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海燕
當眾多刊社還在為內容做不做iPad版糾結,老牌雜志《三聯生活周刊》悄然來瞭個大變身。
11月18日,北京文博會開幕。早幾天前,我跟《三聯生活周刊》新媒體總監郄斯約采訪,郄斯告訴我,三聯將在文博會上有個展位,讓我去看看。去之前,我很好奇三聯與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文博會,怎麼掛上勾?
一進國展6號館,“三聯生活周刊新媒體平臺”就映入眼簾。“新媒體平臺”,三聯要做什麼?郄斯指著展位前面一長排字母“LIFEWEEKER”,告訴我這就是答案。
“Lifeweeker”顯然脫胎於三聯生活周刊的英文名“Lifeweek”,加上人稱屬性,強調“人”。如果說《三聯生活周刊》是“一本雜志和它所倡導的生活”,那麼“Lifeweeker”就是“三聯式生活”的人。所謂平臺,就是將以“三聯式生活”的人聚合在一起,以時間為坐標,以人的活動為核心延伸開的社交網絡。它的界面,是一個電子日歷,你可以在每一個日期裡標註日程、發表心情感言,關註好友日程安排,發起聚會活動;當然也可以發表一些深度的分析文章,發起會議討論。總而言之,它是一個管理自我生活的工具,也是一個與朋友互動的社交平臺。
郄斯本科學的是媒體管理,碩士是在英國學的國際關系;而據瞭解,她所領導的這支三聯新媒體中心團隊,半數以上有海外留學背景,而且非常年輕,對互聯網也很瞭解。也許正因為此,她們的思維和視野相當創新、前沿和國際化。這種創新,也許源於她們對全球互聯網趨勢的判斷和把握,她們相信Lifeweeker代表著未來。這也暗合瞭《三聯生活周刊》一直以來的態度——以敏銳的姿態反應新時代、新觀念、新潮流。
在我粗略地看來,Lifeweeker的交友和意見發佈功能裡有Facebook和Twitter的影子,而興趣、聚會的圈子性又與豆瓣網有相通之處。但“Lifeweeker”的“社交日歷”概念是全新的。如果說Twitter等微博(http://t.sina.com.cn)是將人的生活“碎片化”,Lifeweeker則是幫助你將“碎片化”瞭的生活以時間為線重新串起來“完整化”,記錄你的軌跡,幫你還原和梳理生活。
如此新銳的產品,此前業內卻幾乎一點都不知曉。哪怕此次參展,Lifeweeker目前也還在內測階段。我大概是第一個專門就Lifeweeker采訪郄斯的。郄斯告訴我,大半年來,她們一直在低調地“秘密”開發,不斷內測、改版,隻給瞭少數的邀請碼給朋友試用。每周五,她會召集部門裡的人來給產品提意見談感受,光記錄他們意見感受的PPT,就不計其數。
精雕細琢而出的Lifeweeker,是否能像Facebook、Twitter一樣一炮而紅?還是會因曲高而和寡?在嘈雜的展館裡,我一邊聽著郄斯對我的演示和介紹,一邊暗自問自己。Lifeweeker還要面臨很多問題:用戶習慣、用戶體驗、推廣、黏性、贏利模式等等;但它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如此與眾不同的亮點。當傳統刊社為新媒體做什麼業務搜腸刮肚想法貧瘠時,三聯告訴我們:刊社做新媒體,還可以這樣玩;在內容平移和品牌平移之外,還有一種平移,叫精神氣質的平移。
所以,我也是如此期待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數字期刊行業資訊(以下簡稱“刊”):三聯生活周刊什麼時候開始規劃新媒體的?
郄斯(以下簡稱“郄”):三聯的讀者本身就很高端,近年來由於人們的深度閱讀習慣已被碎片化時代影響,用戶似乎越來越上移瞭。有人說三聯是小資讀本,我覺得是中產階級。
三聯已經做瞭15年。當這個時代的閱讀習慣改變的時候,我們需要有更好的形態來服務於讀者,同時也想吸引更年輕一些的受眾,將我們作為媒體的價值觀傳遞給他們。那麼我們的品牌自己就需要一個轉型。
刊:這個定位於社交網絡的新媒體平臺Lifeweeker,和傳統的三聯雜志之間,看似跨度很大,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
郄:主編一直很堅持紙媒的價值,同時也是一個很有創新精神的人。他對三聯做新媒體的要求就是必須創新。他對Lifeweeker社交日歷的創意非常支持。這個概念是我們獨創的,而非是所謂C2C的做法。
作為媒體真正要傳播的是自己的精神和價值取向。三聯所堅持的是什麼?我認為是一種人文關懷和求知精神。三聯生活周刊有60多位記者,他們經常要飛到全球各地去采訪,采編成本非常高。而且我們稿件的質量也非常高,朱偉主編對稿件的嚴苛要求大傢都是知道的。那麼用這麼高的成本制作印刷出的內容,如何找到適宜的數字化出口。
我們的主筆、記者,其中一些在網絡上被熟知,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都是非常有性格的人,但讀者無法直接接觸到他們,也無法延伸他們的視角。現在有瞭微博,有些讀者會通過微博積極地反饋。我們也想創造一個平臺,以人為節點去創造和傳播內容。三聯生活周刊最開始創辦的時候,韜奮先生提出的創刊目的就是“每星期乘讀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閑暇,代邀幾位好友聚攏來談談”,是一種真實的社交行為;Lifeweeker無非是打造一個網上的社交沙龍。在這個虛擬的聚會場所裡,人和人之間可以交流思想,分享生活,找到歸屬。
刊:所以從本質上說,Lifeweeker和三聯的精神氣質是相通的?
郄:是的。
刊:這倒是很獨特。說到做數字化做新媒體,大多數刊社或者傳統媒體首先想到就是內容的平移,再進一步是品牌的平移,三聯做新媒體想的是精神氣質的平移。那麼,你會否擔心Lifeweeker也會像《三聯生活周刊》雜志一樣,吸引的是太高端的用戶,太過狹窄?
郄:為什麼會這樣問呢?我認為任何良性的內容,都是從高端向下普及的,需要一個運作的過程。何況Lifeweeker既然是定位於年輕的用戶,我們在設計這個產品時肯定會考慮很多因素。
刊:能不能用一句話向讀者說明Lifeweeker是什麼?
郄:一句話說,Lifeweeker社交日歷——是此時此刻你和你的朋友在做什麼,用社交日歷去安排你的真實生活。日歷大傢都用過,在上面記日程並安排約會,在Lifeweeker上,你也可以在每天的日歷上安排日程、做備忘;同時又可以關註好友,看到好友的生活。你還可以用Lifeweeker來安排聚會。比如,你發起一個周六下午2點的活動,大傢一看自己的日程安排,有空的就可以直接“參加”,非常方便。我們的LOGO看上去是兩個坐在椅子上的小人兒,中間的長桌子由字母組成,象征著被交換的信息和它跨越的距離,這就是社交網絡。
刊:Lifeweeker作為社交網絡,與微博、開心網有何不同?
郄:現在基於網絡的生活讓人越來越“碎片化”,你的隻言片語和生活的印記散佈於各種平臺,人們反而不能靜下心來規劃自己的真實生活,沉淀一些感想;既不能有效回顧自己都做瞭些什麼,也沒有時間關心那些真正想關心的人。
刊:但是現在的人們習慣瞭隨性的網絡,用Lifeweeker來管理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像我,可能就不願意花時間在Lifeweeker上寫日程安排。
郄:這一點確實是一個挑戰用戶習慣的地方。我們定位Lifeweeker是一個工具化的社區,那如何讓大傢願意用這個工具?可能還需要優化我們的服務方式並給出一些可見的鼓勵。比如我們有設想,你每天在Lifeweeker記錄你的生活,這樣一年下來,我們可以做一本yearbook給你,類似個性化出版,非常值得珍藏。
刊:雖然我很不願意問贏利模式這個問題——這問題很多時候是一個偽命題,但我還是要請問你,三聯在設計Lifeweeker時,有設想過哪些贏利點嗎?
郄:現在說這個問題有點為時尚早。Lifeweeker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甚至在挑戰用戶的網絡習慣,就看用戶能不能接受。就像你所說,對現代人來說,花時間和精力來規劃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本身就很難。但我仍然相信,人們還是願意這樣做。我相信接受和喜歡Lifeweeker的人,首先是能夠認真對待生活,並願意通過學習和積累不斷使自己成長的人。
刊:聽起來,他們像是“有追求”的人。
郄:我的理解中,三聯生活周刊所倡導的生活並不是某一種既定類型的生活,而是希望人們具有對待生活的“審美趣味”。Lifeweeker吸引的也是認同這種生活趣味的人,無論你喜歡攝影閱讀美食還是旅行,盈利模式是隨著市場的調節,配合資本和執行不停在進展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將產品和服務做到最好。我們從春天醞釀這個想法,到今天業內的小小見面,雖然目前還處於內測階段,也已經過瞭多次的改版。現在我們已推出瞭iPad版和iPhone的應用程序,還在測試。將來,用戶可以從PC端登錄,也可以通過移動端同步Lifeweeker的內容,更方便地記錄和分享。
刊:既然做社交網絡,不管哪種贏利模式,微博也好開心網也好,都離不開用戶規模。Lifeweeker如何做推廣?
郄:Lifeweeker明年會正式上線,到時候會有一系列的推廣活動,隨著網站的內測,我們也正在策劃中。
刊:《三聯生活周刊》現在也推出瞭iPad版?兩者之間印刷公司如何借力?
郄:《三聯生活周刊》的iPad版隻有紙版雜志的部分內容,很像一周的精選,是免費下載的。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們認為內容收費還不現實。iPad版雖然隻是部分內容,但我認為品質很高,對讀者是非常有誠意的。
Lifeweeker的整套VI是由我一個很年輕的朋友設計的,現在已經去意大利工作,很多人都很喜歡。周刊的數字閱讀版在APP裡的應用程序裡的Logo是“i”,我們新媒體平臺Lifeweeker的應用程序是“ir”;前者是一個小人兒,代表個人閱讀;後者是兩個小人兒,代表信息交互。將來我們的閱讀應用和網站應用之間,賬號也會是相通的。
Tags: 印刷, 印刷公司, Event Management, SEO, 香港醫生資料網, 香港媽媽網,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SEO, SEO,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SEO, SEO,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TVC,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Promotion,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網頁設計提供 seo, web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