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06 05:48:12| 人氣5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的徬徨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顧藝術史的演進歷程,關於藝術形式的論戰從未歇息過。我們或許無能在百家爭鳴的紛亂中理出藝術的真相,也無能給予一個純粹的定義,然而藝術終將安然無恙地存在。

處於徬徨的年代裡,藝術表現發展成前所未有的多元與分歧,我們終將自己定位為無路可退的『後』現代,卻忽略歷史進程的自然法則。因此我認為,與其待在象糞或爆竹的形式觀奇中苦思藝術,不如樂觀其成,等待返樸歸真的『有機體』來主導藝術。

何謂「有機體」?
西方小說體制的完備,純屬一連串的偶然與巧合,其源頭仍得溯及社會結構的急驟轉變,在約定俗成後,迥然今日面貌。
東方小說受西方文學的影響甚大,但其現象之發酵仍僅於近百多年內。對東方國而言,雖說是受到強勢文化之併吞,但族群團體在文化理質及人本精神的內涵表現上卻依舊難以動搖。雖改變其形式,卻無礙於作品本身的異質性。而後在地球村及網路文化的思潮下,勢必又會掀起另一波更激烈的中西文化分合戰。合則分,分則合,生命現象的自然律動,即是無機性中之有機體。

「藝術」之支架為對時代環境文化的忠誠呈現,就算是空穴來風的形式創作,也必有隱藏在社會體制中、集體思維內的旁枝思想。所以藝術實在無法被單獨解構,唯有把整個大時代連根拔起放在分析台上,才得以「借屍還魂」,進而體悟出藝術本身的妙奇。就如同「後」現代藝術之苦思與徬徨,正可代表著人們對時代的改變呈現急促不安的態度;「世紀末華麗」的頹靡文風,更彰顯出「暴雨將至」前的膠著狀態。

版圖的融合需要武力;藝術文化的融合卻需要時間。在時間溫柔的嚼嚥中,藝術家嚐試尋找妥協及平衡,過程極盡精采,然其融合後的勢力版圖仍會在時間之流中,社會思潮的批評下,逐漸轉型而再告紛歧。

藝術不死,猶如抽刀斷水。
秩序不滅,就算「無序」,也是種施工中的秩序。

台長: 徐毛
人氣(51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