在。不過,還是有些科學家指出,可能是泰坦和地球上的生命演化過程不同,或是無機同位素比率不一樣。

目前還沒有人量測到火星上碳同位素的比率,這項測量面對的一大挑戰是氣體的濃度太低(泰坦上的10億分之一)。NASA的火星科學研究室(MSL)探測車,計畫在2010年抵達火星,屆時應該能夠精準量測到甲烷(也可以量測其他的有機物質)中的碳同位素。它也可以研究其他關於過去或現有生命的化學跡象,包含固態與氣態的樣本,例如甲烷相對於較重碳氫化合物(乙烷、丙烷與丁烷)的含量比率極高,也可以研究其對掌性(偏好左旋或右旋有機分子)。

與這些線索有著緊密關聯的問題是,為什麼生命似乎在火星地表上消失了?即使缺乏生命,過去45億年來,隕石和行星際塵埃粒子應該也會帶來有機物質。也許答案就在火星的土壤、風暴與尋常的跳躍中(風的吹動使塵埃顆粒跳動),這些過程產生了很強的穩定電場,觸發過氧化氫的化學合成。過氧化氫是有效的消毒劑,會快速的使地表貧瘠並且洗刷掉有機物質;而且它是強氧化劑,會局部加速大氣中甲烷的流失,因此需要更大的來源解釋在火星大氣中觀測到的含量。

簡單說來,關於泰坦在許多方面的神秘現象,甲烷提供了將它們拼湊在一起的線索。火星上的甲烷吸引人的程度也不亞於泰坦,因為它牽涉到在這行星上關於生命的景象。未來對於這兩個天體的探索,會朝著判斷它們是否曾經適合生命居住的目標而努力。雖然我們所知的生命會產生甲烷,但是甲烷的出現並不一定代表生命的存在。所以行星科學家必須徹底調查甲烷的來源、儲存場所和同位素成份,還有共存的其他有機分子,並且追蹤其氣體與固體樣本的組成。即使發現甲烷和生命沒有關聯,相關的研究仍會呈現出關於火星和泰坦的形成、氣候史、地質以及演化的一些最基本面向。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6月號】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