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07 16:53:54 |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因小失大集】舌脫不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因小失大集】舌脫不官 
 
  2008/10/7 | 作者:一拙
 
  時下年輕人,包括廣播、電視的記者在內,他們往往一句未完的話裡,重複了好幾次「然後--然後--」;要不,也沒有人問他們問題,他們會毫無意義地連說:「對、對、對酖酖」這種口齒習慣是時髦嗎?是流行以示新世代的時尚嗎?

不!這是詞窮,只得不由自主地為自己緩頰。要知道,詞窮之後,接下去往往就是理屈,理屈說話就沒分量。

這使人想起曾文正公《冰鑑》上「舌脫無官」的話。舌脫,就是口吃,何謂口吃?《史記》寫高祖問張蒼廢太子事,這是動搖國本的大事,嚇得張蒼吶吶然說:「臣,期酖酖期酖酖以為不可酖酖」

《世說新語》寫晉‧武帝笑話鄧艾,說:「你每次總要『艾』個半天才說得出話,你到底有幾個『艾』?」鄧艾停了半天,順好了氣,才說:「《論語》記孔子的聖智,說:『鳳兮、鳳兮』,鳳了半天,還是一鳳而已。」一室絕倒。

不知名氏所撰的《玉泉子》寫唐朝宰相李德裕接見新科進士的拜門,帶頭的叫丁倰;丁倰本就口吃,首次拜見恩師宰相當然緊張得:「倰等登酖酖倰等登酖酖」意思是要報告「丁倰等若干人,今科登進士及第了。」搞了半天,卻搞不出個名堂來;聽說李德裕甚不悅,說:「有門生如此,不如無!」人笑丁倰:「聽說你擅古箏?」丁倰訝異說:「沒 酖酖有呀?」「要不然怎會有『倰等登酖酖倰等登酖酖』?」丁倰又窘又糗。

可見所謂「口吃」,多是一字、一詞的重複出現,今日年輕人的「然後酖酖然後酖酖」、「對、對、對酖酖」可以差相彷彿。

又,聽說口吃的人,事業運勢多比較艱辛。是這樣嗎?

《史記‧韓非列傳》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卻口吃得不能道說,但文筆流暢、著作等身,連秦‧丞相李斯都自嘆不如。他著〈孤憤〉、〈五纛〉、〈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痛陳執政者不能修明其法制、不知藉其威勢以御臣下,弄得君不君、臣不臣地宛然國之纛蟲!他把書獻給韓王,王不能用;他深自反省,感慨地又寫了震古爍今的〈說難〉……

這些篇章終於給秦王政看到了,秦王擊節而歎,說:「唉,這樣的人才,能讓寡人見個面、好生請教請教,就是死也甘心了!」丞相李斯說:「這是臣的同學,韓非所著書呀。」於是下令急攻韓;韓王至此才知道韓非的能耐,卻悔之晚矣,只得派韓非出使秦國。

然而,韓非貌不驚人、說話又結巴,秦王不耐煩地揮退他:「先生休矣!」李斯、姚賈深怕秦王想通了,又要重用他;逮住這機會,就進讒說:「韓非,終究是韓公子,故國之情難捨,豈能真正助王?今王不用,卻讓他久留我國而歸之,我們的虛實好壞都看在眼裡,這是自遺患害呀!不如找個藉口殺了吧。」

於是,下韓非於獄。李斯趕緊派人將之毒死在牢裡,後秦王又悔,然非已死。這是舌脫的下場,再看一例: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艾苦讀而官拜都尉學士,卻因為口吃而不得作幹佐;他不服,乃以過人的見識、膽量,東征西討地成就了一番功業。於是縉為三公之一的太尉。這時曹操、魏文已死,明帝在位而權卻在司馬昭的手裡。鄧艾便建議趁著諸葛亮崩殂出兵伐蜀;司馬昭何嘗見不及此?當然由鄧艾領軍。然而鍾會、胡烈、師纂等一干小人趁機挑撥,說他兵權在握,欲以自立。所謂「浸潤之譖」,司馬昭乃下詔「檻車徵艾」,可憐鄧艾一家百口,同日被誅……這是舌脫下場的又一例。

舌脫可以矯治,口齒的惡習當然更容易改正;可,我們的教育者、我們的年輕人,其有意乎?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