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健康你我他】簡訊追蹤 助控制氣喘躁鬱病情 氣喘患者控制率提高至90%
2008年11月07日蘋果日報
現代人很少不用手機、網路,就連疾病控制,也提高了手機的依賴性。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昨(6)日發表一項調查指出,針對50名躁鬱症患者進行6個月的手機簡訊提醒用藥、患者回傳心情指數的追蹤分析後發現,可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長庚醫院也曾利用手機,對100多名中等程度的氣喘患者做病情控制,發現有用手機追蹤的患者,約有80%到90%可控制病情,沒用手機追蹤的患者控制率約是60%到70%,等於用手機追蹤的話,控制率多出30個百分點。
報導╱楊琇雯 攝影╱高凱新
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是在已解除危急情況下,才能做的後續處理,例如躁鬱症、氣喘,急性病症經治療後,並不是再也不用理睬,而是需要長期追蹤、控制。但躁鬱症和氣喘患者的服藥順從性都不高,不外乎是因為明顯的急性病症已被解決、自以為「都好了」,或認為自己根本沒病等原因,所以在未有任何追蹤計畫輔助下,控制情況都不會很好。而手機追蹤不是只以單向提醒服藥的方式而已,還會要患者主動輸入當天心情、當天呼吸情況,再由衛教人員給予符合當天病況的提醒,此項服務目前免費。
躁鬱症
半數以上常有症狀
躁鬱症會表現出躁症和鬱症,但大部分的自我感覺只會覺得鬱期明顯,在躁期時常被認為很有創造力、很亢奮等,所以患者的病識感很差,常不覺得自己需要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院長邱南英說明,躁鬱症患者一整年當中沒有症狀的天數大約是50%,所以並不是患者或親友認為的「偶爾才發病」,所以長期的控制是需要的。若沒有好好控制,躁鬱症患者的自殺率其實比重鬱症還高。
手機回傳心情指數
躁鬱症患者的長期控制除了規律服藥之外,很重要的是每天記錄自己的心情起伏。透過長時間觀察,可歸納出自己較容易受影響而情緒波動的時間。利用簡訊回傳當天的心情,從開心到不開心、從1到7中選一個數字代表今天的心情,連同吃藥狀況回傳給醫院裡的衛教追蹤人員。隨時有人做監測,看看心情指數與用藥情況是否相符,並整理進病歷中,病人回診時可供醫師參考。
追蹤6個月後發現,躁鬱症患者的遵醫囑性、正確用藥的比例,從原本的15%,提高到有7成患者服藥順從性達50%。
躁期症狀 較難察覺
邱南英醫師特別提醒,躁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如果親友出現右列4個狀況,並且與原來個性比較起來,有明顯差異性,持續4天以上時建議盡快就醫並讓醫師知道。否則往往等到鬱期時才就醫,常會被當成憂鬱症治療。
手機追蹤 增加回診率
此次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研究中是以第一、二型做研究,發現經手機互動追蹤後,回診率有92%,而未以手機追蹤的憂鬱症患者回診率3個月後僅18%。
躁鬱症分型
躁鬱症第一型:躁狂和重度憂鬱
躁鬱症第二型:輕度躁狂和重度憂鬱
躁鬱症第三型:循環性情感疾病,輕度狂躁和輕度憂鬱
躁鬱症第四型:因為抗憂鬱劑引發的狂躁
躁鬱症第五型:家族史中有躁鬱症的重度憂鬱
躁鬱症第六型:單極性躁症
氣喘
追踨4大功能指標
林口長庚醫院與電信業者合作,氣喘患者每日將尖峰流速器測得的數字回傳至醫院衛教中心,並將當天的睡眠情況、咳嗽程度、呼吸是否有困難、日常生活功能是否受影響這4項功能指標,分別從輕微到嚴重程度分別給予0到12分,而系統便會與尖峰流速器測得數字搭配運算,提醒患者今日是否要特別注意用藥,或了解自己的控制情況是否落在預期目標。而醫院衛教追蹤中心每日也會記錄患者狀況,整理到病歷中,以便下次患者回診時可供醫師參考。此服務每月需繳150元,但目前沒有門號限制。
手機追蹤控制較好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劉文德指出,有針對中等程度氣喘患者100多位,以手機互動追蹤病況的方式,查看病情控制程度,發現有用手機追蹤的人發病次數較少、控制較好,約有80%到90%的患者控制良好;沒有用手機追蹤的患者只有60%到70%控制良好。
也可改用網路追蹤
劉文德醫師說明,若是不習慣使用手機的人,也可利用網路做追蹤,一樣每日吹尖峰流速器後,將數值以及4大功能的自我評估分數輸入電腦,可經由程式換算得到今日的病情追蹤建議,若有需要調整用藥,則會出現警示字眼,提醒趕快回診。
提醒正確用藥劑量
劉文德醫師提醒,氣喘患者常有用藥上的問題,例如自覺症狀較好就少吸幾口;自覺症狀不好,就多吸幾口,常都與醫師開立劑量不符,而經由手機、網路追蹤病況後發現,患者用藥情況會比較正確。目前已將該試辦計畫寫成研究論文,投稿至國外醫學期刊。
醫師說
提高患者病識感
有些患者較無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病、需要追蹤,但部分病人會出現功能退化的影響,到時候再來加重用藥或控制,效果就比較差。所以用手機互動式追蹤一方面可提高病識感,另一方面病情穩定的患者也不致影響工作和生活。
主動配合度要高
要能利用手機追蹤的人本身其實主動性也要很高,不過,若能再加上親友幫忙督促,對於慢性、需長期追蹤的人來說,會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