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短文的標題固然是「誰」反對鄉鎮市長官派?但原意則是,「誰」在支持鄉鎮市長官派?.......文末以下另附劉子琦的文章,以聯結民進黨未來該如何復活之思維......
立委大勝之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又公開表示,他不贊成把鄉鎮市長改為官派,惟仍可藉由行政區劃整併鄉鎮市,以壯大並提升鄉鎮市的自治能量。然弔詭的是,馬英九卻也一直強烈支持台中縣市應該合併升格改制為直轄市,可是直轄市區長卻是官派產生。
當然,最諷刺的是,一九九○年代的國民黨無論是在國是會議或是國家發展會議,抑或是在二○○○年以後的經濟發展會議中,都曾三度支持鄉鎮市長官派的全民共識;而歷年以來,行政院也曾經數次提出地方制度法修正案,擬推動鄉鎮市長官派,惟掌握國會的多數聯盟(也就是泛藍軍),卻也未曾同意鄉鎮市長官派過。
在此,值得深思的課題是,為何國民黨反對鄉鎮市長官派?又難道民進黨就願意「真心」力挺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嗎?
可以想像的是,由於國民黨籍的鄉鎮市長占全國鄉鎮市之絕對多數(也是四分之三以上),所以國民黨理所當然必須反對鄉鎮市長官派。其次,「民選」鄉鎮市長正是國民黨收編地方派系或家族勢力的利器,否則的話,「官派」鄉鎮市長反而會更難「喬」。不僅如此,「民選」鄉鎮市長也是架空泛綠執政縣市最好的政治工具,亦即就算綠軍能夠拿下次屆多數縣長的百里侯寶座,仍須面對泛藍「民選」鄉鎮市長的進逼。
不可否認的是,就算前開的諸多想像部分僅屬「政治陰謀論」之觀點,然此際馬英九卻再度拋出反對鄉鎮市長官派的風向球,仍然會令人產生以上的不當聯想。
有趣的是,民進黨亦屬在國是會議、國家發展會議、經濟發展會議中同聲支持鄉鎮市長官派的主要政黨。而且,就在六年多前民進黨在百里侯大獲全勝之際,更是鼎力積極推動鄉鎮市長官派的政策,因為只要綠軍拿下百里侯就可以輕取轄內鄉鎮市的所有統治權力。惟曾幾何時,時過境遷的結果,一方面泛藍百里侯席次已經較多(兩年多前的選舉結果),加諸此次立委選後,藍軍更是在立法院掌握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從而民進黨籍精英也已經有了在野的準備,則此際馬英九拋出反對鄉鎮市長官派的呼籲,反而會深得「綠心」。
主要的理由是,總統大選如果又是由國民黨獲勝的話,那麼對綠軍在立委之役敗選的精英,或是即將準備政黨輪替而卸任的政務官而言,民進黨又必須重新走回「以地方包圍中央」的老路,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也就是說,對民進黨敗選的立委精英而言,想要重新當立委的話,就必須好好經營選區,因為單一選區的特色就是「立委鄉鎮市長化(甚或里長化)」,而經營選區最佳方式則是角逐鄉鎮市長。同理,民進黨又淪為在野黨之後,其培養政務人才最佳途徑,更須積極強攻直轄市或縣市長的百里侯寶座,否則的話,民進黨也會出現新秀無法接棒演出的政治斷層。
深思之後,我們將會發現,原來國民黨、民進黨之所以反對鄉鎮市長官派,原因竟然不是鄉鎮市長民選有利於民主體系,而是鄉鎮市長民選有利於國民兩黨政治利益的維持或爭取。最難以想像的是,那過去以來,到底是「誰」在推動鄉鎮市長官派呢?
-------------------------------
中國時報 2008.01.16
重返基層是民進黨的活路
劉子琦(作者為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助理教授)
在藍綠極化的情勢下,首度採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方式儘管成就了明確的政黨責任政治,而小選區贏者全拿的制度設計,卻也因選票差距過近而產生區域席次與得票比例嚴重落差的現象。然而,面對此一有利於組織經營與地方派系勝出的選舉情勢,從民進黨黨內初選時大老縱容派系內戰開始,初選提名的排藍制度設計,乃至於設定深綠的意識形態路線,強化藍綠對立的態勢,一路走來,已然將深綠意識形態當成是選舉獲勝的鴉片。單一選制並非是民進黨落敗的主因,基層懸空不實,無法切入、拆解國民黨地方派系組織運作,才是敗選致命之所在。
從國民黨過去的治理模式來看,地方派系的網絡系譜所形成的機制,不僅控制著地方金融與各類社團的發展脈絡,更據此而發展出彼此照應的各級地方民代與政府,以正式制度所生的行政資源相互奧援。如此交織綿密的地方政商機制,不僅支配著地方各類的社團組織,更是由政商關係啟動,涵蓋地域性、政經、與人情的關係網絡。
儘管近年來各地方派系有式微之勢,一旦這樣組織繁複、人脈重疊、人際親近的派系網絡運轉動員起來,加上掌握的制度運作機制,所產出的資源仍是國民黨獲得勝選的保證。國民黨因地方派系而建立起地方政治的版圖,自然在此次立委選舉中重獲強化。走路工或是其他選舉餐會、旅遊以及禮品的發放,也是緊緊的依賴此一綿密的網絡運作,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此次選舉創歷年新高的查賄案件共有六五一一件,涉案一二三七二人,已起訴五十一件共二三二人,多少也窺見了單一選制加強地方派系選舉動員網絡的運作特性。
相對應於國民黨朝向地方派系深化與政治世家接班交替的走向,自二○○○年民進黨中央執政後,透過由上而下的資源分配的效果來對抗國民黨黨機器與地方派系共生的運作策略,不僅藉此加持各地區候選人的地方經營效度,也形成了兩黨彼此間組織學習的效果,不管是在選區經營的手法或是文宣的攻擊形態上都已經趨於同形發展的現象。
面對單一選制的突出地方經營勢力交戰的制度特性,民進黨內的地方型立委也早就下鄉深耕,試圖衝破地方派系防線。而短期內的深耕效果,自然不及於長期與基層的逗陣來的有效。而理念型的立委則困守於立院藍綠意識形態鮮明僵立的對峙深淵之中,既無法脫困,也無力張舉改革旗幟。選舉過程中操作深綠意識形態的軸線劃分,限制政黨對台灣未來發展理念的延伸向度,也遮掩了候選人政治理念闡述的深度,而陷入負面競選的文宣戰泥淖。相較之下,選區經營不夠細密,政治理念不夠寬廣,兩者無法互補產生加乘效果,形成進退失據的困境。
民進黨所呈現的選戰對局關係,源自於對應國民黨的政治動員模式,然而,眩惑於國民黨式政治資源的分配方式而輕忽對於現階段社會流動趨勢的針砭,無疑的說明民進黨的地方經營方式並沒有真正切入國民黨長期經營的政商關係所架構的社會網絡之中,拆解派系的與社會網絡之間關係連帶的效果。派系仍強,賄選仍盛。在文宣上亦未貼近民意的脈動,體會生活政治的走向,而只維持住基本盤的格局。陷入吸食深綠意識形態鴉片過久的民進黨,或許忘了當初起家立業的社會路線,其實是汲吸取社會支持養分,呼應社會流動趨勢之源泉活水。
選舉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單一選制同時也形成朝野相互監督的影子式的對應關係,民進黨不僅應該重返政治的基層,積極從鄰里長、鄉鎮市民代表與縣市議員的選舉再出發;更需從經營地方社團與個人的社群關係網絡著手,透過基層社會組織的重構,盤整流動的社會力量,方足以拆解盤根錯節的地方政商勢力。重返基層,或許是民進黨回應單一選區選舉方式的活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