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5 17:37:23| 人氣1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企業在大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unn.com.cn/GB/channel2567/2608/3082/3087/200207/28/199145.html
2002年7月28日


隨便走進哪家超市,你都都會有驚人的發現——餅乾、糖果、飲料、特別是方便麵,幾乎完全是臺灣品牌的天下。這是你看得見的,而你看不見的東西比如 電腦的板卡、鍵盤、顯示器、光驅,甚至整機、筆記本電腦,甭管它上面打著誰家的牌子,裏面絕大多數部件也是由臺灣廠商製造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台商在內地的工廠製造的。

台商投資內地始於1983年,一直通過各種途徑秘密進行。到91年臺灣當局宣佈准許台商間接赴內地投資,台資湧入才達到高潮。直到94年後當局推行“南向政策”,試圖分散台資,96年進一步提出“戒急用忍”,重新規範並限制台商大企業赴內地投資。

即使如此,到1999年底,台商在內地投入已占其全球投資總和的46%。八年來,內地核准的台商投資金額已超過四百億美元,實際彙入超過兩百億美元,大約是臺灣外匯存底的四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台商通過香港、澳門、新加坡間接投入的資金。

僅99年一至四月,台商在廣東東莞一地的投資,就超過其對東南亞任何國家的投資,而江蘇一地的投資,其金額超過對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越南等國投資的總合。

當今臺灣對內地經濟的依賴度,已遠超過50年代對日本的依賴及70年代對美國的依賴。近年與內地貿易占臺灣對外貿易順差的比例平均高達79.4%。

那麼台商為什麼那麼迫切地要到內地投資呢?這是兩包方便麵,一包是頂新集團的康師傅,另一包是統一面,要論當初在臺灣的實力,康師傅遠在統一之後,但是康師傅早年率先進軍內地市場,幾乎一統天下,而統一遵守當局規定痛失先機,被對手超過,結果後來花了兩億美元,建了16間分公司,在內地苦苦追趕頂新。

臺灣本地市場狹小,企業稍具規模就必須到國際上爭奪市場,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臺灣廠商在國際大分工中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充當製造商的角色。然而面對島內越來越高的成本,無論環境、勞動力與土地,都已不適合傳統製造業發展。

相比世界其他地方,台商認為:蘇格蘭成本太高、墨西哥整體配合有問題、泰國馬來西亞人才水準不夠。成本最低,運作最容易順暢、人才供應最充足的地點仍是內地。向內地轉移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一方面可以擴大市場,一舉兩得。

在台商來祖國內地投資建廠的大潮中,製造業已經成為主力,臺灣對外投資的製造業中,有高達70%的廠商在內地設廠。一家食品業副總經理無奈地說:“同業稍具規模的都走了,我們再不去就等著被淘汰。”

電子行業中光寶集團旗下的源興科技,接到IBM訂單,一個月生產十幾萬片主機板,結果發現臺灣不可能有這個規模產能,因為找不到蓋新廠房的土地,找到了也買不起,於是他們在三年前選擇廣東東莞的蔬菜產地石碣建廠,最緊迫的時候,每天有三千多個水泥工在現場工作,短短半年時間新廠從無到有建成投產。

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許多臺灣企業集團認為短期內擴充產能的最佳選擇,就是到內地建廠。電子業占內地台商投資金額比重已經高達43%,臺灣的電子產品30%是在內地生產的。

台資進入內地可謂遍地開花。而跨國集團投資地點常選在由政府規劃的工業區,例如摩托羅拉設廠在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臺灣飽受土地難求之苦的台商,在內地的投資地點常在荒無人煙、地價便宜的鄉間,設廠的同時,也造出一個個新興城鎮。

台商中小企業投資內地,主要著眼於取得低廉的生產成本或原料,屬於防禦型投資。近年來,一些電子領域台商大企業,已更多地著眼於市場的擴充和技術的提升,從自防禦型向擴張型轉移。傳統產業赴內地投資時,強調臺灣環境惡化作為出走的理由,而高科技業台商考慮的則是開拓內地商機、看好市場前景、租稅優惠與運用當地人才等因素。

目前臺灣產業經濟依賴出口加工,而電子業又是一枝獨秀,占總出口的40%,這增加了未來發展的市場風險。由於台 灣的優勢主要是加工製造能力,而且多為中小企業,電子業以代工為主,計算機生產能力的四分之三用於為日本和美國的名牌廠家生產,國際市場的一點風吹草動對 臺灣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這種產業結構同時也限制了臺灣科技的發展。臺灣科研經費的投入占其生產總值比率在1996年為 1.85%,與日本的2.70%、美國的2.52%及韓國的2.71%相比差距很大。科研經費投入偏低與臺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有密切關係,半導體廠商規 模僅為世界領導廠商的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由於企業規模小,使得民間企業科研投入比率偏低。

臺灣學術界的研究也顯示:“臺灣多年沒有一個自有品牌,原因在於沒有一個自己能控制的市場。目前產業升級的一大困境是無法自製關鍵零部件,而許多關鍵零部件的發展必須在使用人口7500萬 以上才能達到收支平衡。市場太狹小,研發成本很難回收。這也是長期以來關鍵零部件一直操縱在美、日等大公司手中的主要原因。因此,未來臺灣必須有一個完整 的市場”

臺灣的工業升級應該包括三項內容:一是產業結構必須由勞力密集型提升到資本技術密集型;二是必須建立自主的技術開發能力;三是必須形成世界級的大型廠商與貿易商。顯然,台商投資內地,以內地為臺灣經濟發展腹地,已成為臺灣擺脫產業升級困境的必要選擇。

近年臺灣的計算機廠商大舉西進,硬件如此,軟件亦然。最近臺灣8家軟件公司共同集資5億元新臺幣,將赴內地組建新公司,揭開了臺灣軟件業大規模投資內地市場的序幕。

臺灣有關機構調查報告曾宣稱,21世紀臺灣製造業面臨技術密集產業大量出走的“新產業空洞化”危機,島內民眾也普遍擔心在內地生產的台商,挾其較低成本的優勢,會回過頭來打擊留在島內的廠商。而且,臺灣產品在國際上的市場會被內地產品取代;內地原來需要由臺灣供應的原材料、中間產品,也會被本地產品代替。

然而事實證明,好的國際化策略,有助於臺灣企業提高附加價值。內地近年雖然勞動力密集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臺灣已轉向中高級產品以及信息產品出口,出口勢頭旺盛。目前,內地對臺灣每年貿易逆差約達百億美元,而且仍在增長,內地原材料、中間產品的替代並不明顯。因為內地民營企業國際化程度低、受限制多,阻礙了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與擴散。

與方便麵相比較,臺灣做得最有聲有色的電子產業在內地卻好像最無聲無息。但是他們的地位絕對不容忽視,有人說,如果東莞到深圳黃岡口岸的高速公路斷掉的話,全世界70%的計算機產品會受到影響。

台商在內地建廠,大多屬於兩頭在外類型,即原材料和市場都在境外,本地銷售限於政策最多只能有40%。所以大家看不見,不過你隨便拿出一台電腦拆開看,基本裏面超過85%的元件是臺灣廠商生產的。臺灣產品早就通過無數國際和本地品牌覆蓋了市場。如果沒有臺灣廠商,我們用的計算機價格不知要高出多少倍,這點在中關村組裝電腦的小販最清楚。不過用元件組裝電腦很簡單,生產出這些元件卻非常複雜,不是一般廠商能輕易介入的。

比如建一個八吋晶圓廠,投資至少要十億美金。內地沒有一家廠商涉足這一領域,中芯集成電路及宏力電子2座8吋晶圓廠作為台商登路的生力軍後,美、日半導體廠商才開始與內地洽談,內地近年致力發展半導體產業,預計未來5年,內地的半導體投資計劃將冠於全球,目前申請興建的8吋晶圓廠多達20座,臺灣廠商成為 其中的主力。

此外且臺灣廠商通過多年資源的組合,已經形成了所謂軍團效應,產品從研發到投產都有相關資源可以配套利用,使週期大大縮短,其它國家和地區很難像臺灣一樣,具備在最短的時間調到最充足貨源的產業環境。甚至連美、日也只能望其項背。

台商怡安的副總經理曾經拿在著與昆盈企業合作開發的“無線鼠標”對新聞界說,“第一個手工模只花一個月就完成,這在美國連殼子都找不到。”國內曾有一些IT領域的資深記者到東莞參觀,回來一方面抱怨沒人搭理他們,另一方面也感慨這裏面水太深。

水太深反映了臺灣企業獨特的運作方式,沒人搭理反映了他們市場定位的明確,這些廠商不把錢投在面對最終消費者的市場活動和公關宣傳中,他們的客戶主要是整機生產廠商。通過後者的市場活動我們也能看出一些臺灣廠商的影子,比如去年曾經喧囂一時的低價PC,策劃者就是臺灣的主板廠商。

99年,臺灣主機板出貨量在全球佔有率達到82.5%,在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為了提升自已的競爭力,主機板廠商開始跨入系統組裝的領域,按要求組裝所謂的准系統,幫助客戶省卻很多麻煩。

從主機板到准系統,臺灣廠商正在向整機製造邁進。他們普遍認為“現在內地一年已經有三百萬台PC市場,臺灣才不過一百萬台,未來內地的市場將是臺灣的五、六倍大,這是個歷史局勢重整的大時代,誰都不希望自己只局限在臺灣。”而台商的前驅包括宏基、華碩等廠商。

內地IT人士普遍認為“臺灣有實力和內地對拚的,只剩宏基,其它早就在十名之外”。

其實台商整機產品在內地競爭力較弱的原因,過去是限於臺灣當局規定,不得外移主機板廠及組裝工廠。比如一台賣到廣東的宏基計算機需繞行五千公里由臺灣到香港、天津港,在北京組裝,最後才送達廣州。不但時間長,加上關稅及增值稅,使得成本缺乏競爭力。

1995年,宏基科技開始進入內地市場,論品牌知名度比不上IBM、惠普及康柏,價格又沒有聯想、方正、長城、實達低,廣告投入不夠,影響了他們在內地的佔有率。

而到目前,宏基集團在內地的佈局已經初步形成——由宏基科技負責自有品牌的銷售,明基集團的蘇州廠負責生產計算機周邊產品;新近投產的廣東中山廠負責主機 板及組裝。此外,明基還帶入近三十家協作廠商,座落於蘇州廠半小時車程內的吳江縣,形成完整的產業群落。憑藉蘇州和中山兩個航空母艦,宏基終於可以放手一 搏。

現在宏基產品渠道已經由代理改為直銷。有30%內銷權的明基計算機開始全力衝刺內地市場。宏基表示:未來,不論是辛苦,還是漸入佳境,中國這場仗一定要打,這個市場在十年之內,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大,所以非打不可。

與宏基相比,華碩在臺灣廠商中間的動作最為遲緩,不過他們目前也已經在內地進行准系統產品的佈局,動工建廠,據說2001年將大舉拓展市場。

不論宏基還是華碩,其自有品牌在內地的推廣上也只是剛剛開始,宏基既有二十幾年經營東南亞、南美,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顯赫戰績,也有突擊歐美市場鎩羽而歸的教訓。中國是將來非打不可的一個戰役,臺灣廠商如果轉型成功,並認真開拓市場,內地電腦廠商面臨的將是一群可怕的對手。

此外目前 限於內地政策,台商內銷產品比例很低,在今年兩岸同時加入WTO之後,內地最遲在2005年要取消計算機產品20%的關稅,籠中的老虎將會沖出來,到那時 內地企業會發現,除了品牌和銷售渠道,自己的一切供應都攥在臺灣廠家手裏,國內市場格局很可能會發生逆轉。

臺灣在新興的電信領域 也很有競爭力。除了光纖和系統設備廠商積極在內地設廠,以低於跨國公司20%的定價擠進市場外,明基等廠商也在積極進行手機研發。此外,國內出售的阿爾卡特中文手機也是出自臺灣廠商之手。目前臺灣通信產品只有一成銷往內地,除了入關後他們會大量湧入,未來無線通訊遲早會和電腦聯合,因此其他臺灣電腦廠商在 這方面的潛力也不可小瞧。

光纖通訊雖然是美國最先發展,但是要批量生產,就必須借重臺灣的能力。最終形成美國負責產品研發,臺灣設計製造流程,最後把組織好的生產流程,帶到內地生產的產業結構。也就是我們節目常說的科技金三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臺灣IT廠商正在積極確立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成為未來國際市場上不可取代的角色。

台長: Lupin
人氣(1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