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07 16:38:24| 人氣4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死亡如此靠近》之讀書報告─五復505 20號劉佳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簡介:
  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他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他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他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為第一本著作,他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好發現善待生命與活得無憾之路。

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佳句摘錄:
死亡往往不是悲劇本身。真正的悲劇是到了死亡發生時才發現許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許多想說的話沒有機會說。死去的人帶著太多太多未完之事而去,活著的人也留下許多遺憾。到了天堂和人間的遙遠分隔線成為內心無盡的悲痛時,一切都太遲。
P.80
人與人總有道別之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看著所愛離開。即使不願意,人都要經歷這一切。
P.84
我心中已準備好要面對離別的日子,但望著陪過一段路的病人向我告別,我還是因著不捨而感傷。我將這個悲傷化作自己對素珍的祝福,我知道她必定能安祥和平的離開人世,因為他向我告別的微笑,真的很美。
P.90
許多關心臨終病人及家屬的人,一廂情願的以為,臨終關懷的意義便是讓病人毫無情緒的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家屬們也毫無眷戀不捨的接受親人的死亡。這樣的看法,太輕忽人的感情,也漠視病人及家人的感受。人的珍貴與價值,在於人有多樣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雖然是種負擔,卻也是愛的滋味。
P.96
我的生命在與他們生命交會的時刻獲得許多啟發與成長。面對死亡並非全然帶來灰暗與毀滅,相反的,可能帶來積極面對生命與知福、惜福的生活態度。
P.118
孩子的眼淚是一顆顆的珍珠,他們的眼淚需要溫柔的人去承接,這些眼珠正是他們參與人間的記號。
P.180
失去,是人生的重要經歷,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有相聚就有分離;有擁有就有失去。如何讓自己有能力面對失去、如何將失落感受處理好,並且對於自己及他人都不具傷害性、攻擊性,是需要學習的。
P.184
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遺忘了。用愛創造出面對苦難的勇氣,用呵護保守受苦的生命,是臨終關懷永續堅持的精神。
P.193
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
P.199
失落確實是人生裡巨大的缺口,但就算是不圓滿的生命,依然能創造出它的美。懂得欣賞失落的生命,是我的人生重大的突破。
P.233

他人評價:
小蘭 台北 
我很推薦這本書,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著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或許,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丸子 桃園 
聽過作者的演講,覺得她真的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如同她的作品一樣,很簡單的故事,卻有很深刻的感動,看出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連結與關懷。

賈芙琳 台中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Mara 台北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讀後心得:
  在很久以前,我曾想過,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不就是生老病死?那為什麼要活這麼久?為什麼要過的那麼忙碌?
隨著年紀增長,因而有了不同的見解。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認為人活著是因為責任,父母辛苦將我們扶養成人的責任,要保護自己不能有意外,這就映證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了嗎?。我曾問過人「如果可以選擇,你覺得你想活多久?」而大多數的人都是回答年齡,我卻認為在父母過世後,就可無牽無掛的跟隨他們走,這也必須在我沒有另一個責任的狀態下發生,但這不就變的有點矛盾嗎? 就只因為我在想他們都看不到了?當然這一切只是如果,我是多希望他們長命百歲。
  看完這本書時,我相當佩服作者,這是經驗了無數的哀傷與傷痛而編輯成書,不免時時勾起一段段傷痛的記憶,而他卻將這個逆境作為成長的轉戾點。我做不到,看完這本書,思緒被隱藏的痛深深的刺下一刀,回憶起藏在最深層一段段的失去。是曾相似,多少個曾經,失去最珍貴的東西,但我又覺得失去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正在看他受苦而幫不了他。有沒有看過有人因為寵物哭的要死要活甚至比失去一個親人還誇張,哭紅了雙眼就只因為牠還在我面前掙扎。為什麼會感到痛?為什麼會感到傷?書中有提到『愛』我覺得這是一切的來源,如果沒有它,並不會感到哀傷。
  書中有提到921,家住南投的我也曾經歷過,很慶幸的是所有親人都很平安,但是很難想像就只是一個夜晚,到處都是冰冷的屍體、家屬的哀號,體驗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總之,覺得人要就是要『活』的精采,精采的渡過每一天,這樣才不會有所感慨和遺憾。而『死亡』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深受遺憾。我覺得我很幸福,就只因為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都還在。看完書我會怕,很怕哪天他們會從我身邊消失,因此而珍惜。

來源: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product.asp?book=1111MA028 大塊文化-
作者簡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478 博客來書籍館-他人評價

台長: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