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還沒正式開始,我就隨著老公參加時數40小時的研習──Intel創新思考教育計劃。
二年前,老公就曾參加過這項研習,抱著一本厚如電話簿的研習教材,連續五天都興致沖沖的與我分享他在研習會上所學到的觀念。然而我像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因此並沒產生多大的興趣,也就未曾深入了解。
今年,老公在網路上又看到同樣的研習,立刻又想報名。我納悶著這種教學方式究竟有多吸引人,反正這個暑假並沒其他安排,所以也當個跟班,參加了這項研習。
與「教學」相較,其實我是更樂於當個「學習者」。
這項研習雖然長達40小時,恰正好可以滿足我重新成為「學生」的樂趣。只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僅只用心了解課程內容,也得以有機會觀摩其他教學者的教學方式。
此次研習與我過去曾經參加過的研習最不同的地方,在於並非理論的講授方式,而是著重「實務性」的教學引導。
Intel設計了三項有助於學生「深層思考」的線上工具,透過分組討論與各組比較、分享的過程,讓學生能在「操作」的過程中,自行領略教師所欲傳授的教學內容,與傳統課堂上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聆聽的授課方式迥然不同。
只要課程內容設計得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看似輕鬆(因為多數時間都開放給學生討論),然而實則學生受益良深。
在這次研習中,每位學員都必須利用Intel所設計的Visual Ranking 、 Seeing Reason和Showing Evidence三項工具,編製出一套教案,做為結訓的作業。
我從一開始懵懂不知其所以然,隨著講師的引導,逐步的了解、修改以至於完成了一套自覺不錯的教案,並且也打算開學後挑個「教學設備」可以配合的學校來施行。
以下我就透過這項教案,向各位介紹我在Inter的研習心得。
教案單元名稱:性格與命運的糾結──〈霍小玉傳〉和〈李娃傳〉之比較
這次的研習獲益最大之處,在於幫助我日後「教學主題的設計與引導」。
向來,我在備課時雖然也設定了教學目標,但總覺不夠明確,或者說是教學深化的階段難以釐清。學生究竟除了文本之外,還學到了什麼「觀念」,能為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實在很難判別。
因而往往在評量上,還是容易落入以出席次數、報告情形及筆試成績來推斷學生學習情形的模式。
然而Intel的研究,很明白的引導我思考如何設計課程的「層次」,以及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性格與命運的糾結──〈霍小玉傳〉和〈李娃傳〉之比較」的教學上,我設計了如下的階段:
核心問題
性格決定命運嗎?
單元問題
1.愛情為什麼吸引人?
2.功業為什麼引誘人?
3.幸福人生的關鍵是什麼?
具體問題
1.什麼是喜劇?什麼是悲劇?
2.科舉考試為士人帶來什麼影響?
3.唐代士人的價值觀為何?
4.唐代娼妓的社會地位為何?
所謂「具體問題」是指:範圍最明確、有文獻資料可以查詢、答案較為限定的問題。這個層次與「傳統教學思維」及「教學備課經驗」是最相近的。
至於「單元問題」比具體問題提升一個層次。必須是較具「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協助學生脫離一元化的思考,引發同學間的腦力激盪與討論。
這個層次,我平時授課時也安排在小組討論上,只不過自己還不明白這便是所謂的「單元問題」。透過這次的研習,更能幫我日後在帶領學生討論時,有一個明確的方式與引導。
關於「核心問題」則是教學主題的最高層次,是能涵蓋整個課程最基本及主要概念的問題,並能貫穿數個單元或學科領域的中心議題。
雖說核心問題要能「貫穿數個單元或學科領域」,但並非指教學內容的設計或帶領,也要跨領域,畢竟術業有專攻,國文老師的能力,大抵也只限於文學及歷史。但對「學生」而言,他在「國文課」接觸了這項核心問題後,日後能引發他在其他課程或生命情境中結合共同的脈絡形成更為完整的認知網絡。
例如核心問題若為「生命的價值為何?」便涉及了文學、生物、醫學、公民等等的領域,從這個問題出發,可以延伸出不同的單元與具體問題;換言之,不同的具體與單元問題的學習,最後會匯歸回相同的「核心問題」。這樣的「學習脈絡」始有助於全人的發展。
因此此次的研習實有助於我明白「主題設計」的規劃和方式,也了解自己過去教學目標之所以模糊曖昧,往往是因為並未能找出「核心問題」所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