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06 15:06:15| 人氣2,672| 回應4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五專部五年級國文讀書報告書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五專部五年級國文讀書報告書目


1. 蘇絢慧,《死亡如此靠近》,台北:大塊 ,2001。
2. G.Wayne Mill,G.Wayne Mill,《愛的再造-韓德仁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醫療》,
台北:天下,2005。
3. 劉昭仁,《臺灣仁醫的身影》,台北:秀威資訊,2006。
4. 王溢嘉,《實習醫生手記》,台北市:野鵝,1989。
5. 艾倫.羅,《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台北:天下文化 ,2004。

※ 字數:全篇報告至少1000字。
※ 格式:一律A4橫式繕打,除封面外,字型可選新細明體、標楷體,字體大小不得小於12級。
※ 封面應註明題目(如:《蘭嶼行醫記》之讀書報告)、班級、姓名、座號。
※ 內容:1.作者簡介
2.作品簡介
3.佳句摘錄(至少10句,並註明章節頁碼)
4.他人評價(即其他人對這本書的看法)
5.讀後心得(不得少於500字)。
※ 繳交書面報告一份、電子檔一份(可選擇交磁片或張貼於教學部落格之留言板)。
※ 教學網址﹝郭侑欣老師的教學部落格﹞: http://myblog.pchome.com.tw/m254090/
※ 繳交日期:96年4月13日(星期五)前,逾期不收。
※ 本篇報告佔學期總成績20﹪,請自重、勿抄襲(引用他人著作不可超過全文三分之一,且須著明來源,如網站名稱、網址等,否則即構成抄襲),抄襲者報告以0分計算!

台長:
人氣(2,672) | 回應(4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指定書目 |
此分類下一篇: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在職專班護理科國文分組報告
此分類上一篇: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五專部一年級國文讀書報告書目

顯示全部40則回應

5R507 余佳真 17
實習醫師手記
ㄧ、作者簡介:
王溢嘉,男,臺灣省臺中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
在臺大讀書時,曾任「大學新聞社」總編輯及社長。民國六十四年自臺大醫學院畢業後,僅從醫兩個月,就轉而投入文化事業,任野鵝出版社社長。曾主編《心靈》雜誌。現在則專事寫作,並擔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
他以自身的學科訓練為基礎,為文學批評另一番新視野,將所有學科(心理學、文學、精神分析、民俗學等)的分野徹底打破,而採取一種科際整合的方式去從事文學的批評與研究。尤其對中國古典小說,採取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讀其背後動機與心理成因,精采而不失趣味。此外,他亦以本身所長,編譯了不少相關著作。

二、作品簡介:
這個人說:凡盜取生命奧義的人,必須為此付出許諾。但他為什麼會在自台大醫科畢業後,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而獨自走上有風有雨,路的盡頭在雲身不知處的旅程?
〈實習醫師〉在醫師面前,病人順從的赤裸著。誰有權能如此坦然遞減是另一個同類的痛苦呢?我毋寧覺得我是缺乏這種權利的,但我卻被賦予這種權利,這就是我的劫難。  
一九七五年,我自台大醫學系畢業﹔一九七六年,開始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楓林散記」﹔一九七七年,又開始在聯合報新闢的萬象版撰寫「實習醫師手記」專欄。兩個專欄都寫了一年多,一九七八年,我將「實習醫師手記」及「楓林散記」專欄的部分,及傑出書。
當時的「自序」裡只有短短幾個字:「所有文章都寫於我離開醫業,賣文、編雜誌維生的時候,這使我能夠像一個放逐者般與醫界保持適當的距離,但也使我對永遠不再的時光興起懷念母親子宮般的鄉愁。」  曾有人開玩笑地說:「看你寫的《實習醫師手記》,相信你當醫師的話,一定會是個好醫師。」但問題是,我當出去當醫師的話,很可能就不會寫《實習醫師手記》。這是生命的一個弔詭,而我們每個人啟不是多少生活在這種弔詭之中?
三、佳句摘錄:
1、 所有文章都寫於我離開醫業、賣文、編輯至為生的時候,這使我能像一個放逐般與醫學保持適當的距離,但也使我對永遠不再的時光興起懷念母親子宮般的鄉愁;近日重讀這些著作,醫院以及病人的種種,彷彿又回到眼前。P.3-4頁。
2、 病人之間,透過這些東西,我們看到的病人是肢離破碎的!我們用機器、用無數的數據來解釋病人!以前的『名醫』已不再了嗎?或者必須賦予一個新的定義?P.77頁。
3、 【病人家屬也許不明瞭做心臟按摩是為了就病人的性命,所以才會這樣說。但看了這些狀詞,實在令人冷了半截,平素無冤無仇,怎麼會『活活把他壓死』呢!!】。p.83頁。
4、 面對這位有著詼諧與嘲諷意味的病人問話,我ㄧ時接不上腔。我拍拍他弓起的膝蓋,抱著一堆『怕死的紀錄』的病歷,笑著走開了。P.96。
5、 什麼是真實的呢?我幻想草地上也有一個留鬍子、騎白馬的老者在向我微笑,向我招手,但我怎麼看也看不見。這是不可能的,我是一個『正常』的人,我微微有些失望,也許在我的潛意識裏,有著飛人杜鵑窩,去擁抱那無邊無際的神秘世界的隱密渴望吧?p.100頁。
6、 他回去也許會做惡夢,在夢中我被他描繪成一個穿白衣的壞人,專門欺壓『善良』的小孩子。P.116。
7、 病人對醫師的信賴,往往並非全心全意的,而是ㄧ種無奈的、暫時的、姑且試試的、隨時準備翻臉的信賴。P.145頁。
8、 如此的遺愛人間雖有點『強制性』,但強制人民做好事亦並非壞事。p.203頁。
9、 醫療越進步的國家,醫療費用就越高,這是現代醫療問題的一個『陷阱』。p.204頁。
10、當你看到一個倒下去的路人,ㄧ個棄嬰時,只要你趨上前去施以援手,將有
更多的人會繼你之後施以同樣的援手。p.209頁。

四、他人評價:
1、 我們這組介紹的這本書是王溢嘉寫的實習醫師手記中的一篇「隨時準備翻臉的信賴」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描述作者,當實習醫師的 時候,照顧一個中年婦人,那時作者已經和病人及病人的女兒很熟,但有一天作者一出錯卻受到病人及其家屬冷眼看待,進而感到心灰意冷。www.tcfsh.tc.edu.tw/lib/92read/92-活動紀錄102-1.doc。
2、 蔡岳勳導演很年輕時就敏感於人的病苦脆弱。他和母親常生病,看多了醫院的人生百態,有一次他接觸到王溢嘉《實習醫師手記》,從中他第一次跳脫病患及病患家屬的角度,以醫生的觀點來感受和思考,赫然發現,「原來在疾病與死亡面前,所有人一樣無助」。蔡岳勳回憶,從那時候開始,他瞭解到「生命是個充滿挑戰的地方」,而醫院正是無法逃避,不會讓你忘記,「可以看見生命另一種面貌的地方」。蔡岳勳暗中下定決心,有一天,他要拍出「有娛樂性,但不一定說教或恐嚇的醫學片。」 《白色巨塔》的改編,給了他實現夢想的機會。blog.sina.com.tw/ymj945/article.php?pbgid=1216&entryid=99826

五、讀後心得:
讀完此書,理解作者會醫界的思念及心酸,他邊寫著記錄邊回想當初的過往。我感受到這本書的意義,每ㄧ段訴說他與個案的有趣事,每一句訴說他的感想。
我沒有他的偉大及成就,但我卻從他的書得到回想的能力,邊看著書,我邊回想我在實習的往事,有思念、心酸、快樂或悲傷。更有趣的事,我在他的書中回想到兩段過往。

引文:他回去也許會做惡夢,在夢中我被他描繪成一個穿白衣的壞人,專門欺壓『善良』的小孩子。
說:在實習時,我曾遇過此情況,小孩是那麼天真及可愛,很怕穿白色衣服的人事他的專利,ㄧ接過我的手背馬上哭也是他的專利。事後得知,才了解到前幾天他因為去看病被打了針,恍然大悟的我,慢慢跟他建立良好的關係,得到他的信賴後,治療得得以順利進行。看到這裡,我質疑醫生們有塭柔的對待他們嗎?還是缺少相處的時間而無信賴感呢?以我的觀點必定是缺乏信賴感吧!!!

引文:面對這位有著詼諧與嘲諷意味的病人問話,我ㄧ時接不上腔。我拍拍他弓起的膝蓋,抱著一堆『怕死的紀錄』的病歷,笑著走開了。
說:怕死的紀錄,或許是真實的吧!!!我的個案曾說過,因為我怕死,我希望醫學能在更進步些,每個人都怕死,而醫學更是要延續他人的生命,說來諷刺,我也感受到跟作者相同的感覺,我學醫那裡多年,醫學是如此神聖的,卻說的那麼的潦草,雖心中的不服,但我事後還是不得承認個案說的也有道理可言。

實習醫師手記,記載了多件他與個案所發生的事宜,讓我們學醫者,更能深刻感受到他當初的情境,因為作者我也回想一次我的實習過往,我相信只要學者ㄧ觀賞他的書,必定也是去了一趟時光隧道吧!!!
2007-04-10 19:34:23
賴士韋
一.作者簡介:

艾倫‧羅絲曼是一位很有愛心、能奉獻的醫生。在她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後,於波士頓兒童醫院與波士頓市立醫院小兒科接受完住院醫師訓練,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安人保留區服務。
此書是她在哈佛俢學過程中所經歷的過程與歷練,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如何走入醫學之路,經歷解剖學科、安寧病房臨終照顧等。
在第二部分提到如何做臨床的診斷、價值觀的衝突與改變,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經驗以及與特殊病人的接觸等。
而本書最後則描述了醫學院第三與第四年的生活,以及到各科實習後的心得。作者在書中面對敏感的醫病關係提出許多的探討且更直接窺探了複雜的生命奧秘。
並在見習中透過不斷的自我摸索與反省,用心得建立了一個醫者的價值觀。
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


二.作品簡介

本書作者艾倫.羅絲曼醫師以生動的文筆,娓娓道出自己在哈佛醫學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級生,歷經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興奮、驕傲、沮喪甚至是後悔的心路歷程,最終在畢業後正式成為醫生時,意會到這身白袍的意義。而白袍所帶來的沈重責任感,更讓作者了解到,身為醫者的學習成長將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
對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權威與信任。但對於尚在學習階段的哈佛醫學生來說,白袍的作用毋寧說是掩飾青澀、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們時時期待自己能快點成長,好配得上那件白袍。
在整個見習過程中,所觸及的不但是無日無之,一幕又一幕患者肉體、精神的苦痛與掙扎,而且更直接窺探了往往令人無言以對的生命奧義。此外,書中面對高度敏感的醫病關係的矛盾與糾葛,有相當精彩的剖陳。當然,最令人激賞的,還是作者在見習中透過不斷地自我摸索與反省,用心地確立了一個稱職醫者的價值觀,很值得借鏡。
過程中當醫師的責任,心情,與病人的互動,專業的建立,技術的反應速度.其中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在整本書描述的四年過程當中,不安,生疏,焦慮,恐慌等等情緒強壓在自己身上,無法從中得到片刻的解脫.清晨到半夜的工作,實習醫師的過程就是在於鍛鍊一個人的心志,多過於一個人的技術.唯有在心志鍛鍊堅強的時候,才有辦法面對躺在手術台上需要急救的病患,也才只有讓自己逐漸抽離,才不會一直被灰色的情緒困擾.
資料來源
1. 中學生網站
2. 金石堂網路書店
3. 中國醫藥大學網路資源

三.佳句摘選

1.我們每個人都遊走在糢糊的界線之間(第六章)

2.白袍象徵著醫病關係的聖潔 白袍覆罩的是對我們專業的尊重(第十二章)

3.有時候正確的選擇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第三十章)

4.我猜想我的成長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第三十九章)

5.我們都要有問問題的力量(第三十六章)

6.貧窮對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其實是很類似的(第三十七章)

7.打破沙鍋問到底(第十九章)

8.臻於熟練(第十九章)

9.發人深省(第十一章)

10.秉持理想不為利誘(封面)


]




肆.他人評價
我自己本身也在醫院工作...
真ㄉ很能感同身受

現今ㄉ社會..
無法和以往相比
醫生的工作雖然神聖
但是
卻更多了一分的責任與壓力
是需要我們了解與體諒的
而病人與家屬
也是需要相當的EQ和IQ
才能面對身體的病痛與生死的過程

看完這本書
會讓我們更了解醫生與病人間的微妙關係………………summer.


五.讀後心得


在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 總覺得自己就好像是書中作者的翻版 我覺得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獲益良多 最多的還是心態上的獲得 作者用臨床實習的經驗寫出了在臨床上可能會遇到不同的病人 以及身為醫療人員應以病人為重 還有身為治療人員應所抱持的心態 以及身為治療人員所必備知識的多寡 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 這告訴我 在治療病人時 不只是態度的問題 而且要專業 細心 謹慎 尤其同樣身為未來某個領域的醫護人員 讀完這本書之後 才知道自己再從醫的這條路上很明顯的還有好長一段路 還有好多要去學習 觀摩的地方 尤其是在和病人相處的方面 為病人付出的方面 以及自己的心態方面的問題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 讓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多了一份不同的心理知識 也讓我在心理態度部分上了很好的一課 尤其在作者每次遇到與病人相關問題的難題時 我就會不經意的想起 那些曾經在某家醫院讓我治療過的病人們 也讓我懷念 那段在醫院位病人們服務的那些短暫又漫長的時光
而看完這本書之後 對於醫生和病人心態的認識讓我也有了前所未有的不同的體驗 的確 在臨床上 所有的病人並不會一樣 病情不同 個性不同 以及一大堆的不同 都是身為醫療人員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而作者藉由臨床實習遇見各種不同的病人 進而在臨床中吸取不同的心理獲得 並更加的了解身為一名醫師該有的心態 一直看到現在 我才終於了解 臨床實習的意義 不止是在技術上的得到
而心理上的獲得和調整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用真實和人性的表達了這一切
看完了整本書之後 我才知道 原來要當一名醫療人員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我對於在未來的醫院生涯 感到了不少的沉重的壓力和期盼
2007-04-12 17:16:39
加選505 張智翔~
《 蘭嶼行醫記 》
之讀書報告



班級:加選505

姓名:張智翔

指導老師:郭侑欣 老師



作者簡介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生命復原的軌道。第一站是以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第二站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不以權威或專業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





作品簡介




這本書是在寫安寧病房工作中的生活札記,每天面對著人世間的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對病人與家屬的痛苦掙扎,感觸一直在心頭。死亡並不像我們所想的完全無益處,正視死亡,將死亡於置在它應該的位置,我們才能活的自由、活的充實。對於他們來說,成為病人是真實的遭遇,有著真實的感受。他們的聲音需要人家了解、被聆聽、被接納。





佳句摘錄
财 如果生命是一盞燈的話,何時關燈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我們可以盡量維持亮度,因為你是我們所珍惜的燈。...40頁
财 她不在與死亡為敵,反而讓死亡成為她的一部         份;運用它幫助自己度過,飛向生命的彼岸。...47頁
财 人面對死亡的惆悵與不甘,或許是因為感到此生沒有活的精采、沒有實現自己對生命藍圖的規劃,或者是從沒有想過自己的生命可以如何活著。...70頁
财 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以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看著所愛離開。即使不願意,人都要經歷這一刻。...84頁
财 人們害怕死亡那一刻所要經歷的痛苦,遠遠超過害怕死去這件事情。在沉睡中安祥的死去,是臨終病人的心願,當死亡注定要來時,他們期許著死亡能溫柔慈祥的帶走生命。101頁
财 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119頁
财 修補工程不一定是將家庭塑造成我們期待的樣貌,而是讓人能從傷害中走出來,活得自在、活得安然。...134頁
财 你的雙翼將帶你自由的飛翔到永居之地,那兒果然如你所見的美好。...171頁
财 處理情緒,需要有力量從旁協助,我發現許多奇妙的力量,他們並不特殊,卻常被遺忘或鄙棄。...220頁
财 因失去所造成的痛,需要的是撫慰、是呵護、是接納,是不漠視;這就是傷口需要的敷料,若細心更換敷料,傷口便能生長出新的組織,也許有疤痕,卻不會在痛。...232頁





他人評價
我很推薦這本書,
因為,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
正因著有死亡,
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
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
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
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
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
或許,
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
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
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478#comment
讀後心得
讀完《死亡如此靠近》這本書,心裡有種疑惑感,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刻意去談論到死亡的話題,畢竟〝死〞這個字在我們傳統上十分忌諱的,誰會預知到哪時候死亡呢?除了想像中,還是讓人撲朔迷離。
  作者寫下了在安寧病房服務期間的點滴,說明每個人、每件事情都在生命盡頭面臨死亡時的心情,並且以一位社工師的身分,協助病人與家屬間的關係、協助病人與家屬如何面臨死亡的心情、協助家屬走過喪親之痛的階段。這本書記錄了每篇經歷的故事,讓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安寧病房就是住著癌症末期或者無法治療的癌症病人,充滿了恐懼跟不安,相對的,作者是充滿了關懷跟鼓勵,還有以自己的身分醫療照顧病人,化解了親人間不睦、朋友間的衝突關係,病人也坦然了接受死亡。
  有的病人要到失去後才要珍惜對親人的愛;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沒有受到家人的肯定;過了一半輩子,自己想做的事卻還沒完成;想重新做人老天爺卻不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等,每個人誰會知道哪時候走上死亡之路,但是有的人懂得把握時時刻刻沒有完成的事,一直到人生的最終點。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4個過程,隨著年紀漸漸越長大,在我週遭發生的也見識到了。生,當一個新生命誕生,不管是自己的、朋友的或親人的,一定感到很高興,一起分享喜悅。老、病、死,就不是讓人那麼高興的,但是往往周遭都會發生的。畢竟生、死都一次,有生就有死。人常說~人生無常啊!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很難預料掌握,說不定哪天離開的是你親愛的家人、摯愛的情人、知心的朋友,或者是自己,假如真的有那一天,你能像這些病患不害怕的死亡,或是像病患家屬堅強的走下去嗎?作者說:「失去,是人生的重要經歷,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有相聚就有分離;有擁有就有失去。」所以我們要學習著去面對失去的痛苦。
  因為有死亡,所以才懂得珍惜與把握,學會如何讓自己不後悔和沒遺憾、學會活在當下、學會認真看待自己、讓人活出生命的價值,付出生命的代價,不管現在過得怎樣,好好的規劃每一天,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不要讓自己後悔 ,後悔做出的事情。
2007-04-12 18:00:50
5R505 25號 張竣珽
一、作者簡介

王溢嘉,進入台大醫院醫學系,領受科學教誨,其間並不斷跨界,涉足社會人文、藝術、文學等領域,且開始從事散文創作、譯作及文化論述。閱讀、思考、觀察、創作不輟、如蜂釀蜜般書寫新篇章,已是他義無反顧的生命之路。


二、作品簡介

一九七五年自台大醫學系畢業;一九七六年,開始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楓林散記專欄;一九七七年,又開始在聯合報新闢的萬象版撰寫實習醫師手記專欄。兩個專欄都寫了一年多,一九七八年,將實習醫師手記專欄及楓林散記轉欄的部分,集結成書。


三、佳句摘錄

P.13 白衣 誓言 我的路 一個人的悲憫和誓言若是來自潛意識,而非來自超我,則他今生今世註定要面臨種種的折磨和劫難。
P.25 我的死活 自有安排 每個人只有一條命,但‧‧‧‧這件事我自有安排。
P.28 狂亂震顫的一刻 一個人生命中的惡魔若要於此時奪去它的魂魄,是任何人都無法挽回的事。
P.49 任性的妻子 慈祥的母親 世界必須陣痛,卑微的花而使得開放,更何況是一個人類的生命?
P.53 生命何價?拈花微笑 正因為人生苦短,所以才能創造出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因為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個字,所以能寫出那麼多凝煉精純的詩篇。
P.114 小孩夢中的惡魔 伊凡說:「世界上一切的知識,也比不上孩子的眼淚」。
P.117 小孩夢中的惡魔 小孩若不流淚,不僅讓人覺得「善良」,同時也讓感覺這種「善良」的人,都能分享這種善良。
P.132 生死難以抉擇 真正的選擇往往是或此或彼,無由規避的,且其後果必更為重大,而選擇乃是導致此後果的唯一因素。
P.133 生死難以抉擇 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作何種選擇才算「對」,事後也不能以成敗論對錯,但從中活過來的人,則不僅挽回了生命,而且提昇了生命。
P.135 恰似劍客的感慨 醫學說起來相當殘酷,它是以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學問。
P.185 生命與尊嚴 生命是無邪的,何不讓我們秉氣虛矯的尊嚴,美麗的謊言,而追求(保有)生命的圓滿?在這個塵世中,唯一能令我們激動的東西除了生命以外,還有什麼呢?

四、他人評價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而服務……」準醫師們緩慢地唸出那傳之千年的希波克拉提斯誓言,空氣中充滿著神聖的氣息。中國古代的醫師稱為大夫,亦或郎中,扁鵲、淳于意、華陀都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他們不是醫術高超,就是仁心仁術,也不乏有懸壺濟世的。現代醫師穿著白袍,拿著聽診器穿梭在醫院之中,他們被賦予協助病人抵抗死神的任務,正如士兵們抵抗敵人一般。但即使有了如斷層掃描、X光、血液篩檢等等高科技的檢查儀器,醫師仍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身為一位醫師,除了具備醫術以外,醫德更是萬萬不能欠缺的。SARS事件、邱小妹妹人球案、仁愛醫院醫師毆人事件,是最近幾年所發生的醫療不幸事件。這使得社會大眾對醫德和醫師崇高的情操有了重新的看法,也促使了醫學教育本身作部分觀念的修正。但我認為媒體輿論的一面倒向消費者,對事實真相的中性探討反而失去了客觀的立場。雖然醫界的問題並非一天所造成的,有的已是根深蒂固,有的是制度問題。要改變這種現象,除了教育,還是教育。期望有志從事醫療事業的人們,在前往這條終點在雲深不知處的道路之時,能夠點亮一盞度厄救疾仁心普世的明燈!
出處:港明高中圖書館-跨網賽得獎作品 生命何價http://www.kmsh.tnc.edu.tw/gov/lib/report/content.php?id=313&start=0&rows_page=99999999

五、讀後心得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心裡好像又浮現出當初在實習的狀況,只是我們沒有像作者一樣什麼科都要跑,這點我們倒是比他幸運。在醫院中嚮往著別人很夠很尊重的叫你一聲醫師,雖然我們在醫院被稱呼叫老師,但是相較之下,我覺得那種稱呼並沒有什麼差異,同樣也是受到尊重,只不過他們要擔負起比較大的責任(開刀),而我們只有交交病人怎麼使用器具,幫他們按摩按摩,兩者比較下來,他們可能天天都過著膽顫心驚的日子吧。

我時常在想,如果當一位醫生,如果沒有把患者的性命救回來,那醫生自己會不會很自責、很內疚,我想是會的,只不過每位醫生也只能盡量的挽救病人的性命,也無法掌握人的生命,或許也有人會說,救人本來就是醫生的職責,只是有時候生命並不是說留就可以留著的,一切也要看老天爺的安排;電視上也時常有看到報導說,某某某醫師又把誰醫死了,這是醫師的不小心?還是只是家屬不想承認自己的親人就這樣的死去,所以才將責任推給了醫師,這種例子現在還蠻常出現的。
一般人或許會認為醫師錢賺的錢很多,但是相對的,責任也比較重,過去也曾經聽說過醫院不願意接收某某病患,以減少醫院的負擔等等的,例如之前的人球案,原本或許可以挽救回來的小生命,竟是因為醫院的關係而讓失去一個小生命,我覺得一位醫師的會讓人尊重,不外乎是他的技術高超,對我來說,他的人品如何,我才覺得比較重要,就算是救回來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只是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就算最後失敗了,但也曾經努力過,我想這也不會有人責怪這位醫師吧?!
2007-04-12 19:51:28
5R507 23 李主悅
書名:死亡如此靠近
(1)作者:
蘇絢慧:
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1973年7月生於 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作者其他經歷:
曾任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安寧療護中心臨床社工師。
曾任財團法人祥仁養護所社工師。
曾任安寧照顧基金會研修計畫專業人員在職訓練:社工的角色與職責、社會資源運用、社會心理照顧、悲傷輔導與應用課程講師。
曾任台北市社會局殯葬訓練教育課程~悲傷輔導與應用講師。
2003年安寧照顧基金會生命教育巡迴講員。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支持團體領導者手冊編輯顧問。
龍巖公司生命禮儀師訓練~悲傷輔導與應用課程講師、情緒管理與自我照顧課程講師。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志工團體同理心訓練、悲傷探索課程指導老師。
著作:
死亡如此靠近:蘇絢慧著,大塊文化2001年10月出版。
(2002獲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
請容許我悲傷:蘇絢慧著張老師文化,2003年4月出版。
(2004年入圍社會科學類金鼎獎好書)
開啟一扇窗讓悲不再傷:蘇絢慧、李閏華、張玉仕等著,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
會,2000年。
張老師月刊專欄作家。

(2)作品簡介: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3)佳句摘錄:
1.「要捨得真的很難,但你知道什麼對他是好的,你願意為她去忍受失去他的痛苦。」P.22 契子。
2. 「快樂也是過一天,悲傷也是過一天,你要讓自己怎麼過?」P.116終點的奧秘。
3. 「陪伴臨終病人必須要能承受沉重、悲傷、緊繃的氣氛─沒有做好這個心理準備,容易因負荷過重而感到不耐、無力、挫折……當人生走到終點,靈魂得到自由之際,能走的安然、坦率、是一種幸福。」P.116-117 終點的奧秘。
4. 「我……想做一個好孩子。」P.122 浪子回頭。
5. 「你要幫忙自己不要活在過去的回憶中,試著原諒這個人。」P.133修補工程
6.「愛 永不止息」P.149 四十九天父子情。
7. 「說再見時還是要微笑。」P.150說再見時還是要微笑。
8.「守住病人,守住尊嚴。」P.188守住病人,守住尊嚴。
9.「愛能彌補缺口。」P.200愛能彌補缺口。
10.「處理情緒,需要有力量從旁協助,我發現許多奇妙的力量,他們並不特殊,卻常被鄙棄。」P.220我所倚賴的力量。

(4)他人評價:
賈芙琳: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小蘭:
我很推薦這本書,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著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或許,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607022402711


(5)讀書心得:
我看完這本書時,覺得其實一個快死的人(他們應該自己心中都有個「底」吧!) 真的是很可憐,因為這樣的結果通常不是他們事先能知道的,縱然現在他們已經「接受」了現實,但是他們的情感、理智未必能如此坦然。且一定很悔恨,悔恨什麼事沒做(但卻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他們會遺憾,不能安心的走,除了不能安心的走,也會對未來感到懼怕、徬徨。因為不知道「離開」後會到什麼地方……。這本書我看完後只有學到了一個功課,不要讓那些將走的人帶著遺憾離開,讓他們走的安心、放心。這是能為他們做的最好的事情但也是最難做的事吧,因為就像書中所說的:「陪伴臨終病人必須要能承受沉重、悲傷、緊繃的氣氛─沒有做好這個心理準備,容易因負荷過重而感到不耐、無力、挫折……當人生走到終點,靈魂得到自由之際,能走的安然、坦率、是一種幸福。」(P.116-117 終點的奧秘。)有些人年輕時時常做出那些造成別人心中傷害、難忍、痛苦的事,當時他不在意,但當他年老時卻會覺得寂寞、悔恨,有時他們需要一些「出口」來發洩心中的悔恨和難受,雖然有時他會絕口不提以前所做的事情,但是他們是真的後悔的,也有一些人他們不是沒有感情,只是他們不會、不懂得怎麼表達,結果每次都會帶給別人不愉快的感受,但他卻不是故意的,事後他心中也是很悔恨…可是如果你有注意到下一次面對他時,他對你很好很好,那可能就是他在做的某種「補償」吧,「得饒人處且饒人」,饒恕那些過去傷害我們的人是一件勇敢的事,不要讓他們走的遺憾,讓他們能安心的離開吧……。
2007-04-12 20:06:58
5R507 曾丰願 28
作者簡介:
蘇絢慧
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
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佳句摘錄:
1. 因為有死亡,人對生病有領悟;因為有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活著,完全的活著。P.48
2. 唯有使自己美一天都真正活著;有意識的活著,我才能無憾的面對自己的死亡;無論在哪一天。P.50
3. 死亡巷一位老師,教導我許多生命之事:每個人的死亡都會前來赴約;人永遠有能力承受他所要面對的考驗 ;生命永遠給人機會改造自己;醫療的有限,卻是靈性的無限。P50
4. 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即使不願意,人都要經歷這一刻。那麼,在我到別之前,我能留下些什麼給我的愛人、親人、朋友。P84
5. 人的珍貴與價值,在於人有多樣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雖然是種負擔,卻也是愛的滋味。P.96
6. 當人生走到終點,靈魂得到自由之際,能走的安然、坦率,是一種幸福P117
7. 讓生命的告別有如誕生時ㄧ般的純潔、完整,是對生命最真的珍惜與尊重,也是一種美。P117
8. 修補工程不一定是將家庭塑造我們期待的樣貌,而是讓人能從傷害中走出來,活得自在、活得安然。P.134
9. 把失去化危珍惜與感恩的生命力量,能以祝福克服怨懟。P187
10. 懷念總是如影隨形的。懷念,若是提醒自己曾經有過的愛;懷念,若是未了幫助自己善加對待自己與身旁的人;懷念若是增加自己活下去並且活的好的力量,懷念是值得的。P187

他人評價:
Danny台灣台北2002.09.17
這是一本介紹臨終死亡的書﹝你我都要經過﹞,
作者不談大道理以周遭真實故事述說
值得推薦給朋友看
筱君2001.11.06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
她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
再來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等等...
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呢...!!
真的粉不錯唷~~

心得:
在這次國文要寫讀後心得,在這些書中,『死亡如此靠近』,我被這一本書的書名給吸引了,因為中國人通常都不帶會談到這個議題,從小使我對死亡感到好奇疑問和害怕。也想要去了解,是那位出的一本書,她長什麼樣子?能談論生死,我上網一看哇才二十幾歲,所以我買了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買書所以我更珍惜著本書。
拿到這本書之後,我先小心翼翼看看他的書面,看著標題,『死亡如此靠近』。
死亡何以會這麼震憾人心呢?或許是因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最隱密處都明白,有一天死亡會臨到自己,也許一樣的情況、一樣的場景。我當然也如此撼動過,我知道有一天我會死,或者我所愛的人會比我先死,我對死亡來的時間無法抓到一個準,但總希望死亡來到時,不要像是沒有真正活過,畢竟,過了一天,我們就離自己的生命終點更近一些,而死亡的因數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只是沒有人去注意和在意。
死亡這個議題我以前和朋友聊過,我問人要活多久才算夠,朋友回答50~60歲他就夠了,我聽了非常難以想像,才50~60歲。人不是想活著,越久越好嗎?
就像秦始皇一樣啊。我的想法是否代表著我畏懼核害怕死亡,我又看到標下方寫著『生命,不因該用來害怕死去。練習著認識死亡的面目,練習到—有一天,當他來臨的時候,我們在它面前不會慌張…』。著段話使我想著去聊解它。
看到書的背面封面,看著編輯筆記他的話,讓我的心情放鬆了,雖然也是寫著練習但是分成了,態度、了解、認識,練習著些到—有一天,當他來臨的時候,我們已經有所準備。也許,因著我們終於能夠擺脫對死亡的恐懼。雖然寫了差不多,但最讓我放鬆心情的是,要像詩哲戈爾說的:『願生時艷似夏陽,死時麗如秋葉』。生時像夏天太陽一樣發光發熱,死時向秋天的秋葉一樣美麗。
『人怎樣才算死了,是因為生病、車禍、還是老死,其實都不是是被世人所遺忘的時候。』
這時我想書也因該有他的使命,所以我讓他發光發熱,一點也不保留地翻開了書,我先看了序,也跟我一樣驚訝的,二十幾歲的人出書談論生死。之後路陸續序的看完了這本書。書分成兩部,第一部份走在末路的人、第二我的生命軌跡。
第一部份,在講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的病人的故事,而有些標題也是病人與作者談天中所說到的話,我記得像是關燈前、ㄎㄨㄞˋ ㄑㄩˋ等,一個是病人的比喻,一個是病人的言語無法表達。病人比喻自己的生命如果是一盞燈,他真想把燈關掉。這句話讓我想到編輯的話『願生時艷似夏陽,死時麗如秋葉』。人不因該看輕了自己的生命,就算是痛苦的也要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不要像另一個標題一樣沒有真正的活過。而ㄎㄨㄞˋ ㄑㄩˋ是一位女性對自己家 人的不捨與難過,因為病情影響了,他的語言和視覺,他無法說出他的不捨,也無法安慰家人,只能勉強的用大的拼音板拼出 ㄎㄨㄞˋ ㄑㄩˋ,這兩個字跟作者說ㄎㄨㄞˋ ㄑㄩˋ跟他家人說他快要走了。
其實這些和第二部份,是有關於喪親著以及有關死亡的事,使我們能了解如何去面對喪親失至愛的人,和怎樣去做才對他們有所幫助的。而第二部分我無法感受到什麼,因我還沒有親人和摯愛的失去,也不知那的痛,但看了至少了解了,但是真正的感受並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表達的。
練習我可以說算是有練習過了嗎?但至少我學習到了,雖然這只是看了一本書,我也知道死亡這門課並不是一本書所能學完的,而是不斷的學習,學習到不會慌張,學習到有一天,當他來臨時,我已經有所準備。
2007-04-12 21:00:10
5R505 32 魏伶靜
一、作者簡介:
  蘇絢慧,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他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死亡如此靠近》為第一本著作,她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好發現善待生命與活得無憾之路。
二、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資料來源:大塊文化
三、『佳句摘錄』
1.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的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
  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練出最光滑的人性。p.11
2.光明就在沉睡中血壓越來越低,生命跡象漸漸終止。p.36
3.人是不是要藉著這樣的對比來刺激自己的感官與感受,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本與方向?p.50
4.即使是不捨、悲傷、痛苦,他們都一起走過,一起感受真心、一起擁有真愛。p.68
5.修補工程不一定是將家庭塑造成我們期待的模樣,而是讓人從傷害中走出來,活的自在、活的安然。p.134
6.親人的死亡,是人生裡極重大的失落與壓力。死亡與分離所引發的感受:沉重、痛苦、無力、空洞,令人惶恐,急於擺脫。p.182
7.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所遺忘了。p.193
8.一個好的決定、關係到人幸福的決定,不能是倉促、粗糙、固執的。好的決定必須是當事人所適合的、需要的。自顧自的給、自以為是的認為別人需要什麼,無疑是漠視別人有為自己生命、生活做決定的能力。p.211
9.在對立面的衝突中生存,漸漸的,我發現:維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學著照顧自己。p.218
10.夢是一面明鏡,反映我心靈深處的渴望與脆弱。p227
四、他人評價:
本書作者蘇絢慧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
  作者因為在第一現場工作,所以對於死亡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對我來說,看完這本書,更體會到生命無常,也更加的相信,預先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絕對比措手不及來的好。
資料來源:悅讀部落格-小竹的窩http://blog.readingtimes.com.tw/sophia0102/archive/2007/04/02/1126.html
五、讀後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我不得不佩服這些社工人員,他們為了讓那些臨終者,在剩餘的日子裡,活的快樂,因此想盡所有辦法去調適他們的心情,也減輕家屬精神上的負擔。這些慈濟及社工人員的愛心,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以我們這樣健康的人,實在無法想像也無法體會病人在臨終前所會遭遇與面臨的痛苦與恐懼,許多對於我們生者來說的急救措施,也許對病人反而是可怕與痛苦的折磨。作者在書中說到:安寧療護不是不重視生命,反而是希望避免因為醫療過度的處置,讓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傷害。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兩、三年前的一場車禍,一天晚上,原本與朋友開心的要去喝茶,誰知道在途中被貨車撞上,當看到車燈就在我眼前的那霎那,腦海中所想到的只有一個字『死』。事情發生後,很高興的我還有意識,知道旁邊有救護人員及圍觀的人。到醫院後,當看到家人的不捨及淚水,我真的後悔,後悔自己為什麼那麼愛玩。在治療的過程中,真的讓我痛苦不堪,好幾次在想為什麼當初不乾脆就直接死了呢?導致現在自己痛苦,家人也難受。
因為這樣的事情,讓我成長了不少,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及坦然的面對任何事物,當然包括死亡。這樣的領悟,就如同作者說的:「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的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鍊出最光華的人性。」
2007-04-12 21:07:07
5R507 顏碧瑩 7
《白袍》之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

書名中文主標題: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
書名原文主標題:White coat: Becoming a Doctor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書籍作者:艾倫˙羅絲曼(Ellen Lerner Rothman, M.D.)
出版單位:天下遠見
出版年月:2003
版次:初版
作者簡介 - 艾倫‧羅絲曼 醫師(Ellen Lerner Rothman, M.D.)
  於波士頓兒童醫院與波士頓市立醫院小兒科接受住院醫生訓練,目前在美國雅利桑那州的印安人保留區服務。
譯者簡介 - 朱珊慧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蒙力瑞 國際研究學院 口筆譯研究所 碩士。
譯有-《獨角獸,你教我怎麼飛》、《甜甜圈外的人生》、《人生NEW起來-天下文化出版》、《世界末日》、《一見鍾情》、《失落世界》、《商業責任風險管理與保險》等書。
審閱者簡介 -賴其萬
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慈濟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及神經科教授。
現任-何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科主任醫師及慈濟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著有-《當醫生遇見siki-張老師文化出版》、《醫師的深情書-天下文化出版》。

作品簡介

對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權威與信任。但對於尚在學習階段的哈佛醫學生來說,白袍的作用毋寧說是掩飾青澀、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們時時期待自己能快點成長,好配得上那件白袍。
本書作者艾倫.羅絲曼醫師以生動的文筆,娓娓道出自己在哈佛醫學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級生,歷經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興奮、驕傲、沮喪甚至是後悔的心路歷程,最終在畢業後正式成為醫生時,意會到這身白袍的意義,但這身白袍所帶來的沈重責任感,更讓作者明白,「白袍」所賦予的一層重大責任,並漸漸地學習了解、增長自己的實力,期待自己能確實扮演一個醫師與醫療照顧者的角色,使成長永無止境的蔓延下去。

本書總共分為三大部分:
「醫學院的第一年」,包括如何走入學醫之路、經歷解剖學科、急診室、安寧病房臨終照顧以及醫學生學習如何探詢病人性方面的病史等等。
「醫學院的第二年」,包括一些臨床診斷的學習價值觀的改變,參加第一階段醫師資格考試的經驗,以及接觸到一些較不尋常的病人的記趣。
「臨床實習」,包括醫學院第三與第四年的生活,描述到各科實習的心得,以及在實習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特殊病人。

佳句摘錄

相同的事物,對每個人來說,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閱讀『白袍』一書,亦是如此,以下幾句,雖然不是很特別的字句,卻對我個人而言,有如自我過去與未來的心情寫照。

第3章-急診室的春天 P.37
有時候問題不在於如果將來面臨相同情況我們如何反應,而是我們過去曾經過什麼反應。

第9章-命名 P.79
如果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痛苦的經驗與身體症狀,會是非常恐怖的。

第14章-回家執照考試 P.116
準備考試的壓力,雖然我聽到前輩的忠告,但事實上焦慮讓我幾乎是左耳進右耳出。我時而自信滿滿,時而卻又驚慌失措。

第18章-上路 P.137
我突然察覺我有醫療人員的心態,以前我有意識地強迫自己想法要像個醫生,但現在我似乎把每個人都看成病人,在買日用品排隊等候結帳時,我不再像以前一樣邊等邊看雜誌,我會研究在我前面那位女士的顫抖。

第19章-外科 P.153
病人是來醫院是要尋求治療,並不是來當我的學習工具。

第19章-外科 P.154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要積極進取,我應該要確保自己看到該看的,儘可能打破沙鍋問到底,以及實際操作必要的程序臻於熟練;如果有人願意提供任何可以動手的機會,無論如何,千萬、絕對、萬萬不可推掉─不管心理多緊張或自認準備有多不充分。

第21章-難纏的病人 P.177
我知道我不可能喜歡所有的病人,但我一直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克服障礙,不被激怒。和病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第22章-太多 P.195
我一輩子都在努力想要學的更多,我也花很多時間把學的東西背的滾瓜爛熟,為的就是要得到好成績,我衝向前去迎接每一次學習上的挑戰,而且一一迎刃而解。

第25章-淒風苦雨的病房 P.244
大家對我們總是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要求,不過大都只給個輪廓,實際的內容卻不清不楚,一個好的醫學生就是要能夠解讀這些沒有白紙黑紙寫下來的條目,符合期望地執行任務,然後再獲得最少的提示與引發最低程度責難的情況下,吸收必要訊息。

第26章-小兒科 P.256
對小孩子來說,生病並不會因為踏進醫院而停止,不論是某個顏色帶來的歡樂,某個熟悉的玩具帶來的撫慰或冬天帶來的出雪,他們都還是一樣激賞。這種對某些事物著迷的能力也提醒我生命是需要慶祝的。

第29章-內科 P.294
我們有些病人自己無法做決定,也沒有家屬可以幫他們做選擇,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協助病人做出適當的選擇,但並不是每一次都知道該如何拿捏。

第35章-潔西卡 P.376
要和這些(精神科)病人坐在一起,同時要協助他們找到生命中的寧靜,這股壓力可不是那麼輕輕鬆鬆就可以排解的。

第38章-急診室再現 P.421
為了讓自己扮演醫生與醫療照顧者的角色更稱職,我猜想我的成長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

讀後心得
『醫』看在外在觀眼中,是那樣的高貴且令人尊敬。可是站在內在觀來講,卻是經過無數個歷練與成長,以及一敗又一敗的思索與困頓換來的資格。
經歷過程中,有苦、有笑、有歡、有喜,無不就為了造福人群、實現夢想嗎?
可在太多的社會事件與人私自利的情況下,『醫生』這個令人尊敬且至高無上的職稱,似乎扭曲了,變形了!!就連實習醫生也不意外,就因病患也許會對此人產生遺忘,但對白袍、醫生等的字眼或行事作風卻會留存並冠上等號,如有句成語說:「一昭被蛇咬、十年怕草蛇」。所以,在我們穿上這件有污恣的白袍時,該用何種態度與專業,去使病患相信,信服,再下來接納! 這是很重要之關鍵要素。
也許有些人會說,繼之如此艱辛,何苦委屈從醫?但我想,如果是未實習的我,也許會啞口無言、呆楞楞,但若以實習一年的心態來回答,我會毫無猶豫的說,「醫者心乃父母情、感同身受為醫心」。
讀完此書後,漸漸發現,似乎信心與恆力對實習醫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在整個實習過程中,說長不長,說短似乎又有點不夠用。但卻感覺世界顛倒了,因為壓力四重,訊號受阻,此時的你無人可詢,唯有自立自強,更生救濟才可存活似的。(ps:也許有點誇張,但對當時場境來說,再貼切不過了)
因穿上白袍的那刻起,不也跟他們一樣嗎?同樣是期待、幻想及實地操作演練,自認有著滿腹知識與才華,更希望進一步替病人找出問題並解決病痛,但隨著遇到挫折、問題的多寡,迫使自己的熱情及信心大減。
因為…自己好丟臉,答非所問且又理不達意的。發現…自己好可恥,什麼都不會就妄想著當醫生。接著…悔恨,當初的放縱!懊惱,現在的路途!未來…一片的問號!
但是,雖然處處受哀,處處罵,但我仍厚著臉皮低聲下氣的虛教與謙問,終於
讓我在病患一次次的笑容與出席率中,我發現了我自己,我找回了我自己,原來我並沒有那麼糟嘛!只要肯學沒有辦不來的,終於---我成長了。
所以映證了一句廣告詞,「做什麼,像什麼」。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適時的承擔與成長,才會使自我有更大成長空間與角度。
『學無止境』 並且 『學以致用』 願大家與我共勉之!



他人評價
經由網路中,搜尋到兩位對『白袍』一書的心得及想法。
第一位:
「醫師」這個職位在日據時代就是一項代表了有錢有勢、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職務,其重要性直至今日仍是可以清楚的見到:在高三的學生中,還是有許多人在聯考及指考中追求完美的頂標分數以脫穎而出,求得在醫學院少數錄取名額中的一席地位。不過,在那隱藏在笑臉及神奇醫療能力的白袍下面,又有多少的努力與磨練,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呢?在本書中有提到,一位醫師所要面臨的壓力,是我們所想像不到的。除了讀書、考試,還有在醫護中面對病人的私生活以及當病患死亡時的感傷,甚至是時間的調配以及未來的婚姻與家庭,都是一位醫師沉重的負擔。「完美、完美、再完美」的醫師守則是一項多麼困難的挑戰任務啊!
經由此書,我不但更了解了有關醫師學習的心路歷程,也使我對於病人與醫師關係的價值觀轉換。雖然我未來不一定是走向從醫的這一條路,不過,「完美」的醫師守則卻可以讓我這一個完美主義者當成一項最終之目標,向自己的極限挑戰。
出處:http://over.tngs.tn.edu.tw/forums/93/93-tp-m/3268.htm?ename=csghs&cname=%E5%B8%82%E7%AB%8B%E9%BA%97%E5%B1%B1%E9%AB%98%E4%B8%AD&fnum=3268&laddle=9403


第二位:

白袍在醫生間,可依照長度來判定階層的高低。在病人眼中,白袍使醫生產生一種權威和一分信賴感。因為白袍會使人產一種錯覺。不管穿著白袍的人是醫學生或是「醫生」,都覺得當他們問問題時,病人都有義務要回答似的。就因為白袍在醫生與病人間的拘束感,以及病人對醫生的敬重與信賴,反而更加重了醫生心中的責任感。種種的原因,也使作者在脫下白袍後而悟出「白袍使醫生比較不人性化、比較定型。卸下了白袍,反而覺得更能融入整個醫療世界中。」

出處: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35238
2007-04-12 21:52:58
5R505 18號 陳怡珊
題目:死亡如此靠近
一、作者簡介
蘇絢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他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他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他自許一生志李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為第一本著作,他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好發現善待生命與活得無憾之路。

二、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三、佳句摘錄
1.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並不必然正比於長度,生命的豐富也並非是年長者才能領
受。(第8頁)
2.最佳的醫療不等於做最多的處置;長生命不應該是延長瀕死過程。(第9頁)
3.因為有死亡,人對生命有了領悟;因為有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
己學會如何真正的活著,完全的活著。(第48頁)
4.這用苦難與死亡共譜的生命之歌,邀請我傾聽、與它共鳴,同時,我的人生也
一點一滴創造出意義。(第50頁)
5.人面對死亡的惆悵與不甘,或許是因為感到此生沒有活的精采、沒有實現自己
對與生命藍圖的規劃,或者是從沒有想過自己的生命可以如此活著。(第70
頁)
6.讓生命的告別有如誕生時一般的純潔、完整,是對生命最真的珍惜與尊重,也
是一種美。(第117頁)
7.你的雙翼將帶你自由的飛翔到永居之地,那兒果然你所見的美好。(第171頁)
8.能不懼怕的表達真實的想念、能把失去化危珍惜與感恩的生命力量,能以祝福
克服怨懟。(第187頁)
9.人的思想、人格,存在著善與惡、超我與真我的搏鬥,嘉言美語可以讓黑暗幽
谷灑進一些陽光,而憶起有陽光的日子。(第223頁)
10.看中生死,是要自己珍惜生命,也重視死亡的到來。(第234頁)

四、他人評價
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店
丸子桃園2004.04.10 聽過作者的演講 覺得她真的是一個很溫暖的人 如同她的作品一樣 很簡單的故事 卻有很深刻的感動 看出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連結與關懷
賈芙琳台灣台中2006.08.19 看賈芙琳的所有評論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五、讀後心得
讀完死亡如此靠近這本書之後,我的感觸是『生命如此脆弱,才更值得珍惜』,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人年紀輕輕就面臨死亡,的確讓人無法接受,人生才剛要開始精彩就面臨了無情的病魔,但是有的人年老了,卻不能安享晚年,應病而痛苦的死去,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著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作者以溫暖關懷的心讓家屬及病患一同渡過人生的最後一程,不是痛苦、悲傷的,而是充滿快樂溫暖溫馨的親情,輔導家屬及病人勇敢的面對死亡,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死亡並不是真正的離開,而是把愛遺留在每個愛自己的人心中,永遠陪伴著活著的每一個人,不可以輕視自己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不要想說一死了之就可以盡快的擺脫痛苦,這樣只會讓活著的人更傷心,可以用剩餘的生命與時間多陪陪家人,感受一下家人給予的溫暖,毫無遺憾的走,是最快樂的。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失去才知道還是原來的好,已經來不及回頭了,就這樣孤單的死去,無人問津,孤寂。
最後,生命之寶貴,更應該活的精采,認真的活過,沒有遺憾,安詳的走,是我自己晚年的希望。
2007-04-12 22:06:10
5R507 4號 徐泓敬
1.作者簡介
劉昭仁
财 1942年生,先後畢業於省立嘉義師範學校、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系及國文研究所碩士班。
财 曾任中小學教師、大專校院、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兼主任秘書,現任實踐大學專任教授。
财 著有《戴東原思想研究》、《陸宣公學記》、《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應用家庭倫理學》、《公文應試必讀》、《國文論文與閱讀測驗》、《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等。
2.作品簡介
本書介紹馬偕、蘭大衛等十餘位臺灣仁醫的生平、醫術醫德,對臺灣醫療社會的貢獻等,讓他們的潛德幽光閃耀出來,使讀者再見仁醫德容之茂,使醫學院學生有學習的典範,促進醫學倫理的弘揚,使杏林和風再起。
  黃崑巖教授在其〈醫學教育如何提昇醫學倫理〉一文中說:「倫理教育要提昇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教師的典範。……最近國內一家醫院,對一千多位醫學院學生做問卷調查,結論顯示學生苦於找不到典範,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態。如果要學生有倫理概念,教師要能處處示範倫理之為何物,才能做潛移默化的工作。」學者的真知灼見,引為此書編著者劉先生編寫本書的動機,他認為:「於是思考著,人說杏林日漸枯萎,其實只是世俗的表相,『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在名韁利鎖的世俗風氣裡,依然有許多醫生、護士、藥師、檢驗師,不計功名利祿,在山巔水濱、離島前線,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盡一己的心力,幫助病患,他們宛如藏在櫝中的美玉,曖曖含著光輝;尤其是那些不忮不求、無怨無悔、犧牲奉獻、濟世救人的仁醫,令人肅然起敬,心嚮往之,他們是杏林的芳草,醫學倫理的典範或標竿。」
  於是不分性別國籍,劉先生選出臺灣古今的仁醫馬偕、蘭大衛父子、戴仁壽、蔣渭水、賴和、杜聰明、許世賢、謝緯、魏火曜、陳五福、謝獻臣、洪長庚、張暮年等十三位,編撰《臺灣仁醫的身影》一書,考述其生平、醫術醫德、對醫療社會的貢獻,讓他們的身影顯現,讓他們的潛德幽光閃耀出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這十三位仁醫都已逝世了,惟今天讀者讀本書,可有如見仁醫德容之茂的感覺,如能深思力行,踵武前賢,使杏林和風再起。果如其然,那麼本書很可做為各醫學院「醫學倫理」課程的輔助教材。
資料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4138
3.佳句摘錄
(1).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P20
(2).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P37
(3).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任。P61
(4).你今天讀醫學的目的,就是要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最大的貢獻,並不是說你當醫生想要去賺錢。P73
(5).春來秋去歲時更,古木枝枯殘葉傾;九十誕辰老將至,回頭已渡萬波程。P78
(6).大家無條件選我,我就無條件做工。P90
(7).美國人到台灣行善,我們拿他的錢,對神說不過去,對人抬不起頭,對自己也心感不安。P93
(8).醫學倫理不只是一門課堂上的課,因為倫理不是用教的,或是去抄去聽,考試時能夠寫答案就可以,而是要以身作折。P102
(9).不要刻意報導我所做的一點工作,只希望我們的社會繁榮、富有中不要忘記我們擁有的一切,也是取自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P109
(10).我認為一個人能工作是一種幸福,生活越簡單越好,可是思想不能淪於貧乏,要不斷地吸收新知,經常思考,頭腦才不致於老化。 P110
(11).我認為一個人活著,應該有一個目標,這樣才會激勵自己能有一番作為,生活才有價值。P112
(12).人出生的時候,單獨一個人來,走的時候也是孤單一個人離開。P112
(13).世界上沒有一件具有真正價值的事物,是無須熱情和自我犧牲就可以完成的。P113
(14).聖靈最崇高的証明就是愛,愛是一種永恆的東西,也是人類在世上唯一能具備真正不朽的東西。P113
4.他人評價
本校的劉昭仁教授,當年任台北醫學院主任秘書,後又任實踐大學主任秘書多年,實事求是,綜理密微,協助我推動兩校校務工作,貢獻良多。在忙於教學與行政工作之餘,對醫學倫理與家庭倫理教育,念茲在茲,多所體悟,過去曾經撰述《應用家庭倫理學》一書,頗受學界重視,今又撰《台灣仁醫的身影》一書,雖然所介台灣的仁醫仍有遺漏待補,但顯然可知他撰述的宗旨,在發揚台灣仁醫的潛德幽光,使世人有見賢思齊的典範,以提振醫學倫理,正如《應用家庭倫理學》一書,企圖重振家庭倫理,安定社會,用心如出一轍,於是我很高興說幾句話,以表示鼓勵與感佩之意。

實踐大學校長 謝孟雄
5.讀後心得
閱讀完本書可了解台灣的醫學發展,也認識了不少默默的為台灣醫學貢獻的醫師或傳教士。尤其是外國的醫師,當初他們只為了來台傳教,後來都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所貢獻,不僅設教堂、蓋醫院,甚至蓋學校。幾乎全台灣各地都有這些人的足跡,他們抱持著不枝不求、無怨無悔、犧牲奉獻、濟世救人的精神(引用本書自序)。從未對自己的利益而奉獻。
現今的社會漸漸重視醫學倫理,早在七、八十年前的這群醫師就足以當現代人的典範。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一些醫院的由來,例如最近新聞上常見的樂生療養院是由加拿大籍的戴仁壽博士所創辦的,樂生療養院的前生為樂山園,目的是治療痲瘋病患者。
本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二位仁醫之一是謝緯先生(二林基督教醫院創辦人,現今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這位醫師對貧窮的患者不僅看病不收醫藥費,甚至還在要包內放錢,病患發現後急忙跑回醫院還錢,不料醫師笑著說:「你有這需要,這是上帝賞賜給你的,你就收下吧!」謝醫師的舉動真令人感動不已。
另一位印象深刻的仁醫是許世賢醫師(台灣第一位女博士),許醫師不僅是台灣第一位女博士,還是第一位女性市長。在他擔任醫師時,他認為「當醫師不一定要賺錢,要賺錢的話就去當商人」。
在這十三位人仁醫中可以看出當時資源的缺乏,與現在相比較,我們實在太幸福了。在享受這幸福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惜福及懷念那些為台灣付出大半輩子的仁醫。也希望之後會有更多像的仁醫出現。
2007-04-12 22:11:37
5R505 6號 杜峙賢
作者簡介:王溢嘉,生長於台中市,後來北上進入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領受科學教誨,期間不斷跨界,涉足社會人文、藝術、文學等領域,且開始從事散文創作、譯作及文化論述。畢業不久,即決定棄醫從文,專事文化工作。
多年來,他成書著作已有三十餘種,其融知性與感性、冶人文與科學於一爐的風格,不僅在國內文壇獨樹一幟,更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推薦書、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的肯定。
閱讀、思考、觀察、創作不輟,如蜂釀蜜班書寫新篇章,已是他義無反顧的生命之路。
作品簡介:本書是作者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從事文化事業之後,應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之邀,經由追憶與反省而寫成的文章,呈現五十四個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他在當實習醫生期間的心路歷程。迴腸盪氣,令人百讀不厭,長銷近二十年,是由醫學反觀人生的力作。
佳句摘錄:1.恍惚之間,我好像置身在一個陰暗的工廠中,師傅以離去,只剩下我這個營養不良、滿身汙垢,在那裡獨自摸索,默默努力工作著。P.20
2.外面有月光嗎?我在床上翻個身,上旋月就掛在結滿蜘蛛網的窗角。如此的月光,照在覆蓋死者的白布上該是怎樣的顏色? P.23
3.ㄧ個人皓首窮經,經其ㄧ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她接近那看是完美的極限時,他仍然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狂舞,和病人玉石俱焚。P.28
4.也許死亡的教訓太過可怕了,所以人們總不願記取他所帶給我們的教訓。P.41
5.世界必須陣痛,卑微的花朵始得開放,更何況是一個人類的生命? P.49
6.ㄧ個會寫詩的人,是不會因為五言絕句只有十二個字,而抱怨說無法讓她盡情發揮。P.53
7.依凡說:世界上一切知識也比不上孩子的眼淚,看到孩子流淚,我們多少有愧疚的感覺。P.114
8.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道做何種選擇才算對,事後也不能以成敗論對錯。P.133
9.剎那間,我彷彿了解到我為什麼會有喜歡為她換藥的莫名衝動,我必須正視人間之至醜,然後才懂得去接納和珍惜那人間的至美!P.141
10.萬物靜觀皆自得,你斷了一條腿也好,胃被割掉也好不能生育也好,不能小便也好,若能常忘此身,靜觀自得,有形的殘缺往往能導致無形的完美。P.163
他人評價:(1)我們一生當中難免會面臨死亡的陰影,作者身為一個實習醫師,經常要面臨一些病人的死亡,且身處在最靠近死亡的地方,使他對於生命有了深深的無奈感,因為不管醫術再多麼高明、科技再多麼進步,人終究還是會死。此書描述出人類對死亡的不可抗拒,以及生命的渺小。
(2) 此書的故事是以醫院為背景的真實故事,作者在當時是醫院裡的實習醫生。書中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於病、死的無奈。當用盡一切方法卻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時,即使是閱『亡』無數的教授仍然無法坦然對之。書中有許多對於人性及作者心境轉折的描寫,讓人確切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及一股深沈的悲哀。
來源:奇摩知識家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21301152
讀後心得:剛看完這本書就,回想起一年前我們出去實習的情形,有時候看到了精神科病人因為某種原因發病,而被送進來。而在幫中風病人按摩時,就算是身上有異味或者心裡面有千百個不願意,還是得面帶笑容去幫助他。很簡單,不管你是實習生還是治療師,只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有義務要幫助他們。
作者說到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來說,面臨病人的死亡是一定要遇到的過程,我實在難以想像當醫生在面對死亡的心情是如何,當一個生命在他們的手中消失又是怎麼去面對的,面對家屬的時候宣佈他們親友的死亡要選擇怎樣的口氣說出來呢?
作者告訴我們,尊重即將臨終的病人是最應有的態度,我覺得身為親友的人,更應該在這個時刻對他們說出真正的話,就算很難開口還是應該把真正的病因跟親友講,這樣用真誠的言語代替嚎啕大哭,讓臨終者有個和諧安靜的環境能以平靜的心而不是以遺憾的心境踏上另一個世界。
現在的醫術在高明或者醫療器材多進步,但還是阻止不了死神對我們的招喚,就算靠這這些器材或藥物支撐下去,但是這樣的人會快樂嗎?
帶來的只是龐大費用已及親友每天都得提心吊膽怕有一天起床發現已經死了的恐懼。所以想要靠藥物或醫生活下去,不如靠自己在日常生活就要注重身體的健康,因為醫生跟藥物不是萬能的,能就自己的還是自己!
2007-04-12 22:26:57
5R505 46號 陳映倚
作者簡介:
作者蘇絢慧小姐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的看見悲傷與失落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之軌道。而神學院是作者停留的第一站,就由此作為起點,開始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和技巧的學習,使作者更貼近真實的人性,並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課題。
馬偕醫院則是作者第二站;因為臨中照護工作因而開啟作者關懷別人的新眼光,且因為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作者專業之身分,但作者卻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之身分侵犯、批評他人。作者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與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以一份能常駐人心之安靜平穩力量。本書為作者之第一本著作,作者嘗試以文字闡楊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了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感動與溫暖,好發現善待生命與活的無憾之路。

作品簡介:
作者因年幼時即遭逢至親故世,過早對於死亡有親身體驗,而後做者進入安寧病房工作,更近一步接觸此課題;故而,作者在此書所呈現之思考,決非事不關己的冷眼旁觀,而是在處理了自己的悲傷後所凝集而成之心得;作者也期許能告訴更多人關於生命勇者與智者之故事,期待人們能發現,死亡不像我們所想的完全無益處,陪伴臨終病友也非是恐懼之事;唯有正視死亡,將死亡放置於正確之位子,我們才可以活的自由、充實。

佳句摘錄:
序─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之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
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鍊出最光滑的人性。<P.11>
生日與死去─我一直深信,因為有死亡,人對生命有了領悟;因為有 了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的活著,完全活著。<P.48>
趁一切都還來得及─死亡往往不是悲劇本身,真正的悲劇是到了發生時才發現許多該做的是沒有做;許多想說的話沒有機會說。<P.80>
終點的奧秘─讓生命的告別有如誕生時一般的純潔、完整,是對生命最真的珍惜與尊重,也是一種美。<P.117>
浪子回頭─面對死亡並非全然帶來毀滅與灰暗,相反的,可能帶來積極面對生命與知福、惜福的生活態度。<P.118>
修補工程─若你要過屬於自己的生活,過的正常,你要幫忙自己不要活在過去的回憶中,試著原諒這個人。<P,127>
四十九天父子情─恨,正是因為曾經期待著愛。<P.135>
孩子的淚珠─孩子的眼淚是一顆顆的珍珠,他們的眼淚需要溫柔的人去承接,這些淚珠這是他們參與人間的記號。<P.180>
給足夠的時間哀悼─悲傷並不會消失,也許悲傷的細節早已遺忘,悲傷的感覺早已在心底駐營。<P.186>
守住病人守住尊嚴─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所遺忘了。<P.193>

其他作品:
這人生,蘇絢慧/著
生命河流,蘇絢慧/著
請容許我悲傷,蘇絢慧/著

他人評價:
<1>mara台灣台北2003.06.24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容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2>賈芙琳台灣台中2006.08.19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3>筱君2001.11.06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她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再來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呢...!!

以上評價出處:博客來網路書局

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其實我與作者有許多相似處,雖然我不是年幼就遭遇至親故世,但是我可以了解那種內心的感觸,而我對於死亡有些微的恐懼,如作者所言,”生命就像一盞燈”,什麼時候要關燈,我們真的不知道,而當面對親人的突然離去,絕大多數的人只能錯愕以及後悔,我就是這絕大多數中的其中一個,看著親人的驟逝,我只能含淚送著他離開,心裡就算有著萬般的不捨及後悔,以及想對他所說的話,但是一切都來不及了。而如今,雖然時間已過了許久,但有時想起時,悲傷的感覺還是很強烈的,或許真的因為時間久了,一些畫面已經慢慢的淡忘,自己也正在學習面對悲傷,及嚐試著去面對死亡,讓自己在經歷這些事情後能有所成長;正因為人與人總有道別之時,有些人不得已先離開,而有些人只能看著自己的所愛離去,不管我們多麼的不願意,人總是要經歷這一段。
藉由此書,我可以學習到許多,學習作者遇到困難時,可以嘗試著去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在去想解決的方法;學習去正視死亡這個問題,並藉由死亡來了解生命的真諦及價值;學習去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當下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分;學習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不讓情緒來控制自己以及如何讓自己從傷痛中走出來,讓自己活的自在、活的安然…等。
有時會想著,生命真是奧妙,有著生死截然不同的感受;當一個新生命誕生,是一種喜悅之心來迎接,而當一個生命的驟逝,卻是一種悲傷之心來面對,只能說上帝造物還真是神奇。
此書中也有提到,有學者主張,喪親者需要完成四個任務,此四個任務無優先順序,但是非常重要,都需要完成,悲傷之情境及反應才可達到緩和,並得到好的調適,此四個任務為:
一、 接受失落的事實。
二、 體驗到痛苦悲傷的情緒。
三、 去適應一個沒有逝者存在的生活環境。
四、 能投注生命活力在新發展的關係上。
而每個人調適悲傷的時間當然都不一樣,但我覺得此四個任務是可以讓喪親者得到一些幫助的;以及,作者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及角色來面對病人,此種工作態度是更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的,因為在臨床上可能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案例,即使沒有,當我們在面對每位個案時,都應該有著寬容、關懷之心。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當下並珍惜生命。
2007-04-12 22:48:41
5R507 36號 呂學穎
《實習醫師手記》之讀書報告
作者簡介:
王溢嘉,民國三十九年生,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他雖然接受的是正統醫學訓練,但人文色彩濃厚,大學時期曾參與新聞性社團的編輯和寫作。畢業後,更毅然放棄醫生工作,投身文化事業,創辦雜誌,從事醫學知識的傳播。他自言內心深處所認同的生命角色,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文化人、知識分子。編務之外,也譯介西方科學思潮專書,同時撰寫文化評論與心靈小品。在評論方面,他企圖以現代觀點來詮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現象與價值觀,觀點獨特,自成一格;小品文則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的語調來探討生命的意義。曾主編「心靈雜誌」、現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野鵝出版社社長。除「實醫生手記」外,尚著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世說心語—一一百個生命的啟示」「蟲洞書簡」,並譯有「大師的腳印——佛洛伊德一生行誼」、「生命與科學對話錄」等書。
http://home.kimo.com.tw/tcfsh112/show-3.htm
1977年  在聯合報萬象版撰寫專欄〈實習醫師手記〉。
1979年  與妻子成立「野鵝出版社」,出版個人著作。
1982年  與妻子創辦「心靈」雜誌,每月在雜誌上撰寫
十篇文章。
1987年  心靈雜誌停刊,又開始到各報章雜誌撰寫專欄,
族繁不及備載。
1989年  野鵝出版社改版,發行「周邊文叢」,出版個人
及妻子著作。
然後,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
2002年9月,設立「王溢嘉.野鵝網」。
作品簡介:
本書是作者放棄令人羨慕的醫師,從事文化事業之後,應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之邀,經由追憶與反省而寫成的文章,呈現五十四個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他在當實習醫師期間的心路歷程。
佳句摘錄
1. 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完美的極限時,他乃然必須黯然讓路,讓每某些病魔任意狂舞,合併人玉石俱焚。P.16.
2. 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道做何種選擇才算是『對』,事後也不能以成功敗論對錯,但從中活過來的人,則不僅挽回了生命,而且提昇了生命。P.121
3. 正因為人生苦短,所以才創造出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因為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個字,才能寫出那麼多凝煉精純的詩詞。有極限是好的,只要不太過倉促,有容納一朵花和一個微笑的餘地,那就是一種賜福。P.41
4. 一個人若不麻醉自我,他勢必承擔更多的痛苦,而大部分的人會問…『為什麼要接受痛苦?』所以吃藥的人很多。P.157
5. 在死神面前,他既不哀求號求生,也不掙扎,也不退縮,而是自主地,坦然接受必然的它。P.167
6.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使像杜鵑窩一樣的夢饜毅然。P89
7. 真正的選擇往往是或此或彼,無由規避的,且其後果必更為重大,而選擇乃是導致此後果的唯一因素。P.120
8. 醫學說起來相當酷,它是以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學問。P.123
9. 所謂為學日深,為道日損,涉世益深,人情益薄。P.133
10. 人類在處理死亡這件事時,在褥節中有著輕率,在善意中有著慘酷,將死的人往往只能保持沉默,這是為什呢?P.145

他人評語
由於最近要報告您的著作<實習醫師手記>,我覺得內容真的很真實,每一篇幾乎都很深刻的印在我心裡了,能夠報告您的著作讓我感到十分幸運,因為阿,老實說我不大喜歡太深沉的的文章,畢竟生活壓力已是夠重的了,何苦呢?之後看了您對這本書訪談的回答之後,突然覺得或許越深的文章,益發能使我們成長吧?不過在這之前,您的文章之中,<撿海星的少年>是我最喜歡的喔!後來也閱讀了<失去的暴龍與青蛙>此篇,感想是,要是我是您兒子,大概也會說那種話吧?
讀後心得
這本書在述說一位實習醫生,在每一個單位所發生所有的事情,提供”從做中學”的學習機會,這樣的實習機會真的很必要。相信還是會很有領悟的領會不同世界中的人生說不定,可能原本最愛玩的年輕人會改變,因為我們自己也有在實習,實習時學到跟病人醫病關係及互動,也能深入了解疾病,這是課本永遠都不會學到的事情,我覺得實習醫生他們不只要有心理準備面對這點,更須對自己誠實,承認這點,不要自欺欺人。」。他也在其他書中提及,曾在實習時親身體驗到,住院中的病人除了醫藥以外,還需要護士親切、細心和友善的照顧。
這本書裡面提到的是一位實習醫生在醫院的點點滴滴,作者是畢業於台大醫科,在放棄令人羨慕的醫業,轉而從事文化事業後,應某報之邀請,經由回憶以及反省所寫成的五十四篇文章。大致上來講這本書內容蠻不錯的,值得你來瞭解,呈獻了五十四個生死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紀錄他在當實習醫生期間的心路歷程,同時也讓讀者看清楚在象徵醫師專業權威與崇高社經地位的白袍內裏,除了濟世救人的熱忱外,還包裹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對工作職場的深層恐懼、痛苦、掙扎和無奈,徹底顛覆了醫師的神聖形象。
參考資料
http://www.mkjh.ylc.edu.tw/download/drlee/musician/composer.ppt
http://www.wildgoose.com.tw/web66/_file/2337/cb/md/nullMD0000002337000029FG0000002337000000_1_2.html
http://www.wildgoose.com.tw/web/BBS?command=detail&postId=113783&groupId=4334&FP=2269686
2007-04-12 23:41:49
5R507 27號 詹怡亭
內容:
1. 作者簡介:
王溢嘉,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現專事寫作暨文化事業工作,寫作題材廣闊,有警世諷喻的寓言,有人性心理學的剖析,亦有飽涵生活智慧及生命啟示的勵志散文…。
他雖然接受的是正統醫學訓練,但人文色彩濃厚,大學時期曾參與新聞性社團的編輯和寫作。畢業後,更毅然放棄醫生工作,投身文化事業,創辦雜誌,從事 醫學知識的傳播。他自言內心深處所認同的生命角色,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文化人、知識分子。編務之外,也譯介西方科學思潮專書,同時撰寫文化評論與心靈小品。在評論方面,他企圖以現代觀點來詮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現象與價值觀,觀點獨特,自成一格;小品文則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的語調來探討生命的意義。曾主編「心靈雜誌」、現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野鵝出版社社長。除「實醫生手記」外,尚著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世說心語—一一百個生命的啟示」「蟲洞書簡」,並譯有「大師的腳印——佛洛伊德一生行誼」、「生命與科學對話錄」等書。
2.作品簡介:
書中提到的病人,大部分都已經是重症病患,可能是癌症什麼的,病人知道自己差不多要死去,被病症困擾的人會害怕,還會有其他的舉動,想要減輕其他人的負擔。在第138頁有一位病人,因為得了癌症,掖下有兩個大腫瘤,還會發出惡臭,醫護人員都不願意接近他,也不得不把頭偏向一邊去。也讓我最有印象的是王溢嘉先生第一次去看她時,也受不了腫瘤的惡臭,但第二次去時,卻發現病人在他腫瘤邊,放了一朵玉蘭花,企圖掩住臭味。這樣的舉動,讓我覺得王溢嘉先生很偉大!
3.佳句摘錄:
1‧在醫生面前,病人順從的地赤裸著。誰有權力能如此坦然檢視另一個同類的痛苦?我毋寧覺得我是缺乏這種權利的,但我卻被賦予這種權利,這就是我的劫難。《p.4》
2‧當一個病人垂死時,當我試圖去捉牢他生命中的惡魔時,我可以感知與惡魔相抗衡的那種震驚,一個同類就要在我手中離世而去,這是何等狂亂的一刻?但在經歷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震顫後,其中有一些就會化為容忍。(p.28)
3‧一個人生命中的惡魔若要於此時奪去他的靈魂,是任何人都無法挽回的事情。《p.28》
4‧我們被帶進醫院,去觀看一群群活生生而受苦的生命。先看死人,再看活人,這就是醫學教育的錘鍊,它讓我在無心間盜取了生命的奧秘,給我開啟生命幸福之鑰,再將無數痛苦、哀號的生命展露在我的眼前,這是多麼無情的折磨!一個太過健全的人,是無法瞭解別人的傷痛和不幸的﹔他人的不幸和痛苦、屍體笨拙的姿態、腐敗的氣味、均使我沈思而且哀痛
5‧許多遭遇不幸的人,原先分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但是有一天,他們就像約好似的,同時出現在某個場合,那種情形巧合之外,更隱含一股向命運之神做無言抗議的懾人力量。《p.66》
6‧也許病人和家屬看到醫生就是如此,他不顧任何艱難,不計任何毀譽和代價,來解除病人的痛苦。《p.84》
7‧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使像杜鵑窩一樣的夢魘亦然。《p.101》
8‧人間之香(玉蘭花)與人間之臭(肉瘤)血水交融在一起,是一種奇怪的組合,默默的看著他們,在看看病人也用一種我能了解的眼光看著我,他身上長的人間至醜的肉瘤,但她試圖以人間至美的方式去化解。《p.140》
9‧有一位見習生想到了什麼,忽然脫下她身上象徵身分與責任的白衣,激動的說:「再我穿著白衣的時候,我會任勞任怨的照顧他們,治療他們甚至唱他們永遠聽不懂的歌給他們聽;我不敢問現代醫學對他們能有什麼幫助,但當我脫下白衣後,我要問這些人連自己自受苦受難都不知道,那只是痛苦的極致,我們為什麼不讓他死……安樂死,我想死亡對他們也是沒有感覺的,不要用道德的問題來詰難我,為什麼他們要忍受這種無義的痛苦。《p.174~175》
10‧活下去豈不就是最有意義最真實的事情?若你的生命完結,一切的承諾都將成為謊言,所有歡樂都變成泡沫。因此有人可抖去高貴的外衣,燒掉美麗的金閣,也要活下去,為了一個卑微的意義活下去。《p.184》
11‧生命是無邪的,何不讓我們摒棄虛矯的尊嚴,美麗的謊言,而追求(保有)生命的圓融?在這個塵世中,唯一能讓我們激動的東西除了生命之外,還有什麼呢?《p.185》
12‧地球不會因為一個棄嬰而停止轉動,醫院不會因為一個棄嬰而改變他的作業程序,是人會讓一個棄嬰來干擾他訂定的生活軌跡,在川流不息的通衢大道上,大家摩肩接踵,大家都不願涉及他人,不願對不相識的人施以援手。
13‧一個棄嬰,只要你趨上前去施以援手,將有更多人會繼你之後施以同樣的援手。《p.208》
4.他人評價:
1、書中還談到面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而言,面臨病人的死亡是必然的,我實在難以相信醫生們有極大的勇氣,去面對這麼多人的死,甚至開刀不治死亡的患者,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尊重即將臨終的病人是最應有的態度,我更覺得身為親屬的人,更應該在這個時刻對他們說出真正的話,用真誠的言語代替嚎啕大哭,讓臨終者有個和諧安靜的環境能以平靜的心踏上另一個路程!「死」是必然的,我們應該以健康的觀念去正視才對。
參考文獻( http://over.tngs.tn.edu.tw/forums/90/90-m/4391.htm?ename=tkgsh&cname=德光女中&fnum=4391&laddle=9102 )
2、三月的一個午後,我來到「健康世界」雜誌杜,專程拜訪王溢嘉。有著一頭濃密頭髮、並蓄著短髭的他,聞聲由忙碌的工作氣氛中走出來,引領我和攝影林蕙麗走進一個散置文件和資料的裡間。我隨手抓了一張圓板凳坐下來,他笑一笑攤攤手﹕「我們正在整修,看起來比較亂。」在初見面的剎那,他似乎顯得有一絲拙訥。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王溢嘉,但我知道他卻早在大學時代,那是由於閱讀了「心靈雜誌」。當時,我是個心理系的學生,對於這本深入淺出地介紹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小雜誌」,很自然地會加以留意。後來在與朋友的閒聊中,我才知道原來「心靈雜誌」上各篇文章的作者,例如柳無花、楚香音、林多姿、許照林......,他們背後真實的名字都叫「王溢嘉」。我有點訝異,同時也開始對這樣「一個人辦出一本雜誌」的王溢嘉感到些許的好奇。之後,我不時點點滴滴地,聽聞到王溢嘉的個人傳奇。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畢業於首屈一指的台大醫學院,卻未曾當過一天執業醫師,畢了業一頭就鑽進文化圈和雜誌界﹔至今十幾個年頭過去了,他仍然走在當初所選擇的路上,看起來似乎無怨,亦未曾後悔。
參考文獻( http://vip.book66.com.tw/book66/_file/2337/upload/s/w01.htm 擺盪的生命圖像~王溢嘉的自我追尋)
5.讀後心得:
「實習醫生手記」這一本書,開頭就明確的闡述醫生在畢業時要宣示自己對醫生職業的道德倫理,而我們復健科也需要有這樣的道德心。讀完此本書,就好像自我融入了書中的角色。內容描述著讀醫科的人,再讀書與實習時所經歷的一切。王溢嘉先生在書中提到了好多病人的個案,例如:肝癌、尿毒症、糖尿病……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糖尿病患者。王溢嘉先生說的話,我有所認同,他認為當一個人聽到自己生病時,通常會表現出孩子氣,這或許是當人面臨自己不能處理的事情時所產生的潛意識反應。他認為從實習醫生當上教授後的待遇及想法會有所改變,當醫生還是一個實習醫生時,通常他們的醫術是不被病人所認同的,在我的認知裡舊的、老的就一定是好的醫生嘛?這不是必然性的。但我們不能否認老教授的歷練真的比實習醫生多了許多。王溢嘉先生,從接觸病人體會到,生命這個詞的感觸。當死亡接近時,才會知道生命的可貴,才會體認到自己是否該做點有意義的事。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中的老師墨瑞說:「每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雖然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但人們卻只有面臨死亡的那一刻,才會開始反省,為了自己的人生添加多點色彩?當醫生是一見偉大神聖的使命,卻也提早讓人見證生命的無常,能夠立志當醫生真的不容易,還有能當復健師一樣是一種勇氣,因欸我們和醫生一樣要接觸過大體,了解人類肌肉組織的奧妙。
2007-04-12 23:44:11
5R507 31號 吳嘉惟
作者簡介
王溢嘉,民國三十九年生,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他雖然接受的是正
統醫學訓練,但人文色彩濃厚,大學時期曾參與新聞性社團的編輯和寫作。畢
業後,更毅然放棄醫生工作,投身文化事業,創辦雜誌,從事醫學知識的傳播。
他自言內心深處所認同的生命角色,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文化人、知識分子。
編務之外,也譯介西方科學思潮專書,同時撰寫文化評論與心靈小品。在評論方
面,他企圖以現代觀點來詮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現象與價值觀,觀點獨特,自成
一格;小品文則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的語調來探討生命的意義。曾
主編「心靈雜誌」、現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野鵝出版社社長。
除「實醫生手記」外,尚著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世說心語—百
個生命的啟示」「蟲洞書簡」,並譯有「大師的腳印—佛洛伊德一生行誼」、
「生命與科學對話錄」等書。
作品簡介
書中所提到的病人,大部分都已經是重症病患,可能是癌症什麼的,病人們知道自己差不多將死去,難纏的病又困擾著其他人,甚至嚇到人,故除了會害怕之外,還會有其他的一些舉動,想要減輕其他人的負擔。第二組的某一位成員便提到,書中有一位病人,因為得了癌症,掖下有兩個大腫瘤,還會發出惡臭,醫護人員接近他時,雖然不願意,也不得不把頭偏向一邊去。作者第一次去看他時,也受不了腫瘤的惡臭,但第二次去時,卻發現病人在他腫瘤邊,放了一朵玉蘭花,企圖掩住臭味。這樣的舉動,讓作者心中有很多感動。雖然那位組員沒繼續說下去,但大家應該也體會得出來這一種只能意會的感覺吧!除了這種有關病人心中感覺的描寫,或是急救時的一些緊張畫面,也有討論到一些生死的問題。由報告的人說法聽來,都是很值得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好好看一下,並且思考的。 



佳句摘錄
1. 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完美的極限時,他仍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恣意狂舞,和病人玉石俱焚。當一個病人垂死時,當我試圖去捉牢他生命中的惡魔時,我可以感知與惡魔相抗衡的那種震驚,一個同類就要在我手中離世而去,這是何等狂亂的一刻?但在經歷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震顫後,其中有一些就會化為容忍。(p.28)
2. 醫生也會生病,也許不少人一下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p.85)
3. 病人生存的機會非常微小,也許只有萬分隻一的機會,但這是病人唯一的機會,如果關掉人工呼吸器,病人就真的死了,我想你們可能也不願意這樣,我們似乎應該等待…
4. 肚裏的嬰兒生下來時,也給人善良的感覺,伊凡:「世界上一切之事,比不上孩子的眼淚」,看到孩子流淚,我們多少會有愧疚的感覺(p.114)
5. 伊凡˙卡拉馬助夫提出醫個問題:為什麼無辜嬰兒能受痛苦和死亡的威脅?對這個問題引申:為什麼好人會為病痛受苦?善良的人會半身不遂或死於癌症?
6. 每當我看到垂死病人時,「我死了」、「我得勝了」、「他媽的」這三句話總會福現在我的腦際,我多麼希望他們說出類似的看法,能有一個比較像樣、比較光榮的結束方式。我看到的只是恐懼的眼神與顫抖的嘴角,然後無考奈何的落去。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何必在他們面前如此卑屈呢?
7. 苦難中的人快樂和痛苦通常來的較強烈,也許是她們將一切多或出去了,只剩下生命這一份最後的恩賜,所以他們能盡情地哭泣,盡情地歡唱(p.185)
8. 當一個幼童瀕臨死亡邊緣時,他沒有哀號,沒有掙扎,通常是平靜的死去一切輝煌,神聖的理由似乎都永遠無法挽回一個幼童的死去,如果我們連幼童無邪的笑顏都無法留住,都要加以摧殘,所謂人性的光輝,永恆的意義,起不是讓我們徒增尷尬而已??(p187)
9. 在家屬等候室的病童父母,晴天霹靂傳來,也許已經痛不欲身,我想他們會後悔,後悔為什麼要來選擇讓兒子做這種充滿危險性的開刀?現在選擇的後果來了,這是他們一輩子都承擔不起的(p. 131)
他人評價
1. 在實習醫師手記中,作者王溢嘉先生以一篇篇親身經歷的小故事,帶您走入其內心世界,因其無法只以冷硬的科學儀器來治療病患身體的病痛,而選擇離開醫界,卻也因而更能撫慰人們內心痛苦的心路歷程。看到這裡不禁讓人又想到最近十分熱門的話題:臥病在床的病患,需要的是不斷的放射治療吃藥打點滴……,還是醫護人員及親友的悉心照顧與呵護呢?
2. 此書的故事是以醫院為背景的真實故事,作者在當時是醫院裡的實習醫生。書中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於病、死的無奈。當用盡一切方法卻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時,即使是閱『亡』無數的教授仍然無法坦然對之。書中有許多對於人性及作者心境轉折的描寫,讓人確切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及一股深沈的悲哀。這是一本能讓讀者深思的書,相當值得一看。
3. 我們一生當中難免會面臨死亡的陰影,作者身為一個實習醫師,經常要面臨一些病人的死亡,且身處在最靠近死亡的地方,使他對於生命有了深深的無奈感,因為不管醫術再多麼高明、科技再多麼進步,人終究還是會死。此書描述出人類對死亡的不可抗拒,以及生命的渺小,它是一本值得讓人低迴品味的好書。
4. 這本書裡面提到的是一位實習醫生在醫院的點點滴滴,作者是畢業於台大醫科,在放棄令人羨慕的醫業,轉而從事文化事業後,應某報之邀請,經由回憶以及反省所寫成的五十四篇文章。大致上來講這本書內容蠻不錯的,值得你來瞭解,呈獻了五十四個生死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紀錄他在當實習醫生期間的心路歷程,深刻感人而富含哲理,這個盜取生命奧秘的人,為什麼會獨自一人走上有風有雨,路的盡頭,在雲深不知處的旅程?
心得
閱讀這本書後,方能更深一層的體會到一個醫生壓力,病人面臨生死關頭就在那一念之間,這一刀劃下之後的結果他們必須全然的接受。感覺到「當一個成功的醫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剛是在外科實習的醫生當要面對病人劃下那一刀時就會有緊張,或者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就像我們煮飯菜一樣,當你拿上了一把菜刀要切菜,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切這個菜,才能將這個菜切得完美,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新的開始,當第一次都是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第二次就容易上手了,接下來就會越來越成功了。
書中還談到面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而言,面臨病人的死亡是必然的,我實在難以相信醫生們有極大的勇氣,去面對這麼多人的死,甚至開刀不治死亡的患者,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尊重即將臨終的病人是最應有的態度,我更覺得身為親屬的人,更應該在這個時刻對他們說出真正的話,用真誠的言語代替嚎啕大哭,讓臨終者有個和諧安靜的環境能以平靜的心踏上另一個路程!「死」是必然的,我們應該以健康的觀念去正視才對。
緊接著的更是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問題─棄嬰!書中說明了臺大醫院的門口經常會出現棄嬰,大多都是換了先天畸形症禍水腦症的嬰兒,不負責任的雙親,就這樣自私的任一個初到人間的嬰孩在黑夜中號哭,最後可能被凍死,或者讓善心人士送到醫院急救,但這些孩子康復了之後又如何呢?將來何去何從?唯有在孤兒院中成長吧!真感覺到這些孩子們的可憐,總覺得那些父母沒有事先做個檢查或者當你想生個小保寶石都要先考慮依下是否有那個能力去養這一個孩子,本身沒能力就要做個安全設施,而且那些小孩一生下來就沒有父母親的疼愛,反而還要去找尋自己的親生父母親,覺得替他們感到好可憐。所以我們有父母親的小朋友都應該做個孝順的孩子,也應該知道自己的幸福的,不要想去奢求太多東西。
2007-04-12 23:46:19
5R505 26 洪瑋隆
作者簡介:王溢嘉,生長於台中市,後來北上進入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領受科學教誨,期間不斷跨界,涉足社會人文、藝術、文學等領域,且開始從事散文創作、譯作及文化論述。畢業不久,即決定棄醫從文,專事文化工作。
多年來,他成書著作已有三十餘種,其融知性與感性、冶人文與科學於一爐的風格,不僅在國內文壇獨樹一幟,更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推薦書、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的肯定。
作品簡介:書中所提到的病人,大部分都已經是重症病患,可能是癌症什麼的,病人們知道自己差不多將死去,難纏的病又困擾著其他人,甚至嚇到人,故除了會害怕之外,還會有其他的一些舉動,想要減輕其他人的負擔。第二組的某一位成員便提到,書中有一位病人,因為得了癌症,掖下有兩個大腫瘤,還會發出惡臭,醫護人員接近他時,雖然不願意,也不得不把頭偏向一邊去。作者第一次去看他時,也受不了腫瘤的惡臭,但第二次去時,卻發現病人在他腫瘤邊,放了一朵玉蘭花,企圖掩住臭味。這樣的舉動,讓作者心中有很多感動。雖然那位組員沒繼續說下去,但大家應該也體會得出來這一種只能意會的感覺吧!除了這種有關病人心中感覺的描寫,或是急救時的一些緊張畫面,也有討論到一些生死的問題。由報告的人的說法聽來,都是很值得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好好看一下,並且思考的。
來源: http://home.kimo.com.tw/tcfsh112/show-3.htm
佳句摘錄:1.恍惚之間,我好像置身在一個陰暗的工廠中,師傅以離去,只剩下我這個營養不良、滿身汙垢,在那裡獨自摸索,默默努力工作著P.20
2.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道做何種選擇才算對,事後也不能以成敗論對錯。P.133
3.人類的存在包括病痛及死亡,終將是一種奉獻,正因為我們不了解它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更心懷敬謹。P.176
4.也許死亡的教訓太過可怕了,所以人們總不願記取他所帶給我們的教訓。P.41
5. ㄧ個人皓首窮經,經其ㄧ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她接近那看是完美的極限時,他仍然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狂舞,和病人玉石俱焚。P.28
6.ㄧ個會寫詩的人,是不會因為五言絕句只有十二個字,而抱怨說無法讓她盡情發揮。P.53
7.醫生是一種特殊的行業,他和神職人員一樣,具有很濃厚的現身意味,神職人員到取了天國的奧秘,醫生則盜取了生命的奧秘,他們享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特權。P.195
8.死亡並非是一種經驗,而是一種預期的感受及失落的悲愴。P.198
9.我希望我的路中有霧、有雨、有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路終點藏在雲身不知之處。P.29
10. 依凡說:世界上一切知識也比不上孩子的眼淚,看到孩子流淚,我們多少有愧疚的感覺。P.114
他人評價:慘白色的醫院,遠遠的就給人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加上陣陣撲鼻而來的藥味兒,更是令人走避不及!儘管如此,醫院卻給我一種神聖的感覺。更曾經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女醫生,穿著一襲白色的長袍,穿梭在病房中看診,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閱讀這本書後,方能更深一層的體會到一個醫生壓力,病人面臨生死關頭就在那一念之間,這一刀劃下之後的結果他們必須全然的接受。
在此感謝所有辛苦幫助生命奮鬥的醫師們,謝謝他們為人們除掉病痛!真的辛苦了這群與病魔爭鬥的勇士!
來源:奇摩知識家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21301152
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之前在實習的時候,有會亂想不想照顧精神病人或一些中風的病人、還有小孩子,不過雖然不想照顧,但是還是得笑笑得去面對這些病人。不管我現在是實習生或治療師。這應該都是我應盡的責任吧!所以也不用抱怨。所以要盡心盡力去幫助它們。這本書讓我想去之前實習的往事,有快樂、思念、不捨得,我在他的書中回想之前二站的時候。
現在這個社會要遇到好的醫生我看應該很少了,現在大部分醫生都只為了自己利益在醫病沒有好處還不想醫病。這根本是拿人的生命開玩笑,所以現在我覺得大家要多多學習這本書這個醫生的心態,不要只有爭取利益的事,多多做善事。才不會有遺憾吧!在現在的社會上有一些無法救的病或是要靠許多藥物維持的,儘管現在的醫學發達,儀器多好,有的還是沒辦法救回來。所以想讓身體健康不如在日常或生活上多注意健康和生活飲食。因為醫生不是神不能斷定生命,能救自己的就自己救吧!
在實習醫師手記中,作者王溢嘉先生以一篇篇親身經歷的小故事告訴我們其內心的想法。藉著在醫院實習的經驗,來讓我們體會人必經的生老病死。看完這本我覺得作者心地真的很善良很用心寫這本書。讓我覺得以後要好好的幫助別人,多做善事。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要當一名大家尊敬的醫生是非常的難,在我未來的醫院之路,多了許多壓力和期待。
2007-04-12 23:52:30
5R 507 32 
作者簡介:
作者王溢→嘉出生於民國39年出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現
     在專心寫作在暨文化事業工作。他接受的是正統醫學訓練,人文色彩
     濃厚,大學時期曾參與新聞性社團的編輯和寫作。畢業後,更毅然放
     棄醫生工作,投身文化事業,創辦雜誌,從事醫學知識的傳播。他自
     言內心深處所認同的生命角色,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文化人、知識
     分子。編務之外,也譯介西方科學思潮專書,同時撰寫文化評論與心
     靈小品。在評論方面,他企圖以現代觀點來詮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現
     象與價值觀,觀點獨特,自成一格;小品文則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
     性感性兼具的語調來探討生命的意義。曾主編「心靈雜誌」、現任「健
     康世界雜誌」總編輯、野鵝出版社社長。除「實醫生手記」外,尚著
     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世說心語—一一百個生命的啟
     示」「蟲洞書簡」,並譯有「大師的腳印——佛洛伊德一生行誼」、「生
     命與科學對話錄」等書。
作品簡介:
     本書是作者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而從事文化事業工作之後,應聯合
     報及中國時報之邀,經由回憶與反省而寫成的五十四篇文章,呈現了
     五十四個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他在當實習醫師期間的
     心路歷程,深刻感人而富含哲理,是由醫學返觀人生的力作。這個盜
     取生命奧秘的人,為什麼會獨自ㄧ人走在上有風有雨有路的盡頭在雲
     深不知處的旅程?值得您來瞭解。書中所提到的病人,大部分都已經
     是重症病患,可能是癌症什麼的,病人們知道自己差不多將死去,難
     纏的病又困擾著其他人,甚至嚇到人,故除了會害怕之外,還會有其
     他的一些舉動,想要減輕其他人的負擔。第二組的某一位成員便提
     到,書中有一位病人,因為得了癌症,掖下有兩個大腫瘤,還會發出
     惡臭,醫護人員接近他時,雖然不願意,也不得不把頭偏向一邊去。
佳句摘錄:
1. 為何當醫生?這個遲來的問題在我醫師誓言宣讀完畢後,已無由我
再去細想,因為前面有太多苦難的人在等著我。(p.16)
2. 哲學家齊克果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與自己的生命如此脫
節,竟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直到一個晴朗的早晨,他醒來發
現自己死了,而他卻從未面對或接觸過自己的存在。也許死亡的教
訓太怕了,所以人們總不願記取它所帶給我們的教訓。(p.41)
3. 每個人都不同,怎麼能比呢?(P.72)
4.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使像杜鵑窩一樣的夢魘亦然。(P.101)
5. 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
完美的極限時,他仍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恣意狂舞,和病人
玉石俱焚。當一個病人垂死時,當我試圖去捉牢他生命中的惡魔
時,我可以感知與惡魔相抗衡的那種震驚,一個同類就要在我手中
離世而去,這是何等狂亂的一刻?但在經歷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
震顫後,其中有一些就會化為容忍。(p.28)
6.想不到他鄙夷地對我說:『你們醫生就是這樣的冷酷,現實!』我只
好自討沒趣的笑ㄧ笑,我只是不像他那們『感情用事』霸了。(P.124)
7.萬物靜觀皆自得,你斷了一條腿也好,胃被割掉也好不能生育也好,
不能小便也好,若能常忘此身,靜觀自得,有形的殘缺往往能導致
無形的完美。
8.許多遭遇不幸的人,原先分散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但是也許有ㄧ
天他們就會像約好似的同時出現在某個場合,那種情形除了巧合之
外更隱含一股向命運之神做無言抗議的慑人力量。(P.66)
9.人工呼吸器等類勉強維持病人生命的器械發明,讓醫師面臨了很多
哲學上的問題,也許任何問題推到終極都屬於哲學問題,生命的終
結當然更是哲學問題,他經常讓我這個實習醫師心神恍惚,百思不
得其解。(P.108)
10.病人常會把他們『ㄧ度』尊敬過的醫師形容為『庸醫』,然後開始讚
美台大醫院,甚至連我也順便誇獎幾句。
他人評價:
1. 我們一生當中難免會面臨死亡的陰影,作者身為一個實習醫師,經常要面臨一些病人的死亡,且身處在最靠近死亡的地方,使他對於生命有了深深的無奈感,因為不管醫術再多麼高明、科技再多麼進步,人終究還是會死。此書描述出人類對死亡的不可抗拒,以及生命的渺小,它是一本值得讓人低迴品味的好書。
2. 此書的故事是以醫院為背景的真實故事,作者在當時是醫院裡的實習醫生。書中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於病、死的無奈。當用盡一切方法卻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時,即使是閱『亡』無數的教授仍然無法坦然對之。書中有許多對於人性及作者心境轉折的描寫,讓人確切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及一股深沈的悲哀。這是一本能讓讀者深思的書,相當值得一看。
3.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而服務……」準醫師們緩慢地唸出那傳之千年的希波克拉提斯誓言,空氣中充滿著神聖的氣息。中國古代的醫師稱為大夫,亦或郎中,扁鵲、淳于意、華陀都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他們不是醫術高超,就是仁心仁術,也不乏有懸壺濟世的。現代醫師穿著白袍,拿著聽診器穿梭在醫院之中,他們被賦予協助病人抵抗死神的任務,正如士兵們抵抗敵人一般。但即使有了如斷層掃描、X光、血液篩檢等等高科技的檢查儀器,醫師仍有力不從心的時候。http://www.kmsh.tnc.edu.tw/gov/lib/report/content.php?id=313&start=0&rows_page=99999999
讀後心得:
看完”實習醫師手記”這本書會讓我回想到前ㄧ年的實習生活,當時
在實習時有接觸到各種不同的CASE。而王溢嘉先生他是一位實習醫”
師”應該每天都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病患,不管是嚴重還是輕微的,他
總是能用心去體會和體驗不同的人生。在經過無次數的競爭和考驗
後,從陌生到熟悉CASE使他有機會獨自面對一個病人。他從病人身上
盜取了生命的奧秘,藉以豐富了他的臨床經驗和人生經驗。艱難不是
有選擇性的艱難,而是ㄧ再因外在物質的力量而使死變的非常艱難的
艱難,大家都是屬於一種心態等到失去了才懂的珍惜,能擁有時又不
再乎一切,很多人都不懂的珍惜自己的生命都拿升命來開玩笑!!反而
生病的人想要延續自己的生命卻已經來不及了。當死亡接近時,才會
知道自己生命的可貴,才會去感覺到自己是否該做點有意義的事。為
家裡、爲社會等奉獻…。書中還談到面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而言,
面臨病人的死亡是必然的,我們必須尊重即將臨終的病人是最應有的
態度,我更覺得身為親屬的人,更應該在這個時刻對他們說出真正的
話,用真誠的言語代替嚎啕大哭,讓臨終者有個和諧安靜的環境能以
平靜的心踏上另一個路程!我實在難以相信醫生們有極大的勇氣,去
面對這麼多人的死,甚至開刀不治死亡的患者,而”死”是必然的我
們大家應該要以樂觀、以健康的角度和觀念去正視才對,也必須要接
受事實,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也不要太悲觀…就趁著有生命時去完
成一些還沒完成的事情。生命是無邪的,何不讓我們排除虛嬌的尊嚴,
美麗的謊言而追求(保有)生命的圓滿?在這個塵中,唯一能令我們激動
的東西除了生命而外,還有什麼呢?生命真的是很寶貴的大家不要輕視
它,生命每個來說都佔了相當大的位置沒有了生命什麼都玩完了…。
2007-04-12 23:54:33
5R505 20號 
《死亡如此靠近》之讀書報告




班級:5復505
姓名:劉佳琪
座號:20號






贯 作者簡介:
作者:蘇絢慧。
  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
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他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他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他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為第一本著作,他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好發現善待生命與活得無憾之路。

贯 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贯 佳句摘錄:
财 死亡往往不是悲劇本身。真正的悲劇是到了死亡發生時才發現許多該做的事沒有做;許多想說的話沒有機會說。死去的人帶著太多太多未完之事而去,活著的人也留下許多遺憾。到了天堂和人間的遙遠分隔線成為內心無盡的悲痛時,一切都太遲。
P.80
财 人與人總有道別之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看著所愛離開。即使不願意,人都要經歷這一切。
P.84
财 我心中已準備好要面對離別的日子,但望著陪過一段路的病人向我告別,我還是因著不捨而感傷。我將這個悲傷化作自己對素珍的祝福,我知道她必定能安祥和平的離開人世,因為他向我告別的微笑,真的很美。
P.90
财 許多關心臨終病人及家屬的人,一廂情願的以為,臨終關懷的意義便是讓病人毫無情緒的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家屬們也毫無眷戀不捨的接受親人的死亡。這樣的看法,太輕忽人的感情,也漠視病人及家人的感受。人的珍貴與價值,在於人有多樣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雖然是種負擔,卻也是愛的滋味。
P.96
财 我的生命在與他們生命交會的時刻獲得許多啟發與成長。面對死亡並非全然帶來灰暗與毀滅,相反的,可能帶來積極面對生命與知福、惜福的生活態度。
P.118
财 孩子的眼淚是一顆顆的珍珠,他們的眼淚需要溫柔的人去承接,這些眼珠正是他們參與人間的記號。
P.180
财 失去,是人生的重要經歷,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有相聚就有分離;有擁有就有失去。如何讓自己有能力面對失去、如何將失落感受處理好,並且對於自己及他人都不具傷害性、攻擊性,是需要學習的。
P.184
财 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遺忘了。用愛創造出面對苦難的勇氣,用呵護保守受苦的生命,是臨終關懷永續堅持的精神。
P.193
财 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
P.199
财 失落確實是人生裡巨大的缺口,但就算是不圓滿的生命,依然能創造出它的美。懂得欣賞失落的生命,是我的人生重大的突破。
P.233

贯 他人評價:
小蘭 台北  我很推薦這本書,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著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或許,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丸子 桃園  聽過作者的演講,覺得她真的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如同她的作品一樣,很簡單的故事,卻有很深刻的感動,看出了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連結與關懷。

賈芙琳 台中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Mara 台北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贯 讀後心得:
  在很久以前,我曾想過,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不就是生老病死?那為什麼要活這麼久?為什麼要過的那麼忙碌?
隨著年紀增長,因而有了不同的見解。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認為人活著是因為責任,父母辛苦將我們扶養成人的責任,要保護自己不能有意外,這就映證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了嗎?。我曾問過人「如果可以選擇,你覺得你想活多久?」而大多數的人都是回答年齡,我卻認為在父母過世後,就可無牽無掛的跟隨他們走,這也必須在我沒有另一個責任的狀態下發生,但這不就變的有點矛盾嗎? 就只因為我在想他們都看不到了?當然這一切只是如果,我是多希望他們長命百歲。
  看完這本書時,我相當佩服作者,這是經驗了無數的哀傷與傷痛而編輯成書,不免時時勾起一段段傷痛的記憶,而他卻將這個逆境作為成長的轉戾點。我做不到,看完這本書,思緒被隱藏的痛深深的刺下一刀,回憶起藏在最深層一段段的失去。是曾相似,多少個曾經,失去最珍貴的東西,但我又覺得失去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正在看他受苦而幫不了他。有沒有看過有人因為寵物哭的要死要活甚至比失去一個親人還誇張,哭紅了雙眼就只因為牠還在我面前掙扎。為什麼會感到痛?為什麼會感到傷?書中有提到『愛』我覺得這是一切的來源,如果沒有它,並不會感到哀傷。
  書中有提到921,家住南投的我也曾經歷過,很慶幸的是所有親人都很平安,但是很難想像就只是一個夜晚,到處都是冰冷的屍體、家屬的哀號,體驗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總之,覺得人要就是要『活』的精采,精采的渡過每一天,這樣才不會有所感慨和遺憾。而『死亡』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深受遺憾。我覺得我很幸福,就只因為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都還在。看完書我會怕,很怕哪天他們會從我身邊消失,因此而珍惜。

贯 來源: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product.asp?book=1111MA028 大塊文化-作者簡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478 博客來書籍館-他人評價
2007-04-13 00:18:58
5R507 2號林瑋婷
林瑋婷5R507 2號
書名:實習醫師手記
作者介紹:
1950年出生於台中市近郊一個叫「樹仔腳」的村落。就讀台中市和平國小。1962-8年就讀台中一中。1968年進入台大醫學系,開始寫文章。1971年加入台大「大學新聞社」,擔任主筆,後歷任總編輯、總主筆、社長。1975年台大醫學系畢業,棄醫從文,靠寫作、翻譯為生。1976年進入「健康世界」雜誌社,由兼任副總編輯而專任總編輯、 兼執行副社長。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專欄〈楓林散記〉。1977年在聯合報萬象版撰寫專欄〈實習醫師手記〉。1979年與妻子成立「野鵝出版社」,出版個人著作。
作品介紹:
這個人說:凡盜取生命奧祕的人,必須為此付出許諾,但他為什麼會在自台大醫科畢業後,放棄令人豔羨的醫業,而獨自走上有風有雨,路的盡頭在雲深不知處的旅程? 這本書集結作者在聯合報「實習醫生手記專欄」及「楓林散記」的部份集結出書。
佳句摘錄:
1. 我覺得某種東西對某些人來說並非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命運你不得不受它驅策而走上一條不知終點的路。P.4
2. 一個太過健全的人,是無法了解別人的痛苦和不幸的,他人的不幸和痛苦,屍體笨拙的姿勢,腐敗的氣味,均使我沉思哀痛。P.15
3. 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完美的極限時,他仍然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恣意狂舞,和病人玉石俱焚。P.28
4. 世界必須陣痛,卑微的花兒始得開放,更何況是一個人類的生命?P.49
5. 正因為人生苦短,所以才能創造出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因為五言絕句只有20個字,所以才可以寫出那麼凝煉精純的詩篇。P.53
6. 有極限是好,只要不太過匆促,有容納一朵花和一個微笑的餘地,就是一種賜福。P53
7.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使像杜鵑窩一樣的夢魘亦然。P.101
8. 也許病人在病人臨死的那一剎那,才曉得他是怎麼一回事,他想開口抗議,但死神是不會給他機會的。P.157
9. 像心理疾病或適應失調是最難以預防的,但有位心理治療學家說,如果羅密歐與茱麗葉能夠事先適當的心理輔導的話,就不會發生悲劇。P.175
10. 也許死亡的教訓太可怕了,所以人們總不願記取它所帶給我們的教訓。P.41



他人評價:
不知道所有看過實習醫生手記,修過大體解剖的醫學系學生對燒掉實驗衣的那一幕有什麼感覺?當聽到高醫院長、許許多多的教授把獻體捐獻出來又有什麼感覺?當親手解剖、親手觸摸著曾經是陽明教師的遺體時,又有什麼樣的感覺?或者你跟我一樣,有著對醫學的敬畏、對人性的信賴跟對自己的使命感,但也或許我們在歲月的洗禮下早已失去了這些寶貴的資產,甚至當初的感動早已不復記憶,而這....卻是人生,活生生的人生。選擇跟王溢嘉不同的方式,我選擇了保存,那件帶有一點髒漬的實驗衣一直被我保存至今,經過歲月的沈澱卻依然可以聞到依稀的福馬林的味道,當我的母親問我穿成這樣的衣服為什麼不丟掉的時候,我的回答是:『因為這件衣服上面有過許許多多的回憶跟生命的痕跡。』年輕該是純真、該是熱誠、該是具有衝勁的,但年輕並不等同於輕率,或者這樣子的話語可以適用在對獻體大發議論的學生們,但對於我們,他卻早已成為一種過程,一種通往醫學道路的過程...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李俊宏
心得:
實習過後的我,再來看這本書我覺得心有戚戚焉,實習醫生所經歷的無奈責任及對自己的體認,這都是實習前始料未及的,有時候想做一個學生多好,不須背負很多的責任,不需要體認疾病所帶給自己及病人的無奈,有時候那種無力感會讓自己有奮發向上的心,但是有時候那樣的無力給真的讓人好想放棄,總是害怕精神病人問我一個問題,老師我什麼時候會好,我總是想要給他希望,可是發病好幾年的病人,他自己又怎麼會不知道,總是問完病人還是絕望的自己說不會好了。曾經我看過一個作家的書,他說有個和尚說過說: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但是世界不是我們所預期的那麼美好、在我給病人希望的同時、我看見他的絕望在病人的身上學到了好多,但是我又怎麼給他我們立即的回饋呢?想想在她們身上的病痛,在我們眼裡那是活教材,但是畢竟我們是人,看了總是不忍心,唉…或許這就是醫療人員無奈的地方。
讀了這本書、覺得他的意境描寫的很寫實、看起來真的很生動、有些真的看了很有感觸,這樣就是人生,跟我體會到的實習生活雖然有差距,但那種猶如天上掉下來非得去執行的使命感是一樣的,穿上白袍就再也不是學生了。
2007-04-13 00:50:16
5R507 38號 黃曉君
書名:死亡如此靠近 國文讀書心得報告
一、作者簡介
作者:蘇絢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習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死亡如此靠近》為第一本著作,她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能善待生命。
明日報網站的個人新聞台「飛翔路口」,累積她的文字和情感,並以此做為和更多心靈碰觸的窗口。
http://shs.tngs.tn.edu.tw/essay/post/upload/9403/%B0%EA%A5%DF%BAX%AC%FC%B0%AA%A4%A4_9403_632479011490398750.pdf
任職: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
經歷: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作者相關著作:《這人生》、《請容許我悲傷》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90016596&Path=
二、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http://www.hknewage.hk/CHI/RefBookDetails.asp?BookID=319
三、佳句摘錄
1.書中真切平實地反映我們文化脈洛中對死亡的態度、呈現許多家庭突然面臨死亡打擊時的反應、凸顯臨終病人面對自己死亡時最切要的是關心。(p.12)
2.死亡,始終是生命的對照詞,它被屏除在生命之外。活著的時候似乎不要想到死亡才對,青年人接觸死亡太早;老年人談論死亡太沉重,死亡中就是神秘的。(p.16)
3.人面對死亡的惆悵與不甘,或許是因為感到此生沒有活的精采、沒有實現自己對於生命藍圖的規劃,或者是從沒有想過自己的生命可以如何活著。(p.70)
4.死亡往往不是悲劇本身。真正的悲劇是到了死亡發生時才發現許多該做的是沒有做;許多想說的話沒有機會說。死去的人帶著太多未完之事而去,活著的人也留下許多遺憾。到了天堂和人間的遙遠分隔線成為內心無盡的悲痛時,一切都太遲。
珍惜現在吧!是我對自己的忠告。我滿腦子都是電視上的廣告詞:
「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若能接吻,就別急著說話。」
這些話,讓我沖掉一些無奈與沉重的感覺。(p.80)
5.醫學相信,人死亡時,耳力是最後消失的。當病人瀕死,意識不清時,往往還是可以清楚聽到週遭的一切話語。(p.101)
6.當世界變得自私、勢利、冷漠,安寧病房是能用愛感動人一起用心照顧病人的地方,還是推卸責任的好地方?(p.188)
7.團隊人員可以藉此時機互相支持、安慰、鼓舞。我們期望自己可以永不喪志、永不疲累、永保熱心,單畢竟我們是活生生的人生現場,工作上、生活中仍會遇到許許多多難以掌握、難以平衡的事。因此,我們也需要照顧彼此,讓自己及同伴的情緒也有個出口。(p.189)
8.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p.199)
9.只要醫療不放棄、只要病人本身有生命意志力,人就不會死。(p.189)
10.穩定的態度去教育孩子,好讓他們發展能力去面對人生理許多無法掌握的失落。(p.180)








四、他人評價
【一】missing 店長:qbu829
死亡如此靠近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http://ps.kingstone.com.tw/stores/default.asp?sp=qbu829%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gu=main/crit_view.asp&bcid=252016
【二】※賈芙琳: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五、讀後心得
我看了這一本書”死亡如此靠近”,我觸感許多但不知道未來的我是不是也會有這段經驗,我引用且參考了我朋友一句話:「死亡等於是開始,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如果以不科學的方式來說的話,死亡..只是另一段生活的開始。」
或許這句話可以給我一個想像空間,人是不是到了所謂的第四空間是不是又有另一段生活要過,那這樣啟不就是多此一舉,多活一個人生呢?或者是人死後可以投胎在轉世成為下一個個體,這樣也是有好的想像空間。而這些都值得我去探討了解這本書裡所提到每個人對於死亡的感覺、對於死亡的認知、還有一些親情友情刻苦刻難的經歷與分享。
我覺得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美段的內容,其實也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這些考驗著病人與家屬的感受,醫療成本的問題,還有現實生活上的危機,這些都是我們要一一面對的事情。
看這本書的感覺才認識了什麼是安寧病房,了解到安寧的好與壞,好的是這個地方是讓病人休養,得到好的照顧及關心,完成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壞的是這個地方卻讓社會大眾誤認為安寧是讓病患提早體驗死亡的地方,這似乎有點沒人性的理念,看了幾段文字隨著作者的描述心情也會有起伏,想著為什麼要有人,活著好好又為什麼要死亡,難道是覺得好玩?所以上帝給予限制人類活著的時間,而我們卻要照著時間來活,但這些都是想像而來的感受,並非現實生活上能夠接受的。
讀了這本書,給予自己的幾段語句:「活著就是美好,要珍惜時間的點點滴滴,沒有了生命,再來珍惜、再來說愛你,這些都是來不及了。」
只有現在是最真實的,要好好為著自己而已,關心社會需要幫助的人們,這些生活上還會有更好的意義與回憶。
2007-04-13 00:57:03
5R505 17號 洪于婷
5R505 17號 洪于婷
作者簡介
王溢嘉,生長於台中市,後負笈北上,進入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領受科學教誨,期間並不斷跨界,涉足社會人文、藝術、文學等領域,且開始從事散文創作、譯作及文化論述。畢業不久,即決定棄醫從文,專事文化工作。多年來,他曾在《人間副刊》、《時代副刊》、《自由副刊》、《牛頓雜誌》、《張老師月刊》…..等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成書著作已有30餘種,其融知性與感性、冶文人與科學於一爐的風格,不僅在國內文壇獨樹一幟,更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推薦書、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肯定。

作品簡介
本書的內容是在述說作者放棄許多人希望從事的醫業,在這本書中說明了作者在實習中所經歷的實習故事以及實習時所嚐到的酸甜苦辣與所發生的趣事。

佳句摘錄
P14 尼采說:「有些人要在死從才出生」,醫學生的訓練即是一種從死到生的心路 歷程。
P32 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呵?這裡沒有尊嚴,沒有聖潔,有的只是卑微而受苦的生 命。
P45 一個生命的結束,往往是非常草率的,而我是負責宣布他死訊的見證人,我不能再遲疑。
P84 病人不再是一堆症狀、數字、X光片的組合,雖然他已昏迷,已將不治,但他仍和所有健康的人一樣,有他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P101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使像杜鵑窩一樣的夢饜亦然。
P108 病人生存的機會非常微小,也許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但這是病人唯一的機會。
P114 伊凡說:世界上一切的知識,也比不上孩子的眼淚。
P123 地球不會因為台大醫院門口有一個水腦症的棄兒而停止轉動,世人也不會因此而改變他們既定的生活步調,我這個實習醫師也不能就此放棄每天排滿的工作。
P132 真正的選擇往往是或此或彼,無由規避的,且其後果必更為重大,而選擇乃是導致此後果的唯一因素,所以它才是痛苦的。
P133 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做何種選擇才算對,事後也不能以成敗論對錯,但從中活過來的人,則不僅挽回了生命,而且提昇了生命。
P157 也許病人在臨死的一剎那才曉得他事怎麼一回事,他想開口抗議,但死神是不會給他機會的。
P180 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何必在它面前如此卑屈呢?

他人評價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跨校網路讀書會
「當一個成功的醫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一篇手記中有這樣一件記事,外科實習醫生都必須實際為急性盲腸炎的病患開刀,沒有成功的開完刀都不能算是合格醫生,作者某天就碰巧有機會替一位病患開刀,由於他平時在住院醫師身邊實習多時,對於開刀的步驟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他磨刀霍霍了好幾天,終於等到這天的到來。他握起手術刀,即將劃下去的一刻,卻被指證拿法錯誤,頓時間發現,平時眼熟能詳的開刀程序,今天卻是知易難行,瞬間!心開始顫抖,劃下刀的那一刻之後,開始為傷口劃的不夠深不夠大自責!我們生活中不也常常發生這種事嗎?就拿我燒菜來說,儘管我事先準備好適量的糖、鹽、醬、醋,看熟了食譜及過程,一陣油煙瀰漫之後,不難發現,沒有經驗的人有再好的食譜也是於事無補的,因為不懂得捏火侯、不懂得控制時間……「紙上談兵」不如實際操作,第一次總是容易失敗,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燒出來的菜也會色、香、味具全;而實習醫生們更是有成為正式醫生的一天。
港明高中圖書館
醫學的確是怕死的科學,醫生,就是在這「怕死」戰鬥中病人的策劃幕僚,向左、向右,閱盡不計其數的戰役、作出了恆河沙數的斷腕痛抉,到了最後,猶如一代明將般看透生生死死的生命潮落,麻木,抑或無奈!

讀後心得
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實習醫生那麼的辛苦,想必他們也需要比我們有更多的勇氣以及毅力甚至更多!在文章裡發現實習醫生是必須要去經歷與病人的相處以及生離死別的。在文章中讓我覺得醫生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原因是由於作者在文章中曾經向病人家屬宣佈病人死亡的訊息,我想如果今天是我是那位實習醫生,應該就辦不到吧!因為我是一個沒辦法處理自己內心感情的人,而我的喜怒哀樂就全寫在臉上了。
作者在文章中,寫了許多很感人的故事,而讓我想到在實習的時候,聽到了一則消息,讓我很心酸,這個故事是在說一位太太住院,他的老公為了見她,匆忙的趕去醫院,但卻在進門前卻昏迷,昏迷指數只剩下3。雖然我不認識他,但當我聽到這件事的時候覺得,老天真愛捉弄人,還沒見到他的太太就昏迷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難過。
看完整本書後,對作者說的幾句話特別有想法,例如:地球不會因為台大醫院門口有一個水腦症的棄兒而停止轉動,世人也不會因此而改變他們既定的生活步調,我這個實習醫師也不能就此放棄每天排滿的工作。或許作者寫的這句話很對,世界發生了變動,我們還是一樣要生存,還是一樣要活動,但事後想想,我們是否也許可以停下幾秒鐘,伸出援手,對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些許的幫忙呢?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或許大家所想的不一樣,但這也是我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而另一句話是:也許病人在臨死的一剎那才曉得他事怎麼一回事,他想開口抗議,但死神是不會給他機會的。而這篇文章是在說一位癌症病患的家屬,因為不希望病人了解真相而隱瞞病人真實的病情,而病人就這麼的走了。我想,如果今天我是病人的話,我會希望自己知道自己是生什麼病,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活,而這樣才能去執行我想完成卻還未完成的心願,或許,當我知道病情的時候,心情多少會受到疾病的影響,但其實想想,未完成心願也許是這輩子的遺憾吧!從這本書了解到許多事情,也許有些事是以前知道的,有些事是以前不知道的,但整體來說,就是希望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也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原則吧!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珍惜生命,把握現在,努力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吧。
2007-04-13 01:02:55
5R507 35號 鍾宇璿
一、作者簡介
王溢嘉,男,臺灣省臺中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
在臺大讀書時,曾任「大學新聞社」總編輯及社長。民國六十四年自臺大醫學院畢業後,僅從醫兩個月,就轉而投入文化事業,任野鵝出版社社長。曾主編《心靈》雜誌。現在則專事寫作,並擔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

他以自身的學科訓練為基礎,為文學批評另闢一番新視野,將所有學科(心理學、文學、精神分析、民俗學等)的分野徹底打破,而採取一種科際整合的方式去從事文學的批評與研究。尤其對中國古典小說,採取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讀其背後動機與心理成因,精采而不失趣味。此外,他亦以本身所長,編譯了不少相關著作。

二、作品簡介
「病人在醫師面前順從的赤裸著,誰有權能如此坦然地去檢視另一個同類的痛苦?我毋寧覺得我是缺乏這種權力的。但我卻被賦予這種權利,這就是我的劫難。」把醫學教育視為「劫難」的作者,在無心中盜取了生命的奧義,收中握有開啟生命幸福之匙,但他卻毅然放棄了令人艷羨的醫學,而從事文化事業的工作,本書是他應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之邀,經由反省與追憶而寫成的五十四篇文章,記錄了他在當實習醫生期間的心路歷程,深刻感人而富含哲理,是值得所有關心生命意義的人一讀的好書。

三、佳句摘錄
1.病人在醫師面前順從的赤裸著,誰有權能如此坦然地去檢視另一個同類的痛
苦?我毋寧覺得我是缺乏這種權力的。但我卻被賦予這種權利,這就是我的
劫難。(P3)
2.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完美的極限
時,他仍然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恣意狂舞,與病人玉石俱焚。(P16)
3.每個人所走的路都是一條去了解自我極限的道路。(P17)
4.有極限是好的,只要不太過匆促,有容納一朵花和一個微笑的餘地,就是一種
賜福。(P41)
5.走索者是沉默的,對任何的毀譽我們只能無言,如有同伴拒絕再走索或者失
足,我們也只能無言,無言就是最好的了解,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他。(P45)
6.當醫師之後,我慢慢了解,所謂「現實」,就是不「感情用事。」(P111)
7.真正的選擇往往是或此或彼,無由規避的,且其後果必更為重大,而選擇乃是
導致此後果唯一的因素,所以它才是痛苦的。(P120)
8.醫學說起來相當殘酷,他是以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學問。(P123)
9.一個人若不麻醉自我,他勢必承擔更多的痛苦。而大部分的人會問:「為什麼
要接受痛苦?」因為吃藥的人很多。(P157)
10.了解自己,那是一個相當靜謐的世界,雖然複雜、奇特,卻沒有一點紛擾,
它只是在你的控制下,靜靜地在你眼前推移。(P160)

四、他人評價
這一位實習醫生在醫院實習期間,見證了不少生死病痛,藉由筆,把心中的觀感記錄下來。 人,惟有在面對死亡,苦痛之際,才能靜下心來思索~生命。 也許你權傾蓋世,也許你富可敵國,也許你是流落街頭的遊民,但在死亡面前,我想人人平等。 除了能窺破生命奧秘的人,除了心無罣礙,了無牽掛的人,才能面對著死神,既高傲又謙遜的微笑吧!
http://yowlab.shps.kh.edu.tw/wordpress/index.php?p=144

五、讀後心得
在這次的報告中,有許多題目,我選了這本(實習醫生手記),因為看到”手記”覺得是類似記敘的方式再寫的,感覺滿容易看的。從朋友手上拿到這本書後,比想像中的還要小本,大概看了一下簡介,發現作者在當實習醫生的經歷過後,竟然放棄了讓很多人羨慕的醫業,反而走上了作家這條路。一開始本來不能理解作者的作法,馬上翻起書看下去。
實習,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很多事情是書面上沒辦法帶給你的。實習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像我們醫科,學習把專業技術用在臨床上,學習與病人的互動,學習與同僚跟上司的互動。學習東西,一定要親身經歷,要去做,從做中學!
我們學醫科的,就是要幫助病人,這是我們的責任。像是我實習的時候,某一進來的中風病人,身上因為不常洗澡發出濃厚的異味,靠近聞會讓人不禁讓人做噁,就算是千百的不願意,但是我們還是要馬上上前去服務,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面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而言,面臨病人的死亡是必然的,醫生們要有極大的勇氣,去面對這麼多人的死,甚至開刀不治死亡的患者。作者在告訴我們,尊重即將臨終的病人是最應有的態度,身為親屬的人,更應該在這個時刻對他們說出真正的話,讓病人有個和諧安靜的環境離開人世間!
當一個好的受人尊敬的醫生真的不容易,不管是技術上,還是心理上,必須要經過很多很多的歷練。我們復健師也是一樣,我們也要努力的成為受人尊敬的復健師!
2007-04-13 01:43:57
5R505 35號 顏資翰
實習醫師手記

作者簡介:
王溢嘉,民國三十九年生,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雖然接受的是正統醫學訓練,但人文色彩濃厚,大學時期曾參與新聞性社團的編輯和寫作。畢業後,更毅然放棄醫生工作,投身文化事業,創辦雜誌,從事醫學知識的傳播。
他自言內心深處所認同的生命角色,一直都不是醫生,而是文化人、知識分子。在評論方面,他企圖以現代觀點來詮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現象與價值觀,觀點獨特,自成一格;小品文則以旁徵博引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的語調來探討生命的意義。
曾主編「心靈雜誌」、現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野鵝出版社社長。除「實醫生手記」外,尚著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世說心語—一百個生命的啟示」「蟲洞書簡」,並譯有「大師的腳印—佛洛伊德一生行誼」、「生命與科學對話錄」等書。

內容綱要:
書中所提到的病人,大部分都已經是重症病患,病人們知道自己差不多將死去,難纏的病又困擾著其他人,甚至嚇到人,除了會害怕之外,還會有其他的一些舉動,想要減輕其他人的負擔。
在書中作者介紹了許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一位病人,因為得了癌症,腋下有兩個大腫瘤,還會發出惡臭,醫護人員接近他時,雖然不願意,也不得不把頭偏向一邊去。作者第一次去看他時,也受不了腫瘤的惡臭,但第二次去時,卻發現病人在他腫瘤邊,放了一朵玉蘭花,企圖掩住臭味。這樣的舉
動,讓作者心中有很多感動。
除了有關病人心中感覺的描寫,或是急救時的一些緊張畫面,也有討論到一些生死的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活著的人去好好的思考。

出處:http://home.kimo.com.tw/tcfsh112/show-3.htm

佳句摘錄:
※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完美的極限時,他仍然必須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恣意狂舞,和病人玉石俱焚。
( 狂亂震顫的一刻 P.28 )
※每個人所走的路都是一條去了解自我極限的道路,但不希望這是一條一目了然的坦途,我希望我的路中有霧、有雨、有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路的終點藏在雲深不知之處。
( 狂亂震顫的一刻 P.29 )
※有一個人,他與自己的生命如此脫節,竟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直到一個晴朗的早晨,他醒來發現自己死了,而他卻從未面對或接觸過自己的存在。也許死亡的教訓太可怕了,所以人們總不願記取他所帶給我們的教訓。
( 死亡邊緣回頭猛省 P.41 )
※向病人家屬宣佈病人死訊,是一個殘酷的經驗,我從沒有過這總經驗,一時心如電轉,病人真的死了嗎?就這樣死了嗎?我是否有什麼顧慮不周的地方呢?
( 宣布死訊.心如電轉 P.45 )
※我太太那天一定告訴你不要說我得了什麼病,對不對?其實我早就知道了,我真擔心有一天她曉得我知道以後,崩潰的恐怕是她,而不是我。
( 生命何價.拈花微笑 P.52 )
※有些道理如果只瞭解一點點,譬如瞎子摸象,往往誤入歧途,除非自己能看到或了解大部分,否則還是由瞭解大部分的專家來代籌,而不要憑自己看到的那一點點去臆測、去發揮。
( 可憐天下父母心 P.81 )
※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 飛入杜鵑窩 P.101 )
※小孩若不流淚,不僅讓人覺得「善良」,同時也讓感覺這種「善良」的人,都能分享這種「善良」。
( 小孩夢中的惡魔 P.117 )
※一年將盡,但最後幾十分鐘似乎顯得特別漫長,清醒著的病人似乎也有這種感覺,他們大多呆滯著兩眼,望著天空,靜靜等待,等待時間為他們翻過生命的一頁-也許是最後的一頁。
( 除夕夜的悽娩歌聲 P.121 )
※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做何種選擇才算「對」,事後也不能以成敗論對錯,但從中活過來的人,則不僅挽回了生命,而且提昇了生命。
( 生死難以抉擇 P.133 )

他人評價:
這兩天利用一些零碎時間,把實習醫生手記翻讀完畢。一位實習醫生在醫院實習期間,見證了不少生死病痛,藉由筆,把心中的觀感記錄下來。人,惟有在面對死亡,苦痛之際,才能靜下心來思索~生命。也許你權傾蓋世,也許你富可敵國,也許你是流落街頭的遊民,但在死亡面前,我想人人平等。
出處: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sage/newpage117.htm

讀後心得:
這次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更加的感覺到生命是如此的可貴、以及重要。因為在書裡頭,作者總是面對了許多有關生離死別的場景,有時要幫忙著急救手邊的病患,如果病患就不活還要告訴那傷心欲絕的家屬,每當我閱讀完這種情境後,心裡面總是有一股悲傷的感覺,我想那是每個人都不喜歡的吧!
雖然我不是像作者一樣的實習場景,但是每當想起我在實習的過程中,所看到的許多精神病患和中風病人,就感覺和作者的情況很像。像中風的病患,有時會很投入的在做復建活動,雖然他們是坐著輪椅或是需要在別人的協助下才能完成活動的病患,但從他們認真的表情裡,我可以感覺得到他們是如此的想趕快好起來,當一個健康的正常人。這點可能是我在實習的過程中,所最體會到一件事最美好的事了。
不過也不是每個病患都能那麼順利、美好的。現實中,有些病人會因為病情的惡化,而離開了人世間,但是家屬可能會如此的不諒解醫師,而覺得為何沒有盡全力的搶救自己的親人,把一切的責任都怪罪在醫師的身上。有人說當醫師有好有壞,不過我覺得不管再怎麼樣,醫師一定要進全力的幫助每一位接受治療的病患,因為這就是醫師的責任,也是人們對醫師尊敬的地方。
2007-04-13 02:22:28
5R507 24號 蔡幸芙
(一)作者簡介:
   艾倫‧羅絲曼(Ellen Lerner Rothman, M.D.)
  於波士頓兒童醫院與波士頓市立醫院小兒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安人保留區服務。
(二)譯者簡介:
                朱珊慧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研究所碩士。譯有《獨角獸,你教我怎麼飛》、《甜甜圈外的人生》、《人生new起來》(天下文化出版)、《世界末日》、《一日鍾情》、《失落的世界》、《商業責任風險管理與保險》等書。
(三)作品簡介:
  對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權威與信任。但對於尚在學習階段的哈佛醫學生來說,白袍的作用毋寧說是掩飾青澀、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們時時期待自己能快點成長,好配得上那件白袍。本書作者艾倫.羅絲曼醫師以生動的文筆,娓娓道出自己在哈佛醫學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級生,歷經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興奮、驕傲、沮喪甚至是後悔的心路歷程,最終在畢業後正式成為醫生時,意會到這身白袍的意義。而白袍所帶來的沈重責任感,更讓作者了解到,身為醫者的學習成長將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
  本書總共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醫學第一年」共有六章,包括如何走入學醫之路、經歷解剖學科、急診室、安寧病房臨終照顧以及醫學生學習如何探詢病人性方面的病史等等。第二部份「醫學第二年」共有十二章,包括一些臨床診斷的學習、價值觀念的改變,參加第一階段醫師資格考試的經驗、以及接觸到一些較不尋常的病人的記趣。最後部分「臨床實習」則包括醫學第三與第四年的生活,共有二十一章,描述到臨床各科系的實習心得,以及一些在實習過程中留下印象深刻的特殊病人。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局、當代醫學

(四)佳句摘錄:
财 序:雖然在歸屬感還不完全的世界裡,我把白袍視為是群體性與合法性的護身符,但我越來越不喜歡它加諸在醫病關係上的拘束感。P.006

财 前言:雖然我非常感謝這些病人,讓我有機會可以學會如何訪談以及執行簡單的檢查程序,但我更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具備真才實學來服務他們。P.012

财 第1章:進醫學院之前,我以為自己很清楚「我要當醫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就在踏出學醫的第一步之後,我才發現自己一點概念都沒有。P.028

财 第9章:在醫院裡,我們必須診斷正確,才能提出恰當的治療方式治瘉病人。P.081

财 第21章:我也碰過令人沮喪或厭煩的病人。我知道我不可能喜歡所有的病人,但我一直很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克服障礙,不被激怒,和病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P.177

财 第22章:在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我們就學會了永遠不要計畫什麼,事情,這樣就不會失望了。P.201

财 第26章:我們同時要與家長和小孩建立臨床關係。但是當小孩逐漸長大,可以為自己的生命承擔更多責任時,有時候想要把這種新的獨立自主性導入醫療的三角關係中,並不容易。P.255

财 第28章:最後,我終於懂了。我可以了解她為什麼還沒有準備好放手讓他走,還有他到底害怕失去什麼。P.283

财 第33章:身為醫療照顧者,實在很難不採用可以救命的技術,而讓病人只接受簡單、非侵襲性的急救方法,然後死亡。死得有尊嚴,在醫院裡並不常見。P.346

财 第35章:病人住在與外界隔絕的病房裡,我們可以給病人放風的特許,也可以不給;我們也可以開藥改變病人的心智功能,感覺上,我們控制了他們生活上所有的事。P.354

财 第39章:為了讓自己扮演醫師與醫療照顧者的角色更稱職,我猜想我的成長沒有止息的一天。P.421

(五)他人評價:
  一個醫師所要具備的「醫德」是十分重要的。在韓片《醫道》及《醫女》中的許浚及大長今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他們不只是做皇上的御醫,也是窮苦病人的良醫。他們並不是擺個架子指使別人,而是親自為病人犧牲奉獻。肯用嘴去吸病人已爛傷口流出來的膿汁;肯夜以繼日的守在發著高燒的病人身旁,而不是像《白色巨塔》一書中醫師們爭權奪利的勾心鬥角。在本書作者也提到,醫學並未允許醫師把病人放在他們的道德標準下檢視,而必須將偏見擱置一旁,全心全意地照顧病人。
*資料來源:http://over.tngs.tn.edu.tw/forums/93/93-tp-m/3268.htm?ename=csghs&cname=%E5%B8%82%E7%AB%8B%E9%BA%97%E5%B1%B1%E9%AB%98%E4%B8%AD&fnum=3268&laddle=9403

(六)讀後心得:
本書是作者羅絲曼醫師對自己學醫的心路歷程,她將她所經歷一一寫下。此書或許可以代替醫療人員實習的記錄本,了解到實習過程,有喜、有怒、有哀、有樂還有希望及成長。
  或許,從此書我了解到這一條路是否可行,還是可以讓我去創造好得醫療環境和品質。但是,我知道當實習時我穿上白袍那刻起,自己就是一位醫療人員,也許心裡會忐忑不安,可是白袍卻能蓋住我的生澀和不安。
再看書的過程中,不禁會回想到自己實習的路程,剛開始或許並非順利,總會想我該做些什麼事情,才能對病患有幫助呢?我能夠將我所學到的學以致用嗎?病患和我的觀念是否一樣,對我的信任及所學是否有信心呢?家屬能否放心的將家人交付給我?臨床老師是否肯定我的能力,這些事情都是在實習中所會發生的。總是以為自己的所學和熱情可以帶給病患希望,使他們可以提早出院,但是真實與幻想總是有差距的。
再經過實習的磨練後,我發現了「醫療關係」真的很難去搞清楚,在醫院的醫師是否可以達到自己與病人的醫療關係。
文章結尾有提到一段話:「為了讓自己扮演醫師與醫療照顧者的角色更稱職,我猜想我的成長沒有止息的一天。」,這段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想不只是醫學,在其他的工作或人生上,我們都必須不斷的成長下去。
2007-04-13 02:37:49
5R505 33號 邱純儀
一、 作者簡介:
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
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他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他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  
二、 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三、 佳句摘錄:
1. 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是看著所愛的人離開。 P.84
2. 人世間的愛有許多:父母之愛、手足之愛、夫妻之愛、情人之愛、朋友之愛。 P86
3. 人的珍貴與價值,在於人有多樣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雖然是種負擔,卻也是愛的滋味。 P.96
4. 天空的世界是如此的寬敞與晴朗。 P.115
5. 生命的告別有如誕生時一般純潔、完整;是對生命最真的珍惜與尊重,也是一種美。 P.117
6. 悲傷是一種味道,散佈在病房中。 P156
7. 你的雙翼將帶你自由的飛翔到永居之地。 P.171
8. 孩子的眼淚是一顆顆的珍珠,他們的眼淚需要溫柔的人去承接,這些眼珠正是他們參與人間的記號。 P.180
9. 死亡是萬物都會經歷的過程,猶如四季的轉換,也像是葉子從新生到凋零的過程。 P.180
10. 愛無比可貴,人的心若保有愛,就可以保有體諒、溫柔、憐憫與付出。 P.207

四、 他人評價:
賈芙琳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小藍
我很推薦這本書,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著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或許,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五、 讀後心得:
讀了這篇發現到了,生命真的很脆弱、也很珍貴!雖然說人有生老病死,全世界每一秒鐘都有人誕生,但每一秒鐘也有人喪失了他寶貴的生命,也因為著這一個循環,我們的生命也能這樣的延續下去。其實生命的這一個循環也讓我想到,我們的貨幣流通,沒有貨幣的流通,我們的經濟不會發達;沒有生死的這個詢環,我們不會有下一代的衍生。
以前也曾經想過,如果有一天我死了,那在死之前我要做些什麼呢?這問題我也曾經問過其他的人,但往往大家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就連我自己也是一樣,會不會怕死,我不知道,但現在我可以很確切的知道,如果我現在知道我不久後就會死去,我會害怕,怕心中有個遺憾、覺得自己的抱負理想沒實現、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夠精采….等;所以,我也又點佩服在安寧病房裡的那些人,他們接受了在不久後的未來,自己會死去的這個消息,我覺得這點他們就很偉大,可以戰勝心中的這些恐懼。
讀完書,也想了一想,覺得自己好像都沒有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每天都渾渾噩噩的過一天,過完一天是一天。所以在未來,我想我應該更加的珍惜我的生命,要讓生活每天都過的很充實、很精采,不要有遺憾的出現!也要更加的愛自己生活週遭的人。
<<資料來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478
2007-04-13 03:14:38
5R505 24號 黃心萍
1.作者簡介:
蘇絢慧,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
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習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安靜平穩力量。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死亡如此靠近》為第一本著作,她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能善待生命。

2.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3.佳句摘錄:
1.因為有死亡,人對生病有領悟;因為有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活著,完全的活著。P.48 (生日與死去)

2. 死亡往往不是悲劇本身,真正的悲劇是到了發生時才發現許多該做的是沒有做;許多想說的話沒有機會說。P.80 (趁一切都還來得及)

3. 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看著所愛離開。即使不願意,人都要經歷這一刻。那麼,在我到別之前,我能留下些什麼給我的愛人、親人、朋友。P84 (在我道別之前)

4. 懷念總是如影隨形的。懷念,若是為了提醒自己曾經有過的愛;懷念,若是為了幫助自己善加對待自己與身旁的人;懷念,若是增加自己活下去並且活得更好的力量,懷念是值得的。P.187 (給足夠的時間哀悼)

5.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所遺忘了。P.193 (守住病人守住尊嚴)

6.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P.199 (關於安樂死)

7.生命的長度與寬度不一定是成正比的,領受生命的豐富跟年紀的老或少也無關。P.200 (愛能彌補缺口)

8.愛是無私、奉獻、無條件、付出,真正的愛是更寬廣的。P.204 (愛能彌補缺口)

9.表達愛、闡揚愛、接受愛,都變得困難。缺乏愛,許多路走起來顯得孤單、無趣、沮喪。有了愛,再苦也覺得可以忍耐。P.206 (愛能彌補缺口)

10.愛無比可貴,人的心若保有愛,就能保有體諒、溫柔、憐憫與付出。P.207 (愛能彌補缺口)

4.他人評價:
1.賈芙琳 台灣台中2006.08.19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2..mara 台灣台北2003.06.24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網站名稱:博客來書籍館之讀者書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reader_opinion.php?item=0010175478&page=1

5.讀後心得:
剛開始會選這本書寫讀書報告其實是為了方便,因為剛好有人有這本書。不過在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寫的很好,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亡,只是先死跟後死,還有如何死亡的差別。死亡隨時都在身邊,死亡往往都是可怕的,但你也可以發現它是可以是美麗的、溫柔的,有些病人因疾病的緣故而該使墮落,現代的人們太過於依賴科技,相信自己是自然界得主宰,而科技醫學的進步,總是不自覺得讓人覺得疾病可以克服,生命可以延長,卻忘了對癌症末期的病人而言,死亡是不可避免也視為理所當然了。其實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的死亡,可能是親朋好友,雖說我們都知道要以平常心來看待死亡,但等你真正遇到的時候,你就想說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我不敢相信也不願意去面對。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我每看這本書的每一小則的故事,我就覺得為什麼有人可以這麼的偉大,能夠如此的幫助每個面臨這種死亡的家庭。如果是我的話,我應該做不到,因為我無法去面對這種分離的場面,所以我覺得這個作者真的很令人敬佩。

其實我想每個人都有遇過不如意的事,也有可能都想過要結束生命,我自己也曾有此想法,但是生命是可貴的,有些人是無法選擇而喪失生命的,所以我們不可以隨便的放棄生命。
2007-04-13 06:54:22
5R505 23號 鄭俞岑
纥作者簡介
作者蘇絢慧,本以攝影、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相會。在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工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本書為第一本著作。
纥作品簡介
本書記錄了作者所照顧過的每位病人的故事,內容流露了他對病人的用心及真心,並記錄了每位病人在面對瀕死所用不同的態度來面對,及家屬面臨親人死亡如何用樂觀及健康的方式來面臨,及關於安樂死的思考,讓人有種不可思義的感觸。
纥佳句摘錄
1.因為有死亡,人對生命有了領悟;因為有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的活著,完全的活著。【生日與死去 P.48】
2.我不允許自己成為一個機器,視死亡為工作中的一部分,而不帶任何的感受與反省。【生日與死去 P.48】
3.人是需要無條件的愛及親密的。【想要一個擁抱 P.63】
4.人面對死亡的惆悵與不甘,或許是因為感到此生沒有活得精采,沒有實現自己對於生命藍圖的規劃,或者是從沒想過自己的生命可以如此活著。【沒有真正活過 P.70】
5.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看著所愛離開。【在我道別之前 P.84】
6.醫學相信,人死亡時,耳力是最後消失的。當病人瀕死,意識不清時,往往還是可以清楚聽到週遭的一切話語。【死亡可以很溫柔 P.101】
7.懷念,若是為了提醒自己曾經有過的愛;懷念,若是為了幫助自己善加對待自己與身旁的人;懷念,若是增加自己活下去並且活得好的力量,懷念是值得的。【給足夠的時間哀悼 P.187】
8.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所遺忘了。【守住病人守住尊嚴 P.193】
9.用愛創造出面對苦難的勇氣,用呵護保守受苦的生命,是臨終關懷永續堅持的精神。【守住病人守住尊嚴 P.193】
10.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關於安樂死 P.199】
纥他人評價
我很推薦這本書,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為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描述了死亡的經歷,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這之中有歡笑、淚水,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或許,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台北小蘭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reader_opinion.php?item=0010175478】
纥讀後心得
對於我來說,死亡一直是很可怕的一個東西,甚至無法想像當有天面臨時,我會選擇如何面對,但是看完這本書後,突然讓我覺得死亡似乎沒有那麼可怕似的,它只是生命的一個盡頭而已。在書中,作者讓我很佩服,因為他並不是為了工作而當社工,而是一個熱誠,她把每位病人都當作自己的親人所細心照顧著,讓我覺得他很偉大。書中提到了安樂死,也許有人覺得這是好的,也許有人覺得這並不好,但對我來說我會覺得是好的,因為可以讓病人免於痛苦,很安詳的走到他生命的最後,就像我們睡著了一般。在讀完此書後,讓我覺得感觸很深,有時在路上突然遇到車禍,讓我覺得生死真是一瞬間就發生,一直到我經歷了實習後,我親自看到了很多病人,並且幫他們做治療,看到他們無奈的臉孔及痛苦的表情,在實習時我也學到了對待病人要有更大耐心及愛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所照顧著,因為他們也不願意生病,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的,就像此作者,只是要做到他這麼的偉大,那還要繼續做到更好。也因為親自面臨過病人所以會更讓我覺得生命是寶貴的,活著就是一種幸福,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身旁每個人,千萬不要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這往往是人所會犯的錯誤。因為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何時會生病,何時會發生事情,所以把握當下每分每秒是最重要的。
2007-04-13 09:17:55
5R505 22號 詹欣蓉
書名:實習醫生的手記

作者簡介:
王溢嘉,一個台中的鄉下小孩,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從台大醫學系畢業,但卻未成為一天執業醫生。王溢嘉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回想起這件事時說﹕「高三分組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關口,我發現在面臨這類抉擇時,我常用的不是冷靜的理智,而是游移的感情。這是我生命的基調,也許也是一種弱點吧!」

作品簡介:
1975年,作者自台大醫學系畢業,1976年開始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楓林散記」專欄,1977年,又在聯合報萬象版撰寫「實習醫生手記」,將自己當年以實習醫生身分所見所聞,化成文字。

佳句摘錄:
「然後我們被帶進醫院,去觀看一群群活生生而受苦的生命。先看死人,再看活人,這就是醫學教育的錘鍊,它讓我在無心間盜取了生命的奧秘,給我開啟生命幸福之鑰,再將無數痛苦、哀號的生命展露在我的眼前,這是多麼無情的折磨!一個太過健全的人,是無法瞭解別人的傷痛和不幸的﹔他人的不幸和痛苦、屍體笨拙的姿態、腐敗的氣味、均使我沈思而且哀痛。......我覺得我對他們有所虧欠,因為我與聞了他們生命中某種重大的秘密,單單這一點,我就覺得我虧欠了他們。」

他人評價:
中國時報年度好書
聯合報讀書人版推薦好書
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

讀後心得:
日前,電視劇「白色巨塔」冰冷的打字機聲,白色的字答答答的敲在螢幕上,「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ㄧ切為人類而服務…………」,語句中讓人感受即將敲開「生命奧妙」大門的期待,但整個氛圍卻又隱藏了冷漠的基調;然而就如同王溢嘉在「實習醫生的手記」中第一章「白衣 . 誓言 .我的路」中所抒發的,醫學將他帶進了生命的奧秘,給他開啟生命幸福之鑰,然後再將無數的痛苦、哀號的生命展露在他的眼前,王溢嘉將此喻為「無情的折磨!」(面對生命的驚慌)
近來,多有醫界人士將自己在醫院所見所聞化為文字,透過一向被病人視為救命主的「醫生」筆下呈現出來:即使身為一個醫生,然而面對生命的草率結束,亦是如一般人般手足無措,「向病人家屬宣佈病人死訊,是一個殘酷的經驗,我從來沒有過這種經驗,一時心如電轉,病人真的死了嗎?就這樣死了嗎?我是否有什麼顧慮不週的地方呢?」「一個同類就要在我的手中離世而去了,這是何等狂亂的ㄧ刻?」然而身處於生老病死如常的醫院中,「但是經歷過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震顫後,其中有一些就會化為容忍。當容忍多於震顫時,也許就是我當教授的時候了」(面對生命)王溢嘉卻也不諱言在白色巨塔下人性的現實面及其麻木不仁。即使在生死交接的隘口,仍有人選擇微笑面對,「我正準備告訴他,欺騙也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啊!,「就是說嘛!如果我能活個三百歲,我現在可能什麼事都不做,反正還有兩百多年,急什麼!」(享受生命)然而不同於其他醫生作家所呈現的,王溢嘉以平鋪直述的方式,就如同手記般,藉由書寫尋找生命出路,生命是喜、驚慌、無奈、坦然接受,於是就如同他所言「世界必須陣痛,卑微的花兒使得綻放,更何況是一個人的生命?」所以「我希望我的路中有霧、有雨、有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路的終點藏在雲深不知處」--學著享受生命,坦然面對生命的課題,於是在「實習醫生手記」中序,王溢嘉提到,本想加以改寫,但後然決定仍以當年身為實習醫生時的心念呈現,如同卑微的花兒般,學著面對生命,享受生命,然後綻放。
2007-04-13 12:24:57
5R505 5號 李孟
作者簡介:艾倫‧羅絲曼醫師(Ellen Lerner Rothman, M.D.)於波士頓兒童醫院與波士頓市立醫院小兒科接受完住院醫師訓練,目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安人保留區服務。
作品簡介:對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權威與信任。但對於尚在學習階段的哈佛醫學生來說,白袍的作用毋寧說是掩飾青澀、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們時時期待自己能快點成長,好配得上那件白袍。本書作者艾倫.羅絲曼醫師以生動的文筆,娓娓道出自己在哈佛醫學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級生,歷經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興奮、驕傲、沮喪甚至是後悔的心路歷程,最終在畢業後正式成為醫生時,意會到這身白袍的意義。而白袍所帶來的沈重責任感,更讓作者了解到,身為醫者的學習成長將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

佳句摘錄(十句 註明章節頁碼)
1、儘管我在醫學界中定位不明,但我的白袍依舊引領我走入醫病之間高深莫測的陌生國度。( 前言;第11頁 )
2、白袍代表的就是一般大眾賦予醫師的權威與信任。( 前言;第11頁 )
3、最大的挑戰是去承擔身為醫師的責任,以及要適應醫病之間的密切關係。( 第一章;第28頁 )
4、醫學期待的就是完美。( 第六章;第51頁 )
5、安寧療護既為死,也爲生。這兩個過程是糾結在一起的,而安寧療護的哲學,就在調和兩者的相互關聯性。( 第六章;第57頁 )
6、有了命名的能力,我就擁有認證與歸類的權利,病人也不再獨自受苦;透過這個名稱,他們知道還有其他人跟他們承受同樣的苦。( 第九章;第77頁 )
7、在衝突價值觀之間必須達成妥協,是一項新的挑戰。( 第十章;第88頁 )
8、身為醫療照顧者,實在很難不採用可以救命的技術,而讓病人只接受簡單、非侵襲性的急救方法,然後死亡。( 第三十三章;第345頁 )
9、我使盡渾身解數來照顧這些小朋友:身為醫療專業人員的能力、身為護衞者的權限、以及作為一個人的愛心。( 第三十六章;第388頁 )
10、我在處理醫療問題時,有時會放棄在某些複雜的醫學迷宮裡找出路,反而比較著力於探討病人問題的社會面及其演變的過程。( 第三十六章;第388頁 )

他人評價:
我自己本身也在醫院工作...
真的很能感同身受
現今的社會..
無法和以往相比
醫生的工作雖然神聖
但是
卻更多了一分的責任與壓力
是需要我們了解與體諒的
而病人與家屬
也是需要相當的EQ和IQ
才能面對身體的病痛與生死的過程
看完這本書
會讓我們更了解醫生與病人間的微妙關係

讀後心得
這本書從序開始就是一本讓許多醫學相關領域的人所大力推薦的書,看完後,發人省思,的確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白袍,這個命名除了醫生外有許多醫療相關的人員也有這麼一件白袍,也需要面對實習的歷程;卻可能沒有遇過像作者一樣的經歷,對於醫病關係也沒有這麼深一層的探索和想法。
從作者決定要申請醫學院開始,進入醫學院就讀,第一年到畢業之間面臨了許多的事,在整個實習的過程,一一把她所遇到的人事物詳細的描述,也不斷的自我探索與反省,用心地確認一個稱職醫師的價值觀,與病人之間的醫病關係。
作者實習許多科目類別,遇到許多不同的病人,包含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安寧照護、精神科等等。遇過病人與病魔對抗、掙扎的痛苦,還必須保持著醫者應該有的態度,不能加入自己本身的情感;知道對於垂死的病人,要讓病人可以走的有尊嚴、舒適。
對我們而言,比較難感受這種感覺,不太會遇到垂死的病人,多半是努力跟病魔對抗或是選擇接受自己本身狀態的病人。讀完這本書,可以讓自己去努力跟病人建立不一樣醫病關係,努力去爲自己的病人做一些努力及付出。
2007-04-13 12:26:07
5R507 21號 童品諺
一、 作者簡介:
劉昭仁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現職: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經歷: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講師、副教授
臺北醫學院副教授兼主任秘書
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秘書

二、 作品簡介:
著作:戴東原思想研究
中國歷代思想家 (四一) 戴震
陸宣公學記
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
應用家庭倫理學
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

三、 佳句摘錄:
1. 誠願在我奉獻生捱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 第20頁
2. 一個教會醫院「應該」努力做為模範,在照顧病人方面,「應該」成為模範。 第36頁
3. 醫療職業而言,同情心非常重要,你可能是一位很好的醫生,可能對如何自療某些病人,有專業知識和經驗,但如果沒有愛心,你可以做這個,做那個,而仍一事無成。 第37頁
4.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第37頁
5. 臺灣革命運動,已進入第三期,台灣人的勝利,亦經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務須努力奮鬥,而舊同志,亦應加倍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努力為同胞求解救,是所至囑。
第52頁
6. 人海沉迷百鬼嗔,秋風淒絕稻江濱。十年牢獄身甘入,一死輪迴志未伸。黨錮艱危思范滂,賓筵寥落感陳遵。中山主義誰能繼?此望神州一愴神! 第55頁

7. 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任。 第61頁
8. 日漸西斜色漸昏,炎威赫赫竟何存;人間苦熱無多久,回首東山月一痕。 第64頁
9. 你今天讀醫學的目的,就是要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最大的貢獻,並不是說你當醫生想要去賺錢。 第73頁
10. 春來秋去歲時更,古木枝枯殘葉傾;九十誕辰老將至,回頭已渡萬波程。 第78頁
11. 做醫師應抱定救人第一為宗旨,做醫師絕不是非求得暴富不可,而且乘患者之難,搾取金錢更是一件可惡的事,因救人與助人所得到的快樂,並非金錢物質的享受可以比擬的。
第98頁
12. 醫學倫理不只是一門課堂上的課,因為倫理不是用教的,或者去抄去聽,考試時能夠寫答案就可以,而是要以身作則。
第102頁
13. 既然社會上存在著貧窮和不幸,自己的能力如果作得到的話,在別人跌倒或遭遇困難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也許對方就因為你這個扶持而免於跌入深谷或絕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以致失去站起來的機會,這應該是一個人做得到的本分。
第109頁
14. 不要刻意報導我所做的一點工作,只希望我們的社會繁榮、附有中不要忘記我們擁有的一切,也是取自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人,不能只有取而不給。 第109頁
15. 我認為一個人活著,應該有一個目標,這樣才會激勵自己能有一番作為,生活才有價值。 第112頁
16. 世界上沒有一件具有真正價值的事物,是無須熱情和自我犧牲就可以完成的。 第113頁
17. 聖靈最崇高的證明就是愛,愛是一種永恆的東西,也是人類在世上唯一能具備真正不朽的東西。 第113頁

四、 他人評價:
實踐大學謝孟雄校長:
本校的劉昭仁教授,當年任臺北醫學院主任秘書,嗣後又任實踐大學主任秘書多年,實事求是,綜理密微,協助我推展兩校校務工作,貢獻良多。在忙於教學與行政工作之餘,對醫學倫理與家庭教育,念茲在茲,多所體悟,過去曾經撰述《應用家庭倫理學》一書,頗受學界重視,今又編撰《臺灣仁醫的身影》一書,雖然所介臺灣的仁醫仍有遺漏待補,但顯然可知他撰述的宗旨,在發揚臺灣仁醫的潛德幽光,使世人有見賢思齊的典範,已提振醫學倫理,正如《應用家庭倫理學》一書,企圖重振家庭倫理,安定社會,用心如出一轍,於是我很高興說幾句話,以表示鼓勵與感佩之意。
中華民國94年7月
五、 讀後心得:
臺灣仁醫這本書記錄了許多在臺灣早期貢獻良多的醫生之故事,用以激發現在社會上的醫學倫理與道德觀念。早期的臺灣是一個還未開發的國家,環境衛生尚差,且醫療單位也不是很普遍,當時來臺灣的幾位傳教士,有感於臺灣醫療還未進步,人民百病無良醫,加上人民的衛生觀念也不佳,他們便立志在臺灣行醫,以自己所學的醫術行遍臺灣,再傳播宗教之時,也幫人診療治病,實踐信仰的教義,甚至幫人民募款蓋醫院,成立醫學院校,並將其一生奉獻給他鄉異國的美麗之島福爾摩沙,深受人民的愛戴與尊重。在我們台灣人當中,也有對早期醫療有很大貢獻的醫生,有些還獲得異族日本人的信任,獲頒博士學位,貢獻自己對醫學研究的心力,為後人樹立良好的典範;這些醫生在異族統治的權威下,面臨日本人的種族歧視,而屈身於日本暴政之下,默默的對受病苦纏身的臺灣人民勞累奔波,貢獻心血,對於臺灣的醫療發展,造就今日的臺灣醫療。反觀現在的社會,許多醫生將醫治病人是為一種賺錢的工具,使的醫療漸漸商業化,無視於病人的權利。有些醫生視病人的痛苦而不治,胡亂開處方籤給病人,使的病人的病情不但沒好轉而且還惡化;有些醫生則視金錢比醫病重要,而詐領健保費,私吞人民的血汗錢,使自己因此而暴富,完全失去一位醫生所該有的倫理道德規範;或者視病人病情棘手而不治,對病人任意棄置,使病人像球一樣的讓人踢之,而盲目轉院,最終因病情惡化而不治,實在讓人痛心。現今的社會中,不斷出現許多的醫療糾紛,對於以前臺灣早期醫生的那份捨己救人之心腸,醫學倫理與道德,實在令醫療學子三思,並實踐於社會當中。
2007-04-13 13:48:03
5R507 1號 劉高杰
作者簡介:
劉昭仁
  1942年生,先後畢業於省立嘉義師範學校、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系及國文研究所碩士班。
曾任中小學教師、大專校院、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兼主任秘書,現任實踐大學專任教授。
  著有《戴東原思想研究》、《陸宣公學記》、《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應用家庭倫理學》、《公文應試必讀》、《國文論文與閱讀測驗》、《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等。
作品簡介:
本書介紹馬偕、蘭大衛等十餘位臺灣仁醫的生平、醫術醫德,對臺灣醫療社會的貢獻等,讓他們的潛德幽光閃耀出來,使讀者再見仁醫德容之茂,使醫學院學生有學習的典範,促進醫學倫理的弘揚,使杏林和風再起。
  黃崑巖教授在其〈醫學教育如何提昇醫學倫理〉一文中說:「倫理教育要提昇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教師的典範。……最近國內一家醫院,對一千多位醫學院學生做問卷調查,結論顯示學生苦於找不到典範,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態。如果要學生有倫理概念,教師要能處處示範倫理之為何物,才能做潛移默化的工作。」學者的真知灼見,引為此書編著者劉先生編寫本書的動機,他認為:「於是思考著,人說杏林日漸枯萎,其實只是世俗的表相,『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在名韁利鎖的世俗風氣裡,依然有許多醫生、護士、藥師、檢驗師,不計功名利祿,在山巔水濱、離島前線,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盡一己的心力,幫助病患,他們宛如藏在櫝中的美玉,曖曖含著光輝;尤其是那些不忮不求、無怨無悔、犧牲奉獻、濟世救人的仁醫,令人肅然起敬,心嚮往之,他們是杏林的芳草,醫學倫理的典範或標竿。」
  於是不分性別國籍,劉先生選出臺灣古今的仁醫馬偕、蘭大衛父子、戴仁壽、蔣渭水、賴和、杜聰明、許世賢、謝緯、魏火曜、陳五福、謝獻臣、洪長庚、張暮年等十三位,編撰《臺灣仁醫的身影》一書,考述其生平、醫術醫德、對醫療社會的貢獻,讓他們的身影顯現,讓他們的潛德幽光閃耀出來。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這十三位仁醫都已逝世了,惟今天讀者讀本書,可有如見仁醫德容之茂的感覺,如能深思力行,踵武前賢,使杏林和風再起。果如其然,那麼本書很可做為各醫學院「醫學倫理」課程的輔助教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4138

佳句摘錄:
戴仁壽:臺灣是我精神及事業的寄託所在,才是我永遠的安息之鄉,那裡的友人,
一定會歡迎我回來。 P.44
蔣渭水:臺灣革命運動,已進入第三期,臺灣人的勝利,亦經迫在眉睫,凡我青
年同志,務須努力奮鬥,而舊同志,亦應加倍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
志,努力為同胞求解放。 P.52
賴和: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任。
P.61
賴和:日漸西斜色漸昏,炎威嚇赫竟何存;人間苦熱無多久,回首冬山月一痕。
P.64
杜聰明:你今天讀醫學的目的,就是要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最大的貢獻,並不是說
你當醫生想要去賺錢。 P.73
謝緯:做醫生應抱定救人為第一為宗旨,做醫師絕不是非求得暴富不可,而是乘
患者之難,詐取金錢更是一件可惡的事,因救人與助人所得到的快樂,並
非金錢物質的享受可以比擬的。 P.98
魏火曜:醫學倫理不只是一門課堂上的課,因為倫理不是用敎的,或者去抄去聽
,考試時能夠寫答案就可以,而是要以身作則。 P.102
陳五福:不要刻意報我所做的一點工作,只希望我們的社會繁榮、富有中不要忘
記我們擁有的一切,也是取自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人,不能只有取而
不給。 P.109
陳五福:我認為一個人活著,應該有一個目標,這樣才會激勵自己能有一番作為,
生活才有價值。 P.112
史懷哲:世界上沒有一件具有真正價值的事物,是無須熱情和自我犧牲就可以
完成的。 P.113
他人評價:
本校的劉昭仁教授,當年任台北醫學院主任秘書,後又任實踐大學主任秘書多年,實事求是,綜理密微,協助我推動兩校校務工作,貢獻良多。在忙於教學與行政工作之餘,對醫學倫理與家庭倫理教育,念茲在茲,多所體悟,過去曾經撰述《應用家庭倫理學》一書,頗受學界重視,今又撰《台灣仁醫的身影》一書,雖然所介台灣的仁醫仍有遺漏待補,但顯然可知他撰述的宗旨,在發揚台灣仁醫的潛德幽光,使世人有見賢思齊的典範,以提振醫學倫理,正如《應用家庭倫理學》一書,企圖重振家庭倫理,安定社會,用心如出一轍,於是我很高興說幾句話,以表示鼓勵與感佩之意。

實踐大學校長 謝孟雄



讀後心得:
讀完這本書之後,發現醫師們的治療以及醫學,都不分國籍,也不分人種,例如:馬偕:他的國籍是加拿大人,在多倫多讀精神科的大學,來台灣不只傳教也不遺餘力的教育淡水的民眾,興建學校、醫院,全台灣幾乎都有他們的流傳。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不在乎有無賺錢,而是那些病患有無康復,以及是否有不適的情形,做任何事情,不要求回饋。
讓我最深刻的就是,馬偕,當他第一次看到臺灣後,心理面就想,臺灣就是他的家了,到臺灣的時候,當地人都對他有敵意, 他靠著堅定的意志以及善意,後來當地人都直稱他為『偕牧師』。
還有臺灣第一位眼科博士 洪長庚,當他八歲的時候進入國語(當時的日語)學校,十五歲畢業後,他的父親安排他去日本讀書,當他讀上大學後,更往上爬,專攻眼科的研究,及眼科的解剖學。離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只晚了六年的時間。
這本書的那些人,都是很早以前的人,因為當時的醫學很不發達,有這樣的成果已經很不錯了,然而,現在的醫學已相當進步,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他們不怎麼對臺灣有貢獻,而如果沒有他們有這番的貢獻,我想現在的台灣也不會有這麼良好的醫學成果。
2007-04-13 14:25:41
5R507 42號 高有朋
書名:死亡如此靠近
作者:蘇絢慧

一.作者簡介:
蘇絢慧,曾任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安寧病房臨床社工師。曾任安寧照顧基金會專業人員訓練社會心理照顧、悲傷輔導、社會資源運用課程講師。曾任家庭照顧者協會悲傷輔導團體、一葉蘭喪偶者情緒支持團體帶領者。對人充滿興趣與好奇,喜愛與人接觸,也十分眷戀獨處的時光。 高中學習美工,後來念神學院,主修社會工作與神學,希望結合所學做一生的心靈工作。 曾在馬偕醫院工作多年,有兩年的時間主責醫院義工組織管理與督導,近三年擔任安寧病房臨床社工師。89年度社工師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及格,領取社工師執照。 對於「失落」與「悲傷」格外敏感,想以畢生的力量投注於關心經歷失落與悲傷的人們;無論成人或孩子。

二.作品簡介:
安寧病房是怎樣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過去如何面對自己的生,現在如何計較自己的死?而在安寧病房工作的人,看著一齣一齣關於生死的劇碼在眼前上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思考?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社工師,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要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慟、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三.佳句摘錄:
1.P.11 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的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鍊出最光華的人生。
2.P.48 我不允許自己成唯一個機器,視死亡為工作中的一部份,而不帶任何的感受與反省。
3.P.50 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會起來赴約;人永遠有能力承受他所需要面對的考驗;生命永遠給人機會改造自己;醫療的有限,卻是靈性的無限。
4.P.84 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要看著所愛離開。
5.P.101 醫學相信,人死亡時,耳力是最後消失的,當病人頻死,意識不清時,往往還是可以清楚聽到週遭的一切話語。
6.P.127 若一個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故事,每一個家庭故事都有屬於它的辛酸與困難。
7.P.134 修補工程不一定是將家庭塑造成我們期待的樣貌,而是讓人能從傷害中走出來。活的自在,活的安然。
8.P.180 對於一些無法釋懷的事情,要承認自己的限制。例如人死後到哪裡去的問題,太強調天堂的美好,會讓孩子困惑為何自己要留在世間。
9.P.203 愛怎麼會變的如此稀少?少到當人多給了一些關心,就期待無時無刻擁有這愛的感覺。
10.P.234 看重生死,是要自己珍惜生命,也重視死亡的到來。一味的認為活越久越好,是另一種荒廢生命的想法。

四.他人評價:
※賈芙琳: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mara: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癡,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小蘭:
我很推薦這本書,因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正因著有死亡,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
或許,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五.讀後心得:
死亡如此靠近〝這本書,他記載著作者在安寧病房中所接觸的人、事、物,以及對她的啟發和感受。
這本書的作者叫「蘇絢慧」,他是一位社工師。她用了三十篇的小故事,
跟我們分享了她在安寧病房工作的點點滴滴
作者年幼時即遭遇至親故世,過早對死亡有親身的體會。
後來她進入安寧病房工作,更進一步接觸這個課題。她以自身為社工師的經驗
對於每一次在安寧病房,照料患者和接觸家屬時所面對的難題.衝突
到最後病患離開人世間時 這之中所得到的感想.感動或是感嘆
安寧療護是指針對癌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的特別照顧,是由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用完善的醫療緩和症狀,再配合如作者這樣的社工人員,愛心地陪伴癌症末期病患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整個照顧過程中,病患有最大的自主權,家屬則須全程參與。而它的設立與存在就是不希望末期病人因為痛苦和需求無人照顧和關心,而走向自我了結之途,也不希望生命走到了最後只是受盡了折磨,
我們無法預料能否拖延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
作者將每一次所得的心得集結起來讓我們能&quot大略&quot了解--何謂死亡?
書中記載每位病人的故事,其中有人非常害怕死亡的到來,但也有人對死亡看的很開,也懂得接受它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過程,只是來的早或晚的問題,裡面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也有悲傷或是遺憾的故事。
而作著也在書中的第一部寫下了她照顧過的病人,記錄下這些生命勇者與智者的小故事,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待病人的真心。
她並且記錄了幾個瀕死病人能預知自己死亡的不可思議情節,讓人讀後心頭為之一震。
第二部則提出了作者在安寧療護方面的心得,例如怎樣照顧喪親孩童的情緒、
如何讓面臨親人死亡的家屬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傷心、關於安樂死的思考等等;
她甚至自己預先設想了自己將來要如何向世界告別…
死亡也不是我們想像中如此的可怕,這只是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到達另一個世界去生活,我們是要祝福他的,而不是過度的傷心,讓死去的人走的不放心才對;雖然話是這麼說沒錯,但在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可只要我們能早一步認識死亡這個課題,不再去害怕面對它,或許當死亡來臨時,我們會比較容易接受它吧。
但對於尚未面臨任何生離死別的人來說,雖說可感幸運而快樂;但面對許多生死,其實又怎能不感謝上帝的安排,讓自己的心境態度都能更圓熟飽滿。作者在 第一現場的經驗,以朋友的角度,純淨而溫暖的述說著一個個生命終結的故事和處理眾多悲傷之後的感想,提供對此課題陌生的生者,一個練習和體會的機會。任何 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即使到了最後一刻,也應該珍貴如初來乍到這個世間;死亡本身是嚴肅的,但我們可以做到調適心情和態度,讓當事人都能夠以最舒暢的姿態 來迎接生命終站的到來。
而對於死亡的態度是需要練習的,練習著瞭解死亡的脆弱和人生的難以預料,練習著認識死亡的面目,練習著在它面前不會慌張。
有一天,當它來臨的時候,我們已經有所準備。也許,因我們終於能夠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生命中必經的路程不管是誰,終究逃不過這生命的終點站。
這樣特殊的故事,除了讓我們省思死亡、練習面對和建立正確態度外,透過社工師溫柔的筆觸,我們也能體會到,這是一份愛的工作:這份愛,絕不能隨著生命鐘擺的停止而中斷。
2007-04-13 14:36:03
5R507 20 郭勝偉
書名: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
作者:艾倫.羅

一. 作者簡介:

艾倫‧羅絲曼。在她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後,於波士頓兒童醫院與波士頓市立醫院小兒科接受完住院醫師訓練,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安人保留區服務。


二.作品簡介

本書作者艾倫.羅絲曼醫師以生動的文筆,道出自己在哈佛醫學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級生,歷經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興奮、驕傲、沮喪甚至是後悔的心路歷程,最終在畢業後正式成為醫生時,意會到這身白袍的意義。而白袍所帶來的沈重責任感,更讓作者了解到,身為醫者的學習成長將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
對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權威與信任。但對於尚在學習階段的哈佛醫學生來說,白袍的作用毋寧說是掩飾青澀、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們時時期待自己能快點成長,好配得上那件白袍。
在整個見習過程中,所觸及的不但是無日無之,一幕又一幕患者肉體、精神的苦痛與掙扎,而且更直接窺探了往往令人無言以對的生命奧義。此外,書中面對高度敏感的醫病關係的矛盾與糾葛,有相當精彩的剖陳。當然,最令人激賞的,還是作者在見習中透過不斷地自我摸索與反省,用心地確立了一個稱職醫者的價值觀,很值得借鏡。
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如何走入醫學之路,經歷解剖學科、安寧病房臨終照顧等。
第二部分提到如何做臨床的診斷、價值觀的衝突與改變,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經驗以及與特殊病人的接觸等。
本書最後則描述了醫學院第三與第四年的生活,以及到各科實習後的心得。作者在書中面對敏感的醫病關係提出許多的探討且更直接窺探了複雜的生命奧秘。
資料來源
1. 博客來書店
2. 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70142 -
3. 金石堂書店






三.佳句摘選

1.作為一個學生,我從未見過死亡;我只看到一步步邁向死亡的過程

2.雖然我在醫療世界裡的歸屬感還不夠,因之把白袍視為群體性與合法性的護身符,但我越來越不喜歡它加諸在醫病關係上的拘束感。

3. 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也永遠不了解他們爲什麼會選擇來到這裡。對他們而言我們代表「醫學」;對我們而言,他們代表著「人體」。
4. 所有我在學校學的疾病,突然好像都在身邊的人身上顯現了,而過去我總認為這些人很健康。

5. 到醫院工作,讓我對疾病與治療了解的更深入。有生以來第一次,對於我家人提出的一些醫療問題,我能有把握的回答出來,但自我懷疑還是不時冒出來,我很難肯定自己的臨床經驗確有成長。大部分的時候,我還是覺得離成為一個真正的醫師還是好遠好遠。

6.其他科別的醫師常會拿精神科開玩笑,認為朝九晚五的時間太容易,沒錯,上班時間是比較短,不過要和這些病人坐在ㄧ起,同時要協助她們找到生命中的寧靜,這股壓力可不是那麼輕鬆可以排解的。

7.我已經覺得自己像醫師嗎?我還是不確定,但爲了讓自己扮演醫師與醫療照顧者的角色更稱職,我猜想我的成長沒有止息的ㄧ天。

8.臻於熟練

9.發人深省

10.秉持理想不為利誘









肆.他人評價
出處:私立曉明女中-文郁嘉
http://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70142
在書的開頭,作者描述了她在剛進醫學院時的不安與對自己的期望,她希望自己有昭一日可以成為一位稱職的醫生,也希望與病人培養出良好的醫病關係。書中作者多次提到的「病醫課」,是哈佛醫學院一門很特別的學科。就字面上來說,把「病人」放在「醫生」之前,是希望醫學生們可以了解醫學中的人性面,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盡量使病人與醫師之間是一種真誠的夥伴關係,但這樣崇高的理念卻是不易實行的。

因為在這樣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醫生每天必須面對許多痛苦的病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有關病患存亡的決定,希望達到最有效的治療並能解除患者身體上的病痛,所以醫病關係的建立便容易顯的短暫、淡薄而冰冷。此外,病人與醫生這兩者之間在專業知識的認知上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導致醫生大多都是決定的一方,而病人無法加以反駁或改變醫師們的決定。雖然理想的醫病關係很難達到,但在患者與醫師的共同努力下也不是不可能。例如:病人可以要求醫師提供一切有關疾病的一切資訊,並與醫師討論在各種不同的醫療選擇下會有什麼不同的優點、風險及代價。如此一來,就可使醫者與病患之間的差異平衡一些。

本書在許多複雜的問題上,作者都有精闢的見解,並且都會以他生活中或是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事件相互應証、呼應,是一本實際且精采的好書。

五.讀後心得
在一開始接觸此書時,藉著作者本身在醫院經歷以事情說故事看這本書,在ㄧ開始作者本身就很明確要走上醫學之路,但她在接觸的同時,也發現到自己走上醫學這條路,是否正確?也有迷惑的時候,好在作者秉著一開始的心情,努力到最後,在實習的過程當中,遇到了許多事情,不管是臨床病人、職場關係、家屬的對談、本身的專業知識與認知等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何嘗不是我們一開始在實習或者以後進入職場會遇到的瓶頸或所需要面對的事情。
對於我們在醫療這個世界當中,我們應該把自己定位在哪,以及我們對於治療師這個角色最應有的認知,在當我穿上白袍時,病人看待我的眼神跟對我的期待和我所應該展現我的專業知識與給予他的治療,能否成正比?這個或許是大家都要探討的,當你做完一個病人,你自己會捫心自問,我能給他最大的幫助與治療嗎?他是否有進步?狀況是否可以?等等
就如作者所說,他本身懷疑自己能否配得上醫師這個角色,以這個為目標跟警惕,必須鞭策自己繼續努力學習,學習是無止盡的,當然這句話對我們也是有相當的影響。穿上白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肩上所背的期望就更重要,壓力更大了
2007-04-13 19:30:46
5
作者簡介:
姓王,名溢嘉,臺灣省臺中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

1950年 出生於台中市近郊一個叫「樹仔腳」的村落。
1956年 就讀台中市和平國小。
1957年 舉家遷居台中市中山公園附近,轉學台中市力行國小。
1962-8年 就讀台中一中。
1968年 進入台大醫學系,開始寫文章。
1971年 加入台大「大學新聞社」,擔任主筆,後歷任總編輯、總主筆、  
      社長。
1975年 台大醫學系畢業,棄醫從文,靠寫作翻譯維生
1976年  進入「健康世界」雜誌社,由兼任副總編輯而專任總編輯、兼執  
    行 
      副社長。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專欄〈楓林散記〉。
1976年 10月與健康世界副總編輯嚴曼麗結婚。
1977年 在聯合報萬象版撰寫專欄〈實習醫師手記〉。
1979年 與妻子成立「野鵝出版社」,出版個人著作。
1982年 與妻子創辦「心靈」雜誌,每月在雜誌上撰寫十篇文章。
1987年 心靈雜誌停刊,又開始到各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族繁不及備載。
1989年 野鵝出版社改版,發行「周邊文叢」,出版個人及妻子著作。
然後,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
2002年9月,設立「王溢嘉.野鵝網」。
作品:
散文
1.實習醫師手記:臺北,自印,民67年,32開;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
 年6月,25開,218頁。
2.悲劇的誘惑: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1年,32開,168頁。
3.失去的暴龍與青蛙: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年6月,25開,223頁。
4.性‧文明與荒謬: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9年4月,25開,242頁。
5.世說心語──100個生命的啟示: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9年4月,25開, 
 223頁。
6.動物啟示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1月,25開,216頁。
7.說女人: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1月,25開,226頁。
8.蟲洞書簡: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6年2月,25開,215頁。
9.一隻暗光鳥的人生備忘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7年2月,25開,215
頁。

論述
1.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民68年,32開;民78年9月,25
開,218頁。
2.IQ與創造力: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民77年11月,25開,239頁。
3.人性剖析: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民77年11月,25開,241頁。
4.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年9月,25開,261頁。
5.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年9月,25開,
247頁。
6.夜間風景──夢: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25開,328頁。
7.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1年,25開,250頁。
8.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2年,25開,324頁。
9.命運的奧義: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3年,25開,314頁。
10.前世今生的謎與惑: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4年,25開,255頁。
11.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4年,25開,371頁。
作品介紹:
這本書是作者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從事文化事業之後,應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之意,經由追憶與反省而寫成的文章,呈現五十四種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他在當實習醫生期間的心路歷程。迴腸盪氣,令人百讀不厭,長銷近二十年,是由醫學反觀人生的力作。
佳句摘錄:
1. P.55【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2. P.105【大學生嘛!應該要好好唸書,不要隨便去找不三不四的女人,再 
  去還會再得的!】
3.P.117【小孩若不流淚,不僅讓人覺得〔善良〕,同時也讓感覺這種〔善良〕
 的人,都能分享這種〔善良〕】
4.P.119【今天晚上不要死人才好】
5.P.145【所謂為學日深,為道日損,涉世益深,人情益薄,今後再聽到類
 似的讚美時,我可能會產生悲涼的感覺,因為當有一天他覺得台大醫院不
 滿意,轉到別處去時,我門也可能會被他形容為庸醫】
6.P.153【這是你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我這麼慌亂】
7.P.169【一個人若不麻醉自我,他勢必承擔更多的痛苦】
8.P.177【在慢性的不治之症成為人類的主要病痛時,不僅是醫師,病人可
 能也需要一點〔病痛的哲學〕】


9.P.185【生命是無邪的,何不讓我們平摒棄虛嬌,美麗的謊言,而追求〈保
 有〉生命的圓滿?在這個塵世中,唯一能令我們激動的東西除了生命而外,
 還有什麼呢?】
10.P.208【當你看到一個倒下去的路人,一個棄嬰時,只要你趨上前施以
  援手,將有更多的人會記你之後施以同樣的援手】
他人評價:
「當一個成功的醫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一篇手記中有這樣一件記事,外科實習醫生都必須實際為急性盲腸炎的病患開刀,沒有成功的開完刀都不能算是合格醫生,作者某天就碰巧有機會替一位病患開刀,由於他平時在住院醫師身邊實習多時,對於開刀的步驟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他磨刀霍霍了好幾天,終於等到這天的到來。他握起手術刀,即將劃下去的一刻,卻被指證拿法錯誤,頓時間發現,平時眼熟能詳的開刀程序,今天卻是知易難行,瞬間!心開始顫抖,劃下刀的那一刻之後,開始為傷口劃的不夠深不夠大自責!
心得:
  實習醫生手記,這本書,是有關於一位醫生,到了各家醫院實習所發生的事,我之所以會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們剛從醫院實習回來,對於實習這個字眼比較敏感,讀這本書可以發現實習的醫生與我們復健科的實習有很大的差別,醫生在實習的時候,真的必需要有充實的準備,也要很友好的臨床反應,不像我們復健科的實習,相較之下,我們就遜色許多了,這本書裡面寫了許多好笑的事,也說明了要當醫生並不是隨便就可以考到執照的,然而,書中有提到面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而言,面對死亡是很平凡的事,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去面對,在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尊重病人是最應有的態度,書中也可以發現很多人死的的確死得很艱難,但這種艱難不是有選擇性的艱難,而是依在因外在物質的力撐而使死變得非常艱難的艱難,在這種艱難中,有多少親人淚水往肚子裏吞,而到他真正的死去時,卻連一低淚水都流不出來!這段話是來自第一百九十四頁。這段話是說每個人的死亡方式是不一樣的,像是癌症病患,每天都要做化療,這種痛苦是別人無法體會的,然而做化療的其中,還有許多的副作用,這真的死的很艱難啊!!
2007-04-13 23:41:07
5R505 31號 吳昇孟
作者簡介:
姓王,名溢嘉,臺灣省臺中市人,民國三十九年生,

1950年 出生於台中市近郊一個叫「樹仔腳」的村落。
1956年 就讀台中市和平國小。
1957年 舉家遷居台中市中山公園附近,轉學台中市力行國小。
1962-8年 就讀台中一中。
1968年 進入台大醫學系,開始寫文章。
1971年 加入台大「大學新聞社」,擔任主筆,後歷任總編輯、總主筆、  
      社長。
1975年 台大醫學系畢業,棄醫從文,靠寫作翻譯維生
1976年  進入「健康世界」雜誌社,由兼任副總編輯而專任總編輯、兼執  
    行 
      副社長。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專欄〈楓林散記〉。
1976年 10月與健康世界副總編輯嚴曼麗結婚。
1977年 在聯合報萬象版撰寫專欄〈實習醫師手記〉。
1979年 與妻子成立「野鵝出版社」,出版個人著作。
1982年 與妻子創辦「心靈」雜誌,每月在雜誌上撰寫十篇文章。
1987年 心靈雜誌停刊,又開始到各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族繁不及備載。
1989年 野鵝出版社改版,發行「周邊文叢」,出版個人及妻子著作。
然後,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
2002年9月,設立「王溢嘉.野鵝網」。
作品:
散文
1.實習醫師手記:臺北,自印,民67年,32開;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
 年6月,25開,218頁。
2.悲劇的誘惑: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1年,32開,168頁。
3.失去的暴龍與青蛙: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年6月,25開,223頁。
4.性‧文明與荒謬: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9年4月,25開,242頁。
5.世說心語──100個生命的啟示: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9年4月,25開, 
 223頁。
6.動物啟示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1月,25開,216頁。
7.說女人: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1月,25開,226頁。
8.蟲洞書簡: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6年2月,25開,215頁。
9.一隻暗光鳥的人生備忘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7年2月,25開,215
頁。

論述
1.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民68年,32開;民78年9月,25
開,218頁。
2.IQ與創造力: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民77年11月,25開,239頁。
3.人性剖析: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民77年11月,25開,241頁。
4.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年9月,25開,261頁。
5.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民78年9月,25開,
247頁。
6.夜間風景──夢: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0年,25開,328頁。
7.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1年,25開,250頁。
8.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2年,25開,324頁。
9.命運的奧義: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3年,25開,314頁。
10.前世今生的謎與惑: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4年,25開,255頁。
11.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出版社,民84年,25開,371頁。
作品介紹:
這本書是作者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從事文化事業之後,應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之意,經由追憶與反省而寫成的文章,呈現五十四種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他在當實習醫生期間的心路歷程。迴腸盪氣,令人百讀不厭,長銷近二十年,是由醫學反觀人生的力作。
佳句摘錄:
1. P.55【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2. P.105【大學生嘛!應該要好好唸書,不要隨便去找不三不四的女人,再 
  去還會再得的!】
3.P.117【小孩若不流淚,不僅讓人覺得〔善良〕,同時也讓感覺這種〔善良〕
 的人,都能分享這種〔善良〕】
4.P.119【今天晚上不要死人才好】
5.P.145【所謂為學日深,為道日損,涉世益深,人情益薄,今後再聽到類
 似的讚美時,我可能會產生悲涼的感覺,因為當有一天他覺得台大醫院不
 滿意,轉到別處去時,我門也可能會被他形容為庸醫】
6.P.153【這是你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我這麼慌亂】
7.P.169【一個人若不麻醉自我,他勢必承擔更多的痛苦】
8.P.177【在慢性的不治之症成為人類的主要病痛時,不僅是醫師,病人可
 能也需要一點〔病痛的哲學〕】


9.P.185【生命是無邪的,何不讓我們平摒棄虛嬌,美麗的謊言,而追求〈保
 有〉生命的圓滿?在這個塵世中,唯一能令我們激動的東西除了生命而外,
 還有什麼呢?】
10.P.208【當你看到一個倒下去的路人,一個棄嬰時,只要你趨上前施以
  援手,將有更多的人會記你之後施以同樣的援手】
他人評價:
「當一個成功的醫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一篇手記中有這樣一件記事,外科實習醫生都必須實際為急性盲腸炎的病患開刀,沒有成功的開完刀都不能算是合格醫生,作者某天就碰巧有機會替一位病患開刀,由於他平時在住院醫師身邊實習多時,對於開刀的步驟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他磨刀霍霍了好幾天,終於等到這天的到來。他握起手術刀,即將劃下去的一刻,卻被指證拿法錯誤,頓時間發現,平時眼熟能詳的開刀程序,今天卻是知易難行,瞬間!心開始顫抖,劃下刀的那一刻之後,開始為傷口劃的不夠深不夠大自責!
心得:
  實習醫生手記,這本書,是有關於一位醫生,到了各家醫院實習所發生的事,我之所以會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們剛從醫院實習回來,對於實習這個字眼比較敏感,讀這本書可以發現實習的醫生與我們復健科的實習有很大的差別,醫生在實習的時候,真的必需要有充實的準備,也要很友好的臨床反應,不像我們復健科的實習,相較之下,我們就遜色許多了,這本書裡面寫了許多好笑的事,也說明了要當醫生並不是隨便就可以考到執照的,然而,書中有提到面對死亡的態度,對醫生而言,面對死亡是很平凡的事,要有相當大的勇氣去面對,在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尊重病人是最應有的態度,書中也可以發現很多人死的的確死得很艱難,但這種艱難不是有選擇性的艱難,而是依在因外在物質的力撐而使死變得非常艱難的艱難,在這種艱難中,有多少親人淚水往肚子裏吞,而到他真正的死去時,卻連一低淚水都流不出來!這段話是來自第一百九十四頁。這段話是說每個人的死亡方式是不一樣的,像是癌症病患,每天都要做化療,這種痛苦是別人無法體會的,然而做化療的其中,還有許多的副作用,這真的死的很艱難啊!!
2007-04-13 23:43:51
5R 507 趙李尉 44號
一、作者簡介:
姓蘇 , 名絢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
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死亡如此靠近》為第一本著作,她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好發現善待生命活的無憾之路。
二、作品簡介:
作者是一個安寧病房的社工師寫下在安寧病房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明顯寫出生命面臨死亡盡頭的心情,以一個安寧病房社工師的角色,以輔導諮商的技巧,帶領著病患和病患的家屬如何面對死亡這個關卡,並且協助家屬走過這段悲傷的路程,這本書記載的很多故事,我們在不同的故事有著不同的心情。因為似曾相識的故事,故事的事件和背景似乎曾經發生在自己生命中。讓我們學習當我們在面對親人死亡時,我們如何走過悲傷的路程,我們也從中學習如何面對失親個案的失落和悲傷輔導。
三、佳句摘錄:
1. 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的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P.11)
2. 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練出最光華的人性。(P.11)
3. 不在與生命為敵,反而讓死亡成為他的一部份,運用它幫助自己度過,飛向生命的彼岸。(P.47)
4. 將人性保留在臨終關懷之路、將全人照顧推向醫療各角落、推動人在個體生命中的永續成長。(P.51)
5. 看著這個早已破損不堪的家庭關係,除了深深感受到中間的緊繃與貧乏之外,我的確無法以神仙、救世主的姿態拯救他們。(P.53)
6. 病人家屬輸掉了病人康復的希望,輸掉了與親人相處的時光,還輸掉了完成心願的機會、輸掉了妥善處理未完之事的時間。(P.76)
7. 我才出獄半年,我的身體就發現生病,開始接受治療到現在,我根本沒有機會重新振作一個好人(P.118)
8. 愛永不止息,何先生在病房的五十天,他關心別人的需要,並樂於提供。雖然,他已經不在這哩,但他的愛一直在這裡,永不止息。(P.149)
9. 忽然,閉著眼的華姨大叫一聲:「好了,我要走了,我的爸媽來接我了。」原本緩慢的氣流,頓時急速流動起來。(P.161)
10. 看到一個個與我當初一樣的孩子,我更能敏察他們的疑惑、驚嚇、悲傷與不知所措。這些孩子的淚珠都讓人心疼。(P.177)
四、他人評價:
※mara: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920624

※小蘭:
我很推薦這本書,
因為,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
正因著有死亡,
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
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
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
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
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
或許,
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
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
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五、讀後心得:
以前很少想過以後會過著什麼樣的日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日子總是一天一天的晃了過去,沒有目標沒有夢想,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看完死亡如此靠近後有了很深的感觸,覺得人活著一生中的時間似乎不是很多,轉眼間生命可能就即將要面臨死亡的路程,就像故事中有一些病患也是沒有好好的把握生命的重要,等到生命要結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沒有做完,也覺得一生中對社會一點貢獻也沒有,而就感嘆的離去,讓親人及朋友悲傷與無奈。
在現實中我曾經也有過失去親人痛傷痛,記得在我專三專四那兩年的時間我同時失去了外公和阿公,想起來真是非常的悲傷,就先從外公先說吧!我外公對我們這些小孩都非常的好,只是外公比較孤僻可能是因為外婆過世的比較早吧!想起專三那年外公因為肺腫瘤住進了醫院,發現病情非常的嚴重,醫生轉敘了病情給舅舅他們聽,舅舅他們也大概有了心理準備,於是就打電話轉告給我媽媽,媽媽便迅速的趕回婆家去了,那時候的我真的是很不應該,為了一時的貪玩沒有跟媽媽一起去見外公最後一面,當我再回到外公家的時候,外公卻已經躺在那冰冰冷冷的大床上,而我卻看不到他和藹的對我微笑了,有許多的不捨也有許多的思念但卻已經太晚了。
再我專四的時候似乎我的阿公也要離開了我們,阿公是因為胸口劇烈的疼痛,後來發現是肝癌而送到林口的長庚醫院,而這一次我就有警覺性了,我知道我不能再因為貪玩而沒有陪伴著阿公,在阿公住院的那時候剛好我放著暑假,所以常常就會和爸爸一起到醫院陪著阿公,阿公是一個不喜歡給人家製造麻煩的老人家,就算他的胸口在疼痛看到我們這些小孩子去看他,他都會坐挺起來露出阿公和藹又慈祥的笑容給我們看,卻不會讓我們看到他憔悴的一面,而看在我們的眼裡我們都知道阿公很痛苦,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阿公的身體也越來越差,肚子的腹水一天比一天還要的大,阿公的精神越來越不好,最後阿公說他想要回家,經過家人的同意阿公再某一天的早晨從長庚醫院送回了家哩,那時候的我大概也知道阿公快要離開我們了,大家都圍著阿公一步也不離開,再那一剎那阿公叫著我們大家好像有什麼話要跟著我們說,可是阿公卻又沒有說了出口,阿公就這樣離開了我們,大家的淚水紛紛的留了出來,呼喊著阿公快醒醒,但阿公卻是靜悄悄的走了,我看著爸爸第一次的淚水,也感受到失去了阿公大家非常的不捨與悲傷。
當我看完了這本書之後也深深的感受到生離死別的痛苦,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好好珍惜身邊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都是美好的回憶,不要等到死神來敲門的那一剎那才發現沒有好好的活著,等到一切都來不及的時候卻只能無奈的離開。
2007-04-13 23:52:16
5R505 劉佳郡 14號
1. 作者簡介:
蘇絢慧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
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貼近真實的人性,學著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的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死亡如此靠近》為第一本著作,她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好發現善待生命活的無憾之路。
2. 作品簡介:
作者是一個安寧病房的社工師寫下在安寧病房的事件,每個事件都明顯寫出生命面臨死亡盡頭的心情,以一個安寧病房社工師的角色,以輔導諮商的技巧,帶領著病患和病患的家屬如何面對死亡這個關卡,並且協助家屬走過這段悲傷的路程,這本書記載的很多故事,我們在不同的故事有著不同的心情。因為似曾相識的故事,故事的事件和背景似乎曾經發生在自己生命中。讓我們學習當我們在面對親人死亡時,我們如何走過悲傷的路程,我們也從中學習如何面對失親個案的失落和悲傷輔導。
3.佳句摘路:
(1) 人與人總有道別時,有些人不得已要提早離開,有些人則要看著愛離開。即使不願意,人都要經歷這一刻。《P.84》
(2) J死亡的來臨這件事並不會改變;不同的事病人和家屬是一同面對、一同分擔、一同支持、還是互相隱瞞互相迴避、各自承擔。《P.116》
(3) 面對死亡並非全然帶來灰暗與悔滅,相反的,可能帶來積極面對生命與知福、惜福的生活態度。《P.118》
(4) 當你決定重新作人的那一刻起,你已經是一個好人,所有的悔過都不嫌太晚。《P.123》
(5) 情與愛消失的時候,道理只是勉強維持一些責任與義務。當心頭恨難以藉由寬數而獲得平複時,責任與義務也蕩然無存。《P.128》
(6) 家庭的悲劇令人唏噓感慨,人生的煩惱、無奈、寂寞、痛苦大都由此而來。然而。,人們能燃心存盼望,能從家庭獲得包容、歡樂、安慰與愛。《P.128》
(7) 家庭呈現的問題若單單說是哪一個人造成的,並不公平,家庭內的人都在互相影響,手腳好似有無形的線綁著,任何人動一根手指頭,都能影響整個局面。《P.132》
(8) 家庭之間的紛紛擾擾,連清官也難定是非對錯,況且許多是已不是評斷出誰對誰錯就可以化解的。《P.134》
(9) 恨,正是因為曾經期待著愛。《P.135》
(10) 失去,是人生的重要經歷,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有相聚就有分離;有擁有舊有失去。《P.184》
3. 他人評價:
→賈芙琳:
透過這本書的闡述,字裡行間中透露著作者濃濃的溫情,她堅持要以愛與寬容來幫助臨終病人,允許情緒的存在,尊重病人及家屬的心情感受,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他們的不安,牽引他們一起勇敢面對死亡的到來。即使在這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疑惑、困擾、不安……種種複雜的情緒摻雜其中,但是她常常自我反省,試著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體會內心的感受、聆聽內心的聲音,而不以專業的是非論斷主宰自己的內心,也不讓情緒過份的主觀吞噬自己,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尋得一個平衡點,並勇於面對,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她那熱誠、敦厚樸實、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在病人的心中留下愛的痕跡及無窮盡的感動。
→mara:
在安寧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對我而言,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
人總是害怕老去,年老除了經濟問題之外,尚有照顧問題。很多人年輕時放蕩不羈、拋家棄子,等到老了無以為靠時,才想到自己還有兒女依靠,遂打著家人的名義要求當初被拋棄的子女要行照顧之義務;有的人歡天喜地的迎接長輩回家、有的人憤然拒絕、更多的人在原諒與埋怨之間擺盪。
這樣的擺盪著實令人煎熬,看著眼前的老人,以不再是當時面目猙獰,動輒出手打人的壯漢,有著垂垂老矣的身軀,伸出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原諒他的一切吧!但是只要一想到自己成長過程的艱辛與淚水,就忍不住要怨恨;不原諒他嗎?這樣年老的身軀還能讓他活多久?他已經在懺悔了不是?再怎樣血緣是斷不了的啊!面對眼前的老人,你能說什麼?
有的家庭父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緊張,對話交談以抱怨或是爭執為主;有父母親抱怨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女都不領情,甚至沒有出息;有的子女認為沒有人要你賺這麼多錢,我只是要你多關心我多陪我;種種的怨在家庭裡根生,難以拔除。
對於陌生人,我們總是能夠好心的付出自己的關懷,面對他人的苦痛時,也能給予真心的幫助與慰問;然而,同樣的問題出現於自己家人身上時,卻有不同的做法與心情。種種的念頭在心理盤旋,不停的質問自己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寬心,讓長輩放心?這樣的問題理當歸應於宗教,凡人啊,就是因為愛恨瞋痴,所以才是凡人。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不停的在腦海中打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者一直不斷的強調,不應該對於病患家屬有是非的定論判斷,但是如果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又該如何面對?
上帝說要愛,佛家說要放下;但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因為愛,才有了怨懟;因為在乎,有了不滿。
作者的不下是非判斷,呈現出病患與家屬之間的愛恨糾葛,讓死亡的議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但是必然的,也讓我的矛盾更加劇烈。
→小蘭:
我很推薦這本書, 因為, 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環節,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
正因著有死亡, 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本書作者以一篇篇簡短的小故事,
描述了死亡這樣的一個經歷, 其中談到許多臨終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互動,
這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 雖然文字平實不誇張,卻深深打動我的心。
或許, 當我們真正認識死亡的真面目時, 才能脫去對死亡的恐懼, 真正坦然無懼,使生命活的更喜樂。 參考資料 http://www.books.com.tw/
5.讀後心得:
讀完這本書;其實感觸很多,因為我們家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事發半年多心裡還是有個陰影,我阿嬤是膀胱癌,動過大手術把整個腹部裡的器官全都切除,因為癌細胞擴散整個腹部器官,手術過後又化療,看著阿嬤慢慢的消瘦、落髮,漸漸的憂鬱起來,因為癌細胞又擴散到淋巴腺了,全身都有癌細胞,當時我還是個實習生;每個禮拜放假我一定回去陪阿嬤,我也不能為阿嬤做什麼事,都靜靜的聽阿嬤講起以前的往事。還記得最後一次與阿嬤的對話是:「阿嬤!我下禮拜中秋節不回來,我下下禮拜在回來看妳喔!」(當時的我是為了貪玩,不回家。)阿嬤卻回我:「嘔~!要這麼久…阿嬤等不了這麼久。」當時的我卻笑笑ㄉ對阿嬤說:「不會啦!兩個禮拜咻~!一下就過了,很快啦。」說完我就提著包包出門坐車回宿舍去。阿嬤當時衝出來叮嚀我要吃的飽穿的暖之類的話又說道別的話,我聽了對他笑笑說知道了!當時我不以為意,沒想到回到宿舍的隔一晚接到弟弟從家打來的電話說阿嬤上吊自殺了。我知道後還滿自責的,她當時一定很無助痛苦吧!每天都在等待死亡,心裡一定很恐慌不安,阿嬤又是個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所以她選擇自我了斷卻不是選擇等待死亡。我們的心理也很不捨她獨自承受恐慌面對死亡。只能說阿嬤辛苦你了!癌症真的是個摧毀家庭的劊子手,很怕我們家再面對一次。真希望癌症不要在找上我們家了。
這本《死亡如此靠近》詮釋了病人的期盼、家屬的心情。讓我又進一步的了解社工師的工作性質及他的重要性,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讓我覺得這份工作是在做功德,讓我對社工產生了興趣,也讓我開始注意身邊的家人,珍惜現在的一切。
2007-04-13 23:53:40
5R507 12號 劉
一.作者簡介: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
1973年7月生於屏東。1991年,畢業於台北市泰北高中美工科。1993年,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1997年6月,經甄試進入馬偕醫院社會服務室工作。1999年5月,轉任淡水院區的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2000年,考取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考執照。

二.作品簡介:本書作者曾在安寧病房工作,她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和工作經驗出發,告訴大家:死亡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的毫無益處,而陪伴臨終病人也不是件讓人恐懼的事。

三.佳句摘錄:1.讓孩子了解,死亡是萬物都會經歷的過程,猶如四季的轉換,也向業子從新到凋零的過程 p108
2.這是寶寶的力量;能不懼怕的表達真實的想念、能把失去化為珍惜與感恩的生命力量,能以祝福克服怨懟 P187
3.生命絕對重要;我們無法預料是否能延長生命,但我們堅持不拖延痛苦 P199
4.平靜、安然、保守、停滯、順服、珍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被人們所遺忘了 P193
5.想那麼多做什麼,快樂也是過一天,悲傷也是過一天,你要讓自己怎麼過? P177
6.愛無比可貴,人的心若保有愛,就能保有體諒、溫柔、憐閺與付出 P207
7.人活了大半輩子,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和對自己肯定的功夫卻未隨著年齡成長,乃要用外來的回應來偵測自己夠不夠被愛 p200
8.人,在生命與死亡交會的渡口,獲致最純淨的靈性成長。
心,在痛苦與考驗交織的網中,洗練出最光華的人性。 P11
9. 就如蛻變的蜻蜓飛翔之後,無法在回到水中告訴未蛻變的同伴:
天空的世界是如何的寬敞與晴朗。何況,他們再也不認得眼前這已
蛻變的朋友。 P115
10. 恨,正是因為曾經期待著愛。 P135

四.他人評價:敘述人頻死的感想、或是起死回生的一些感觸,卻怎麼都沒能感受關於人在死亡前的最真誠的那一面,而這本從社工師的角度看到許多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的堅強、勇敢、溫柔的故事,看完。卻突然的泛起一些感慨,不路覺得橫跨在死亡之間,所面臨的恐懼最能看見人最真誠的一面,故事提到單身的光大哥,因為沒辦法接受自己還沒完成一些心願,生命卻要走向結束的一刻,來不及轉換心態之下,一直想跳樓自殺。是否人生總是要保持著沒有遺憾的生活,在生命結束前才不會發現自己愧對生命?而人卻總是放不下的很多事情,在要離開之前。可是真的能夠如此?死亡之所以如此艱難,實在是因為將死者有太多放不下,而死者親友有過多的捨不得。「安寧死亡」在台灣剛剛起步,如果這本書是扉頁,我們期待更多的開拓,讓死亡不僅僅是結束和悲愴。

五.讀後心得:我從不覺得一個人年紀輕,就代表他不懂死亡。或許它人有過親身或旁觀體驗。病房中,除了死亡,還有什麼?我自己的看法,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寬宥與關懷。但更因為是家人,有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恨,讓瀕臨死亡的情境變得複雜。卻突然的泛起一些感慨,不路覺得橫跨在死亡之間,所面臨的恐懼最能看見人最真誠的一面,故事提到單身的光大哥,因為沒辦法接受自己還沒完成一些心願,生命卻要走向結束的一刻,來不及轉換心態之下,一直想跳樓自殺。是否人生總是要保持著沒有遺憾的生活,在生命結束前才不會發現自己愧對生命?而人卻總是放不下的很多事情,在要離開之前。可是真的能夠如此?著沒有肯定的答案。楊大哥與她的妻子,楊大哥要離開的最後一個畫面,最讓不路感到印象深刻,因為楊大哥在知道自己生命已經到了盡頭前,那幾刻鐘,緊緊著握著妻子的手不停的說著『我愛妳』『我愛妳』『我愛妳』這樣的堅強,讓不路的心情一時無法平息。當我們在外,看見了很多人,遇見了很多事情,燈紅酒錄這樣過著生活到了生命最後盡頭,才會突然的發現自己嗎
2007-04-14 01:15:10
5R507 45號 林書毅
一、作者簡介
作者-王溢嘉,生長於台中市,後負笈北上,進入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不斷跨界,涉及社會人文、藝術、文學等領域,且開始從事散文創作,畢業不久,既決定棄醫從文,專事文化工作。
多年來,他曾在『時代副刊』、『自由副刊』、『牛頓雜誌』、『張老師月刊』…等報章雜誌發表專欄成書著作已有三十餘種,作品充滿了融知性與感性。
閱讀、思考、觀察、創作不輟,如蜂釀蜜般書寫新篇章,已是他義無反顧的生命之路。
二、作品簡介
『這個人說:凡盜取生命奧秘的人,必須為此付出許諾。但他為什麼會在台大醫科畢業後,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而獨自走上有風有雨,路的盡頭在雲深不知處的旅程?』
本書在作者自序的部分有說到,他在畢業後,希望走的是一條有風有雨,路的盡頭在雲深不知處的道路。本書內容是作者在描述第七年當實習醫師時,在醫院的淋淋種種故事,以最保留當時「實習醫師」的觀點,和當時最接近於醫學時的心靈樣貌來呈現本著作。
本著作有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實習醫師手記」,共四十二個篇幅;第二部份是「楓城散記」,更十二個篇幅。
三、佳句摘錄
1、部二「楓城散記」(pp.185):-生命是無邪的,何不讓我們捨棄虛矯的尊嚴,美麗的謊言,而追求(保有)生命的圓滿?在這個塵世中,唯一能令我們激動的東西除了生命外,還有什麼呢?
2、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148):-我抬頭向天,天空是一片柔和的藍色。人生的際遇是多麼不可思議,在同樣有著柔和藍色天空的清晨…今天我的體內有一股迅速膨脹的激力,他充塞在我的心中。
3、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122):-他的周圍相當吵雜,早上的醫院大門邊,有著川流不息的人潮,無數的腳步從他的身旁跨過,無數的身影掠過他,有些人停下腳步,露出惻隱的愁容,然後搖搖頭,繼續趕路。
4、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129):-兩行清淚爬上了少女蒼白的雙頰。她轉過頭來,抓緊母親的手。父親痛惜的眼光隨著少女臉上的淚珠移動,他的寶貝女兒在一刻之間變成了婦人…
5、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32):-我踱到窗口,但見窗外一輪明月高掛碧虛,古今共此明月,它易於喚起人們的幽思。
6、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41):-哲學家齊克果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與自己的生命如此脫節,竟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直到一個清晨他醒來發現自己死了,而他卻從未面對或接觸過自己的存在。也許死亡的教訓太可怕了,所以人們總不願記取它所帶給我們的教訓。
7、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46):深夜,產房中扔然燈火通明。產婦靜靜地躺在產台上休息,嬰兒已送往嬰兒室,家屬趕著去報喜,產房頓時獲得片刻的寧靜。
8、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26):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越來越薄,因為我已慢慢瞭解到,他們所擁有的是我即將失去的;而他們所失去的,正是我企圖去捕捉的。
9. 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41):教授仰身閉目聽完報告,彎下身來側著頭,聽診器在病人胸前滑動,恭立在兩側的我們,看著教授的動作,幾十年的侵淫,已使他的動作無懈可擊,而成為近乎完美的藝術。
10、部一「實習醫師手記」(pp.28):一個人皓首窮經,經其一生與生命中的惡魔搏鬥,當他接近那看似完美的極限時,他扔然必需黯然讓路,讓某些病魔恣意狂舞,和病人玉石俱焚。
四、他人評價
展開首頁, 濃厚的藥水味撲鼻而來, 冰冷的檢查設備, 白袍醫生, 頽喪的病人, 焦急的家人, 凝視一幕幕沈重的生命劇碼。
一個剛宣告完醫生誓詞的實習醫生, 穿梭在各科觀看, 實習, 習得人世間的荒謬, 及痛苦。似乎也帶我走進那個等待掛號, 等待宣判, 等待每日巡房的醫生說, 病人今天狀況比較好, 再等到簽署病危通知書, 邊按著呼吸幫浦再等著還沒回到家的救護車。病房的白床單, 行軍床, 點滴瓶, 噴出的迷霧呼吸輔助器, 心跳監視器的平穩的跳動聲, 通道上按時運送的三餐呼喊聲, 某人的電鍋永遠飄著食物的烹煮味。五味雜陣的辛酸, 像是注射在血液的顯影劑, 一幕幕影像跳躍出來。我不忍回頭那段進出醫院陪伴的日子, 而在醫院的工作者每日大量的生老病死, 又如何面對呢?我看到他手持利刀, 在眾學生不敢面對那被肢解到仍活著的實驗狗, 勇敢插入狗狗的心臟, 慈悲地結束牠的一生..
我看到他把在大體解剖室裏穿過的白袍, 在宿舍前, 放火燒掉..
我看到他看著在病人在自己潰爛的傷口上, 放朶玉蘭花, 掩飾惡臭..
我看到他在值大年夜的12點, 跟病人說新年快樂, 過一年了..
我看到他在朋友為畢業後到底要前往美國繼續唸書, 或留在台灣唸研究所而煩惱不已, 無從選擇時, 生氣而大聲說, 病人面對死亡時, 無法有選擇的權利, 而活著的你們, 選擇都是自然而簡單的, 因為只有活著, 就算選擇錯誤, 永遠都有再次選擇的自由, 沒有什麼是錯誤的選擇。
五、讀後心得
「實習醫生手記」這本書它以散文的方式呈現,內容總共有五十四篇小章節,作者將每個章節以一篇小故事來呈現出他當時在醫院內實習時的種種體悟與過程中對自我生命道路上的新發現(作者最後毅然決然的棄醫投文)。
在剛看完了作者(王醫師)寫的這本書後,自己內心也受到些許的連漪。通常我們普通人對醫生的看法與病人對醫生的看法定有大為的差異,而醫生看病人或普通人卻沒有太大的分別心,或者說,是把病人看作是與病魔抗爭的普通人;最重要的觀念是:醫生也是凡人,當然也有凡人的煩惱與凡人的問題。
有時候在醫學的領域中,會很難去界定一些也許在平時的思考邏輯就可輕易推究出的問題,在醫學的世界中,這樣的情況很難去做比較,舉個例子來說,也就是這本書談到最多的一個議題-生命與死亡。
本書的每篇故事都寫的寫實生動,也許自己也剛從醫院實習完回來,對於書中提及的一些院中時常出現的問題也較為容易了解,從書中得知的事物也可稱是增廣了自己不少額外的醫學知識。其中某些章節的內容在讀過之後,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省思的。例如以下是自己在讀完時所體認出的即時心得:
【你是新來的醫生?】篇:萬丈高樓平地起,在任何的領域中,必有一個基底,而那些高大的建築在成形以前,也是由層層的底基造起。
【我的死活.自有安排】篇:有時候我們無法改變所謂的「命運」,但我們卻可以透過對自我的了解而使生命有所改變。
【狂亂震颤的一刻】篇:人,或任何的事物,都有一個起點與終點,有開始必有結束。雖然在結束的時刻來臨之際,你可能無法得到任何的救贖,但是,你卻擁有屬於個人的一生的回憶。
【尊嚴與聖潔之外】篇:不管如何,逃避是最後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不用擔心自己的路有多難走,勇氣將會是你好用的左右助手。
【病人的照片】篇:如果我們的觀念、思想,會因為外在的刺激而出現連漪,那我們的行為表現是否也相對會有所改變?!
宣佈死訊.心如電轉】篇:親人的離開,最傷心欲絕的或許就是他的家屬吧。然而死亡卻是很無助的,也是每個人最後必走的一條路!
【生命何價?拈花微笑】篇:與其在猶如監牢般的小空間痛苦的過日子,為何不拉開窗簾、打開窗戶,迎著陽光且吸收怡然自得的新鮮空氣呢!
縱使生命有它的期限,時間一到就如同劇終人散般的淒涼,但我們確實沒有能力可以去控制它;相反地,如果是一場戲,我們就更應該去珍惜這段戲中的時光,所以我們更應當去做好屬於自己的角色。
在經歷了些許的所謂「社會教育」之後,在面對種種問題時,出發點都是以面對它、克服它為優先,況且「方法」是用心想出來的,所以我很堅持:不到最後關頭決對不要輕易的放棄自己!
2007-04-16 19:12:09
鄧景耀
死亡如此靠近




一、篇名:
《死亡如此靠近》-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一盞燈


二、基本資料:
1.作品名稱:《死亡如此靠近》
2.著作人:蘇絢慧
3.出版項:大塊文化/2001/初版/台北市
4.頁數:245頁
5.定價:250元台幣


三、前言: 如果有人說「死亡是人生旅途中,最棒的一件事。」不知道你有何反應?
厭世的想法?還是精神上有問題?其實人生事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死亡就 可終止它們,不是嗎?問題是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總是恐懼的,而死後的總 總都是未知的,因此人人恐懼死亡的存在。這本書告訴我們種種的現象,可 是骨子裡又是什麼呢?這也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要去探討的途徑:(一) 死亡 (二)安寧病房 (三)人面對死亡的感受與恐懼

四、作者簡介:

本以攝影工作、櫥窗設計與人群連結。卻在清楚看見失落與悲傷的面貌 後,開始尋找邁向生命復原的軌道。神學院是停留的第一站。藉著這個起點, 與社會工作相會。神學、哲學思考與社會工作的學識與技巧的學習,讓她更 貼近真實的人性,學習善待與接納的生命功課。
馬偕醫院是第二站。臨終照顧工作開啟她關懷人的新眼光;社會工作師 執照給了她專業的身分,但堅持不以權威或專家的身分侵犯人、評斷人。她 自許一生致力於真實及美的生命展現,祈求一份能常駐人心安靜平穩力量。 文學是生命之旅剛剛抵達的站。本書《死亡如此靠近》為第一本著作, 她試著以文字闡揚愛與生命、探索死亡與失去,為使人的心靈能擁有溫暖與感動,能善待生命。
五、正文:

內容分析:

(1)死亡: 死亡是什麼,為什麼人遇見就對它退避三舍?死後去到哪裡,天堂、地獄

還是憑空消失?正確答案沒有人知道,對於另一個世界一般人有太多太多不 了解,以至於當它悄悄到來時,不由得總會讓人有一股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 恐懼、害怕及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人願意主動 去探究、學習有關死亡的事情,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裡,死亡是讓人感 到恐怖、畏懼的,一般人的想法都認為『活著的時候似乎不要想到死亡才對, 青年人接觸死亡太早;老年人談論死亡太沉重』,然而真的是這樣子 的嗎?親人的死、寵物的死等等…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最後要面對的就是 這一條人人畏懼的死亡之路,每個人都知道死亡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卻沒有人願意真的相信死亡,或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學 習著放下感情、親情、友情及愛情,把「愛」與美好的回憶留給還在世間的 人,學會了這些我想將來死神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恐懼與遺憾就會少了許多。

(2)安寧病房

安寧病房是提供安寧療護照顧的地方,而安寧療護是指針對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的特別照顧,是由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用完善的醫療緩和症狀,再 配合如作者這樣的社工人員,愛心地陪伴癌症末期病患走完人生的最後一 程。整個照顧過程中,病患有最大的自主權,家屬則須全程參與。滿足病患 身、心、靈及家屬的需要,進而達到「四全」的目標,是一種提升癌 症末期病人和家屬生活品質的「全人照顧」。

癌症為國人死亡原因的首位,而癌症的治療過程是艱辛且難熬的,每個 人的生命都很寶貴,即使走在人生的終點時,也應該得到良好的照顧和顧及 到病患的尊嚴,這就顯示社工人員的重要性,作者所提供的服務就有:一、 紓解病患及家屬的情緒問題,協助面對臨終的預備與調適,並提供病患及家屬相關社會資源。二、適時提供病患信仰的力量,撫慰內心慌恐及心靈的安 定,讓病患能擁有生命的尊嚴且完成心願而安然逝去,家屬也能勇敢地渡過 悲傷,好好的走下去並過原本的日子,這就是安寧維護的目標。

(3)人面對死亡的感受與恐懼: 人面對死亡會不會感到恐懼?或許是決定在他有無意識, 如果一個躺在

病床上很久的腦死病人,他對死亡就不會產生恐懼,而會產生恐懼的是一個 意識還很清楚的病人,這就像我們高中學測要放榜時,一個對升學有強烈慾 望的學生在放榜那一刻內心會感到恐懼,而相反的不注重功課的學生,對這 件事也比較不會去在乎,所以有意識的臨終病人也是如此,因為不知道自己 死了之後會是到什麼地方,是不是從此以後就永遠跟這個世界的人、事、物 都斷了關係?
而且也不知道到另一個世界會看到什麼東西?死到底會有什麼感覺?是痛苦還是愉快的解脫?是任何人都預測不到的,這些種種因素都可能造成臨終病人面
對死亡的恐懼。

六、結論: 死亡真的離我們近嗎?心愛的寵物死了、親友因疾病過世了……這些事

都曾在你我身邊發生過。可是,當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得太突然,一定會使 我們不知所措。就如作者這樣的社會工作者也是一樣的。她照顧的是隨時都 會離開人間的臨終病患,這種要保持樂觀心情去面對無論是病患或其家屬都 需要費心去調適,以我們現在的年齡,社會歷練並不多,無法充分體會當事 人的心情。「事不關己」,無法將心比心,這是個充滿「愛」的世界,「不相愛, 即如死滅」就是最好的表達,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用正確的 態度去面對內心的恐懼,因此會做出許多不理智的行為,而增加自己的悲慟, 也無法使病患在最後一程得到安息,死亡既然不可知,「面對死亡」絶對不是 我們要去探討死後的世界,而是要我們承認並相信死亡必然會到來,進而去 珍惜每一個當下,使其充實圓滿而無憾,如此一來才是「學會死亡,才能學 會活著」。


七、佳句


「每天,我與自己的死亡更靠近」、詩哲戈爾說的:「願生時艷似夏陽,死時麗如秋葉」、「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在「關燈前」裏,楊大哥是位胃癌病患,他述說:「好痛苦,真想關燈.....如果生命是一盞燈的話。」絢慧告訴他:「何時關燈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儘量維持亮度,因為你是我們所珍惜的燈」。


八、心得


這本書讓我知道,其實安寧病房,是照顧許多癌症病患的特殊病房,他有良好的醫療措施,完善的設備,但並不是這樣就可以使病患安然無懼的面對死亡,無憂無慮的前往下ㄧ個國度,而是讓末期病患在病痛中,減少疼痛,能夠減輕一些負擔;然而社工人員,是在病患面對死亡的恐懼裡,所產生的情緒中,無時無刻的上演著衝突、關愛、不捨、遺憾、淚水、歡笑的劇碼,從中滲入加以了解每個病患,給予所要的協助。
「死亡」ㄧ直以來都是人們所畏懼的,它象徵孤寂和結束,不可否認的,它是人生的必經過程,生老病死,沒有人會逃的過,但在有生之年,是不是應該好好的去把握,珍惜每一件事物,不要讓自己有所遺憾的離開人世間。

也藉由本書作者「蘇絢慧」在安寧病房擔任兩年的社工師,從這些病患的痛苦中、死亡中,學習體驗到許多事,而寫本書,讓我有機會去讀它,讓我學習到一般不可能學習到的事情,就如同「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我也由這句話了解死亡,讓人們能夠真正的發現到生命的重要意義與其價值,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充實的每ㄧ天!!
2007-05-15 12:02:4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