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健康你我他】最新調查 糖尿病患 7成未達控制目標
國內約有100多萬位糖尿病患,又分成胰島素依賴的第一型和非胰島素依賴第二型,後者佔大多數。根據國內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平均約7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標準;而近3成服用傳統藥物的病患,曾出現低血糖症狀,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提醒,現在已有許多新藥物,可降低傳統藥物帶來的體重增加、低血糖副作用,患者可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另外,合併各種類別的口服藥物也是目前用藥新趨勢,但配合藥物治療外也不要忘了飲食、運動,提高控制率。報導╱楊琇雯
攝影╱王永村、林永昌
常誤解
定期回診考慮換藥
許惠?醫師分析,糖尿病患者不願意服藥的原因之一是對藥物有錯誤認知,像是口服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因為疾病惡化可能會讓體內β細胞慢慢變壞而失去功能,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所以在用藥過程中應在一段時間後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換藥的必要。不過大多數患者都誤以為是正在服用的藥物沒效了,所以就自動放棄,不知道其實換藥仍有機會提高控制效果。
只半數施打胰島素
常有許多糖尿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打久了,會使器官受損,所以不肯施打。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約3成需施打胰島素,但目前統計看來,真正有在使用的只有1到2成,換句話說,在需要使用胰島素針的患者中,只有半數使用。
可考慮胰島素增敏劑
在應使用胰島素針卻未使用的情況下,也可能是因現在有胰島素增敏劑藥物,但仍應由醫師判定是否需使用。目前胰島素增敏劑有兩種產品,分別是梵帝雅和愛妥糖,使用前者要注意可能會增加心臟病急性發作的危險性。
要注意
抽血驗糖化血色素
許惠恒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百分比控制在7%以下,但經過調查後發現,國內約只有1/3達到,剩下的7成都未達控制目標。而糖化血色素代表的是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其濃度與平均血糖呈正相關,所以可看出飲食、藥物控制的成效,患者不只要固定在家自行用血糖機測量血糖,也應定期回診讓醫師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值。
新藥少低血糖狀況
許多患者不願意遵醫囑服用藥物的原因是,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大。像在此次調查中,就有1/3的患者抱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曾發生1次或多次低血糖症狀,像是心悸、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疲倦及無力等。不過,許惠恒醫師說明,現在有新作用機轉的糖尿病藥物DPP-4抑制劑,可減少低血糖情況,若是低血糖明顯者,可與醫師討論使用新藥物。
多數用1到2種藥
雖然新藥物可以降低副作用產生,不過許惠恒醫師提醒,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控制效果上仍然很好,可降糖化血色素約1.5到2%。再加上多數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同時使用1到2種藥,所以用藥上目前多以傳統口服藥物1種再加上新機轉的藥物,或者也可使用多種傳統藥物做搭配。
胰島素針
簡化手續方便施打
胰島素針要能以簡化繁雜手續為主,比起早期需自行抽取藥水、混合再施打的情況已方便很多。但現在仍有患者因施打時被嘲笑是在「打毒品」,心裡蒙上陰影而不願意打或偷偷躲在廁所施打。未注射胰島素會使控制情況變差;在不夠衛生、乾淨的地方施打也容易造成感染。若能先讓周遭親友和學校老師了解病情、同學幫忙,自己也坦然面對,控制情況才較好。
單手按壓需穩定度
胰島素針的設計有幾個原則,包括刻度要明顯易見,數字不能太小,否則會看不清楚;最好能夠單手施打、按壓要穩、方便施力。許惠恒醫師特別提醒,有些年紀較大的糖尿病患者,因手部肌肉較無力,按壓注射器時手容易不穩,再加上太怕痛,往往還沒把藥打進去就掉在地上了。最好能夠挑選自己操作起來較順手的產品。
醫師說
衛教經費今年減半
今年度國健局編列給全國糖尿病衛教團體的經費僅剩一半,目前還看不出太大的影響性,但可想而知,患者的衛教活動、諮詢、交流等機會可能變少,建議可多個醫療院所合併一起辦衛教活動,較節省經費。在醫院裡的科別可能要向總院申請經費,才能落實藥物、血糖機、胰島素針、飲食等日常生活控制目標。
蘋果日報-970430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