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21 14:56:36 | 人氣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藝術/音樂】〈家庭經營學〉父母有所不是 學習調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家庭經營學〉父母有所不是 學習調適

圖/達姆
圖/達姆

文/江映瑤

新聞不時都充斥著疑似棄嬰、虐嬰、管教不當而置孩童於險境的事件,以及酒醉父母危及子女性命安全、甚至因個人失意而殺死子女的情形,令人不禁懷疑起「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否值得相信?

其實人非聖賢,也不是每位父母都有機會或知識,學習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大多數人都是透過經驗法則,不知不覺中就承襲了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這其中也包括了錯誤方式的沿用,以致形成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模式中,受到不恰當對待的孩童遭受父母無意的傷害後,先是產生對父母的厭惡,卻也無力反抗;成長後發現自己的行為竟和父母相似時,也就轉而厭惡起自己,同時責怪父母的影響,另一方面開始理解父母的心情;在年歲漸增的歷練中,有些人會努力於掙脫父母的惡性影響,因為明知其害無窮,而另一些人則無奈地放棄努力,諉過於宿命。

能否從父母所帶來的陰影中走出來,是每個獨立的成年人邁向成熟的課題,但是面對父母時的心理調適,則是另一項重要的學習。除了極少數生性惡質或沾染惡習的父母之外,天下父母大多以自己所認知的方法去善待子女。

因此,撫養父母也成為子女的天職,除了報答養育之恩外,也必須藉由對父母的接納、認同,而真正接納認同自己,畢竟那是自己的出處,如果一輩子無法跨越對原生家庭的怨恨,恐怕也會一輩子難以珍愛自己。當自己能夠接納那曾經「不是」的父母時,對自己的人格會更加肯定,也會由衷地喜歡這樣心胸坦蕩的自己。

但要如何才能跨越對原生家庭的怨恨呢?以下3個簡單步驟,可以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

<心情調適1>從心理解 父母成長背景

去愛一個人之前,必須先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包括他內心的痛處。

要知道每個父母也都有他的原生家庭,他們也和你一樣,是被動地接受了某些教養,才導致他今日的行為模式。他會如何對待你,也許只是他不懂得還有其他方式,或是他不習慣用別的方式表達情感。

這項理解的重點在於──不論他如何傷害了你,那並不是你的錯!而只是他沒有學會對的方式。父母不會因為你的不好而傷害你或拋棄你,他們管教的目的都只為了要你變好,而不是要你受傷害!即使他拋棄了你,也並非你不值得珍惜,而是父母自私地逃避了自己的生命課題。他們帶給你的傷害,他們自己通常並不知情,也並非蓄意,因此情有可原,而你也毋須懷疑自己的價值。

<心情調適2>鼓起勇氣 反抗負面思想

既然從小就明知自己厭惡的是何種對待,當成長後發現行為裡有著父母的影子時,更該勇敢地戒除,以免同樣地傷害身邊的人。

但人是習慣的動物,戒除不好的行為模式談何容易!這必須提起很大的勇氣,也要下定無比的決心。畢竟這是人生路上的重大關卡,如果不努力,又如何得到成長?因此在一次次努力中,若發現自己一再重蹈覆轍,也不必負面地自暴自棄,只要出現一些些進展,你就已經比上一代還要好,也正意味著你能帶給下一代更多幸福。

<心情調適3>引導父母 以分享替代指正

「行有餘力,引導父母」這是一項更艱難的任務,因為父母年事已高,許多成見甚難改變。即使你在自我成長的過程裡,發現了很有效果的正面思考方式,樂於與父母分享,或希望他們也能像你一樣進步,恐怕成果都會不如你的預期。

所謂「孝順」,孝心人皆有之,要順從父母卻很少人能做得好。如果能夠盡量「以身作則」,實際以正面思考來與父母對談,而非指正父母必須改掉壞習慣,才能避免無謂的爭端。

年長者想聽的只是順耳的話語,如果態度稍有不耐煩,或是語帶批評的建議,都只會讓他們感到被後輩「教訓」而哀傷。

自由時報-970121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